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内科临床诊治
16695600000053

第53章 中医帝用康复方法(4)

拔罐法是以罐或筒为工具,排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或筒吸附于穴位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上,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通过拔罐的刺激,作用于穴位和经络,产生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湿散寒等作用,从而调节机体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罐的种类

(1)竹罐。用竹子一端留节做底,另一端做罐口。此种罐取材容易,经济轻巧,不易破碎。

(2)瓷罐、陶罐。罐口光滑平正,口小肚圆而大,吸附力强,但易破碎。

(3)玻璃罐。用玻璃制成,由于质地透明,可以观察局部皮肤充血、瘀血程度,便于随时观察情况,但容易打碎或过热碎裂。

(4)负压吸附罐。用玻璃罐、塑料罐与气囊连接,用气囊挤压排出罐内空气,产生负压吸附在皮肤上。或用橡胶制成微型胶罐,利用负压直接吸附在皮肤上。

(5)代用罐。用杯子、小口碗以及罐头瓶,只要瓶口光滑,无破损,均可使用。

二、适应范围

拔罐法的临床适应范围广泛,多用于痛证、寒证。对不同的病证,可拔患处或选用相应的穴位。

(1)多种痛症。胃痛、腹痛、头痛、胸痛、风湿痛、腰背痛、肌肉劳损、扭伤、挫伤、痛经等可选痛处及相关穴位。

(2)皮肤病。痤疮、带状疱瘆、荨麻瘆等。

(3)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腹泻、呕吐、便秘等。

(4)外感疾病。感冒、咳嗽、哮喘等。

(5)疡肿初期。毒蛇、毒虫咬伤患处。

(6)其他。失眠、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等。

三、拔火罐的禁忌证

(1)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出血性疾病等。

(2)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大血管部位。

(3)高热抽搐、失血。

(4)孕妇的腹部、腰骶部。

(5)过饥、过劳、过饱、过渴等。

四、操作方法

(一)用物准备

治疗盘内放罐,依据所拔部位准备大、中、小号罐及95%酒精、棉球、酒精灯、火柴、镊子或止血钳。

(二)拔罐方法

1.点火方式

(1)闪火法。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棉球,点燃后在罐内中心绕一圈后退出,迅速将罐扣放在所拔部位。

(2)投火法。将酒精棉球或纸片点燃,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在所拔部位。

(3)贴棉法。将酒精棉球贴在罐壁内中部,点燃后迅速扣在所拔部位皮肤上。

2.闪罐法用闪火法反复拔罐,不留罐,直至局部皮肤潮红、充血、瘀血。适用于肺炎后期、肌肤麻木、体质虚弱者。

3.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在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或其他润滑剂,将罐吸附住皮肤后,用手握罐,上下或左右往返推移,直到局部皮肤潮红、充血,或出现瘀血,再将罐起下。走罐适用于脊背、腰部、四肢等肌肉丰厚面积较大的部位,适用于肢体麻木、腰背疼痛等症。

4.留罐法将罐吸附后留置,直至出现皮下瘀血,此法镇痛效果较好。拔罐后一般留罐10—15分钟,起罐时一手持罐拔起,另一手以指按压皮肤,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取下。

5.刺血拔罐法在患处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浅刺或梅花针叩打出血后再行拔罐。此法适用于急慢性扭伤、皮肤瘙痒、腰腿疼痛、疮疡初期,毒蛇咬伤等。

6.留针拔罐法在针刺得气后将罐拔在针的中心部位上,留罐于针5-10分钟,将罐与针同时起出。此法常用于治疗风湿痹证。

(丁瑶张晓晓)

(第五节)刮痧法

刮痧法是用边缘光滑锐利的器具如铜钱、瓷匙、硬币、有机玻璃扣、小陶瓷酒盅或用牛角特制的刮痧板等物,在人体一定部位的皮肤上刮动,使局部皮肤出现痧斑或痧痕,使得脏腑秽浊之气经腠理通达于外,从而使周身气血迅速得到畅通,达到治疗目的。

一、适用范围

主要适用于夏秋之季的各种急性疾病。如中暑、霍乱、痢疾、感冒、胸闷、头痛等病证。

二、禁忌证

患者体形过于消痩;有皮肤病变处,如溃烂、损伤、炎症;有出血倾向者均不宜使用此法。妇女月经期下腹部慎刮,妊娠期下腹部禁刮。

三、用物准备

治疗盘、刮痧板、润滑剂(麻油、红花油、清水、药油)和毛巾。

四、操作方法

(1)刮痧部位。(1)头部:眉心、太阳穴。(2)颈项部:颈部喉头左右两侧和颈部。(3)胸部:沿肋间隙方向及胸骨中线。(4)肩背部:两肩部、背部脊柱旁两侧。(5)上下肢:上臂肘内侧和下肢委中穴上下、大腿内侧,足跟后跟腱处。

(2)备齐用物,至病床边,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说明操作中的反应,取得合作。

(3)根据病证准备舒适体位,协助患者暴露刮痧部位。

(4)用刮痧用具蘸清水、麻油或其他润滑剂,在刮痧部位45°斜面角度由内向外,从上向下,以单一方向刮动,不宜来回刮动,每一部位刮20下左右。用力要均匀、适中,当刮痧具干涩时,再蘸再刮,直至皮肤显现红色或紫色充血瘀点即刮痕为止。

(5)刮痧结束,协助患者穿好衣裤,整理床单,安置舒适卧位,休息20-30分钟,刮痧部位恢复正常再进行第二次。

五、注意事项

(1)室内空气新鲜、流通,避免直接吹风,以免复感风寒,使病情加重。

(2)刮痧操作时,患者体位要保持舒适,如刮背部时可俯卧位或反骑坐椅位;刮胸部时可取仰卧位,为避免患者疲劳,操作过程中适当更换体位。

(3)刮痧时用力要均匀、适中,不可来回刮动,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4)在刮痧过程中患者如果冷汗不止、脉沉伏、吐泻加重时,应停止操作,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5)刮痧后饮热水一杯,卧床静养,不可动怒急躁,或忧思郁结。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一般3小时左右可洗浴。

(丁瑶张晓晓)

(第六节)推拿

推拿手法,是操作者用手或肢体其他部分刺激治疗部位和活动患者肢体的规范化技巧动作。由于刺激方式、强度、时间和活动肢体方式的不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基本手法,并在此基础上由两个以上基本手法组合成复合手法(如按揉法、推摩法等),或由一连串动作组合而成、有其操作常规(或程序)的复式操作法,等等。推拿治疗是以手法操作为主的一种特殊疗法,推拿手法的技术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在此基础上达到“深透”。“持久”是指手法操作在一定时间内要按照规定保持动作和力量持续性、连贯性;“有力”是指手法运用必须具有一定力量,并能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及施术部位的不同而加以调整;“均匀”是要求操作手法力度、幅度、速度均衡,并保持一定的节奏;“柔和”是要求动作柔缓稳健,不可生硬粗暴。“深透”是要使劲力透过皮肤深人到体内,作用到一定范围,不浮泛于体表。因此,应用推拿手法者应该经常练习手法技巧和锻炼指、腕、臂力,才能熟而生巧,应用自如。

推拿的常用基本手法大致可分为按压类、摆动类、摩擦类、捏拿类、捶振类和活动关节类等六大类。

一、按压类手法

按压类手法是以按压的方式作用于机体的一类手法。操作时由体表垂直用力,使剌激缓缓透达体内发挥作用,按压类手法能应用于全身各个部位。

(一)按法

术者将手指或掌面置于体表,逐渐用力下压的手法,称按法。用拇指或示指、中指、环指指端或指腹面按压,称为“指按法”,其中又以拇指按法较为常用;用掌根、鱼际或全掌按压,称为“掌按法”,作用面较大,但局部剌激强度则弱于指按法。

(二)点法

术者用手指的指峰或屈曲的近端指关节按压治疗部位,称点法。点法接触面较小,剌激强度大,多用于穴位及压痛点上,止痛效果较好。

二、摆动类手法

摆动类手法是通过腕部有节奏的摆动,使压力轻重交替地呈脉冲式持续作用于机体治疗部位的一类手法。

(一)一指禅推法

术者将拇指的指端、指腹或桡侧偏峰置于体表,运用腕部的来回摆动带动拇指指间关节的屈伸,使压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每分钟摆动一般为120-160次。本法接触面小,渗透力强,可广泛应用于全身各部穴位上。动作要求“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

(二)揀法

将手部各掌指关节略为屈曲,以手背近小指侧部贴于治疗部位上,然后有节奏地作腕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的协同动作,使贴于治疗部位上的掌背部分作来回滚动。每分钟摆动一般为120—160次。本法多用于颈项、腰背及四肢部。

三、摩擦类手法

摩擦类手法是以手掌或指面、肘部在体表做直线或环旋移动进行治疗的一类手法。

(一)擦法

术者将手掌紧贴于皮肤表面,稍用力作来回直线摩擦,使其局部发热。用全掌着力摩擦的,称为“掌擦法”,适用于胸胁及腹部;用大鱼际着力摩擦的,称为“鱼际擦法”,适用于四肢部;用小鱼际着力摩擦时,称为“侧擦法”,适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

(二)摩法

术者以手掌面或手指指腹置于体表上,作轻缓的盘旋摩动。用手掌面摩动的,称为“掌摩法”;用手指指腹摩动的,称为“指摩法”。摩法主要适用于胸胁及腹部。施行摩法时根据病情涂抹各种药膏,称为“膏摩”法。

(三)推法

用手掌或手指指腹置于治疗部位上,向前作单方向移动。推法类似擦法,但擦法是用力来回摩擦,要求达到局发热;推法则是轻快柔和地单向推动,操作时虽连续不断,但在手返回推出起点时,不能在体表上摩擦,其意是推动气血行进,不要求局部发热。作直线推动的称“直推法”“平推法”,作回旋推动的称“旋推法”。

(四)搓法

用两手掌面挟住肢体,轻轻地作快速来回搓揉。适用于四肢及胁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