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16696200000043

第43章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住房保障制度研究(3)

农民工在城市里居住主要选择价格低廉的单位宿舍、村镇中的民房或城市周边的“城中村”。相对于租赁房,工棚和单位宿舍的住宿费比较低,人均为15-30元不等。现实中,由于农民工常常是同乡结伴来到城市打工,所以在住房的方式上,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结伴在城市中租赁住房,成家的农民工更会以家庭为单位在城中租房,导致租房成本比较高。由于我国现行的住房保障政策并没有明确的将农民工包括在内,所以像廉租房这样的公共住房农民工也并不能够享受到,所以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租房问题。由于农民工获得租房信息的匮乏,他们往往支付了较多的资金却获得了较小的居住面积。另外,由于农民工受到就业方面的歧视,只能从事一些低收入的工种,即使在珠三角洲等发达地区,普通的工资水平不过千元上下,而且十几年里增长缓慢,收入远远低于城镇职工的平均水平。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不断高涨的房价和房租,在沿海发达城市的中心区,一室一厅40平米的小户型每个月的房租达到一千元,远远超过了农民工的承受能力。一些离市中心较远的“城中村”房屋租金虽然较低,但远距离的交通成本又成了农民工的经济负担。今年来,一些城市相继开始了城市改造,能够为农民工提供低廉房屋的“城中村”不断消失,又造成了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成本不断上涨。

(四)居住隔离化趋势明显

居住隔离,是指都是居民由于种族、宗教、职业、生活习惯、文化水准或财富差异等关系,特征相似的人口集局于某一特定地区,不想死的集团间则彼此分开,产生隔离作用,有的甚至彼此产生歧视或敌对的态度。特别是那些居住在环境比较差的街区中的大多是流动人口,他们所能接触到的人也都是和他们一样的同质性很强的人群,接触城市居民的机会比较少,处于居住隔离的状态。有学者提出,“农民工集中居住的现象进一步扩大了他们与周围市民群体的心理隔膜和情感上的一定程度的对立与对抗”。隔离导致农民工与市民交往的频率比较低,使市民对农民工的歧视加大,农民工自身的心理压力也会较大,对城市的适应性会更加差。

一般地讲,居住隔离程度越高,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越少,彼此之间的融合越困难,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进入“主流社会”的机会越少。目前,我国城市中农民工的住房供应量明显不足,供不应求的状态导致房价高企,由于我国进城务工农民工往往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不高,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或体力型的劳动所以收入水平很低,即使在沿海发达城市每月的收入也只有1000元上下,而在深圳、广州等城市,40平米房子的房租就达到1200元,远远超过了农民工的承受范围。另外,租赁房屋的信息匮乏和不畅使农民工在寻找适合的房屋时往往耗费大量的精力,即使找到的也是居住环境比较差的房屋,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服务严重缺失。城市居民的排斥也是导致农民工开城市居住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农民工往往遭到城市居民的排斥,反之,虽然环境不好但同乡的农民工聚集在一起生活也显得相对轻松感和愉悦感。因此许多的农民工选择了在城市周边的“城中村”中居住。这些逐渐在城市周边发展起来的“城中村”居住环境恶劣,存在着很严重的卫生和安全隐患。

由于缺乏规划,好多房东往往为了经济利益私搭乱建房屋,有的甚至相距只有几十厘米的距离,严重危害着农民工的居住安全。由于种种的原因农民工选择了在“城中村”居住,这种形式虽然一定程度上符合农民工的现实需求并解决了农民工目前的住房需求,但这种城市隔离居住的现象容易隔断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的联系,割断城镇居民与进程务工农民工的交流沟通,容易造成不同阶层人群之间的分离甚至是对立,加剧社会分裂,不利于城市管理,不利于农民工融入城市及市民化的过程,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负面的影响。

(第三节)农民工公租房需求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一、农民工公租房需求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以往专门研究对农民工公租房需求意愿影响因素的文章非常少,因此,我借鉴了一些对农民工廉租房的需求和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

胡福光、周婷婷(2010)认为,影响农民工廉租房需求的影响因素,包括工作年限、月平均收入、年龄、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交通位置、廉租房户型、月租金、廉租房的基本设施等重要因素。平均月收入、婚姻、工作年限、廉租房户型、廉租房的基本设施是影响农民工廉租房需求度的关键因素,年龄、受教育程度、月租金是影响农户集中居住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杨文华,谭术魁(2011)认为,影响农民工公租房需求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金钱影响、住房改善、住房生活便利性、获取过程、小区环境五类。他们认为金钱影响、住房改善、住房生活便利性、获取过程对需求有重要影响,另外一个因素也有积极影响。

曾旭辉、秦伟(2003)以成都市为例研究在城农民工留城倾向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经济因素的作用并没有显示出统计意义,而社会心理因素则能够给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张晖、许琳(2004)根据2003年对中西部11个省外出农民工的调查,分析了影响外出务工者留城倾向的若干因素,结果表明,年龄对留城倾向有影响作用,教育的作用是非线性的,经济收入也有影响,其他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家庭与集镇的距离。

尉建文、张网成(2008)以北京市为例研究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从事个体经营和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民工更倾向于留城,单身的要比已婚的留城意愿高,配偶在城市的要比两地分居的高,流出地越穷的地方,留城意愿越高;自我阶层认同越高的,越倾向于留城。

郑华伟、刘聪(2010)对山东菏泽农民工留城意愿的研究表明,能否融入城市生活、父母的身体状况、子女生活情况、每年务工时间、感受社会的关心程度、月收入水平和找工作的难易度等因素对农民工留城意愿有显着影响。

陈春、冯长春(2011)认为,在影响农民工住房改善的众多因素中,收入因素是影响农民工改善住房状况的首要因素。研究发现住房条件对农民工是否留城的影响程度最大,农民工如果住房状况好,会加大其留城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分类发现,已有研究主要是从农民工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经济和社会心理等方面,来研究影响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因素。由于研究农民工公租房需求影响因素的文章非常少,所以,通过对以上有关农民工留城意愿和对廉租房需求因素的分析可知,收入和租金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文献中都有提到,年龄、婚姻和受教育程度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单身比已婚人士的需求更大。这些都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因素。

二、概念模型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模型的构建

杨文华,谭术魁认为,影响农民工对公租房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五类,即金钱影响、住房改善、生活便利性、获取过程和小区环境。胡福光、周婷婷研究认为,影响农民工廉租房需求的影响因素,包括工作年限,月平均收入,年龄,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交通位置,廉租房户型,月租金,廉租房的基本设施等重要因素。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研究将农民工公租房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为五类:公租房成本、获取过程、个人因素、住房改善和交通便利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农民工公租房需求意愿影响因素模型。

本文在五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下,对每一个因素又选取了几个主要指标,如下:

1.公租房成本变量:月租金;物业管理费用;水、电、气、网络费用。

2.获取过程变量:申请程序的简繁程度;房源公开情况;申请资格要求高低情况;分配公平情况。

3.个人因素变量: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留城意愿;月收入。

4.住房改善变量:住房面积;厨房、卫生间等是否齐全;是否具备水、电、气网络等。

5.交通便利性变量:日常生活交通是否便捷;居住地与工作地点间交通是否便捷;居住地与市中心的交通是否便捷。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1.公租房成本与需求意愿。公租房成本主要是指,月租金、物业管理费用、水、电、气、网络等费用。如果农民工租住公租房的成本低一些,即租金及相关费用低一些,则对公租房的需求比较强烈。因此本研究建立假设1。

H1:公租房成本与农民工公租房需求意愿呈负相关。

2.获取过程与需求意愿。获取过程因素主要是指,农民工公租房申请程序的比较简单;房源公开及时;申请资格要求不高且分配公平。在农民工获取公租房的过程不那么复杂时,农民工将会积极申请公租房。所以本研究建立假设2。

H2:获取过程与农民工公租房需求意愿呈正相关。

3.个人因素与需求意愿。个人因素主要是指,农民工个人的月收入、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工作年限和留城意愿。如果农民工的留城意愿比较强烈时,则对公租房的需求更强烈一些;并且它的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及月收入的大小都会对影响他们对公租房的需求。因此本研究建立假设3。

H3:个人因素与农民工公租房需求意愿具有显着影响。

4.住房改善与需求意愿。住房改善是指,住房面积;厨房、卫生间等齐全;具备水、电、气网络等;当农民工认为公租房可以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时,他们将会提高对公租房的需求。因此本研究建立假设4。

H4:住房改善与农民工公租房需求意愿呈正相关。

5.交通便利性与需求意愿。交通便利性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交通是否便捷;居住地与工作地点间交通是否便捷;居住地与市中心的交通是否便捷。如果生活和工作交通十分便捷,他们会提高对公租房的需求。所以本研究建立假设5。

H5:交通便利性与农民工公租房需求意愿呈正相关。

(三)变量化操作和问卷设计

1.变量化操作。根据前面的研究,本研究包括农民工的个人基本信息、公租房影响因素和公租房需求意愿三大部分,其中公租房影响因素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两部分。

农民工的个人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从事的行业、工作年限、月平均收入、目前的月租金状况、住房面积,最后还包括愿意选择的租房房源,例如,租住市场商品房、租住公租房、租住城中村居民住房和租住郊区村民住房。

自变量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公租房成本变量,主要包括月租金;物业管理费用;水、电、气、网络费用;第二部分为获取过程变量,主要包括申请程序的简繁程度;房源公开情况;申请资格要求高低情况;分配公平情况;第三部分为个人因素变量,主要包括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留城意愿;月收入。第四部分为住房改善变量,主要包括住房面积;厨房、卫生间等是否齐全;是否具备水、电、气、网络等;第五部分为交通便利性变量,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交通是否便捷;居住地与工作地点间交通是否便捷;居住地与市中心之间的交通是否便捷。因变量为农民工对公租房的需求意愿,主要包括您对目前公租房的小户型结构满意吗;您对目前公租房的租金是否满意;您认为您是否能够承受目前公租房的租金;您是否愿意租住公租房。

2.问卷的设计。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心理测量项目或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王重鸣,1990)。根据本研究的需求,本文设计了有关农民工对公租房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问卷。问卷主要包括农民工的个人基本信息、公租房影响因素和公租房需求意愿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农民工的个人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学历、从事的行业、工作年限、月平均收入、目前的月租金状况、住房面积,最后还包括愿意选择的租房房源,共包括10个题项。

三、农民工对公租房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的收集

本研究主要是调查了河北省的农民工对公租房的需求意愿,所以样本数据的来源为河北省。河北省全省面积有19万平方公里,现设石家庄、保定、邯郸、邢台、衡水、唐山、秦皇岛、廊坊、承德、沧州11个地级市。本研究选取了这11个地级市为调查对象。

在数据的收集方面,由经过简单培训的调查员说明填写注意事项后,被调查者填完就立刻交回,调查员主要有本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正式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63份,剔出回答不全和胡乱回答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23份,有效回收率为84.6%。调查对不同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的对象选取均有选取。把所有问卷数据输入SPSS后,通过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样本数量为423,最大值为5,最小值为1,没有发现手工输入错误。

(二)样本特征的统计分析

对调查样本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以观察样本的基本特征与分布情况,对于进一步探讨研究结论的针对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为样本特征的描述性分析和频次统计结果。

样本的容量为423(N423),所以问卷有效的参加人数为423人。被试者中有男性282人,比重为66.7%;女性为141人,比重为33.3%。年龄在20岁以下的有56人,比重为13.2%;21-30岁的有113人,比重为26.7%;31-40岁的有184人,比重为43.5%;41-50岁的有56人,比重为13.2%;50岁以上的有14人,比重为3.3%。被试者中有226人已婚,比重为53.4%;197人未婚,比重为46.6%。从他们的受教育情况可以看出,他们的学历偏低。其中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有141人,比重为33.3%;高中或中专学历的有169人,比重为40%;大专学历的有85人,比重为20.1%;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28人,比重为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