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三级医院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手册
16694900000025

第25章 检测系统的管理(3)

(6)重复性。同一被测对象在多次处于不同情况下的检测中结果的一致性;需注意,不同的情况包括:检测的原理或方法、结果观察者、测试仪器、地点、仪器使用状态和时间;重现性也用来描述定量实验中结果的离散特征。

(7)测定下限。是指超过零剂量精密度的最低抗原浓度,可通过t分布(一边拖尾,因为此时曲线只有上升趋势)计算在测定下限时的吸光度值的均值差。

(8)分析敏感性。是指一实验的测定反应对待测物质浓度变化的改变,C。

(9)临床敏感性。在患有明确临床疾病的患者中,其检测结果呈阳性或者超过正常值范围的比率(即出现阳性结果和确定患者患病);该临床疾病必须由不依赖于被评价试验的标准确定。

(10)临床特异性。在没有特定临床疾病的患者中,其检测结果呈阴性或者在正常值范围内的比率。

(11)阳性测定能力指数[(DI(+))]。可定义为一实验对阳性标本测定后给出阳性结果的能力(通常称为敏感性);DI(+)=[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

(12)阴性测定能力指数[(DI(-))]。则为对阴性样本测定给出阴性结果的能力(通常称为特异性);DI(-)=[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

(13)阳性结果的可靠性(预示值)。即测定为阳性的标本实际上为阳性的可靠性。

=[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100%。

(14)阴性结果的可靠性。则为一份给出阴性结果的样本实际上为阴性的可靠性。

=[真阴性/(真阴性+假阴性)]×100%。

5.性能验证前的准备。

(1)应熟悉待验证的试剂或系统。

(2)进行必要的培训,包括样本的处理和储存、试剂的处理和储存、合理的检测方案、对结果合理的解释以及系统的质量控制等。

(3)制订质量保证计划。

(4)确定患者样本的数量及强弱(评价重复性)。

(5)确定比较的方法。

(6)样本的准备。

(7)质控品。使用商品化质控物进行,包括阴性和阳性。

(8)样本的采集和保存。采集时间、保存方式等必须保证一致性。

6.操作步骤。

(1)制备足够20次重复检测的同一份样品,分别为处于临界浓度、高于临界浓度20%和低于临界浓度20%的样品。

(2)重复检测样品20次,确定每一份样品结果为阳性和阴性的百分比。

(3)评价临界浓度是否准确。评价+20%~-20%的浓度范围是否包含于、位于或者超出这种方法的95%区间。

7.结论。临界浓度如果准确,样品重复检测应获得50%的阳性和50%的阴性结果。

如果+20%的样本获得阳性结果的次数≥95%,并且-20%的样本获得阴性结果的次数≥95%,那么这个范围位于或超出这种方法的95%区间。因而,距离临界浓度≥20%的样本可用此种方法获得一致的结果。

如果+20%的样本获得阳性结果的次数<95%,并且/或-20%的样本获得阴性结果的次数<95%,那么这个范围在这种方法的95%区间内。因而,距离临界浓度20%的样本用此种方法不会获得一致的结果,并且此种方法的95%区间距离临界浓度>20%。

在一种方法的95%区间距离临界浓度>20%的情况下,需要做另一个或一系列实验以确定真正的95%区间。

8.方法比较。比较常用的方法:另一种定性方法(如使用者目前正在使用的方法)、金标准方法、某种定量方法或临床诊断。

评价用样本的要求:量要足够大;稳定;两种方法同时进行检测。

样本数量:取决于评价者的目的。作为最低要求,检测要持续到至少用比较方法获得50个阳性样品。并且至少用比较方法获得50例阴性样品以确定此种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持续时间:10~20d。

不一致结果的处理:如果比较方法不是100%准确,可以用“金标准”,参考方法,来检测在检测和比较方法间产生差异的样本。

参考血清:曾经被检测过的,或者被成熟方法检测的,或临床诊断中有意义的临床样品对于评价定性方法来说很有价值。阳性样本浓度高低不等。阴性样本可含有干扰物质。

性能验证的其他方面。

批内和批间变异(ELISA批内CV<10%,批间<15%或20%)。

与临床的对话。这也是一个新的试剂或方法或系统替代旧的试剂或方法或系统成功应用于临床的前提。

9.准确度验证的简易方法。

(1)检测已知值的参考物质。室间质评材料(卫生部或者CAP)。厂商提供的已赋值的参考材料。分析用参考方法或决定方法定值的材料(如dsDNA检测)。

(2)方法比较试验:样本数为10~20个,两种方法同时测定同样的样品,用KAPPA检验方法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性(比如HBV酶免法和发光法比对)。

10.精密度验证的简易方法。

(1)批内精密度:同一份样本在同一批次内平行重复检测10次,然后计算均值、SD和CV。

(2)批间精密度:同一份样本连续检测10d,每天平行检测双孔;然后计算均值、SD和CV。

注意:用S/CO比值进行统计计算最好选择临界值或弱阳性样本。判断标准:批内CV>15%,批间CV<25%。

11.诊断敏感性的简易方法。

(1)验证方法:取10~20份已知真阳性的样本(样本来源困难时可以酌情减少)。

用常规检测方法检测,计算检测阳性的样本占样本总数的比例。

(2)样本来源。临床上明确诊断的阳性病人血清;厂家提供的明确为阳性的样本;PT中的阳性样本;决定性参考方法检测阳性的样本;以上阳性样本来源紧张时,可以进行稀释(如2∶3,3∶4这样稀释)。

12.特异性验证的简易方法。

(1)验证方法。选取20份正常健康人血清(一般取自健康体检者),计算其检测阴性结果所占百分率。

(2)样本来源:体检样本,体检者本人填写《健康调查表》确认符合要求后即可。

注意:部分项目在健康体检人群中阳性率也很高,此类项目特异性验证很难执行,建议引用厂家说明书。

13.关于CUTOFF值验证。定量实验但是报告定性结果的才需要做CUTOFF值验证(比如PCR室的乙肝DNA定性)。

验证方法1:找临界浓度的标准品(可要求厂家提供),连续检测20次,95%的结果落在临界范围即可。

验证方法2:连续统计一段时间的检测结果,处于临界范围的结果比例小于5%即可。

(第五节)临床实验室操作规程编写要求

卫生部行业标准(WS/T227-2002)对操作规程的编写有明确要求,以下为具体内容: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设计、制定和使用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卫生医疗单位编写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也适用于临床检验产品厂商编写新产品使用说明书。

二、总则

1.操作规程是检测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临床检验的技术档案,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必须内容。

2.操作规程应是指导检验人员正确操作的依据。但操作规程不能用来弥补检验方法设计上的缺陷。

3.操作规程必须含有质量管理的内容,包括进行检验的说明,明确质量控制和纠正作用系统等。这些书面文件是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必须组成部分。

4.操作规程由主任或主管技术人员负责编写,编写内容含义必须明确(无疑义)、完整。

要确保每个检验人员能理解,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的精确说明进行操作。

三、操作规程的内容要求

每个检验项目都必须具有明确而完整的操作规程资料以及精确的叙述。应具备下列内容:

1.实验原理和/或检验目的(概述)。可包括临床应用和/或实用性。

2.使用的标本种类和收集方法、病人准备要求、标本容器要求、拒收标本的规定、标本处理方法、标本储存规定、标本外送规定等。

3.使用的试剂、校准品、控制品、培养基,以及其他所需物品。所有材料都必须写明厂商名、产品名、包装量、配制要求、使用和储存要求等。

4.使用的仪器厂商名、型号,本项目仪器使用具体要求和校准程序。

5.每步操作步骤,直至报告结果。

6.控制品使用水平和频率。

7.计算方法。

8.参考值范围。

9.操作性能的概要。如精密度、患者结果可报告范围、方法学比较等。

10.对超出可报告范围的结果的处理。

11.对检验结果为病危报警值的处理。

12.方法的局限性(如干扰物和/或注意事项)。

13.参考文献。

14.其他必须内容。

四、操作规程式样和内容

根据实验室的大小和功能,操作规程的格式也应不同。在小型(单一)实验室中,有一本包括所有内容的操作规程即可。在大型综合的、多部门的实验室,应有不同专业和内容的操作规程,分放于各个专业室组。整套汇集的操作规程存放于科室负责人或相应场所。

1.操作规程手册的式样应按实验室要求和结构来确定。但必须包括质量管理内容,以及汇集有关检验项目操作规程。每个规程必须包括第三章叙述的内容。规程手册可设计成活页本形式,便于补充和修改。

(1)每个项目规程均应从第1页起,自成一册,便于更换。尽可能使用表格形式,便于更换。

(2)尽可能使用表格形式,便于查阅。

(3)使用编号系统,便于查阅。

(4)可做一些查阅卡、流程图、厂商产品索引等为规程附录,反映最新动态。

(5)鼓励使用电脑编写规程,简化编辑和修订程序。

2.操作规程的使用对象。

(1)行政和业务主管人员依据规程具体要求,进行质量管理。规程也反映实验室开展检验技术水平。

(2)训练检验人员应随时对照操作规程,检查实际操作状况,保证检验质量。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在进行不熟悉的项目检验时,按规程进行,实现无人指导完成不熟悉项目的检验。

(3)新的检验人员和进修人员可从规程中学到详细内容,并严格按规程进行实际操作。

五、操作规程的格式要求

在实验室中各种类型、各个项目、各个操作方法的规程应确定统一格式。

1.每个项目、每个方法的操作规程的第1页页首,要注明:

(1)操作规程项目名称。

(2)操作规程的单位及部门。

(3)文件编号。

(4)版本。

(5)页序和总页数。

(6)批准实施日期。

(7)规程有效期,以及复审计划。

(8)规程分发部门和/或个人。

(9)规程编写者、审批者,以及保管者。

(10)规程修订记录。

2.在以后各页的眉首均有操作规程字样及文件编号,并印有横线。在每页的右下脚印有页序。

在定期复审或发现问题时,需要作部分修改的或更新的,应注明新确认的年月及版本。

并由主任或主管签字认可。

六、操作规程的修改

1.在使用和复审中,需要对规程作个性或更新,应有充分的实验资料证明有修改的必要,并明确须个性的具体内容。

2.编写者完成个性后,由实验室主任审核,经审核同意,修改稿以新版本形式更换原有规程,并通知各有关部门。

3.实验室主任应将原版本和新版本规程,以及实验资料,合并为规程修改文件,另行保管备用。

(闫国超徐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