书城医学中药学知识问答
16701000000032

第32章 药食同源中药(5)

生姜的提取物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血管运动中枢及交感神经的反射性兴奋,促进血液循环,振奋胃功能,达到健胃、止痛、发汗、解热的作用。姜的挥发油能增强胃液的分泌和肠壁的蠕动,从而帮助消化;生姜中分离出来的姜烯、姜酮的混合物有明显的止呕吐作用。

生姜提取液具有显著抑制皮肤真菌和杀来头阴道滴虫的功效,可治疗各种痈肿疮毒。生姜有抑制癌细胞活性、降低癌的毒害作用。

3.生姜的应用

(1)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生姜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也可治胃热呕吐,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生姜能解鱼蟹毒,单用或配紫苏同用。此外,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汤饮服,可用于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常用生姜同制,以减除它们的毒性。

(2)生姜汁:将生姜洗净后打烂,绞取其汁入药。性味辛微温。有化痰、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一般用量为三滴至十滴,冲服。

(3)生姜皮:即生姜的外皮。性味辛凉。有利尿消肿之功效,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4)煨姜:将鲜生姜洗净,用草纸包裹,放在清水中浸湿,直接放在火中煨,待草纸焦黑,姜熟为度;或直接放火中烤熟。性味辛温,具有和中止呕的功用。适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症。一般用量为二、三片,煎服。

(5)生姜和姜片用于烹饪,可以去腥膻,增加食品的鲜味。

4.服用生姜的宜忌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适宜伤风感冒、寒性痛经、晕车晕船者食用。有下列情况要注意:

(1)阴虚内热及邪热亢盛者忌食。凡属阴虚火旺、目赤内热者,或患有痈肿疮疖、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胃溃疡、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者,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

(2)吃姜治病要辨证论治。从治病的角度看,生姜红糖水只适用于风寒感冒或淋雨后有胃寒、发热的患者,不能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患者,也不能用于治疗中暑。服用鲜姜汁可治因受寒引起的呕吐,对其他类型的呕吐则不宜使用。

(3)吃生姜并非多多益善。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容易口干、烦渴、咽痛、汗多,生姜性辛温,属热性食物,根据“热者寒之”原则,不宜多吃。在做菜或做汤的时候放几片生姜即可。

(4)不要去皮。有些人吃姜喜欢削皮,这样做不能发挥姜的整体功效。鲜姜洗干净后即可切丝分片。

(5)不要吃腐烂的生姜。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可使肝细胞变性坏死,诱发肝癌、食道癌等。那种“烂姜不烂味”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6)夜晚不能吃姜。生姜不宜在夜间食用,其姜酚刺激肠道蠕动白天可以增强脾胃作用,夜晚则成了影响睡眠伤及肠道的一大问题,故夜晚不宜食用,民间俗语云:早上吃姜,胜过吃参汤;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是有一定道理的。

5.生姜治病方

(1)生姜葱白茶:生姜6g,葱白两根,加适量清水,煮沸后加盖5分钟即可,早晚各服1次,服用后盖被出汗。适合恶寒怕冷、头痛无汗、鼻流清涕、四肢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的风寒感冒者饮用。

(2)生姜红糖茶:生姜4片,红糖30g,茶叶3g,生姜加清水煮沸,放入红糖拌匀,再放入茶叶,煮沸即成。宜少量频服,至汗出为佳。适合风寒感冒者饮用。

(3)姜苏茶:生姜15g,紫苏15g,大蒜10g克。三药同煎,加适量水,煮沸后加盖浸30分钟,分早、晚两次服用。适合风寒挟湿即恶寒怕冷、头痛无汗、鼻流清涕、四肢酸痛、胸闷、困倦、恶心呕吐、大便或溏、苔白腻的感冒者服用。

(4)生姜汤:用生姜15g煎汤,加白糖适量温服,早晚各1次,可治痰多咳嗽。

(5)生姜核桃丸:生姜50g,核桃肉50g,杏仁50g,蜂蜜适量。上述三味共捣烂,加蜂蜜为丸,临睡前服用,共分10次服完,具有理虚润肺、止咳定喘的功效。

6.生姜治病小验方

(1)发汗解表、温肺止咳:生姜10片,茶叶7g,煎水趁热饮服。

(2)偏头痛:当偏头痛发作时,可用热姜水浸泡双手,大约浸泡15分钟左右,痛感就会减轻,甚至消失。

(3)口腔溃疡:用热姜水代茶漱口,每日2—3次,一般6—9次溃疡面即可收敛。

(4)牙周炎:先用热姜水清洗牙齿,然后用热姜水代茶饮用,每日1—2次,一般6次左右即可消除炎症。

(5)咽喉肿痛:在热姜水中加入少许的食盐,当茶饮用。或用热姜水代茶漱口,每日早、晚各1次。如果喉咙痛痒,可用热姜水加少许食盐代茶饮用,每日2—3次,一般9次左右便可化解炎症、消除痛痒。

(6)龋齿:每日早、晚坚持用热姜水漱口1次,并每日代茶饮用数次。此法对保护牙齿,预防和治疗龋齿颇为有效。

(7)神经衰弱:每天早、晚空腹各饮用热姜水1—2杯,可收到补气、提神之效。持续下来,对神经衰弱、头晕、烦躁等症具有良好疗效。

(8)空调房间后呆久后引起的浑身发紧,头发胀:随时口含生姜片或每天在用2—3片生姜泡水喝,身体的不适马上消除。

(9)胃病发作:生姜、桂皮各12g,加水适量煎汤服下,一日2次。

(10)急性肠胃炎:生姜5片,茶叶20g,大蒜1头,捣碎,煎水调红糖适量饮下,每日3次。

(11)胃、十二指肠溃疡:生姜25g切碎,放在一个猪肚中,加水用文火炖烂,分数次食用。

(12)吃过食物后腹胀:可直接口含生姜片,或喝生姜水,一会儿就能缓解。

(13)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生姜和红枣(切片)一起煮水喝,一日2次,就能开胃。

(14)受凉引起腹泻:用烧开的生姜水冲鸡蛋,一日2—3次,很快就好,腹泻停止后再喝一天,以巩固疗效,暖胃肠。

(15)风寒骨疼、关节疼:

(1)生姜、葱白各适量,捣烂炒热,用布包好熨敷患处,一日数次。

(2)生姜数片放患处,用艾条灸之。

关节痛:每天早上起床后吃几片生姜或者煮姜枣水喝,一日3次坚持吃能明显缓解关节的疼痛。

(16)腰肩疼痛:先在热姜水里加少许盐和醋,然后用毛巾浸水拧干,敷于患处,反复数次。此法能使肌肉由张变弛、舒筋活血,可缓解疼痛。

(17)高血压:血压升高时,可用热姜水浸泡双脚15分钟左右。热姜水浸泡双脚,可反射性引起血管扩张,使血压随之下降。

(18)动脉硬化:每天早、晚坚持用热姜水漱口,并在每天临睡前饮用热姜水1杯,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动脉硬化。

(19)头皮屑:先用生姜轻轻擦洗头发,然后再用热姜水清洗头发,可有效防治头皮屑掉落。此外,经常用热姜水洗头,对秃顶亦有一定治疗效果。

(20)醉酒:用热姜水代茶饮用,可加速血液流通,消化体内酒精。还可在热姜水里加适量蜜糖,可以缓解或消除酒醉。

(21)酒后头痛、头晕:可用生姜煮水喝,马上缓解。

(22)面部暗疮:用热姜水清洗面部,每天早、晚各1次,持续约60天左右,暗疮就会减轻或消失。此法对雀斑及干燥性皮肤等亦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23)脚臭:将脚浸于热姜水中,浸泡时加点盐和醋,浸泡15分钟左右,抹干,加点爽身粉,臭味便可消除。

(24)脚汗太多:生姜15g,枯矾15g,熬水洗泡脚,每日1次。

(25)手脚已生冻疮但未破溃:可用生姜煮水泡手、泡脚。

(26)妇女虚寒腹疼:生姜、红糖适量煎水服用。

(27)产后腹疼:生姜、当归各150g,羊肉1000g,加水适量炖汤,分次服下。

(28)痛经:在生姜、红糖水里再加入2—3粒山楂,一日2—3次即好。

(29)受寒引起呕吐不止:生姜汁一汤匙,蜂蜜2汤匙,加开水3汤匙调匀,煮沸后一次服下。

(30)晕车晕船:生姜1片贴于肚脐,外贴1张伤湿止痛膏,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31)长痱子:用生姜切片外擦,痱子很快就退,大人孩子都可用。

(32)风寒感冒:

(1)生姜数片,白萝卜250g,红糖适量,煎汤趁热饮下,出汗即解。

(2)生姜6g,葱白5根,红糖适量,煎汤热服,对感冒初起或症状轻有效。

(3)生姜90g,白萝卜60g,荸荠60g,捣烂取汁,分3次用开水冲服,每日一剂。

(4)生姜6g,葱白2恨,大枣4枚,煎汤服用,对症轻无汗、身困者有效。

(5)生姜5g,葱白1根,绿豆15g,萝卜30g,大枣4枚,煎水服用,每日3次,开水冲服,对感冒发烧、口渴而表未解者有效。

(6)生姜、葱白各30g,食盐6g,白酒一盅。将生姜、葱白、食盐共捣成泥状,加白酒调匀,涂擦前胸、后背、肘窝、手心、脚心,对感冒身疼、关节酸疼、发热不降有效。

(7)老姜10g煨热,切开擦百会、大椎或由大椎向下擦至命门,以皮肤微红为度,可消除恶寒怕冷、全身酸疼。

(8)伤风咳嗽、虚寒久咳:生姜5片,加适量核桃肉、红糖捣烂食之。

(9)感冒头痛:将双脚浸于热姜水中,水以能浸到踝骨为宜。浸泡时可在热姜水中加点盐、醋,并不断添加热水,浸泡至脚面发红为止。此法对风寒感冒、头痛、咳嗽治疗效果显著。

(33)冻疮、冻伤:生姜适量捣烂,泡在适量的白酒中,取汁液加温擦拭患处,每日3次。

(34)蛲虫病:每天睡眠前,先用热姜水清洗肛门周围,然后再饮用热姜水1—2杯,持续10天左右即可治愈。

(35)跌打损伤、腰扭伤:生姜、芋头各半捣成泥状,加面粉适量调匀,贴敷患处,每日更换2次。

(36)狐臭:每天用生姜片多擦几次,能明显减少臭味。

(37)麦粒肿:取热姜水一杯,借助其热气熏眼,熏时睁开患眼,一般每次熏10—15分钟,每日熏2——3次,止痛消肿效果良好。

(38)急性菌痢:生姜25g,红糖50g,共捣成糊状,一日3次分服,连服数日。

(39)寒痢:生姜4片,茶叶15g,煎浓加半汤匙食醋,趁热饮服,每日3次。

(40)热痢:生姜4片,茶叶15g,黄连6g,煎水晾凉饮服,每日3次。

(41)疟疾:生姜4片,茶叶15g,煎水调红糖适量,趁热饮下,每日2次。

(42)红白痢疾:生姜、绿茶等份,加水适量煎浓饮之。

(43)解毒:如误食了毒覃,轻者会舌麻、恶心、呕吐,方法:赶紧口嚼生姜,连吃几片,怕辣的人就多切几片生姜煮水喝,要连喝几次至症状完全消失;重者会引起神志不清、昏迷,在送入医院抢救后,等病情稳定了之后,再给病人喝生姜水,这样能更快地驱除毒质。

十三、药食同源话桔梗

1.认识桔梗桔梗,多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朝鲜族称之为“道拉基”,是我国销量最大的40种传统中药材之一。由于其花开艳丽,花冠为钟形,花呈蓝紫色、蓝色、白色等,特别是花蕾待放时,膨大如球,别有风趣,也是药、食、观赏兼用的珍稀经济植物之一。

桔梗除作药用外,其挥发油中有机酸和酯类化合物含量较高,不饱和化合物含量也比较高,还含有铜、锌、锰、钴、镍、锶、铁、钒等多种无机元素。桔梗根中含有16种以上的氨基酸,包括人体所必须的8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高达15.01%,桔梗根中所含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皂苷类,现已发现的皂苷类成分近40种。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而被用于生产各种保健食品和化妆品。

桔梗食用量也很大,主要用于休闲小菜,也是出口创汇的主要药材之一。目前,我国正常年份的桔梗产量为1000吨,其中出口量占一半,在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用作食用。出口方向大部分是销往朝鲜、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在我国南方地区以及香港等地也常被用来制成各种口味的风味小菜食用。

2.桔梗的药用价值

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剥去外皮或不去外皮,干燥。桔梗最早记载见于《神农本草经》。中医认为,桔梗性平,味苦、辛,归肺经。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功效,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等证。临床上桔梗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为多。桔梗辛散苦泄,上行开发。能宣通肃降肺气,化痰止咳,故常用于外感咳嗽。无论风寒、风热、凉燥,如治风寒的《医学心语》之止咳散,还是治风热的《温病条辨》之桑菊饮,以及治凉燥的《温病条辨》之杏苏散,皆有桔梗成分在内。桔梗除用治呼吸系统疾病外,近年来还常治其他系统病变,苍术桔梗汤治疗小儿病毒性与消化不良性肠炎,取得满意疗效;大黄桔梗组成大黄桔梗汤,开水泡服,治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排尿困难者;取桔梗、当归、川芎饮片煎煮,制成油/水乳剂,擦面部皮疹处,治疗黄褐斑有确效。

桔梗中主要含有三萜皂苷、黄酮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聚炔类化合物、脂肪酸类、无机元素、挥发油等成分。桔梗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近代药理和临床医学研究均表明,桔梗有免疫调节、抗炎、祛痰、保肝、镇痛、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血脂、抗肥胖、降压、抗动脉粥样硬化、消除氧自由基、抗氧化等方面的药理作用。桔梗提取物还能促进肠促胰酶的分泌,可用于治疗胰腺炎。因其所含成分丰富,从而扩展了桔梗的应用范围。

桔梗具有祛痰、镇咳、抗炎、降血压、减肥、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广泛的药理活性。桔梗水或醇提物可以使血糖下降,桔梗粗皂苷可以降低肝脏胆固醇含量,对胆酸分泌有促进作用。此外,桔梗还具有松弛肠平滑肌和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3.桔梗的食疗价值

(1)桔梗除含糖量较高外,还含较丰富的维生素B1.维生素C以及多种桔梗皂苷、远志皂苷、前胡皂苷和桔梗聚果糖等。

(2)桔梗皂苷祛痰作用,并能降低胆固醇的含量,增加胆酸的分泌。此外还有解热、镇痛、抗炎、镇静等作用。

(3)桔梗具有祛痰排脓等功效。可作为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等病症的辅助食疗。

4.桔梗食用的宜忌

阴虚久咳及咳血者忌服;脾胃虚弱者慎服。桔梗食物相克:桔梗畏白及、龙眼、龙胆;忌猪肉。

(1)阴虚久咳,气逆咳血者忌用。

(2)本品性升散。凡气机上逆、呕吐、呛咳、眩晕、阴虚火旺、咳血等不宜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慎服。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

(3)本品服后能刺激胃粘膜,剂量过大,可引起轻度恶心,甚至呕吐。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慎用,剂量也不宜过大。

(4)本品桔梗皂苷有较强的溶血作用,故只宜口服,不能用于注射;口服后桔梗皂苷在消化道被水解而破坏,即无溶血作用。

(5)《本草经集注》:“畏白及、龙眼、龙胆”。

(6)《药对》:“忌猪肉。得牡蛎、远志疗恚怒;得消石、石膏疗伤寒”。

5.桔梗保健食谱

糖尿病患者常并发或伴发血脂异常、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肥胖、免疫功能异常,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等。应用桔梗的机会很多,用桔梗作为食疗也有好处。

桔梗浑身都是宝,桔梗苗可以做菜,干桔梗泡开以及鲜桔梗都可做菜。下面介绍几个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病、润肤健美的菜谱供参考:

(1)桔梗粥:桔梗10g,大米100g。将桔梗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即成,每日1剂。可化痰止咳,适用于肺热咳嗽、痰黄黏稠或干咳难咯等。

(2)桔梗茶:桔梗10g,蜂蜜适量。将桔梗择净,放入茶杯中,纳入蜂蜜,冲入沸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饮服,每日1剂。可化痰利咽,适用于慢性咽炎、咽痒不适、干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