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八纲辨证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是神经内科疾病辨证之纲要,而阴阳又为纲中之总纲。通过八纲辨证可以分辨神经内科疾病的病邪和病证性质、病位的浅深和病势的进退等,为临床诊疗神经内科疾病提供基本的依据。
一、阴阳
阴阳是辨证的总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疾病的证候表现再复杂而多变,也不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型,而脑病则尤为突出。脑为元神之脏,髓之海,而肾主藏精生髓,故肾之阴阳不足在神经内科疾病辨证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生理情况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病理情况下,“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在病危的情况下“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所以说,阴阳失调是神经内科疾病的基本矛盾,故辨证首当先别阴阳。
凡与“阴”的一般属性相一致的证候,皆可称为阴证,如里证、寒证、虚证等,其临床表现可见有:精神委靡,气弱声微,表情淡漠,面色苍白或暗淡,目光晦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等,多表现抑制衰退状态。凡与“阳”的一般属性相一致的证候,皆可称为阳证,如表证、实证、热证等,其临床表现可有精神兴奋,情绪高涨,声高气昂,多语多动,表情丰富,目光炯炯,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多表现出兴奋亢进状态。
在神经内科疾病病危期,由于人体阴液严重匮乏,或阳气极度衰微,会出现亡阴或亡阳,均属危笃之候,应及时、准确地辨识。亡阴证表现为大汗而热,如珠如油,虚烦躁扰,渴而喜饮,四肢温和,面赤唇干,舌干红无津,脉躁疾无力等;亡阳则表现为可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精神委靡,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呼吸气微,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二、表里
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深浅的一对纲领。在神经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表证阶段,但多以里证为主,亦有表里证共存的情况,临证时应详加辨别,如在暑温、春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辨证中就应详辨表里。
三、寒热
寒热是辨别神经内科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了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寒热证临床表现极为复杂,随其表里部位及虚实性质的不同而各具特点。一般而言,寒证多见有恶寒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踏卧,痰涎清稀,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而润,脉迟或紧等表现。热证多见恶热喜冷,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黄稠,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等表现。同时,寒热证之间既可相互兼见而出现寒热错杂的证候,也可相互转化,特别是对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之证应仔细辨别。在神经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寒热证与表里证,虚实证关系密切,切不可将它们孤立地看待,临床时应将它们的性质结合起来辨识。
四、虚实
虚实是辨别神经内科疾病过程中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凡正气不足,机体功能减退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皆称之为虚证,其特点是正虚而邪不盛。凡邪气实而正虚不明显的证候,皆称之为实证。在虚实辨证中,应注意虚实的转化,兼夹及虚实的真假,在虚实兼夹中还应详细辨别虚实之偏重、缓急,才不至于犯“虚虚实实”之戒。
(第二节)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是判断疾病中有无气血津液的亏损或运行障碍。脑赖气以用、赖血以养、赖津以润、赖液以濡,若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则神经内科疾病发生。同时,神经内科疾病形成之后,亦可引起气血津液的病变。
气虚则脑失其用,功能失常而出现神疲乏力,头目晕眩,少气懒言,动则益甚,舌淡,脉虚等;气机郁滞,则可见神志失常的表现。气机逆乱,上扰于脑,则可见头痛,眩晕,甚则昏厥。若五志过极,气机闭塞,可出现神昏或晕厥,肢厥等症。
若血虚则脑失所养,而见头空痛,眩晕耳鸣,健忘,不寐,神疲乏力,肢体麻木,甚则突然晕厥,面色淡白,舌淡脉细无力等。血热则脑神被扰可致心烦失眠,神昏,谵语,躁扰不宁,甚则发狂,手足抽搐等。血瘀脑络可见头脑刺痛,固定不移,夜间尤甚,或见痴呆,半身不遂,舌强言謇等。
由于气血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所谓“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在病理上亦密切相关,在神经内科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气血同病者常见。因气机郁滞致血行不畅,而形成气滞血瘀之证;气虚推动无力可出现气虚血瘀之证;气虚血不得以化生,或失血过多均可致气血两虚,脑失所养。同时,在神经内科疾病中由于津液代谢失常而形成痰浊,水饮停滞脑部,则可表现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甚则出现神志异常。
(第三节)脏腑经络辨证
脏腑经络辨证是神经内科疾病辨证的基础。脑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神经内科疾病虽病位都涉及脑,但与其他脏腑、经络密切相关。因此,在神经内科疾病辨证中,脏腑、经络辨证具有重要地位。脑与五脏、经络的关系,前面已有所涉及。这里重点谈脏腑经络辨证在神经内科疾病辨证中的意义。
五神即神、魂、魄、意、志,是五脏正常功能的外在表现和客观反映,由脑所主。就脑与五脏之用而言,脏腑功能失调,五神为病,则必伤及于脑。就脑与五脏之体而言,气血精液是神用的物质基础,五脏所藏精气,是为其体,故气血津液精出现不足,既病及五神,亦必病及于脑,所以强调脏腑辨证。对确立从脏治脑的原则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灵枢·九针》云:“人之所以成者,血脉也。”《灵枢·官能》亦云:“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这就是说,血气布达全身,必须通过经络才能运行不息和转注全身。而脑之生理功能正常发挥,是通过经络来运行气血,协调内外,联系脏腑和肢节。如经络传导和运载功能正常,则可表现出思维敏捷、视物清晰、言语正常、动作准确。在病理情况下,经络既是病邪传变的途径,又可以表现出自身一定规律性的证候。这些证候,既与每一经脉生理活动范围与病理反应及部位表现出一致性,也与每一经脉相关脏腑生理病理变化有着密切关系。《灵枢·经脉》对每一经脉所列举的“是动病”“所生病”的归纳就是这一规律的总结。分析“是动病”“所生病”的规律,不难看出它是脏腑经络气血发病规律的综合。而这一综合关乎神的变化占了很大的比重。如各种疼痛、指(趾)不用、舌强、体不能摇、厥、不能卧等。也由于十二经脉皆赖经气(即神气)以为运行之动力,故此脑神实际指挥着经气的运行。所以,在病理情况下,神经内科疾病必反映于经络;同时,如果经络功能失常,脑髓之气不能外彰,则可表现为精神不振,思维混乱,动作失调,言语错乱等。因此,神经内科疾病辨证离不开脏腑经络辨证,脏腑经络辨证是神经内科疾病辨证的基础。
(第四节)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在神经内科疾病中的暑温、春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中常用。但在这些疾病中卫分证候多较短暂,而多见气分及营血分证候。气分证候多见发热,心烦,坐卧不安,或时有谵语,狂乱,面红目赤,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症。营分证候多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甚则神昏谵语,斑疹隐现,口不渴,舌质红绛,脉细数等症。血分证候多见烦热躁扰,昏狂,谵妄,斑疹显露,或见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牙关紧闭,或神疲欲寐,耳聋,形痩,或手足蠕动,瘛疯等。在卫气营血辨证中,还应注意卫气营血相兼证候的鉴别。
三焦辨证在神经内科疾病的暑温等病中常用。在上焦病证中极易出现逆传心包,而见发热,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謇等症。中焦病证可见发热,日晡尤甚,面目红赤,呼吸气粗,大便燥结,甚则神昏谵语,舌红苔黄燥,脉数有力等。下焦病证可见身热颧红,手足心热,神疲,耳聋,或手足蠕动,或瘛疯,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等症。
(第五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前已述及,知病必先知证;而知证又必先知病。只有病的诊断无误,那么辨证也就有了规范。也只有辨证准确无误,那么辨病也就有了客观基础。例如,中风病一经诊断成立,就要根据先兆期、急性期、恢复期的演变规律而捕捉证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确切依据。
同时,借鉴西医的辨病,结合中医的辨证也不无裨益。西医辨病是辨西医的病,根据现代医学物理、生化等检查所明确西医的诊断,再进行中医的辨证,从而提高了防治的主动权。在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断中,将辨病与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如中风,可包括西医的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隙出血,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如果辨明了病,就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加减,这将有利于提高疗效,并可以更好地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有利于判断疾病的预后。目前中医学对疾病疗效的判断尚缺乏足够的、客观的指标,如果不辨明西医的病,就很难观察疗效,总结经验,因此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神经内科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在各论中就是从西医的病作为切入点,展开讨论。当然,在病证结合方面要注意不能脱离中医基础理论,更不能搞对号入座,而是要有机地结合。
(蔡新章李爱萍郝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