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16700100000024

第24章 影响儿童和少年心理社会发展的因素(3)

再婚家庭的儿童因为有了继父或继母,内心难以完全接受,在心理上会产生抵触情绪。在继父(继母)面前,则表现出冷漠、拘谨的情绪和行为。儿童的身心很难得到正常的发展。

6.教育方法儿童一直处于社会化的过程中,其个性也在塑造和形成阶段,儿童往往因为知识不足和经历缺乏,需要父母的指导,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以帮助确立一个良好的个性或人格。如果教育方法是以说理教育和赏识教育为主,儿童发生情绪和行为问题要低得多。亲密无间的感情交流,无拘无束地讨论问题,让儿童讲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对增进亲子间相互信任和理解,消除隔阂,培养感情都是必要的。家庭不和睦,亲子关系不密切,父母对儿童缺乏正当的引导和鼓励,以及教育方法不当(如以打骂为主的教育方法)常是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犯罪青少年产生的原因除了有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外,其家庭常常存在亲子关系不融洽,亲子间缺乏感情交流,孩子的正当要求受压制,以及教育儿童时父亲过于严厉,而母亲常袒护其缺点和错误等状况有关。

7.父母的责任所有家庭类型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强调父母的责任,父母对孩子的责任感是养育的核心。养育孩子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共同的问题,其中父母的责任对孩子的养育、解决出现的问题都是不可或缺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做好这一角色,应该首先知道孩子对父母亲究竟有些什么样的要求。为此,美国学者调查了10万个孩子,在众多的孩子要求中有10条是最受孩子重视的,即: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父母之间互相谦让,相互谅解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对孩子撒谎;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父母要表示欢迎;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予以答复;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二)学校因素

1.影响学校教育的因素影响学校教育的外部因素包括家庭、文化、宗教信仰、经济和政治;内部因素包括学校的管理策略及程序,管理者、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校风影响学校教育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往往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他们可支持或者削弱学校的教育功能和校风。

有良好校风的学校对学生要求既要严肃认真,又要团结活泼;师生互敬互爱,形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学生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人格塑造的时期,学校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立的能力,又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从小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为此,学校应加强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观念。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大家庭的一员,并重视集体的荣誉而奋发上进。

2.教学活动和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是组成教学活动的两个基本的因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教起主导作用。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引导者。教师通过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去认识客观世界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把外在的东西转化成为内在的东西,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学生和学生之间也会对教育产生影响,他们从家里将一些积极或者消极经历带到学校课堂上,出现不同层次的学业成绩和学习动机。学生的同伴关系对教育效果有显著影响,如果学生在学校中属于上进集体的一员,那么教师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管理计划。相反,如果同伴的行为表现对他产生了消极影响,那么教师在完成这个学生的管理计划时就可能遇到困难。

从新的健康观念出发,教师、父母、医师(包括心理医师)和学生之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组成一个教育团队,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学业成绩、未来发展及个人的职业轨迹。

3.学校中的心理卫生问題处于心理社会发展的儿童少年正面临着自身生理、自身学习、人际交往以及家庭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则会引发多种心理行为问题。其中包括:单科学业落后、厌学、学习障碍、品行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如抑郁、强迫思维),以及其他心理卫生问题(学习动机及归因问题)等。因此,在学校开展教育辅导和心理卫生服务十分重要。

学校心理卫生教育中增进心理社会胜任能力是一个重要课题。心理社会胜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儿童少年克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课程中增加技能教育十分重要。技能教育包括:培养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他们的自知之明,并能同情别人;培养应付压力的能力。

学校对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可采取以下手段:与学校课程相结合进行心理辅导;作为健康教育的一部分,给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心理行为发育常识;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额外心理帮助或干预;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

总之,学校是培育儿童和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场所,对他们的心理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

四、社会和文化因素

(一)经济因素

经济落后将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卫生设施,并影响家庭育儿手段,妨碍儿童的发育。但从总体看,经济因素比文化因素的影响要小。

贫穷对养育和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贫穷家庭父母大多数文化素质差,对儿童缺乏合理管教,与儿童思想感情交流也少。多种儿童少年心理和行为障碍中,精神发育迟滞、品行障碍、一般行为问题、家庭暴力和少年犯罪等,较多发生于贫穷家庭。

(二)文化因素

婴儿出生后,通过与父母间重复和持续的相互作用,使得他们的人格包含了父母的社会文化特点。如婴儿最初的行为形式就带有文化影响的色彩。Takahaski1988年将日本婴儿与美国婴儿作比较,发现日本婴儿的行为形式较少,而美国婴儿就多得多。他认为这与日本母亲的行为倾向于顺从、较少对抗,而美国母亲富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好对抗等有关。Spitz1957年发现美国婴儿在出生后15个月就以摇头表示不同意,且会讲“不”,而以点头表示同意则在此之后;而日本婴儿于18个月会以点头表示肯定,而摇头和讲出“不”在23个月。两国婴儿的“肯定”和“否定”表示的先后正好相反。这也说明美国婴儿出现自我较日本婴儿为早。

一些美国人类学和心理学家评论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行为形式的差异,认为中国儿童养育方法反映社会为中心的文化,而美国儿童的养育方法是个人为中心的文化。中国儿童受的教育是守纪律、安静,服从父母和教师的吩咐;而美国孩子好吵闹、好攻击,对大人的吩咐不那么顺从。这都与不同的社会文化有关。

我国与美国在婴儿最初的养育方式上也不同。我国不少地方用襁褓将孩子包起,手足活动受限制,并且给予的刺激较少,言语刺激则更少。较多的是身体接触,如长时间由大人抱着,睡觉也与父母同床等,故婴儿的活动比较被动。美国父母对婴儿不加限制,鼓励他们多活动,给予的刺激也较多,并且很早就与小儿分床,培养他们自主、自理的能力。不同社会文化决定不同的养育方式,对儿童心理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种早期影响会关系到以后的家庭关系。中国家庭7成员结合紧密,在感情和生活上都互相支持。因此,家庭结构比较稳定,离婚率比较低。但随着工作生活的城市化和经济的对外开放,人们接受西方文化影响日益增多。现今,儿童的养育方式也在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紧密关系在削弱,离婚率也不断上升。这将对儿童心理社会发展产生新的影响。

电子媒介电子媒介无论对成人还是对儿童的影一响都是很大的,影响有好有坏。一方面,其好处是能积极地影响社会行为、知识和增进互通与理解;另一方面,电子媒介中的暴力和色情也使儿童学坏。

新技术提供了广泛交流和远程教学的优越性。计算机软件的特点是不仅包括如何解决问题的模拟情形,还有练习和操作及定期获得“回报”。新的程序可改编为个人的操作及提供报告的功能,儿童对于模拟和操作都很感兴趣。

电子游戏在社会上迅速传播,并常有赌博和暴力内容,吸引着相当数量的学生参与;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聊天、发电子邮件、发短信也已成为常见的交流方式;近期在青少年中出现的网恋、网婚等现象也波及到学生群体。这些高科技交流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易于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甚至成为一种“网络成瘾状态”。研究及实践均证明,这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心身健康,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应予全力制止和纠正。这已成为国家司法管理部门、教育界、心理学界及医学界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急需及时妥善地予以解决。

儿童看电视时间太多,影响与父母及家人的感情交流;有研究认为,看电视的量和学习成绩之间有明显的负相关,即:看电视占用过多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则下降。

家长常会因此采取限制看电视的措施,甚至自己也陪着不看,这对家长和儿童都是不愉快的事情,并常会导致儿童的对抗情绪。一些研究认为青少年犯罪率的升高与电视中的暴力打斗片有关,但也有不同意见。

(姚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