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母乳喂养与哺乳保健概述
一、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breastfeeding)是一种自然的、传统的喂养方法。人类属哺乳动物,所有哺乳动物的幼仔出生后都依赖哺吸母乳而成长。自古以来,婴儿亦都是吸O母亲的乳汁,在母亲的怀抱中成长起来的。直到20世纪40年代工业发展,牛乳制品一奶粉、配方奶的生产,人工喂养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喂哺方式,使母乳喂养率大幅度下降;以后,又逐步影响到发展中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量有关母乳喂养的科研证明了母乳喂养对母婴身心健康的无比优越性,发达国家的母乳喂养率逐步回升,而在不少发展中国家却仍在下降。
人们深切担忧大量婴幼儿由于接受不适当喂养,导致其营养状况、生长与发育、健康乃至生存因此受到损害。WHO统计全世界每年由腹泻病和急性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婴儿死亡中,高达55%可能是由不适当的喂养造成的。每年5岁以下儿童中有1090万死亡,其中60%直接或间接地由营养不良造成。这些死亡的儿童中,2/3以上通常与不适当的喂养方式有关。全世界在生命的最初4个月期间进行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不超过35%,并且补充喂养方法通常不合时宜、不适当和不安全。缺少母乳喂养,尤其是在生命最初半年中缺少完全母乳喂养,是婴幼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不适宜的补充喂养只会加大这种风险。终生影响包括学习成绩低下、生产能力减弱以及智力和社会发育受损。断续的母乳喂养和不适当的补充喂养也增加营养不良、疾病和死亡的风险。不管何种原因,未经母乳喂养的婴儿构成一个高危群体,应获得卫生和社会福利系统的特别关注。
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2003年联合制定了婴幼儿喂养全球战略,以尊重、保护、促进和实现公认的人权原则为基础,描述了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的基本干预措施,其目的是通过最佳喂养改进婴幼儿的营养状况、生长与发育、健康乃至生存。作为一项全球公共卫生建议,提出在生命的最初6个月应对婴儿进行纯母乳喂养以实现最佳生长、发育和健康。世界母乳喂养行动联盟组织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把每年的8月1—7日定为“世界母乳喂养周”。旨在促进社会和公众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认识,提高6个月以下婴幼儿的纯母乳喂养,更新6个月以上小儿需要的食物和饮品的信息,关注2岁以内儿童持续母乳喂养的质量,以便更好地提高婴幼儿健康水平。目前,母乳喂养观念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在全球范围内,母乳喂养面临严重的挑战,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母乳喂养还需要从观念上突破。母乳喂养是为婴儿健康生长与发育提供理想食品的一种无与伦比的方法,它也是生殖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母亲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全社会应该关注和支持母乳喂养。
二、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
母乳是婴儿的第一天然食品,它为婴儿出生后最初几个月提供了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素,并且在婴儿1岁前的后半年,母乳也满足了一半或更多的婴儿营养需要,而且在幼儿2岁的这一年中,母乳可提供1/3的营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愈来愈多的证据证明母乳喂养对健康有益,对此付诸实践的建议也在持续增加。现在,WHO能够完全自信地说,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儿童的死亡率,它对健康带来的益处可以延续到成人期。以人口基础而论,出生后最初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是建议的喂养婴儿方式,接着以持续母乳喂养并添加适当补充食品的方式进行喂养,直至2岁或更长。
(一)与人工喂养相比,母乳喂养有以下好处
1.对婴儿的好处
母乳中所含的营养物质最适合婴儿的消化和吸收(母乳是婴儿最佳天然的食物)。尽管母乳的质和量随着婴儿的生长和需求呈现相应的改变,但在最初喂养的4—6个月内,婴儿只需母乳就可以满足其营养需要。6个月后,由于婴儿胃肠道发育的需要,以及营养需要的增加,应逐步添加辅食,母乳喂养可持续到2岁。
(1)母乳中含有的蛋白质与牛奶的相比更适合婴儿的需要。人乳中所含的蛋白质主要是乳清蛋白,其中的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不仅有营养价值,还有免疫功能,可使婴儿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其蛋白质中含有婴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氨基酸,利于婴儿的吸收和利用。而牛奶中的蛋白质是以酪蛋白为主,在胃酸中易凝成大的乳凝块,不易被吸收和消化。牛奶中所含有的一种!乳球蛋白是强过敏原,易引起婴儿的过敏反应如腹泻、腹胀、湿疹等。为防止儿童牛奶过敏,可改用其他食品来代替喂养,如饮用豆浆、豆奶(它们是以黄豆为原料配制成的配方,既不含乳糖,也不含牛奶蛋白)。有过敏史的家族,妇女在孕期和哺乳期要避免食用这些致敏食物,以免造成胎儿被致敏。过敏体质的妇女怀孕时,应减少接触过敏媒介。
(2)人乳中的脂肪可以提供50%左右的热能,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含有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所必需的脂肪酸。还含有丰富的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人乳中的脂肪与牛奶相比更易吸收,含有的脂肪酶能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人乳中丰富的胆固醇,是神经发育的必需物质,而且还可以刺激胆固醇代谢酶的产生,以保持血清中胆固醇的低值,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人乳中的糖类主要是乳糖,可提供50)左右的热能,还可促进双歧杆菌生长,抑制肠道内致病菌,预防消化道疾病的发生。牛奶中乳糖较少,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
(4)无机盐钙在牛奶中的含量比人乳高4倍,但是牛奶中脂肪代谢产生一种棕榈酸,可以与钙结合,使钙不能被机体吸收。另外,牛奶中P含量为人奶的6倍,过高的磷使钙更不易吸收,所以用牛奶喂养孩子容易缺钙。而人奶中钙磷比例适中,钙很容易被吸收利用。铁是组成血色素的重要部分,缺铁可导致贫血,人奶与牛奶的铁含量相差不多,但母乳的铁80%可被吸收,而牛奶的铁只有20%—30%被吸收,奶粉中的铁仅能吸收10。人乳中的其他无机盐如钠、钾含量适中。其渗透压与血浆相同,可使肾脏负担轻。牛奶中钾、钠含量均很高,使肾脏的负担增重,尤其是对早产儿。
(5)维生素是重要的营养素,人乳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母乳喂养的婴儿不易产生维生素缺乏症。牛奶中的维生素含量低于人乳。但是维生素K在人乳中含量较少,所以出生后3天内要注意补充维生素K。
(6)水是维持体内环境的重要物质,人乳含80.的水,母乳喂养的婴儿不必再加水。
(7)母乳使婴儿具有免疫能力。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物质,有利于婴儿的抗感染能力。有各种免疫球蛋白,如IgA、IgG、IgM、IgE等,尤以分泌型IgA量最多,最为重要。还有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T和B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尤以巨噬细胞为多。尤其是初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抗体,抵抗病原体的侵人,防止疾病发生。因此,母乳是孩子出生后的最初免疫。此外,母乳中还含有许多其他抗感染物质,如补体、溶菌酶、抗葡萄球菌因子、双歧因子。双歧因子有助于婴儿肠道内乳酸杆菌的生长,乳酸杆菌能阻止其他有害菌的生长而预防腹泻的发生,起到保护肠道的作用。
(8)母乳喂养有利于婴儿感觉和认知的发育,有利于婴儿的身心发育。人类在发育过程中不仅包括体格发育,也包括智能、心理的发育。母乳喂养有利于早期智力开发。在母乳喂养过程中,母子皮肤与皮肤的接触、目光与目光的对视、母亲充满母爱的语言、触摸等,以及母亲身体及乳汁发出的特殊气味,都是对新生儿感觉器官的良好刺激,能够促进婴儿神经系统的功能发育。此外,婴儿吃奶不仅是解决饥渴,也是寻求安慰。婴儿吸饱乳汁后,常含着乳头进人似唾非睡状态,吸吸停停直到完全满足。这种吸吮叫做安慰性吸吮,实际也是母子感情交流及孩子的一种心理要求,而奶瓶却远远起不到这种作用。
(9)母乳能降低婴儿患传染病和慢性疾病的发病率。纯母乳喂养也可以降低婴儿因腹泻或肺炎等常见儿童期疾病的死亡率,并且帮助婴儿在患病以后快速康复。
2.母乳喂养对母亲的好处
(1)婴儿通过对乳头的吸吮,刺激母亲脑垂体释放催产素,促进子宫收缩,可减少产后出血,促进子宫复旧,利于产褥期间机体的恢复。
(2)喂哺婴儿对母亲的心理是一个良好的刺激,可加深母子感情,使母亲心情愉快。喂养过程中母亲和婴儿的亲密接触,使母亲享受母子交融的天伦之乐。
(3)母乳喂养还可起到避孕作用。如果产后6个月之内纯母乳喂养,可使母亲月经推迟复潮,达到避孕的效果。
(4)同时,母乳喂养可以减少母亲患乳腺癌及卵巢癌的发病率。
(5)此外,母乳喂养方便、简单,可省去准备代乳品,消毒奶瓶、人工奶头的时间,母亲可以得到更多的休息。
3.对家庭和社会的好处
母乳几乎无菌,直接喂哺不易污染,无需消毒。母乳温度适宜,吸吮速度及吸吮量又可随需要增减,十分方便经济。人工喂养的费用较高,一个婴儿头6个月内其需奶粉约13.5kg。一些贫困地区用牛奶喂养,加上奶瓶、奶嘴和消毒费用,可耗去整个家庭收入的25%—50%。
(二)促使母乳喂养成功的10点措施
国际上已将促进母乳喂养作为妇幼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1989年WHO和儿童基金会共同发表的《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的联合声明》中,提出了要求每个妇幼保健机构都应做到“促使母乳喂养成功的10点措施”,以后将此10点作为创建爱婴医院的评估标准。这10点措施如下。
{1)有书面的母乳喂养规定,并常规地传达到全体卫生保健人员。
(2)对全体卫生保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3)将母乳喂养的好处及处理方法告诉所有孕妇。
(4)帮助母亲在分娩后半小时内开始母乳喂养。
(5)指导母亲母乳喂养,以及当与孩子分离时如何保持泌乳。
(6)不给新生儿母乳以外的任何饮料和食品,除非有医疗适应证。
(7)实施24小时母婴同室。
(8)鼓励按需哺乳。
(9)不给母乳喂养的孩子使用人工乳头或安慰物。
(10)建立母乳喂养支持组织,并将出院的母亲转到这些组织。
(三)中国母乳喂养现状及影响因素
国务院2011年7月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一2020年)》,要求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为了提高母乳喂养率,中国政府采取了大量提高母乳喂养率的相关措施,如创建爱婴医院,制定婴幼儿喂养策略等。
1.中国母乳喂养现状
(1)当前的母乳喂养率与国家既定目标还有一定距离。200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4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为71.6,其中城市为65.5%,农村为74.4;混合喂养率为23.0,其中城市为27.0%,农村为21.2%;人工喂养率为5.4%,其中城市为7.5%.农村为4.4%;并且随家庭经济水平的增加,母乳喂养率呈下降趋势。
(2)中国不同地区母乳喂养的现状各不相同。总的来说,中国农村地区母乳喂养率高于城市。一项2005年在贵州、广西、重庆、青海等西部10个省的45个县开展的3岁以下儿童母乳喂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儿童普遍接受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率达96.5%。另一项2000年在北京、长春、厦门等7个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婴儿4个月时纯母亲喂养率为16%,全母乳喂养率为50%。可见,中国母乳喂养状况地区差异较大。
2.影响母乳喂养的几个因素
(1)母亲个人因素。母亲个人因素对母乳喂养的影响主要有母亲自身健康及心理状况、文化程度、分娩方式、职业等。母亲自身健康及心理状况是影响母乳喂养的直接因素。母亲患妊娠合并症,如重度妊高征、先兆子痫、产后大出血、妊娠合并心脏病等,疾病救治期间暂不能进行母乳喂养,待治疗后恢复母乳喂养困难较大。母亲患有乳房疾病、活动性结核、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等也可造成母乳喂养困难,如患有乳头平坦或凹陷、乳房肿胀、乳腺管堵塞、乳腺炎、乳头痛和乳头皲裂等可导致婴儿含接乳头困难而达不到有效吸吮。母亲心理状况方面的研究发现:信心充分、态度积极的母亲与信心不足或担忧、态度消极者相比,开奶时间更早,母乳喂养持续时间长。母亲的文化程度以及所采取的分娩方式也影响母乳喂养状况。母亲文化程度与喂养知识显著相关,具有积极作用。就分娩方式而言,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对手术容易产生焦虑。另外受手术麻醉、术中出血、术后切口疼痛和限制进食等因素的影响,可导致剖宫产分娩者母乳喂养率低于自然分娩者。职业因素方面,由于中国妇女就业率普遍较高,特别是年轻妇女大多数有工作,对于职业女性来说,需要按照规定按时重返工作,有时可能由于工作的需要必须缩短产假,进而影响母乳喂养。另外,某些特殊职业者,如演员、舞蹈职业者,母乳喂养者更少。
(2)婴儿因素。婴儿自身因素也是影响母乳喂养的原因之一。婴儿疾病状况可影响母乳喂养的开展,如新生儿舌系带过短或口腔疾病,可导致婴儿不能做有效的吸吮。早产儿、低体重儿和出生时Apgar评分<7分者,一方面吸吮功能欠佳,常吸吮无力;另一方面,这些婴儿常需特殊治疗,与母亲分离时间较长,影响母亲泌乳,进而导致母乳喂养难度加大。
(3)医源性因素。有研究表明,产妇能否母乳喂养还与医护保健人员的知识、信念以及行为有关,许多妇女在怀孕之前或怀孕前期即已决定喂哺的方式,这种分娩前既定的思想直接影响母亲母乳喂养的准备和开展。医护人员的知识、信念和行为可改变母亲先前的态度,进而采取母乳喂养。有资料表明,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可以为母亲提供有说服力的母乳喂养建议,同时加上医院的各种配套措施和制度,如爱婴医院提倡早接触、早开奶、早吸吮,母婴同室,按需哺乳,取消橡胶奶头与奶瓶等,均可促进母乳喂养。实践证明,自我国制定了婴幼儿母乳喂养的目标以及创建爱婴医院以后,母乳喂养率有所提高。如果医护人员知识欠缺或责任心不强,未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产后未及时指导,将增加母乳喂养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