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内科临床诊治
16695600000027

第27章 泌尿系统病证(1)

(第一节)水肿

一、概述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而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

西医学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所致水肿,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二、临床表现

水肿病以头面、四肢、胸腹乃至全身性浮肿为临床特征,其诊断并不困难。风水初起者,患者以头面眼睑浮肿为主,同时多可询及恶寒发热或疮疖感染等近期发病过程。随着病变的深入发展,患者逐渐以下肢指凹性浮肿为主,小溲短少,严重者可出现胸水、腹水等症状。

三、鉴别诊断

水肿病患者出现腹水时,应同臌胀病鉴别。

臌胀是由气滞、血瘀、水蓄于腹内所致,故以腹大如箕,青筋暴起为特征,一般较少见头面、四肢的浮肿,且多有癥瘕、积块、黄疸等既往病史。水肿则主要表现为头面眼睑及四肢的浮肿,其腹水的出现一般绝少伴随腹部脉络的怒张。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阳水和阴水

阳水:多因风邪外袭,水湿浸渍导致肺不宣降,脾不健运而成。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热、实证,一般病程较短。

阴水:多因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病多逐渐发生,日积月累或由阳水转化而来。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兼见不烦渴、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病程较长。

阴水与阳水虽有区别,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可相互转化。如阳水久延不退,正气日渐耗伤,水邪日盛,可转为阴水;若阴水复感外邪,水肿剧增,也可急则治其标,先按阳水论治。

2.辨外感和内伤外感常有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脉浮等表证,病程短。起病急,以邪实为主;内伤多由于内脏亏虚,正气不足,或反复感邪、失治或误治,损伤正气所致。

(二)分证论治

【阳水】

1.风水泛滥

主症: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浮肿,来势迅速,小便不利,伴有外感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利水。

方药:越婢汤加减。

麻黄10g,石膏30g,生姜9g,茯苓15g,茅根20g,金银花12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咽痛者,加板蓝根20g,桔梗12g。风寒偏盛者,去石膏,加防风、紫苏叶、北杏仁、桂枝各12g。

2.水湿浸渍

主症: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饮食欠佳,胸闷呕恶,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消肿。

方药: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

茯苓皮30g,猪苓15g,白术、桑白皮各15g,大腹皮、生姜皮、桂枝、泽泻各12g,陈皮6g,苍术、厚朴各10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若肿甚而喘者,加麻黄10g、北杏仁、葶苈子各12g。

3.湿热蕴结

主症:全身浮肿,皮色绷急光亮,胸腹痞满,甚则腹大胀急,喘息不得卧,小便赤涩,烦热口渴。舌苔黄腻,或厚腻。脉弦数,或濡数。

治法:清利湿热,宣通三焦。

方药:疏凿饮子加减。

槟榔12g,苍术、黄柏、木通各12g,茯苓皮30g,猪苓、大腹皮、泽泻各15g,商陆10g,赤小豆20g,金银花12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加甘遂,去湿热腰痛,泄水湿肿满。久病则加白芥子。久毒宜加郁李仁。

【阴水】

1.脾阳虚衰

主症:全身浮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脘腹胀闷,食少便溏,小便短少,面色萎黄,神倦肢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而弱。

治法:温运脾阳,利水消肿。

方药:实脾饮加减。

白术12g,茯苓15g,熟附子10g,干姜6g,党参15g,厚朴12g,木瓜17g,大腹皮12g,桂枝10g,草果9g,炙甘草6g。水煎服。

2.肾气衰微

主症: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腰痛酸重,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灰滞或白光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化气利水。

方药:真武汤加味。

熟附子12g,茯苓、猪苓、白术、白芍各15g,肉桂6g,巴戟天12g,生姜10g,泽泻12g。水煎服。

加减:若有尿毒潴留者,可加大黄12g,法半夏15g,黄连10g。

此外,对水肿病的治疗,常合活血化瘀法,取血行水亦行之意,近代临床上常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实践证明可加强利尿效果。

五、其他疗法

简验方:

(1)卢氏消肿方。黑白丑各65g,红糖125g,老姜500g,大枣6如。共研细末,泛丸,分三天服完,每日3次食前服,适用于肾性水肿。

(2)黄芪30—60g,煎服日1剂,有利尿消肿消除蛋白尿作用。

(3)白茅根、浮萍草、小叶石韦各60g,煮水服,日1剂,用于风水证。

(4)乌贼鱼或鲫鱼一条,去肠杂、用大蒜头一个,川椒目10g,塞人鱼腹中,加水煮熟,以汤白为度,不加盐,喝汤吃鱼蒜头,1—2d内吃完,用于阴水。

(5)花生米(连衣)、生苡仁、赤豆、红枣各适量,同煮,每日早、晚各服一碗,用于营养不良性水肿。

六、预防与调摄

1.注意忌盐中医强调水肿忌盐,由来已久。

2.加强护理避免褥疮严重水肿,如喉间有痰,要注意吸痰,避免痰涎阻塞气道,引起窒息死亡。此外尤须注意寒温变化,防止再感外邪;对患者无论打针或擦身时,要避免损伤皮肤,否则容易引起感染,发生变证。

3.注意精神调养医护人员要注意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有利于治疗。

4.加强营养,防止伤食水肿患者,一般都有胃肠功能障碍,脾胃运化功能衰弱,一旦饮食不慎,损伤脾胃,则可使病情反复。可根据病情不同,宜选用既有营养又不碍脾胃运化,既有利治疗,又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调养,尤在病有好转之后,切忌暴饮暴食,过食肥甘之品。

七、病案选录

梁xx,男,12岁,1973年4月21日初诊。

病史:颜面浮肿三天。初感恶寒、发热、咳嗽、咽痛,服羚翘解毒丸无效,前日发现眼睑浮肿,尿少而黄,昨日颜面浮肿明显加重,精神委靡,食欲不振,四肢乏力,全身不适,口渴,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

检查:咽壁充血,扁桃体I°肿大,心率速,律齐,两肺呼吸音粗糙,肝脾未触及,颜面及下肢凹陷性浮肿。尿常规:蛋白(+),红细胞7—8个/HP,白细胞0一3,管型(一)。

辨证施治:风邪袭肺,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而致水液潴留,发为水肿。治以祛风宣肺行水之法。

处方:麻黄3g,生石膏18g,杏仁6g,连翘12g,元参9g,白术6g,茯苓6g,白茅根24g,生甘草8g,生姜三片。

二诊:服上方二剂,颜面浮肿明显消退,其他体征亦有所减轻,脉浮不数。

上方改麻黄1.5g,去生姜,加益母草9g。

三诊:服上方四剂,精神好转,浮肿已不明显,咽喉不痛。不咳嗽,仍感口渴,苔薄白,脉缓和,复查尿常规均属正常。改方为:

连翘12g,元参9g,茯苓6g,白术6g,当归6g,赤芍6g,益母草9g,白茅根24g,生甘草3g。

嘱其连服二周,注意生活调养,以巩固疗效,防其复发。

(孙琼王强)

(第二节)淋病

一、概述

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者为淋证。淋之分类有七,有排尿灼热,遇热即发者,为热淋;有淋而尿血者,为血淋;有淋而膀胱气滞,小腹胀满者,为气淋)有淋而排砂石者,为石淋)有淋而小便混浊似脂膏者,为膏淋)有淋久不愈,遇劳即发者,为劳淋;有淋兼寒证,遇寒即发者,为寒淋。

本病范围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结核、乳糜尿、前列腺炎等疾病。

二、临床表现

以排尿异常,如尿急、频、短、涩、尿痛为临床主症。伴有寒热,腰腹疼痛,情志变化,舌脉改变。伴有尿改变,如尿色黄赤,或尿血或尿出砂石,或尿和米、泔、脂膏、或尿色白。

三、鉴别诊断

癃闭:以排尿困难,小便量少,甚则点滴倶无为特点。虽然癃闭与淋证,都有排尿困难,小便量少,但癃闭是脬中尿液满胀,而为充盈型,且尿道瘀阻或窍闭,故日排尿量低于正常,并无明显的尿道疼痛。而淋证是尿道刺痛,尿频急,欲尿不尽等症状明显,脬中不能正常贮尿,稍有尿意即排出,日总排尿量正常。因虽尿少,且频频沥出故也。正如《医学心悟·小便不通》说:“癃闭与淋证不同,淋则便数而茎痛,癃闭则小便点滴而难通。”

尿血:尿血与淋证都以尿色红赤,或小便纯血症状相同。但血淋证之尿血而滴沥疼痛难忍,而尿血证之尿血多无尿痛之感,是鉴别要点。正如《丹溪心法·淋》说:“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尿浊:膏淋与尿浊以小便混浊,白如泔浆症状相同,尿浊排尿时并无疼痛,而膏淋排尿则有滞涩尿痛感。

赤白浊:淋证与赤白浊以尿时茎中热痛,如刀割样类似,但尿道口时流浊秽或白、赤之如脓血样物,是赤白浊所独有,而异于淋证。古人认为,淋病在溺道,浊病在精道。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明淋证类别

有利于指导辨证,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2.审察证候虚实

初起或在急性发作阶段属实,以膀胱湿热、沙石结聚、气滞不利为主;久病多虚,病在脾肾,以脾虚、肾虚、气阴两虚为主。同一淋证,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病机并非单纯剂一,如同一血淋,由于湿热下注,热盛伤络者属实;由于阴虚火旺。扰动阴血者属虚。

(二)分证论治

1.热淋

主症:小便频急,灼热刺痛,尿色黄赤,少腹痛胀,头痛腰痛,寒战发热,或往来寒热,或壮热不已,或呕恶不食,口舌胁痛,或口渴欲饮,腹痛便秘,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或滑数,或舌苔深黄,脉弦数,或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通淋除湿。

方药:八正散加减。

扁蓄、瞿麦、金银花、连翘各15g,栀子、木通各12g,滑石、车前草、珍珠草、土茯苓各30g,大黄10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肝胆郁热型,寒热往来,口苦胁痛,呕恶不食,尿频而痛,脉弦数,苔深黄。方用龙胆泻肝汤;胃肠实热型,壮热持续,汗出热不退,口气秽浊,苔黄腻,脉数。方用导赤承气汤。

2.血淋

主症:小便热涩刺痛,尿色紫红,甚则挟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舌苔黄,脉滑数。如病延日久,尿色反见淡红,腰酸,神疲,舌质淡红,脉象细数。

治法: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方药:小蓟饮子加减。

小蓟、藕节、滑石各30g,生地黄、茅根20g,蒲黄、赤芍、牡丹皮、木通各12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若久病肾阴亏虚,火旺伤络尿血者,可选用知柏地黄丸(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各15g,茯苓、知母、黄柏、牡丹皮、泽泻各12g,旱莲草18g,甘草6g。水煎服。

3.气淋

主症:小便滞涩,淋漓不畅,少腹满闷,甚则胀痛难忍,苔薄白,脉沉弦。或中气不足,小腹坠胀,淋漓难尽,滞涩不甚,面色自光白,少气懒言,舌质淡,脉虚细无力。

治法:利气疏导。

方药:沉香散加减。

沉香、陈皮各10g,当归、白芍各12g,石苇、王不留行、冬葵子各15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久病气虚,不能摄纳,尿有余沥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4.石淋

主症:尿中夹有砂石,小便艰涩、剌痛,甚则血尿,或腰腹引痛。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方药:石苇散加减。

石苇、冬葵子、瞿麦、车前子各15g,金钱草、滑石各30g,海金砂、木通、鸡内金各12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若尿血者,加小蓟、藕节各30g,生地黄15g。兼发热者,加蒲公英30g,黄柏、大黄各12g。病久气虚者,加黄芪20—30g。

5.膏淋

主症:小便浑浊如米泔水,置之沉淀如絮状。上有浮油如脂,或夹有凝块,或混有血液,尿道热涩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方药:程氏萆蘚分清饮加减。

萆蘚30g,石苇20g,黄柏12g,车前子15g,石菖蒲10g,莲子心12g,茯苓12g,滑石30g,丹参15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若久病肾虚下元不固者,可选用膏淋汤(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党参、山药各30g,熟地黄、芡实、白芍、菟丝子、山萸肉各15g,龙骨、牡蛎20g,炙甘草6g。

6.劳淋

主症: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漓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虚弱。

治法:养心益脾,补肾通淋。

方药:无比山药丸加减。

山药15g,茯苓12g,泽泻10g,熟地黄15g,山萸肉12g,巴戟天12g,菟丝子15g,杜仲15g,牛膝12g,五味子6g,肉苁蓉15g,党参15g,北芪20g,炙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若肾阴亏虚者,可配合知柏地黄丸。肾阳虚衰者,可配合右归丸。

7.寒淋

主症:遇寒即发,畏寒肢冷,小便频数,色白,尿痛,腰腹冷,神疲肢倦,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脉缓细或迟。

治法:补益肾气,温阳通淋。

方药:泽泻散。

泽泻、鸡苏、石韦、赤茯苓、蒲黄、当归、琥珀、槟榔、枳壳、桑螵蛸、桂心、冬葵子。

加减:可加乌药、附子等以达温阳散寒理气通淋之功。

五、其他疗法

1.简验方

(1)虎杖、蒲公英、荔枝草、紫花地丁、鸭跖草、车前草等。

选用1—2种,每种30—60g,水煎服,一日1剂,用于热淋。

(2)金钱草60g,水煎代茶,一日1剂,用于石淋。

(3)菟丝子10g,水煎服,一日3次,用于劳淋。

(4)赤芍、槟榔各10g,鸡肠草、石韦各10g、淡豆豉15g,任用一组,水煎服,一日3次或冬葵子为未,每次5g,一日3次,或醋浸白芷,焙干研末,每次3g,一日3次,木通、甘草适量,水煎服,治气淋。

(5)生鸡金粉、琥珀粉各1.5g,1日3次,吞服,用于石淋。

2.针灸

石淋,肾绞痛发作时,可针刺:京门,肾俞、加电针(亦可取三阴交膀胱俞,次髎)。耳针肾、交感、神门、膀胱、敏感点(肾与膀胱之间止痛,效果较好)。

六、预防与调摄

增强人体正气,防止情志内伤,消除各种外邪入侵和温热内生的有关因素。如忍尿、过食肥甘,纵欲过劳,外阴不浩,温热丹毒等,是预防淋证发病及病情反复的重要方面。注意妊娠及产后卫生,对防止子淋、产后淋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积极治疗消渴、痨瘵等肾虚疾患,避免不必要的导尿及泌尿道器械操作,也可减少本病的发生。

淋证应多喝水,饮食宜清淡,忌肥腻香燥、辛辣之品。禁房事。注意适当休息,对早日恢复健康,也属必要。

七、病案选录

例一:马xx,女,43岁,工人,1976年3月29日初诊。

病史:小便淋漓,尿道灼痛一月余。患者初未介意,一月来病情逐渐加重,小便频数,总感尿意未尽,一昼夜小便三十多次,面尿量不多,色黄赤,伴尿道灼痛,腰部不适,头昏乏力,食欲不振,胃脘嘈杂,心下动悸,大便时干时稀,带多,月经不调,近两年有手足抽搐史。

检查:面色萎黄,精神委靡,心肺(一),腹软,肝脾未触及,小腹有压痛,血压90/50mmHg,脉沉细而滑,舌质淡,边有齿痕,舌苔黄腻。尿常规:蛋白微量,反应碱性,红细胞0—2,白细胞5—7,脓球(++),吞噬细胞0—2,管型(一),尿培养,付大肠杆菌细菌计数:26万CFU/ml。

辨证施治:脾胃虚弱,气血两亏,脾失健运,湿热蕴结,下注膀胱,面致膀胱湿热。治以清利膀胱湿热之法。

处方:滑石15g,篇蓄12g,瞿麦12g,木通6g,车前子9g,土茯苓14g,黄柏6g,苍术12g,赤芍12g,当归9g,甘草8g。

二诊:服药两剂,自觉全身舒适,小便不感困难,尿痛亦明显减轻,大便稍稀,脉舌如上。上方加连翘15/

三诊:又服两剂,一般情况好转,复查尿常规:反应酸性,蛋白(一),红细胞(一),白细胞0—1,上皮细胞1—2。

宗原方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