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16700100000111

第111章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2)

1.多巴胺假说精神分裂症多巴胺假说认为,多巴胺在脑内的活性过度导致疾病的发生,尤其在伏膈核、终纹侧膈和嗔结节。该假说的提出是基于两个基本事实:一是中枢兴奋药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苯丙胺可以产生类精神分裂症症状,并且苯丙胺可以使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病情恶化。苯丙胺可以增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并且减少其吸收;二是抗精神病药物的药理作用均和阻断多巴胺受体和拮抗多巴胺敏感性腺苷酸环化酶的功能有关。

但是从解剖学和PET研究结果来看,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精神分裂症病人有多巴胺受体密度增高。尸体解剖没有发现多巴胺受体分布密度和亲和性方面有明显异常,有一些报道D3受体的形态有异常。此外,采用H一halopenidal和H一spiperone与受体结合的方法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尾状核和壳核等处多巴胺受体与上述核素标记的神经阻滞剂的结合能力明显高于正常人,说明精神分裂症病人多巴胺受体的敏感性明显增加。

2.除多巴胺假说外,还有5一羟色胺假说、谷氨酸假说等,其可靠性尚需进一步证实。

六、神经心理因素

Asarnow等(1994)对一组精神分裂症儿童的认知和神经心理学做了研究,有证据表明病儿在感觉、知觉、语言功能、精细运动、短期记忆、注意力上有损害;实验中还发现,病儿获得知觉、感觉和语言能力差,而这些信息的获得需要广泛的信息传递容积。因此,实验说明病儿信息传递过程的容积明显受损,进而证明整体的应变能力受到损害。

与成人精神分裂症不同,儿童精神分裂症从病前期到疾病发作期间智商明显退化,起病后智商持续下降24—48个月,这种状况可能表示儿童精神分裂症有持续的脑功能的病理性损害过程,而成人精神分裂症可能是固定的损害。

七、社会心理因素

没有证据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可以引起精神分裂症,但是环境中的危险因素与生物和遗传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可以影响疾病的发作时间、严重度和病程。社会心理应激事件包括家庭中的情绪表达可以影响疾病的急性发作或加重症状,也可以影响复发次数。一般而言,社会心理因素和病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和双向性的。

最新的基因研究、神经影像学研究、家庭关系和危险因素研究、应激性生活事件研究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研究得到大量的证据支持神经发育学观点和基因一环境相互作用模式是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因。其论点可以概括为下列三点:第一,在正常发育的脑,某些损害如出生时损伤或病毒感染发生在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种损害可能改变了脑结构,结果导致精神分裂症;第二,脑发育在胚胎期即有某种程度缺陷,在早年并未表现出异常,在成熟过程中遭遇应激事件,促发了精神分裂症;第三,具有易患精神分裂症的基因型,这种基因型表现为胚胎脑的一些区域出现损害,神经系统发育过程的损害增加了易患妊娠期和分娩时的并发症的可能性,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脑损伤。

(第三节)临床表现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与成人不完全相同,因为儿童少年的大脑正处于发育期,认知功能不完善,思维尚未成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言语功能和思维过程发展不完善,情感体验不深刻,言语表达能力不充分。儿童少年临床表现没有成人典型和明显。妄想比较少见,即使有妄想,也偏简单、不系统,常以病理性幻想代替妄想。儿童少年期症状以行为异常较明显。尽管如此,若仔细分析,病儿仍有个性、思维、感知、情感、运动和意志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并且因年龄、生理、心理的特征,各有不同。

一、起病形式

早早发性精神分裂症几乎都是慢性隐匿性起病,早发性精神分裂症部分呈亚急性或急性起病。儿童精神分裂症在逐渐演变为精神障碍之前,有长期的前驱期症状。Russell等(1994)对35例12岁前起病的精神分裂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起病是隐匿性的,一般的精神样症状发作的平均年龄为4.6岁,精神病学症状发作的平均年龄是6.9岁,而确诊的平均年龄是9.5岁。张志群、郭兰婷(2001)对56例15岁前起病的精神分裂症进行研究,63%为慢性起病,79%在前驱期存在非特征性症状。

二、病前特征

大多数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病人病前已经有人格缺陷和发育异常,尤其是早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病前发育异常的出现率极高。表现为:(1)孤僻,社会性退缩,行为怪异;(2)行为问题;—各种发育迟缓,如感觉、认知、运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可能患有孤独症和其他广泛性发育障碍。NiColon(2QQQ)研究发现,儿童精神分裂症病人病前有社会功能、运动和语言障碍,部分病人符合孤独症、Asperger综合征或非典型孤独症的诊断标准,60%符合语言和言语发育障碍。MasiGC2006)报告VEOS中50%有神经心理发育缺陷。

有人将儿童精神分裂症病前表现分为三种情况:

(1)病前无特殊异常病前有发育障碍;—智力正常,但有特殊异常,尤其表现为离奇怪异行为。

三、前驱期症状

前驱期症状是指发病初期主要症状出现之前,病人出现的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前驱期症状多种多样,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个性改变对家人、朋友、同学的态度从亲热变得冷淡、疏远,从勤快变得懒散,不注意日常个人卫生,不愿意洗澡换衣服,不能遵守学校的纪律,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2.类神经症性症状精神萎靡不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不明原因的焦虑、抑郁,失眠,学习成绩下降。

3.行为问題表现为好惹是生非,恶作剧,调皮捣蛋,不服管教,破坏伤人,不愿意上学,说谎,逃学。还可以出现一些不可理喻的行为,如无故将家里的东西扔出去。

李萍等(2005)对62例小于16岁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早期症状进行分析,0%以上有学习成绩下降,怪异想法,注意力下降,孤僻内向,烦躁,敏感多疑,言语单调,牵连观念,情感淡漠,紧张,失眠,头痛等。

由于前驱期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并且出现频率较低,而且病人在其他方面基本保持正常,因而很容易被忽略。一项研究发现,在中学生中10%—15%有前驱期症状。有前驱期症状者有30%—40%的可能性发展为精神分裂症。

四、急性期症状

早发性精神分裂症与成人病人症状基本相似,而且智商正常或较高者更接近成人的临床表现,但也有与年龄相关的特点,如幻觉、思维形式障碍、现实检验能力缺乏多见,典型的一级症状少见,幻觉和妄想简单,妄想不具有系统性。

1.感知觉障碍主要为幻觉,以视、听幻觉为主。年龄小的病儿以视幻觉多见,年长儿以听幻觉多见。幻觉特点以幻想性内容为主,比较具体和形象化。视幻觉的出现率为30%—50%。张志群、郭兰婷(2001)的研究,86%出现幻觉。视幻觉表现色彩鲜明,内容多带有恐怖性,如看见可怕的鬼怪、动物和昆虫。听幻觉的出现率为80%,13岁以下儿童出现率几乎为100%。听幻觉内容多是命令性、议论性、持续的评论性和被害性,如家庭成员或其他人讲话,动物,含有恶意的力量(恶魔、外星人),流行的恐怖电影、动画片以及特殊事物的声音。少数有触、嗔或味幻觉。幻觉持续时间一般在1周—4年。

2.妄想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出现率为44%—100%,16岁以下儿童较少见。妄想内容一般与幻觉有关,主要反映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儿童所关心的事情,如外星人、动物、鬼怪等。被害妄想和躯体性妄想最常见,其次为夸大妄想、关系妄想和罪恶妄想,被控制妄想较少见。年长病人较年幼病人的妄想内容复杂、系统、持续、抽象,复杂的妄想一般在12岁以上出现。妄想持续时间较幻觉短,1周—1年,且多数是单一妄想,复合性妄想很少见。此外,也可见类妄想性幻想,与病儿思维发育不完善、喜欢幻想的心理特点有关。患病后荒谬思维由生活中常见到的事情,再加上幻想的内容发展形成。

3.思维障碍13岁以下出现率为40%—100%,包括联想松弛、非逻辑性思维、语言贫乏等。其中联想松弛、非逻辑性思维多见于病程长的病人,要注意与发育迟缓和言语障碍相区别。Cophrn等(1994)对有思维障碍的精神分裂症儿童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儿童交流缺陷有三个特征:(1)不合逻辑思维;(2)联想松散;(3)推理能力受损。思维逻辑障碍反映了注意信息过程受损,推理缺陷是与认知功能相关的一个方面。

4.情感障碍非常多见,出现率为71%—88%。情感平淡或自发性情感波动是精神分裂症特征性症状之一。病儿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孤僻。或无故紧张恐惧,激动,发怒。年龄大的病儿,表现为情感与思维不协调。

5.行为意志障碍可以有刻板动作、模仿动作、违拗、装相、怪异行为、攻击性行为以及运动性兴奋和运动性抑制。

6.认知功能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与成人相似,有轻度和全面的认知功能损害。认知功能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

(1)智能障碍病人平均智商为81—87分,10%—20%病人智商低于正常。起病后智商普遍减退,减退程度平均24—48个月。出现信息处理能力的缺陷,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我国北京的郭俊花、郑毅(2003)对41例13—16岁精神分裂症者使用韦氏智力测验进行测试,结果总智商为80.00±17.21,操作智商为67.41±20.89,言语智商为92.51±17.54。智商低于常模,以操作智商下降为主,操作智商与言语智商出现分离,智力结构不平衡。

学习与记忆功能损害病人有短时记忆功能的损害,如语词记忆、视觉记忆的损害,言语学习障碍,数字记忆损害等。损害的程度与发病年龄、病程、复发次数等因素有关。有研究认为,记忆损害的原因可能和颞叶结构的某些改变有关。

(3)注意的损害反应时间减慢(slowreactiontime),虽然是非特异性症状,但这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所特有的症状。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表现为不能集中注意从事操作性活动,接受外界信息受到影响,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下降,造成学习成绩下降。

(4)运动协调能力的损害对精神分裂症儿童的回顾性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儿童在患病前已经存在运动发育的迟缓,表现为:走路较晚;学习讲话较晚,并且比一般人存在更多的困难;有较多的非常规行为,如动作不协调、抽动症状等。起病后出现眼球运动的跳跃和不规则等。

言语功能的损害与人交谈能力下降,交流时常常词不达意,用词不当。上述情况并非是思维散漫或思维破裂造成,在其部分亲属中也可以观察到类似情况。

执行功能精神分裂症儿童在需要持续地注意及视觉运动协调操作中速度较慢,错误较多。

7.神经系统症状可以出现神经系统软体征阳性。还可以出现痛觉减低,瞳孔对光反射迟钝,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个别病人可以出现病理反射和自主神经系统改变,如脉搏缓慢、瞳孔扩大、多汗、唾液分泌和皮脂腺分泌增多。

8.阳性和阴性症状成人精神分裂症阳性、阴性症状概念已经被广泛应用,Bettes等对一组年龄在5—18岁的病人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研究,结果表明年龄与阳性及阴性症状有非常密切的相关性。随着年龄增长,阳性症状增加,阴性症状大多发生于儿童早期和青少年晚期;症状与智商具有相关性,即高智商的儿童阳性症状更多见,阴性症状相对较少,低智商儿童则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