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症:咳嗽气急,呛咳痰少,甚则痰中带血,伴口苦咽干,胸胁串痛,心烦易怒等。舌边尖红,苔薄黄少津。
治法:平肝清肺,顺气降火。
方药:加减桑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桑白皮15g,知母10g,地骨皮12g,栀子10g,桔梗12g,青皮10g,陈皮6g,青黛(冲)3g,蛤壳2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胸闷气逆加枳壳、旋覆花;胸痛配郁金、丝瓜络;痰黏难咯酌加海浮石、贝母;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沙参、麦冬、天花粉、诃子。
4.肾虚咳嗽
(1)肾阳虚衰。
主症:咳嗽久作,吐痰清稀,头眩短气,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或见小便不利。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而无力。
治法:温补元阳,化气行水。
方药:肾气丸加味。
熟地黄、山茱萸、茯苓、泽泻、山药、丹皮、附子、肉桂、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
(2)阴液亏虚。
主症:咳呛气急,痰少不爽,口干舌燥,甚或五心烦热,盗汗少气,咳痰带血等。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壮水滋阴,润肺止咳。
方药:四阴煎。
生地6—9g,麦冬6g,白芍药6g,百合6g,沙参6g,甘草(生)3g,茯苓4.5g。
六、其他疗法
简验方:
(1)枇杷叶、杏仁、紫苏叶各12g,煎服,适用于新感风寒咳嗽。
(2)桑叶、枇杷叶、麦冬各12g,煎服,适用于新感风热咳嗽。
(3)黄芩10g,瓜蒌皮、鱼腥草各30g,煎服,适用于痰热咳嗽。
(4)川贝母10g,梨干、冰糖适量,加水煎服,适用于阴虚咳嗽。
(5)荸荠适量,剥皮煮熟,喝汤食肉。
七、预防与调摄
积极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改善环境卫生,积极消除烟尘和有害废气的危害,加强劳动保护。吸烟对呼吸道是一种刺激,应当戒绝。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有利于提高抗病能力。
咳嗽患者,应忌食辛辣香燥、炙傅肥腻及过于寒凉之品。注意气候变化,预防感冒。感冒是引起咳嗽发生、复发和加重的重要原因,应极力避免。体虚易感冒者,尚可服玉屏风散之类方药以益气固表。
内伤咳嗽,应积极针对原发病因进行治疗及护理。如就肝火与湿痰而言,每与情志、饮食有关,须嘱患者戒郁怒,薄滋味,方能收到预期效果。
八、病案选录
王xx,男,31岁,1973年1月20日初诊。
病史:咳嗽二天,伴恶寒头痛,全身痛楚,咳少量白痰,喉痒,无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施治:证属风寒咳嗽。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处方:麻黄3g,荆芥6g,防风6g,陈皮9g,半夏9g,桔梗9g,杏仁9g,白前9g,甘草3g。
服药后汗出,诸症皆减,再服一剂,霍然而愈。
(孙琼李爱萍柳忠利)
(第三节)喘病
一、概述
喘病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翕动,不能平卧为特征,严重者可致喘脱。
现代医学的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呼吸迫促或呼吸困难,均可参照喘证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一)外邪犯肺
外感风寒、风热之邪,或肺素有痰饮,复感外邪,卫表闭塞,肺气壅滞,宣降失常,肺气上逆而喘。
(二)痰浊内蕴
恣食肥甘油腻,过食生冷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聚湿成痰,上渍于肺,阻遏气道,肃降失常,气逆而喘。
(三)久病劳欲
久病肺虚,劳欲伤肾,肺肾亏损,气失所主,肾不纳气,肺气上逆而喘。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位凡因外邪、痰浊、肝郁气逆等致邪壅肺气,宣降不利而喘者均属实,病位在肺;而久病劳欲,肺肾出纳失常而致喘者多属虚,或虚实夹杂,病在肺、肾两脏。
2.辨虚实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象有力者为实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者为虚喘。
治疗原则:实证祛邪降逆平喘;虚证培补摄纳平喘。
(二)分证论治
【实喘】
1.风寒袭肺
主症:喘咳气急,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兼头痛,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若寒痰阻肺,痰气不利加半夏、橘红、苏子、紫菀、白前;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若属支饮复感外寒而喘咳,痰液清稀呈泡沫状,用小青龙汤;若表邪明显,去芍药、五味子,加杏仁、苏子。
2.表寒里热
主症: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黄,脉浮散或滑。
治法:宣肺泄热。
方药: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
若痰多加葶苈子、射干;痰多而黄黏稠者,加瓜蒌、贝母。
3.痰热郁肺
主症: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黏稠色黄,或夹血色,伴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痰热。
方药:桑白皮汤(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黄芩、黄连、栀子)。
若身热甚者加石膏、知母;痰多黏稠加海蛤粉;口渴咽干加天花粉;喘不能卧,痰涌便秘者加葶苈子、大黄、风化硝;痰有腥味者加鱼腥草、冬瓜子、苡仁、芦根。
4.痰浊阻肺
主症: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黏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
治法:化痰降气。
方药: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若神疲、肢倦、便溏者加党参、白术;痰吐色白清冷,畏寒加干姜、细辛;痰郁化热者按该型治疗。
5.肺气郁痹
主症: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方药:五磨饮子(乌药、沉香、槟榔、枳实、木香)。
若伴心神不宁,心悸,失眠者加百合、合欢花、枣仁、远志;并宜劝慰患者心情开朗,配合治疗。
【虚喘】
1.肺虚
主症: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见咳呛痰少质黏,烦热而渴,咽喉不利,两颧潮红,舌质淡红或有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治法:补肺益气。
方药:补肺汤(人参、黄芪、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若伴咳呛痰少质黏,烦热口干,面色潮红,舌红苔剥,脉细数,为气阴两虚,可用生脉饮加沙参、玉竹、百合等益气养阴。痰黏难出,加贝母、瓜蒌润肺化痰。
2.肾气虚
主症: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面青肢冷,舌淡苔薄,脉微细或沉弱。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桂枝、附子、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
参蛤散(人参、蛤蚧)。
若冲气上逆,脐下筑动,气从少腹上奔者加紫石英、磁石、沉香;肾阳虚可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兼戴阳证加龙骨、牡蛎;善后调理可常服紫河车粉、胡桃肉等。
若为上实下虚证,用苏子降气汤;阳虚饮停、上凌心肺,肢肿屎少者用真武汤加桂枝、黄芪、防己、葶苈子;痰饮凌心,心阳不振,血脉瘀阻者加丹参、红花、桃仁、川芎等。
若发生喘脱者,急宜扶阳固脱,镇慑肾气,可用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气阴倶竭者去附子,加麦冬、西洋参、五味子;汗多气逆加龙骨牡蛎等。
四、其他疗法
简验方:
(1)五味子250g,加水煎小时许,冷却。用鸡蛋10只放入浸泡,10天后取用,每晨只,用糖水或热黄酒送服。
(2)紫衣胡桃肉10枚,每晚睡前嚼服,用淡盐汤送服。
(3)紫河车粉15g,每日2—3次,用开水送服。
五、预防与调摄
本病的预防,未病要慎风寒,适寒温,节饮食,薄滋味,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青年、中年人,可试行冷水浴,以增强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已病则应注意早期治避免受凉,冬季要特别注意背部和项部的保暖;有吸烟嗜好者应坚决戒在调摄方面,饮食宜清淡且富有营养,忌油腻、荤腥;室内空气要新痰多者要注意排痰,使呼吸通畅。
(田洪义吕波)
疗,力求及早根治,烟;房事应有节制。鲜,避免烟尘刺激;
(第四节)哮病
一、概述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喘咳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哮喘(如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心脏病、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等)与本篇证候相类似者,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二、相关检查
发作时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中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体征。
三、鉴别诊断
(一)喘病
哮病与喘病都是呼吸急促、喘息不宁的肺系病证。哮以声响言,喉中有哮鸣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以气息名,为呼吸急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但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
(二)支饮
支饮虽然也有痰鸣气喘的症状,但咳和喘重于哮鸣,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界限不清,与哮证之间歇发作,突然发病,迅速缓解,哮鸣声重而咳轻,或不咳,两者有显著的不同。支饮多系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
四、辨证论治
本病属邪实正虚,发作时以邪实为主,缓解时以正虚为主,但久病正虚者,发时每多虚实错杂。在分清虚实的基础上,实证需分冷哮、热哮以及是否兼证的不同。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本病属邪实正虚,发作时以邪实为主,未发时以正虚为主,但久病正虚者,发时每多虚实错杂,故又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以辨别其主次。虚证应审其阴阳之偏虚,区别脏腑之所属。
2.分寒热在分清虚实的基础上,实证需分寒痰、热痰以及是否兼有表证的不同。
(二)分证论治
【发作期】
1.寒哮
主症:喘憋气逆,呼吸气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咳痰色白,稀薄有泡沫,或呈泡沫状,量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或兼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紫菀、款冬花、半夏、五味子、生姜、大枣)。
若痰涌喘逆不得卧,加葶苈子;若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可用小青龙汤,酌配杏仁、苏子、白前、陈皮;若哮证甚剧,可考虑在密切观察下服用紫金丹,每服米粒大5—10丸(不超过150mg),临卧冷茶送服,忌饮酒,连服5一7天。若病久,阴盛阳虚,发作频繁,当标本同治,用苏子降气汤,酌加党参、胡桃肉、脐带、紫石英、沉香、诃子;阳虚明显者加制附子、补骨脂、钟乳石等。
2.热哮
主症: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咯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渴喜饮,不恶寒或微恶寒兼发热,汗少或无汗,头痛等表证,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方药:定喘汤(白果、麻黄、桑白皮、款冬花、半夏、杏仁、苏子、黄芩、甘草)。
若寒邪外束,肺热内盛,加生石膏;表寒重者加桂枝、生姜;肺气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卧者加葶苈子、地龙;内热壅盛,舌苔燥黄者加大黄、芒硝;痰吐稠黄胶黏者加知母、海蛤粉、射干、鱼腥草等;若病久热盛伤阴,可用麦门冬汤加沙参、冬虫夏草、五味子、川贝母、天花粉;肾虚气逆者加地黄、当归、山萸肉、胡桃肉、紫石英、诃子;若哮证发作时以痰气壅实为主,用三子养亲汤加厚朴、半夏、杏仁,另吞皂荚丸,必要时可予控涎丹。
【缓解期】
1.肺虚
主症: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气短声低,或喉中常有轻度哮鸣音,咳痰清稀色白,面色白光白,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前喷嚏,鼻塞,流清涕。
治法:补肺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桂枝加黄芪汤(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
若气阴两虚,咳呛,痰少质黏,咽干,舌质红,脉细数者,可用生脉散加北沙参、玉竹、黄芪等。
2.脾虚
主症:平素食少脘痞,大便不实,或食油腻易于腹泻,倦怠,气短不足以息,语言无力,痰多质稠,往往因饮食失当而诱发,舌苔薄腻或白滑,质淡,脉细数。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
若脾阳不振,形寒怕冷,四肢不温,便溏者加桂枝、干姜等。
3.肾虚
主症:平素短气息促,气逆易喘,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心慌,痰吐起沫,眩转耳鸣,腰酸腿软,劳累后喘哮易发,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嫩,脉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黏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制附子、肉桂)。
七味都气丸(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五味子)。
若阳虚明显者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阴虚去温补之品,加麦冬、当归、龟板胶;肾虚不能纳气者,加胡桃肉、冬虫夏草、紫石英,或予参蛤散,并可常服紫河车粉。
五、其他疗法
1.简验方
(1)曼陀罗叶制成卷烟状,发作时点燃吸人,可缓解哮喘。
(2)地龙焙干,研粉,装胶囊,每服3g,一日2次,或制成30%地龙注射液,一次用2m1,肌肉注射,每日一次,用于热哮。
(3)僵蚕5条,浸姜汁,晒干,瓦上焙脆,和入细茶适量,共研末,开水送服。
(4)紫河车粉60g,蛤蚧粉45g,地龙粉75g,五味子粉24g,蜜丸或水丸,每服5g,一日2次,平时治本,可以减少发作或发。
2.针灸发作期取定喘、天突、内关等穴,缓解期取大椎、肺俞、足三里等穴。
3.其他三伏贴敷法割治与埋线疗法。
六、预防与调摄
哮喘每因气候突然变化,特别是寒冷空气的剌激而诱发,故患者应注意避免感冒,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跑步等,以逐步增强体质。
青壮年患者,可逐渐试作冷水浴,以适应寒冷刺激,减少发病。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如酒、鱼、虾、肥肉、浓茶等。勿过饮过饱。居住环境的空气宜新鲜,避免烟尘刺激。有吸烟嗜好者,应坚决戒烟。已婚者,当节欲,尽量减少房事。
哮喘发作,应及时治疗,平时可长期服用切合具体情况的扶正固本中药,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减少发作,但严忌杂药乱投,损伤正气。
七、病案选录
陈XX,女,57岁,干部,1973年9月14日初诊。
病史:哮喘50年,发作半月。患者自七岁罹病,虽经多方治疗,病情仍时发时止,时轻时重,过去每当冬季犯病,现在冬季平稳,夏秋易发。近半月适值初秋,旧病复犯,早上、中午、晚上均发作,以夜间尤甚,必须端坐方适。自觉吸气困难,喘时发热,多汗,喘停则感恶寒,无咳嗽吐痰等,头晕,口渴,小便黄,食欲尚佳。舌质偏红,苔白腻,脉沉弱,两尺脉更甚。西医用各种支气管解痉剂及激素均不能控制病情,求治于中医。
辨证施治:喘息日久,精气内伤,肾失摄纳,逆气上冲而为喘。证属肾虚作喘,治以补肾纳气,降逆平喘之法。
处方:黄芪15g,山药18g,山萸肉12g,补骨脂12g,茯苓12g,当归9g,五味子9g,橘红9g,前胡9g,干姜4.5g,肉桂3g,生龙牡30g,苏子6g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四剂,喘息减轻,精神好转,白天不喘,仅晚上八点以后作喘,发作程度亦轻,过去唯靠激素才能控触,现改为隔日服一次,亦能维持。服中药后稍感口干苦。改方为:
黄芪12g,山药24g,山萸肉12g,补骨脂9g,茯苓9g,五味子6g,肉桂3g,苏子6g,地龙8g,麦冬12g,生龙牡18g。
三诊:又服上方四剂,已停用激素,哮喘基本控制。现背诉痛,夜尿多,大便稍稀,其他良好。舌淡红,苔薄稍腻。
上方加益智仁12g。
此后,未用激素,以此方加减,病情得以稳定。
(田洪义吕波)
(第五节)痰饮
一、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