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麻醉安全与质量管理
16699900000047

第47章 小儿麻醉相关问题及进展(2)

4.硬膜外阻滞和骶管阻滞

小儿硬膜外阻滞具有良好的镇痛和抑制应激反应作用,辅助全麻常用于腹部大手术、胸部或胸部手术。小儿骶裂孔体表标志明显,便于穿刺。调查表明:骶丛阻滞成功率96.%;但在7岁以上小儿,由于骶裂孔缝隙变得狭小,阻滞失败率达14.5%。婴幼儿骶丛阻滞的上界不难达到T4水平,因此骶丛镇痛应用于小儿比成人广。

(1)适应证:

3岁以内的婴幼儿可以经骶管施行硬膜外间隙阻滞。可以单次给药,也可行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显效快,阻滞效果好,但麻醉平面容易升高。主要适于腹部和下肢手术;与浅全麻相结合用于胸部、腹部及下肢手术,尤其是术后需镇痛者。

(2)常用药及药量

1)单次硬膜外阻滞时,常用0.125%~0.25%罗哌卡因,用量为每个节段0.06ml/kg(阻滞平面从骶5开始计算)。

2)连续硬膜外阻滞时用药可选择0.8%~1.55利多卡因8~10mg/kg或0.25%~0.5%罗哌卡因2mg/kg或0.25%~0.5%布比卡因1.2~1.5mg/kg。

罗哌卡因可安全应用于小儿骶管内麻醉和镇痛,小儿单次骶管注射该药,其消除半衰期、单位体重清除率和稳态分布容积与年龄无明显依赖性,提示可按体重给药。罗哌卡因骶管与氯胺酮(0.25mg/kg)或可乐定(2μg/kg)复合,使镇痛时间延长3~4倍。

四、围麻醉手术期液体管理的若干问题

(一)正常维持量

小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代谢率高,而小儿每消耗100cal的热量需要消耗100ml水。给予体重的考虑,10kg以下的小儿,每小时需要量为4ml/(kg·h);11~20kg的小儿,体重超过10kg的部分所需液体量为2ml/(kg·h);20kg以上的小儿,体重超过20kg以上部分所需液体量为每小时1ml/kg。

(二)体液生理缺失量

主要指因禁食、禁水所致。

生理缺失量(ml)=维持量(ml)×禁食时间(h)

手术第一小时应补充1/2缺失量,余下的在第二三小时内输入。

(三)第三间隙体液损失量

因手术性质及大小不同而异。体表、四肢及颅内手术的损失量较小,而胸、腹内手术的损失量较大。

一般认为,小手术的损失量为每小时2ml/kg,中手术为每小时4ml/kg,大手术为每小时6ml/kg。

因此,输液总量应为维持量、生理缺失量和第三间隙损失量之和。

(四)输液种类

生理缺失量和第三间隙损失量以乳酸林格氏液补充,正常维持量以5%葡萄糖液和0.45%生理盐水各1/2补充。

目前主张对术前缺液量及术中第三间隙液体的丧失量用平衡液补充,而每小时维持输液量则用5%葡萄糖液补充,按每小时120~300mg/kg的速度缓慢静脉滴注(最好用微泵控制),例如20kg小儿,每小时维持输液量为60ml,输5%葡萄糖液60ml含葡萄糖3g,即每小时输葡萄糖150mg/kg;10kg小儿每小时输5%葡萄糖液40ml(维持输液量),即每小时输葡萄糖200mg/kg,可以满足需要。

(五)术中输血

(1)总血容量(EBV)的估算:早产儿为100~120ml/kg,足月新生儿为90ml/kg,1岁以内婴儿为80ml/kg,1岁以上者为70ml/kg。

(2)可耐受最大失血量(MABL):

MABL(ml)=(术前HCT0.3)×EBV/术前HCT(25%~30%为患儿可耐受的最低HCT)。

(3)失血量小于MABL时,以等于失血量的胶体液或3倍失血量的乳酸林格氏液补充。当失血量大于MABL时,必须输入红细胞或全血,以维持HCT在30%以上。

(六)小儿术中电解质紊乱的处理

1.补钾

(1)血钾低于3.5mmol/L,禁用或慎用可导致低钾血症的药物,如羟丁酸钠和硫喷妥钠;维持酸碱平衡,在碱性情况下可加重低钾血症,补钾浓度应低于2.5‰,若需较高浓度钾时则给中心静脉给药。

(2)血钾达到或超过5.5mmol/L时,治疗时可用10%葡萄糖酸钙0.1~0.2ml/kg;或用利尿剂及碳酸氢钠。

2.补钠

(1)低钠时常伴有酸中毒,在补钠时同时纠正酸中毒。

(2)高钠血症时,对因输入过多含钠水分而引起的高钠血症可用5%葡萄糖液和利尿剂。

3.术中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是围术期最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pH<7.36,血浆HCO3<24mmol/L即可诊断。应补碱量(mmol/L)=BE(碱缺)×0.25×kg;若给5%碳酸氢钠,用量(ml)=BE×kg×0.4,大约BE值提高2个需给5%碳酸氢钠1ml。可先输入计算量的一半,然后再根据血气分析进行纠正。

五、术后镇痛

(一)病人自控镇痛(PCA)

应充分估计小儿术后疼痛并合理治疗。研究发现小儿对疼痛可产生明显应激反应。

9岁以下上儿童可以应用PCA,9岁以下儿童可以考虑护士控制镇痛(NCA)。推荐PCA吗啡持续背景输注量为20μg/(kg·h)。患儿及其父母和护士对PCA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是该技术安全有效应用的必需条件。同时应规则、持续地进行镇痛镇静的评估和SpO2的监测。

小儿镇痛避免肌注用药,麻醉性镇痛药镇痛作用强,要重视呼吸抑制副作用。镇痛期间严密观察并用氧饱和度监测,有嗜睡,呼之不应,呼吸抑制应立即呼叫医师,及时处理。

(二)术后硬膜外镇痛

1.单次给药镇痛

吗啡0.04~0.05mg/kg+0.9%氯化钠注射液液3~5ml或吗啡0.04mg/kg+左旋布比卡因0.8mg/kg单次注射给药。

2.持续硬膜外镇痛

0.1%左旋布比卡因每小时0.4~0.5mg/kg或每小时0.2%罗哌卡因0.4mg/kg。或用0.1%罗哌卡因含芬太尼3μg/ml,按每小时0.1~0.3ml/kg的速度持续注入,但1岁以下者不用麻醉性镇痛药,以免发生呼吸抑制。

六、小儿麻醉的并发症

(一)呼吸系统

1.呼吸道梗阻

(1)原因:舌后坠,分泌物过多,误吸呕吐物,气管导管扭曲,喉头水肿,声门下水肿,喉痉挛或支气管痉挛等。

(2)处理:①未行气管内插管者应严密观察呼吸运动,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道。②及时清除气管内和口腔内的分泌物。③对饱食或肠梗阻者,应及早气管内插管。插管前放置胃管并吸出胃内容物以减少呕吐误吸的发生。④固定好并及时检查导管的位置,监测气道压力,及时发现和处理。⑤拔管前应吸氧并充分吸痰。在膨肺时拔管,可避免因吸引所致的缺氧。⑥发现喉头水肿或痉挛,应尽早用激素治疗,必要时可喷雾肾上腺素液。对于严重喉头水肿者应行气管切开。

2.呼吸抑制

(1)原因:麻醉性镇痛药、基础麻醉药及其他强化药都易引起中枢性呼吸抑制。

(2)处理:①必须根据小儿全身情况和耐受能力用药。②一过性呼吸抑制可以面罩辅助呼吸。③严重呼吸抑制者应气管内插管行人工呼吸。

3.既往早产患儿的术后呼吸暂停

其发生率在麻醉后恢复室为0~32%。对于此类患儿(研究对象为孕龄48~60周),必须在麻醉后收入院内观察24h,期间监测心肺功能。对于真正的择期手术,最好延期至孕龄50周以后。

(二)循环系统

1.心动过缓

是一危险信号,常与缺氧、迷走神经反射、低血压、药物对心肌的直接抑制等因素相关。除治疗病因外,必要时以阿托品治疗。

2.心搏骤停

小儿对缺氧、失血的代偿能力很差,如不及时治疗,易导致心跳搏停。术中应密切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

3.小儿心肺复苏

推荐参照《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三)体温异常

1.体温降低

(1)原因:室温低,手术野及体表散热多,输入低温液体和血液。

(2)处理:保持室温24~26℃;大量输库存血时应加温;必要时应用保温毯保温。

2.体温升高

(1)原因:室温高;覆盖过多所致散热障碍;脱水、感染、寒战或呼吸做功增加等。

(2)处理:治疗病因,必要时采用体表物理降温。

七、特殊病种的麻醉

(一)小儿腹部巨大肿瘤切除术的麻醉

腹部巨大肿瘤(包括肾母细胞瘤、畸胎瘤、腹膜后肿瘤)的患儿术前一般情况均差,肿瘤的体积可对病人消化道、呼吸动力学以及全身情况产生影响。术前一般均有贫血、低蛋白血症、水盐电解质紊乱,以低钾为明显,CVP偏高(腹压高引起),因此要求术前尽量纠正以增加术中的安全性。

麻醉选择可考虑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保证术中镇痛完善、肌松良好、给氧充分、呼吸和循环易控制、术中易管理。术中要特别注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肿瘤切除前在CVP的监测下应充分补充血容量,使CVP维持偏高水平,以防肿瘤切除时血压骤降并做好输血及血浆的准备。摘出腹腔肿瘤时应与手术医生密切配合,在严密监测下逐渐摘出。肿瘤取除后应根据CVP、HR、NBP,快速补充全血及血浆,掌握好速度,切勿过量。为了保证和维持循环稳定,术中可使用多巴胺微量泵入。术毕因有硬膜外麻醉因此可在关好腹膜后停用全麻药。术后镇痛可减少患儿因疼痛而哭喊、躁动等。

具体技术:患儿均在入手术室时给予氯胺酮(5mg/kg)、咪唑安定(0.1mg/kg)、阿托品(0.02mg/kg)肌肉注射。待患儿入睡后选T12—L1行硬膜外腔穿刺置管,并行右锁骨下静脉或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然后用咪唑安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罗库溴铵)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接麻醉机控制呼吸,术中可选择“异氟烷、瑞芬太尼或芬太尼或舒芬太尼硬膜外阻滞麻醉”维持,硬膜外用0.5%利多卡因与0.75%罗哌卡因混合液,同时监测ECG、NBP、SpO2、PETCO2、CVP。

(二)小儿电视胸腔镜手术麻醉

电视胸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对麻醉要求主要是单肺通气,因没有用于小儿的双腔管,可将单腔气管导管插入健侧支气管,经听诊证实健侧肺呼吸音清晰后再固定导管开始单肺通气。在操作中需注意:

1.选择合适的气管导管

根据公式计算或测量支气管内径选择气管导管,一般计算则选择比总气管插管小一号的导管。

2.确保导管的合适位置

气管插管一定是插到健侧支气管,确保患侧肺不通气,插管动作轻巧,备好吸引器。体位变动,术者对肺、纵隔用力牵扯或挪动等操作后,应及时观察通气侧肺的呼吸音及气道阻力,管腔内引流物的性状等以判定导管有无移位。

3.减少肺内分流和低氧血症

单肺通气时为减少肺内分流和低氧血症的发生,可考虑以下措施:

①提高吸入氧气浓度,甚至吸入纯氧。

②保持充分的肌松,使下侧肺及胸壁顺应性增大,以便通气侧肺内压、气道压不至于过高而减少血流。

③保持通气侧肺管腔和气道畅通,有分泌物应及时吸除。

④足够的潮气量和较快的呼吸频率,使通气侧肺膨胀完全,不致产生局限性的缺氧性肺血管收缩而降低V/Q比值。

4.严密监测PETCO2

最好维持其于正常水平。若发现PETCO2过高,应采用过度通气。

5.尽可能缩短单肺通气时间

小儿单肺通气60min后PaO2有降低趋势,在此时限内较为安全。一旦出现SpO2严重降低时(如低于90%),应把气管导管退至总气管进行双肺通气,以确保患者安全。

6.麻醉苏醒期的管理

术毕将单腔导管退至总气管,吸净分泌物,改为双肺通气,缓慢、低压膨肺后,拔出胸腔镜,置入闭式引流管,待患儿自主呼吸恢复和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送回病房,最好送ICU。

(三)腹腔镜下手术的麻醉

腹腔镜手术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切口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而迅速得到推广。目前在腹腔镜下可做隐睾、精索静脉曲张、先天性巨结肠、脾切除、肾切除及甲状腺瘤切除等。小儿腹腔镜手术的麻醉原则上应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做好呼吸循环功能监测。其具体方法不在此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小儿腹腔镜手术与所有的外科手术一样,也承担发生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包括:

①腹腔镜手术中与体位相关的并发症;

②与气腹相关的并发症;

③腹腔穿刺相关并发症;

④腹腔镜专用手术器械性能缺陷或使用不当所致的并发症。对这些并发症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正确处理。

1.腹腔镜术中与体位相关的并发症

腹腔镜术中常需借助某些特殊的体位来改善术野的暴露。腹腔脏器的重力性移位引起血液静力压改变,与麻醉和气腹的共同作用下可能影响呼吸和循环。另外,由于手术体位、麻醉及气腹可导致胃内容物反流的机会增加。

2.皮下气肿

严重而广泛的皮下气肿可压迫胸廓和上呼吸道,使肺顺应性下降,气道阻力增高,严重者产生CO2蓄积甚至低氧血症。

3.阴囊积气、鞘膜积液、气胸、心包积气、纵隔气肿

儿童腹腔镜手术容易导致鞘状突的开放,导致阴囊积气、鞘膜积液。气胸是较少见的严重并发症,一般穿刺抽气可治愈。纵隔气肿多为严重的皮下气肿延伸致纵隔或气体通过膈肌裂孔导致,严重者引起呼吸和循环障碍,甚至出现休克和心跳停止。心包积气可能是气体通过下腔静脉裂孔上升至心包内,可无心包填塞症状。

4.气体栓塞(简称气栓)

在各种气体介质中,CO2发生气栓的危险性最低,是气腹的少见并发症,但它的后果却非常严重,一般都是致死性的。

5.高碳酸血症与呼吸性酸中毒

相对短的气腹时间及较低的气腹压力使这问题并不显得十分突出。随着“腹腔镜大手术”的不断开展,相对高压和更长时限气腹导致的高碳酸血症与呼吸性酸中毒的问题,便有了重要的临床意义。手术中皮下气肿或气胸,常会伴有较明显的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

6.体温下降

婴儿新生儿使用未加温的CO2充气,或腹腔内过量CO2置换可造成患儿体温下降。因此对小儿腹腔镜手术应在手术中严密观察体温变化,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