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麻醉安全与质量管理
16699900000050

第50章 高血压患者的麻醉(2)

(2)重要生命脏器如脑、心合并症是否得到治疗或控制:如稳定型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就远小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近期心肌梗死者。

(3)鉴别术前高血压是持续状态还是紧张焦虑引起的暂时状态:对于经解释或使用镇静、安定类药后血压即可恢复正常者,则危险较小。

(4)麻醉者的技术水平与相应的设备条件:麻醉医师是否具有处理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经验,是衡量麻醉和手术风险的主要因素。麻醉者如经多年训练,能熟练处理高血压及其高血压病相关的心脏等并发症,从事过心血管手术的麻醉,则高血压患者的术前血压条件可以放宽,反之应从严。此外,如有多功能的现代监测设备,麻醉医师能施行动脉穿刺测压及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则可放宽高血压患者的手术条件。

(5)权衡立即手术的危险性与延期手术的危险性:如原发疾病为危及生命的紧急状态,则血压高低不应成为立即麻醉手术的障碍。反之,如手术并非紧急,而血压严重高于正常,出现所谓“高血压危象”,则应先控制血压,然后再决定是否手术。依据笔者个人的经验,在麻醉药物、方法、设备、监测条件及处理高血压的药物均有重大进展的今天,不宜再根据血压高低来决定手术是否应立即施行还是延期施行。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的麻醉医师,应能妥善控制患者血压,并保证患者平稳渡过手术。

(二)术前降压药的应用

在我国有一定比率的高血压病人是不知晓的,往往在手术前体检中发现,只要血压稳定,不必强调降至正常血压才能手术,但对于术前抗高血压药的应用,应注意以下事项。

(1)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充分注意麻醉用药与抗高血压药之间的相互作用。

(2)尽量避免选用中枢性降压药或酶抑制剂。

(3)抗高血压药可持续用药到手术当天,以免发生血压过度波动。

(4)正确认识抗高血压药的药理作用及可能发生的副作用。

长期应用降压药病人术前是否停药,术前体检发现血压异常升高者是否加用降压药,均不能一概而论。更重要的是,考虑其对麻醉的影响。

(1)ACEI/ARB作用缓和安全,能改善心功能,但应注意其与麻醉诱导药的协同作用所致的严重低血压。

(2)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心肌氧耗量、抑制传导和心率,可与全身麻醉诱导药的负性心肌力作用有协同效果。长期服用者,对麻醉、创伤、失血和缺氧的耐受能力降低,麻醉期间易发生顽固性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低血压时应首先减浅麻醉,若对间接作用的药物无效时,应选用异丙肾上腺素。注意,此类药物不应突然术前停用!

(3)CCB:长期服用此类药物者,与全麻药对心肌抑制和血管扩张作用有协同作用。有增强局麻药对房室传导的阻滞作用。可增强芬太尼的心动过缓作用。

(4)利尿剂:长期服用者可引起低血钾症、低血钠症和血容量减少。低血钾症可使非法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增强,呼吸抑制延长;易引起心律失常;增强洋地黄的毒性。低血钠症和低血容量可降低病人对失血的代偿能力,麻醉期间易发生低血压。

(5)中枢性交感神经抑制药(如可乐定、甲基多巴):因为可乐定具有明显的镇静镇痛作用,长期服用者对全麻药的耐量降低,可增强其对呼吸和循环的抑制作用。同时,可乐定半衰期较短,且不消耗肾上腺能介质,如突然停用术中可诱发高血压危象、心律失常。因此应持续服用到手术当天。

(6)肾上腺能抑制药(如利血平、胍乙啶,现已少用):作用缓慢,维持时间长,通过交感神经递质耗竭来降低血压;长期服用此类药物者可引起中枢神经抑制,可加重全麻药对心肌抑制和血管扩张作用,因麻醉、失血或体位改变,容易发生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所以术前应停用。麻醉中可发生严重低血压时,对间接交感胺类药物的反应不佳,有时需应用去甲肾上腺素。

(三)麻醉前用药

(1)镇静药的用量应适当增加,以避免精神紧张引起术前血压波动。

(2)抗胆碱药可选用莨菪碱,以免心率增快。东莨菪碱与鸦片类制剂合用,既有明显镇静作用,又很少引起心动过速,可选用。

(3)术前长期服用β阻滞剂或利血平类药者,选用阿托品可预防术中发生严重心动过缓。

四、麻醉选择与管理

应根据血压水平、控制程度及手术范围、创伤大小等多因素,来决定麻醉方法与药物的选择。

(一)一般原则

(1)选择对循环影响小,可控性强的麻醉方法和麻醉药物。

(2)提供完善的麻醉镇痛效果。

(3)适度镇静以减少各种应激反应。

(4)维持术中血压稳定,保证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避免血压剧烈波动。

(5)加强麻醉期间的监测。

(二)麻醉方法的选择

1.局部麻醉

仅适用于体表局部小手术。由于阻滞不完全,疼痛刺激可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应配合适量的镇静镇痛药咪达唑仑、芬太尼、氟哌利多或异丙酚等,以增强麻醉效果及保持病人安静。同时,避免发生局麻药毒性反应,但局麻药中慎用肾上腺素。

2.椎管内麻醉

高血压病人常合并相对血容量不足,阻滞范围过广可引起大幅度血压降低,应加强监测和管理。

蛛网膜下腔阻滞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应用于高血压病人的风险较大,一般不宜选用。对一些下肢及会阴部的短小手术选用时应严格控制阻滞平面≤T10,并及时补充血容量,以免交感神经广泛阻滞产生低血压。

硬膜外阻滞的优点如下。

(1)可控性强,分次小量硬膜外腔给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轻微,镇痛和肌松效果好,并可用于术后镇痛,适用于下肢和腹部中、小手术。

(2)对腹部手术的牵引痛尚难完全消除,应适当应用辅助药。

(3)对于较复杂手术可选用硬膜外阻滞加浅全身麻醉,镇痛和肌松效果好,减少全麻药用量,对阻断手术的应激有利,术后镇痛可减少术后并发病。

(4)应避免术中发生血压突然降低,有主张用持续硬膜外注药方法,术中血压波动较小。

3.监测下麻醉(MAC)

即在局部阻滞或椎管内阻滞时,在严密的监测下应用镇静、镇痛药,可保证病人在无痛舒适和安全的条件下手术,对高血压病人可明显降低血压波动。

4.全身麻醉

优点为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和肌松作用,气管插管便于呼吸道管理、充分供氧和防止二氧化碳蓄积。

全身麻醉的诱导期需在短时间内注入多种麻醉药,这些药本身可抑制心肌收缩力,减少心排出量,使血压降低,加上与手术前降压药的协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更剧烈。同时,也应防止气管插管、拔管及手术中某些手术步骤引起的严重心血管反应。此外,应避免手术结束后发生血压反跳。

(三)麻醉管理

1.避免血压过高

血压过高易引起颅内出血,眼底出血,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或心衰等。术中应维持血压不高于平时最高水平,并积极消除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

①精神紧张,镇痛不全,麻醉过浅。

②缺氧或CO2蓄积。

③药物的影响,因阻力血管的舒缩功能受损,对具有交感兴奋的药物非常敏感。

④输液速度过快或量过大。

术中高血压的处理:①针对原因治疗。

②对血压持续升高者,可以速效短效降压药治疗,如乌拉地尔(压宁定)、艾司洛尔、尼卡地平、硝普钠或硝酸甘油等。

2.避免血压过低

血压过低易导致心肌缺血、脑血栓形成及肾脏灌注不足。因此,要求此类患者的手术麻醉中血压降低不超过基础血压的30%。

引起血压降低的原因:①相对血容量不足或失血。②麻醉过深或麻醉范围过宽。③降压药与麻醉药的相互作用。④手术的影响,如内脏牵引、压迫大血管等。

术中低血压的处理:①针对原因治疗。②应用小量升压药,有时需用直接作用的药物如去氧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③应用小量升压药,有时需用直接作用的药物如去氧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3.术中输液

除一般输液原则外应注意,在麻醉初期,原来处于紧缩状态的阻力及容量血管开始舒张,引起血容量相对不足,应快速补充液体以防血压大幅度降低。麻醉恢复期,应避免输液过多而引起的容量超负荷。

4.麻醉期间的监测

根据病情和手术复杂程度决定监测参数。短小手术,低危高血压患者,基本监测包括ECG、无创血压及尿量。对于预期血流动力学波动剧烈的手术,应监测ECG、CVP、直接动脉压及尿量。合并有心功能不全者,应监测PCWP。

5.在麻醉恢复期即应考虑实施术后急性疼痛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