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16700100000123

第123章 儿童少年期的心身疾病(3)

家长的焦虑和紧张对病儿的症状会起诱发和促进作用,在孩子面前,家长要保持镇静,不应把焦虑的情绪暴露于脸上。不要一见孩子的面就问他症状是否减轻,呕吐的次数和自我感受。更多的是要鼓励他将不呕吐的时间延长下去,鼓励他去游戏、活动,走出局限的家庭和病房环境,甚至带着症状去上学。

(四)森田治疗

耐心听取病儿的倾诉后,对病儿的痛苦深表理解,并指出病儿的病不是器质性病变(根据各种检查结果),只要愿意配合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言谈中体现医师很有自信心,而且非常愿意帮助病儿摆脱困境。同时,告诉病儿呕吐是人体的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症状,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呕吐主要是把注意力固着在胃部不适一进食一呕吐上,每遇进食就恶心、呕吐,以至怕进食。病儿把精力全部集中在自身内部,没有转向外界如果把注意力转向应该做的事情上,而任其症状存在,老老实实地接受症状,要一面接受症状不予抵抗,一面带着症状从事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不把躯体和心理症状当作自己身心内异物,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即“不能被自己的力量所左右的情绪及症状,并不逃避,顺其自然的接受,以行动去做应该做的事”,“像健康人那样去行动,并坚持下去,心理则健康起来”告诉病儿森田理论治疗精神交互作用的原则是,对症状(情绪)顺其自然,必须以事实为准则,以目的为准则,以行动为准则。

(第六节)儿童高血压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种常见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症候群。长期精神紧张与情绪应激、体力活动过少、家庭遗传史、身体超重、摄盐过多等多种病因,均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关。儿童高血压是指收缩压和(或)舒张压高于同龄儿童正常标准。正常儿童收缩压的粗略计算公式为:80十年龄X2(mmHg)。舒张压相当于收缩压的2/3。

(1)遗传因素

可能为多因素的,血压存在着家庭聚集现象,研究表明儿童甚至新生儿血压同父母血压相关联,近亲比远亲明显。

(二)饮食因素

体重增加可使血压增高,减轻体重使血压降低;每日摄入较多食盐可使血压升高,高钾、高钙食物可能降低血压;高蛋白饮食可能减轻高盐对血压的不利影响。

(三)精神紧张与情绪

精神紧张与情绪应激使高血压易病倾向的人大脑皮质与边缘系统功能失调,通过自主神经及神经内分泌途径使全身细小动脉痉挛,血压上升。其方式主要有三:(1)下丘脑功能失调,血管收缩运动神经功能亢进,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心排血量增加,导致血管痉挛,血压上升下丘脑功能失调,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活动增加,类固醇使水钠潴留,血压上升下丘脑功能失调,垂体加压素分泌增加致肾脏缺血,通过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导致水钠潴留。长期高血压状态将导致细小动脉硬化,器官供血不足,反过来又加重大脑皮质与边缘系统的功能紊乱,形成恶性循环。

(四)人格特征

研究显示高血压病儿的人格特征表现为,从童年起就因为害怕失去爱和没有安全感而不敢直接表露自己的不满或愤怒,表面上很好相处,但内心总压抑着不满和猜疑。总是渴望得到赞许,外在的顺从与内在的准备争斗的状态纠缠在一起。过分谦恭、总是抑制愤怒的人,血压总是高于那些能自由表达情绪的人。潜在的敌意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五)器质性因素

肾实质性疾病为小儿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约占70%,包括各种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紫癜性肾炎,多囊肾等。单侧或双侧肾动脉病变可引起肾缺血而致高血压。

2、发病机制

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在发病中占主导地位,体液、内分泌因素与肾脏也参与发病过程。生活事件的发生,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紧张与情绪应激,都可使本病发生率上升。

高血压的基本病理基础是全身小动脉痉挛,长期反复痉挛使小动脉内膜因压力负荷增加、缺血缺氧,结果使管壁纤维化、管腔狭窄,促使高血压进一步加重。肾缺血时刺激肾素分泌,肾素可对肝脏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起作用,形成血管紧张素,使血压持续升高。长期高血压致左心室肥厚,主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硬化,脑部小动脉痉挛和硬化,最终导致各器官、脏器损害和衰竭。

三、临床表现

早期可有头痛、头晕、胸痛、肌无力、水肿、面色苍白、眼花、心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烦渴、尿频,体重减轻,眩晕、视力障碍等。晚期发生心、肾、脑等重要器官衰竭,引起相应症状。

体格检查的基础是正确的血压测量。儿童高血压时收缩压和(或)舒张压高于同龄儿童正常标准。

四、诊断

高血压的诊断并不困难,重点是查找引起高血压的病因。测量血压升高一定要在3次不同的时间获得才能诊断。确定儿童高血压的诊断,一定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1)询问过去史、现在史及家族史全面体格检查选择适当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五、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1.改变生活方式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从儿童期开始宜注意养成合理、科学的生活方式,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除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精神负担、坚持经常性运动锻炼、杜绝青少年吸烟及饮酒外,最重要的是限制过多摄盐、饱和脂肪酸、高热量食物。盐与高血压的关系是比较肯定的。嗜盐乃自幼养成的不良嗜好,生理需要量每日仅1克即够,尤其在儿童期肾脏正在发育,易受高盐负荷的损伤。

2.合理安排日常活动一般情况下可适量活动以防止体重增加过快;但在症状明显及症状性高血压时应适当卧床休息,以防意外。做好病儿的心理工作,解除引起精神紧张、焦虑的因素,使之保持情绪稳定愉快,生活规律化。

3.生物反馈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对轻至中度高血压有一定效果,综合各方面研究结果可见,应用生物反馈治疗可使血压下降7—37/4—22mmHg。此方法的优点在于措施简单、无副作用、易于被接受缺点是血压下降幅度很小,且不稳定,常常在中止练习后血压又复原。此外,松弛训练、冥想(Meditation)、瑜伽(Yoga)、催眠等方法也广泛用于高血压病的治疗中。例如,冥想状态对心率、脉率与血压均有显著的下调作用,认为是下丘脑及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下降的结果。

(二)药物治疗

1.减少血容量的药物通过降低血容量而降压,作为治疗各型高血压的基础用药。用药期间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

2.交感神经抑制剂作用于交感神经原或肾上腺素能受体,减少去甲肾上腺素能贮存,并减弱其作用,使血管舒张;还可通过中枢抑制肾素的分泌,对高肾素性高血压有显著的降压作用。

3.血管扩张剂直接作用于小动脉平滑肌,扩张血管而降压。

(第七节)过敏性结肠炎

过敏性结肠炎(allergiccolitis)是典型的、也是心身医学家最早报道的心身疾病之一,是心理因素导致的慢性结肠功能紊乱,以腹痛不适、腹胀、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的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本病以青壮年多见,儿童期也时常发病,女性稍多于男性。

过敏性结肠炎的名称甚多,如结肠功能紊乱、结肠痉挛、结肠神经症、黏液性结肠炎等。因实际上并不存在炎症,功能紊乱也不局限于结肠,故目前倾向于称之为肠道激惹综合征。

一、发病机制

本病虽有反复发作的明显肠功能紊乱和肠道炎症病症,但是始终找不出明确的生物学致病原因。过敏性结肠炎虽以“过敏性”冠名,传统生物医学认为由过敏性变态反应所致,但是临床观察表明,这种所谓的过敏原亦无法证实。本病与不良情绪状态有相关性,表现为精神应激和情绪波动促发本病,而且情绪障碍可使病情加重和呈现慢性化。不少病儿同时患有神经症或其他胃肠神经症,故本病又称为“情绪性腹泻”早在美国南北战争时,美国军医Dacosta就首次提出“黏液性结肠炎”的概念,并指出这是一种心身疾病,其病因源于当时士兵的焦虑恐惧心理所致。

二、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是慢性腹泻,腹泻次数一般不多,每日数次,很少超过1Q次。大便无脓血,但是常伴有黏液,显微镜检可见少量白细胞。个别严重病例急性发作时亦酷似菌痢,但是反复粪检和细菌培养,均找不到明确的致病菌。病程常迁延不愈,时好时坏,与情绪波动和心理因素明显相关,两者呈现平行关系。少数病儿呈便秘与腹泻交替症状。临床上,一般将其分为三类:

1.痉挛性结肠炎以结肠平滑肌运动障碍为主要病理基础,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见结肠张力过高,显著痉挛和狭窄,左下腹痛症状很明显。

2.黏液性结肠炎以结肠分泌功能障碍为主要病理基础,表现为腹痛、腹泻,呈黏液性大便。

3.结肠过敏常在饮食不当时和情绪波动时引起腹泻,与某些食物过敏似有一定的关系。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依据应激和情绪波动引发或加重腹泻发作的病史,以及长期反复腹泻,无脓血便,找不到病原体,无营养障碍和并发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并不困难。但必须排除器质性肠道疾病,主要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和结肠癌等鉴别。

四、治疗

本病应强调心身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阻断恶性循环的环节。可采用止泻、止痛、抗焦虑等对症治疗。注意正确的摄食方法,避免食用过敏食物和饮食不当。同时必须进行心理治疗:分析病儿性格缺陷,培养良性情绪,消除心理矛盾和精神负荷,加强体育锻炼。本病预后较好。

(第八节)儿童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最常见的一类是由于胰岛素卩细胞受损伤引起胰岛素绝对或部分分泌不足。

儿童糖尿病全球发病率差异较大,欧美地区发病率较高,东南亚地区较低。美国儿童糖尿病患病率为0.6%—2.5%。我国22个地区15岁以下儿童的平均发病率为0.90/(10X104),上海0.83/(10X104)(1989—1993),遵义仅0.12/(10X104)。儿童糖尿病的发病年龄一般以10—14岁较多,婴幼儿糖尿病较少。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近年来对糖尿病的研究表明,I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胰岛自身免疫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没有证据说明心理因素在发病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精神紧张本身并不会引起慢性糖尿病状态。然而,情绪应激同其他因素一样(如发热、感染、肥胖),能加剧病情,影响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