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16700100000047

第47章 儿童行为评定量表(2)

社交能力的内容归纳为三个因子,即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及交友情况。将这三个因子从左到右排列在横轴上,把各因子的总分从少到多、按百分位数或T分大小从下向上排列在纵轴上,就可以构成“儿童社会功能廓图”社会能力的分数越高越好,但绝大多数分数处在2—69百分位之间(丁分30—55)。低于2百分位者被认为可疑正常。此部分评分系统较繁杂,国内应用经验较少。113项行为问题是量表的重点部分,按每条项目的英文第一个字母依次排列,采用0、1、2三级评分制:无问题评“”分,轻微评“1”分,肯定存在评“2”分,把113条的得分相加为总原始分。分数越高行为问题越大,分数越小行为问题越小。4—5岁组11岁组、12—16岁组男孩组三组总分上限分别为42、40—42和38;同年龄组的女孩组三组总分上限分别为42—45、37—41和37。当总分超过上限应做进一步的临床评定。

113项行为问题经统计学处理后可归纳为8—9个因子(依年龄组或性别组略有不同)。有时同一条目可出现在不同的因子之中。这些因子有:(1)分裂样;(2)多动;(3)抑郁体诉;—焦虑—(6)违纪—(7)攻击性—(8)交往不良退缩;(10)性问题;瑡不成熟残忍;瑏敌意性;—强迫性。把每一个因子所包括的条目得分加起来就是该因子的分数。第三部分评分解释与第二部分正好相反,分数越高问题越大,分数越低越好。原作者把因子分的正常范围定在69—98百分位之间,即丁分在55—70分之间,因子分超过98百分位即认为可能异常,应进一步进行临床评定和检查。因子分低于69当属正常。如果把各因子分的分数从左到右排列成横轴,分数值按百分位或丁分的高低排列成纵轴(高分在上,低分在下),则可以把每个儿童的因子分连成一条曲线,称为“儿童行为问题廓图”。

儿童行为量表可按简单的内向行为和外向行为来分析。原作者在上述儿童行为图的因子排列上把内向特征最明显的因子排列在横轴的最左边,把外向特征最明显的因子排列在横轴的最右边,而中间的一个因子既不作为内向也不作为外向计分。左边几个因子的总分作为内向分,右边的作为外向分。每位儿童都有内向分和外向分,但只有当因子分超过90百分位(或相应的T分),并且内向和外向的T分相差至少10分时,才可以归为内向或外向,即内向分大于外向分0分为内向,外向分大于内向分10分为外向,否则即不分内外向。本量表内向及外向粗分均可通过查表获得T分。20世纪90年代,本量表经过全国取样制定常模,在一般地区可以使用。在边远地区或少数民族人群中使用值得进一步商榷。

一Rutter儿童行为量表

由英国儿童精神病学专家Rutter设计,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本问卷分家长用和教师用两种,前者包括31个项目,后者包括26个项目。分析时将行为问题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称为“A行为”第二类称为“N行为”A行为即为违纪行为或反社会行为,包括的项目有:经常破坏自己和别人的东西;经常不听管教经常说谎;欺负别的孩子;偷东西。“N行为”即为神经症行为,包括的项目有:腹痛、呕吐—’经常烦恼,对许多事情都感到烦;害怕新事物和新环境;到学校就哭或拒绝上学;睡眠障碍。两种问卷评分均分为三级:从来没有此种行为评“”分;有时有或每周不到1次或症状轻微评“1”分;症状严重或经常出现或每周至少1次应评“2”分。父母用表最高分为62分,教师用表最高分为52分。前者临界值为13分,后者为9分。总分高于或等于临界分时,该儿童被视为有问题。在此基础上,当所有标有A行为项目评分的总分大于标有N行为项目评分的总分时,即可认为该儿童有反社会行为,反之,是神经症行为。假如A行为与N行为总分相等,则为“M行为”,即混合性行为。

本量表项目不多,易于掌握,所以较适合于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使用,也可作为临床诊断儿童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参考。现将Rutter量表教师用及家长用的问卷项目列举如下:

(一)教师问卷项目针对下述量表所列的日常生活项目,将要评定的这位学生与班上大部分学生相比较,他(她)的表现属于没有、轻、重中的哪一类,请根据您对该学生近一年情况的了解做出判断,并按下面各项评分要求进行填写,这份问卷的回答没有好坏、对错的区别,只是要求对每个儿童实际情形作一个描述,以便让医师对您的学生的情况获得进一步了解,也能和您共同讨论如何辅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健全地发展。

三、Conne狊儿童行为量表

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是筛查儿童行为问题广泛使用的量表之一,尤其多用于对3—17岁多动注意障碍儿童的筛查。在国内引进后已使用近20年,其中包括父母问卷和教师问卷。父母问卷(表11一4)包括48项问题,可归纳为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五个因子,概括了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评分方法采用0、1、2、3四级评分。教师问卷包括28个儿童在学校中常见的行为问题,归纳为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一冲动、多动指数四个因子。评分也是采用0、1、2、3四级评分法。如问卷总分大于15,即被认为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可能。以上两个问卷的信度、效度已经过比较广泛的检验,能满足一般需要。

四、孤独症行为检查及诊断量表

(―)婴幼儿孤独症检测表(checklistforautismintoddlers,CHAT)由Baron一Cohen等(1996)编制,主要项目有联合注意(jointattention)和装扮游戏(pretendplay)。联合注意又包括兀陈述指向(protodeclarativepointing)和盯视监控(gazemonitoring)。元陈述指向表示幼儿能够引导另一个人去注意他所感兴趣的物体;盯视监控是指顺着另一个人看的方向看。装扮游戏是幼儿用一个物体代替另一个物体。该量表依据以上的设计制定,对婴儿期和2—3岁的儿童使用。具体内容如下:

询问父母

你的孩子对其他孩子有兴趣吗?

你的孩子喜欢玩藏猫猫游戏吗?

你的孩子懂得玩假装游戏吗?

你的孩子会用手去指他(她)想要的东西吗?

你的孩子是否曾经拿过一些东西让你看?

如果以上问题的回答有两项或两项以上是“否”,即为可疑,需要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观察

1.观察孩子是否与你有目光接触。

2.吸引孩子注意,然后指着另一房间有好玩的东西,说看那儿有……”观察孩子的面部,看孩子是否看你指的东西。

3.吸引孩子注意,然后给孩子一个小玩具茶杯和茶壶说你能给我倒杯水吗—”等等。看他(她)是否可假装倒茶或喝茶。

4.对孩子说灯在哪?”或说指给我看灯在哪—”看孩子是否能用手指出。

如果对孩子的观察中,以上四项存在两项或两项以上是“没有”或“否”,即为可疑病例,需要进一步检查。

(二)孤独症行为检查量表(autismbehaviorchecklist,ABC)

孤独症行为检查量表中,有57项描述孤独症儿童的感觉、行为、情绪、语言、自理等方面表现的项目,可归纳为五个因子:感觉(S),交往(R),躯体运动(B),语言(L),生活自理(S)。每项的评分按其在量表中的负荷大小分别给评1、2、3、4分。如第10项分值是3分,只要病儿有该项表现,无论症状表现轻重都评3分。为方便使用,设计者在每项后标明了应有的得分。(表11一6)本量表在1989年引进后,经过多年的研究,表明其信度、效度均较好。问卷项目数量适中,评定只需10—15分钟便可完成。由儿童父母或与其共同生活达两周以上的人即可参与评定。原作者使用样本的年龄跨度从8个月到28岁,引进试用中还发现该量表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使用上无差异。

ABC量表已经在北京等城市应用。根据研究和临床应用确定ABC量表筛查界限分为31分,诊断界限分为53分。

(三)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

克氏孤独症为量表(Clancyautismbehaviorscale),由14个项目组成。Clancy认为总分7分为划分点,可有效地区分孤独症儿童和对照组儿童(包括正常儿童、脑性瘫痪、听力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的儿童)。

台湾谢清芬等1983年将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在门诊试用后将克氏的“二分法”(“是”为1分、“否”为0分)修改为“从不”、偶尔”及“经常”三种反应强度,从而成为0、l、2分的三分法,试用14分为划分点。发现该表对筛选孤独症和孤独倾向的敏感度高,但特异性不高。现规定14分以上、“从不”项目3项以下、“经常”项目6项以上可作为诊断孤独症的参考依据。(表11一7)南京陶国泰等1996年试用后得出同样意见,即该量表的敏感度高,特异性不高,如用之于流行病学调查,可作为筛查工具之一。但确定诊断仍需结合详细病史(包括家族史、发病经过和日常生活表现)及临床检查结果做综合分析。

(四)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autismratingscale,CARS)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为半定式量表,由评定者使用。本量表包括15个评定项目,每一项都附加说明,指出检查要点,让评定者有统一的观察重点与操作方法。本量表适于有临床经验的人员使用。

本量表是按1、2、3、4四级标准评分。每级评分意义依次为“与年龄相当的行为表现”、“轻度异常”、“中度异常”、严重异常”每一级评分又有具体的描述性说明,以期使不同评分者之间尽可能一致。(表11一8)本量表最高分为60分。总分低于30分,则评为非孤独症;总分等于或高于36分,并且至少有5项的评分高于3分,则评为重度孤独症;总分在30—36分之间,并且低于3分的项目不到5项,则评为轻至中度孤独症。其评定结果完全是一种心理评估报告,不能等同于临床诊断。

(五)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autismdiagnosticinterview,ADI)

由MichaelRutter等于20世纪80年代编制的一种几近定式的诊断访谈工具。現经修订称为ADI一R版本在英、美广泛应用,无论在科研领域或在临床的使用,均享有孤独症诊断“金标准”的美誉。我国使用尚未普及。

量表由诊断计分项目和非诊断计分项目构成。量表评分标准与方法因各个项目而异,一般按0—3四级评分,其中评2或3分表示该项目在被查儿童身上明确存在,只是程度的差异;评1分表示界于有和无之间;0分为无异常。

该量表包括儿童孤独症三方面核心症状的内容:(1)社会交往有质的缺陷(16项);(2)语言及交流的异常(项);(3)刻板、局限、重复行为(项),以及诊断起病年龄(项)和非诊断计分(项),另有6个项目涉及孤独症病儿的一些特殊能力或天赋,诸如记忆、音乐、绘画、阅读等。

ADI是一个诊断量表,需要经过较严格培训的医师主持使用。要求父母(或者病儿的主要照管人)对每一个项目都要向医生提供被检查儿童的具体行为细节,而不是用有或无的笼统判断来回答该项目所反映的问题。评分取决于评定者所收集到的被检查儿童的行为信息,因此进行评定的医师是评分的关键。检查后可计算出社会交往分、交流能力分(又分口头语言分及非口语分)、行为模式分、年龄分。上面各项截止分分别是10、8、7、3、1,最后依据得出总体印象来判断是否符合孤独症。

ADI自1995年经杨晓玲等引进我国并经过了研究修订。经验证,ADI是诊断效度较好、信度较高的诊断访谈工具,可以在临床应用。但是由于整个量表的项目比较详细,使用时比较耗时,需要2个小时左右时间方能完成,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六)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估量表(psycho一educationalprofileforautisticanddevelopmentallydisabledchildren,PEP)

由美国的E.Schopler和R.J.Reichler编制,杨晓玲、孙敦科教授等于1995年引进并修订使用。量表由功能量表和病理学量表组成。其中功能量表中的95个项目,涵盖了7大功能领域,它们是模仿、感知觉、精细动作、粗大动作、手眼协调、认知表现和口语认知。病理学量表由44个项目组成,分布在5个领域,即情感、人际关系与合作、游戏与材料的嗜好、感觉模式与语言。操作时根据对病儿7大功能领域的发育评估的情况,描述出病儿发展的侧面图,同时找出中间反应项目。

该量表是由一套玩具材料及游戏活动组成,由测试者给被测试者呈现不同测试内容的同时,观察其反应并做好记录及评定。根据中间反应项目制定个别化训练计划。根据病理测验情况了解孩子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并有针对性地对其问题行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为矫正方案。该量表的操作时间较长,平均2—2.5小时。

比如,在评测过程中有一项关于“吹泡泡”的任务。在该任务中,测试者可分三个分任务观察儿童的表现,分别为“拧开泡泡瓶盖”、“吹泡泡”、“目光追随泡泡的移动”,分别反映儿童精细动作、知觉(视觉)领域的功能表现。各项任务的评分分为三个等级:通过;中间反应;通不过。例如,在“吹泡泡”任务中,评分等级的具体标准为:通过——孩子吹出了一些泡泡;中间反应——孩子虽未能设法吹出一些泡泡,但似乎知道必要的一些动作(如把吹杆靠近嘴边、收拢嘴唇、吹等)通不过——孩子未能设法吹出,而且似乎也不知道必要的一些动作,或者即使在示范之后也不试着去做。在评测结束后,功能量表中得到中间反应的项目,就可以作为该儿童个别训练计划中的训练目标。

(杨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