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内伤杂病的分类
内伤杂病分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研究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独特理论。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密切联系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能动整体。气血津液由脏腑生成,通过经络而运行输布到全身,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内伤杂病病种虽多,病理变化亦异常复杂多样,但其病变机制,始终脱离不了脏腑功能的紊乱,经络通路的障碍和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的失常。故而对内伤杂病,根据不同的脏腑,以及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来进行归类,抓住其主要病机进行辨治。
(第二节)内伤杂病的特点
一、病因特点
中医认为外感时病多由六淫之邪引起,而内伤杂病即由七情、痰饮、瘀血、劳逸失当、饥饱过度而影响内脏所致,或是由外感病迁延日久而来。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七种情志的变化,通常情况下,它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一部分。然而由于长期的精神刺激或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了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脏腑的功能失调而发病。如郁怒伤肝,惊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恐惧伤肾等。故内科杂病临证时要注意从情志变化上去找病因,当然,外感病日久不愈,饮食、劳倦、痰饮、瘀血亦是常见的病因。
二、病机特点
内科杂病的病机是以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为主,疾病的发生有外感和内伤之分,而内科杂病主要是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经络运行失常所致。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核心的整体,脏气失和必然影响到气血的正常生化、运行和输布,以及阴阳的正常消长和平衡。因此,内伤杂病的气血阴阳失调,是脏腑功能失调而形诸于外的病理现象。内科杂病不外虚实两端,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皆属虚证。而气滞、血瘀、水气、湿热、痰饮、虫积、寒热、食积等皆属实证。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五脏的生理、病理特点,辨其一脏罹患或者多脏累及,从而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为治疗提供确切的病理依据。
(第三节)内伤杂病的诊断和治疗
内伤杂病的诊断,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四诊,即望、闻、问、切;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它是在通过四诊取得辨证材料之后,根据病变的部位、性质、病变过程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的情况,以及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加以综合分析、归类,并执简驭繁地对疾病作出诊断,从而对证治疗。
内伤杂病的治则是补虚泻实,调和阴阳,调气和血等。具体治法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分述如下。
汗法即解表法,是通过开泄腠理,透达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代表方如麻黄汤、竹叶柳蒡汤、银翘散等。
二、吐法
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间的痰涎、宿食、毒物等从吐而出的治法。代表方如瓜蒂散。
三、下法
下法,是通过通利大便以排除胃肠及体内的实热、寒积、水饮等邪的治法。代表方如大承气汤、大黄附子汤等。
四、和法
和法,用于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症。代表方如小柴胡汤、四逆汤、半夏泻心汤。
五、温法
温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等作用祛除里寒之邪的治法。代表方如理中丸、当归四逆汤、四逆汤。
六、清法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以祛除里热之邪的治法。代表方如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暑益气汤、龙胆泻肝汤、青蒿鳖甲汤。
七、消法
消法,一是消导之义,用于食积停滞之证,代表方如保和丸;一是散结之义,用于气、血、痰、火、湿、食等结成的病证,使之逐渐消散,这种消法包括理气、理血、祛痰、祛湿、消导、驱虫等。
八、补法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以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代表方如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十全大补汤等。
内科杂病临证,实证一般从寒、热、痰、瘀、水、积入手,结合病情施以治疗;虚证或极为多见的虚实夹杂病证,就应特别重视从脾胃入手。因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气血不足调补脾胃往往获效;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根,水火之宅,阴阳不足,或偏盛偏衰,多从补肾而获效。故调理脾肾功能是内科杂病的常用治法。
(张立群蔡新章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