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患者对疾病信息的认识不同,可产生不同内容的心理反应。例如当疾病使人受损时,如可能影响升学、就业、晋升、婚姻的时候,部分透析患者可出现讳疾忌医的情况。与此相反,如疾病能使透析患者获得“继发性获益”(secondarysain),如摆脱责任、减轻债务、获得同情、受到亲友照顾、得到公费医疗、营养补贴等,则个别透析患者会出现不愿出院的情况。另外,有些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侥幸心理,其心理基础是否认机制。例如,患病初期不少人迟迟不愿进入透析患者角色,特别是对疾病信息不敏感、耐受性强的透析患者侥幸心理更严重,总希望医生的诊断是错误的。有些已经明确诊断的透析患者也往往存在侥幸的心理,一方面是对自己所患疾病的诊断半信半疑,不按医嘱办事,另一方面是缺乏医学知识和科学态度,按自己的主观意愿办事而贻误病情。
2.个性因素不同的人对疾病的敏感性与耐受性不同。有的人病情轻微,却小病大治,无病呻吟;有的人身患重疾,却能泰然处之,但可能延误治疗。这首先与不同的个性有关,如坚强、灵活性好,充满活力的个性,遇病可以很好地面对现实,适应它,平衡期望与绝望,找到生命的意义与目的;常常善于从坏事中看到好的一面,保持着自尊心,抵制着无助与无望感的侵入,积极参与治疗。而性格不良的人则常常很难适应患病这一应激,如不安,易冲动,对预后有不现实的过高期望,干扰医生、护士的治疗和护理,以致影响疗效。
几种意志行为特点。
(1)依赖型。渴望被人关注;迫切需要别人无时不在的照顾;常反复要求得到被照顾的保证;害怕被遗弃,无助;焦虑增加,导致求助的要求增加,告诉透析患者可得到尽可能完全的照顾;对无法照顾之处给予透析患者尽可能合理的解释;尽可能满足透析患者的要求。
(2)强迫型。过分拘泥于细节;谨慎地表达情绪、痛苦、恐惧;犹豫不决,易焦虑,认为疾病会威胁自控力;内控制力下降,表现为模棱两可、焦虑。给予透析患者客观、充分的有关疾病的信息;帮助透析患者控制焦虑;与透析患者一起参与制订治疗计划(如控制饮食,运动等)。
(3)戏剧型(癔症样)。轻诺寡信,好交友,易形成性关系;常用否认,回避,压抑或“忘却”来对待焦虑;感情多变,行为戏剧化;可能有恐怖症状;疾病被体验为一次女性化或男性化的侵袭,欣赏其吸引力。如果焦虑很重,可给予一般性的保证(非详细的),让透析患者参与讨论担心的问题。
(4)自我牺牲型(martyrlike)。有反复患病史,有坚定的自我牺牲性;自觉不被人欣赏,认为患病是一种理应有的惩罚;依从性减少,欣赏所承担的困难。不表示同情与安慰,告诉透析患者现有的治疗也有利于他人。
(5)偏执型。敏感,多疑;固执;常与“迫害者”争吵,认为患病是来源于外界的迫害;治疗过程也多疑,可能认为是有意伤害。向透析患者详细告知治疗护理过程;耐心倾听透析患者主诉;承认患病与住院是一件很难的事。
(6)自恋型(nareiSSiStiC)。很难求助或接受帮助;强制自己表现得坚强,适应性强;担心自己会依赖他人,认为患病对自己是一场考验;努力表现出自己的耐受力(如过度运动)和独立性(如不遵医嘱)。让透析患者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承认透析患者的耐受力。
(7)孤僻型(aloof)或分裂型(schizoid)。离群,不关心周围事物;工作与生活尽可能不与人打交道,认为患病是一种对生活的严重干扰;可能病后更离群、孤僻。尊重透析患者的离群索居行为,给予热情的照顾。
3.社会文化因素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生活在这一特定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和信仰所组成的文化环境中,一旦他们接受和运用这样的文化,那么与这一特定文化一致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及处理各种事物的态度就形成了,从而影响个体对健康与疾病概念的认识和求医方式,对待心理、生理、社会压力的行为反应及适应方式也不同。护士同样是社会的一员,具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模式。在护理实践中,要注意了解服务对象的文化模式特点,对健康与疾病的观念、求医态度、生活习惯及传统治理方法等与科学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进行比较,发现护理服务的异同,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
由于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文化模式,对疼痛表现出的反应也不同。护理人员在观察疼痛时,要注意个体文化差异、各自对待疼痛采取的态度,以正确判断疼痛的程度和病情变化。
透析患者因病常常往返医院,从家庭的熟悉环境来到医院的文化环境,造成初期透析患者不适应而出现精神紧张综合征即文化休克,表现为生物、心理、情绪三方面的反应。常见的症状有焦虑、恐惧、沮丧、绝望等。护士是帮助透析患者减轻和解除文化休克的最重要成员,应积极有效地实施护理:
(1)做好医院环境介绍,使透析患者尽快了解病室环境、医院制度、工作人员、设备等,加快对环境的适应。
(2)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透析患者交谈,对某些诊断、治疗、医院用语、医学术语做必要的解释。
(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正确理解透析患者的要求,尽早识别文化休克的表现,采取有效的措施满足其要求。
(4)尊重透析患者,用透析患者习惯的称呼呼唤,尊重透析患者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5)提供良好的健康教育,如饮食指导、操作前指导、体重维持指导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民族文化的人的交流增多,导致多元文化现象的出现。多元文化渗透到护理专业之中,而导致多元文化护理的产生。多元文化护理是护理人员按照不同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分层次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满足不同文化的人的健康需要。多元文化护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如何提供多元文化护理,是目前值得提升的一项服务。
三、透析患者的常见心理反应
患病后透析患者的心理反应不同,对疾病的态度、表现也各有差异,但其中总有些是属共性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分析。其中情绪和行为的变化是患病后最常见的心理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焦虑
是一个人感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是最常见于初期透析患者的一种情绪反应。调查发现有83%的初期透析患者出现焦虑。焦虑的生理基础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可表现出心慌、出汗、呼吸加速等。产生焦虑有以下原因。
(1)患病本身就容易形成不良心境,让人心烦意乱,而出现焦虑。
(2)对疾病的担心,对病因、转归、预后不明确。
(3)对有威胁性的特殊检查怀疑其可靠性和安全性,对于治疗手段的必要性不理解,常引起强烈的焦虑。
(4)透析本身所致的焦虑。
(5)血液净化中心本身的紧张氛围。特别是初期透析患者看到血液净化中心机器的运作或听到病友间的介绍,看到为抢救危重透析患者时医护人员的严肃、紧张面孔和来回奔走时,都易产生恐惧和焦虑,好像自己也面临威胁。
完全消除透析患者的焦虑是很困难的,何况轻度的焦虑状态对治疗疾病还有好处。但对于高度焦虑或持续性焦虑反应的透析患者,护理人员应给予格外重视,应设法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在接触透析患者的时候,护理人员要热情、主动、认真地进行护理,通过交谈了解透析患者焦虑的原因,采取各种心理干预给予解决。对不同年龄透析患者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指导和护理,使其适应医院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病友关系。对有些检查和治疗方法给予简要介绍,让透析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实践证明是一种减轻焦虑的好方法。
(二)抑郁
是一种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而引起的消极情绪。患病时因失去健康、因器官组织或社会功能的损害,使抑郁情绪油然而生。女性的发生率比男性高1倍。一般常发生于躯体疾病所引起的功能障碍的透析患者,有抑郁家族史的透析患者,应用某种药物、酗酒、面临应激事件及有抑郁人格倾向的透析患者。绝大多数透析患者的抑郁状态属于反应性抑郁。
部分透析患者的抑郁状态属于准备性抑郁。准备性抑郁是一种伴有理性思维的抑郁形式,有坚强的信念和稳定的思维推理和判断能力。准备性抑郁出现于透析患者与世长辞的心理准备过程中,不太可能被一些心理疏导的方法所缓解。它常常是患者策划和安排后事的表现或反映,多见于濒临死亡和长期衰弱的透析患者。护理人员应评估透析患者的抑郁状态,为透析患者提供安全的环境,心理支持,防止透析患者自杀;帮助透析患者减轻无效应对的症状及体征,鼓励及增加透析患者的自理活动,增加透析患者的社交功能,尽量鼓励家属多陪伴透析患者,给透析患者心理支持)对严重的抑郁应聘请心理或精神科医生进行心理治疗或使用抗抑郁药物。
(三)孤独感
患病使人离开熟悉环境,在医院这个陌生环境中接触陌生的人,这本身就会使透析患者产生孤独感。住院后各种信息减少,亲和的需要不能满足,每天和医护人员接触交谈的时间不多,到了晚上夜深人静如不能入睡,孤独寂寞感觉会更突出。对于依恋心理较强的儿童和老年人,孤独感要更明显一些,因而总希望有人照顾和陪伴。长期住院的老年透析患者由于病房生活单调、乏味,也会加重孤独感。
社会信息剥夺和对亲人依恋的需要不能满足是透析患者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设备和管理水平允许的条件下,允许亲友经常探视或昼夜陪护;向透析患者提供必要的社会信息和有适当的文化娱乐活动。护理人员应增加与透析患者交流的机会。沟通可以在帮助透析患者服药、透析治疗期间,观察透析患者的行为,或在简单的对话中进行。
(四)被动依赖心理
一旦进入透析患者角色,部分透析患者变得顺从、被动、依赖、自我为中心、情感脆弱、行为退化甚至带有幼稚色彩,希望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亲朋好友的关心、照顾和探望。过分的被动依赖心理不利于疾病康复过程中透析患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而不要过分迁就和姑息,而应鼓励透析患者增强意志,增强自信,主动自理,克服被动依赖心理。
当前护理学新的理论观点认为,透析患者患病后所产生的被动依赖心理对疾病是不利的,故提出“健康自控”说,主张发挥透析患者在病程转归当中的积极主动性。他们认为,医院都喜欢透析患者照医嘱办事,唯命是从,并以为这就是好透析患者,而坚持“自理权”者往往受批评。实际上,后者比前者的疾病预后好。因此,他们主张不应迁就姑息透析患者的依赖心理,而应尽量鼓励透析患者积极主动地去自理。
(五)主观感觉异常
健康时,人的心理活动经常指向外界客观事物,而患病后,注意力往往转向内部。因此,患病时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与健康时有差异。进入透析患者角色后,外界各种刺激减少,环境安静,对躯体的感受性提高,尤其对自身的呼吸、血压、心搏、胃肠蠕动、体位、姿势等感觉异常敏感,总觉得什么姿势都不舒服。由于主观感觉的异常,也伴随时间、空间、知觉异常。长期遭受痛苦折磨的透析患者可以产生时间知觉异常,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久卧病床者,有时会出现空间知觉异常,躺在床上感到房间在动,床铺在摇;甚至有的透析患者会出现异常的味觉,对美味食物感到口淡无味或想呕吐,对鲜艳的颜色感到讨厌,对悦耳的音乐感到烦躁。但应指出,患病后有些异常感觉,可能是躯体疾病的心理反应,与以上描述的主观感觉异常不同。
(李芳芳丁伟芳)
(第二节)透析患者的沟通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衰竭的有效替代疗法之一。受疾病本身及透析合并症的影响!透析患者对疾病缺乏信心,以及社会、家庭及经济条件的影响,要承受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痛苦,透析患者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如忧郁、沮丧、焦虑甚至绝望等。不良的情绪会引发免疫力的下降,不仅不利于配合治疗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根据透析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分别施以恰当的心理护理,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并且要重视与透析患者家属的沟通,以取得家属的配合,使透析患者在感情和精神上获得良好的寄托和支持。
一、医患沟通的定义及意义
(一)医患沟通的定义
沟通不仅仅指谈话,谈话只是沟通的一种手段。人们常常需要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姿态、行为等方式,把自己知道的信息、自己的态度、方法等传递给其他人。医患沟通是为了满足医疗目的、医患关系和医疗服务情景的需要的特定的人际交流。
(二)医患沟通的意义
医患沟通是达到医学目的的需要,医学是以促进人的健康为目的的,是“仁”学,集中体现了“真、善、美”。医患沟通是医学诊疗的需要,而诊疗过程必须是由医患、护患双方共同参与完成的,有效的和高质量的服务,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医患、护患沟通的基础之上。良好的医患沟通、护患沟通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需要。相当一部分医疗纠纷,不是因医疗技术差,而是因医患之间的沟通不畅或沟通质量差、沟通不到位引起的。
二、沟通类型
常见的沟通类型有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
(一)语言性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