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挫折磨炼智慧(上)
16667700000020

第20章 藐视挫折:始终不改顽强的斗志(2)

说也奇怪,宋城开园后,那棵宋代枯树竟然奇迹般地复活,枝繁叶茂,樟荫匝地。现在,它屹立关城楼广场,成为宋城一道靓丽景致。宋建筑、宋文化、宋人、宋樟,置身于宋城,忙忙碌碌的现代人会产生活在宋代的错觉。

宋城项目启动时,黄巧灵从海南掏回的“第一桶金”起了作用,他将它发挥得潇洒自如、淋漓尽致、出神入化!

宋城是个浩大工程,要兴建须耗资1.5个亿,数目之巨,非常人所能想像。黄巧灵哪有那么多钱!结果,诚信帮了他大忙,朋友们相信黄巧灵的为人,二话没说,纷纷倾力相助。前前后后,他从朋友处筹到1000多万。

诚信是金,此话不谬!

如果说宋城工程是个嗷嗷待哺的婴儿,那么她赖以生存并成长的,就是母亲的奶水。可是,偏偏在宋城工程进行到一半时,国外的一个合作伙伴看出了宋城的“危机”,提出退出项目,要求黄巧灵买下他手中的股份。资金都投到了工程中,黄巧灵哪来的钱,但他不想让他的“婴儿”因断奶夭折或者营养不良地生长,他咬了咬牙,东拼西凑,终于借到了钱,连红利一分不少退给了对方。

谈起这件事,黄巧灵用4个字形容当时的困境:焦头烂额。

宋城在一片舆论大哗声中艰难起步。

黄巧灵承受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压力!

舆论大哗,集中体现在天时、地利、人和上。

于是,有人说宋城敢跟强大的西湖相抗衡,又处于偏僻地块,投资风险那么大,几年后肯定死掉;有人说宋城不伦不类、俗气,中国人只认西湖,不会买宋城的账;也有人说宋城不在宋城古址(凤凰山)落脚,选址有问题;更有人说,宋城是“造假”、“假文物”、“假古董”等等。

由此舆论纷纷认为,黄巧灵在冒天下之大风险,必败。有人犹豫了,畏难了,忌怵了,不辞而别。

尽管有压力,但黄巧灵对宋城的成功却胸有成竹,而且还巧妙地利用了一次媒体。他宣布:我估计,3年能收回宋城投资!

颇具传奇色彩的是,天灾总是跟黄巧灵过不去,当年海南的台风吹走了他的度假村,宋城兴建初期,一场意外的大火又烧毁了他的办公室。

那夜,黄巧灵因鼻窦炎吃了过量的药,昏昏欲睡。睡梦中他被热浪烤醒,睁眼一看,办公室已是一片火海,浓烟滚滚。黄巧灵大惊,求生的欲望使他一脚踹开窗户,舍命跳下二楼,虽然受了点伤,命却保住了。面对废墟,员工们都哭了。可他什么也没说,而是乐呵呵地领着大家去吃了顿火锅。黄巧灵后来讲,过去的历史烧得一干二净,图纸啊,资料啊,什么都没有了。尽管员工们安慰他,说烧一把,发一把,但黄巧灵心里的难受只有他自己知道。

经历过大火焚烧和死亡的考验,日后还会有什么困难能击垮黄巧灵呢?

但困难却一个接一个接踵而来。

比如说宋城的设计方案,黄巧灵请了中国最著名的建筑专家和设计院,结果却不理想。黄巧灵亲自上阵策划,和手下几个得力助手,历尽周折设计出一套自己满意的方案。一切都从头学,连比例尺都看不懂的黄巧灵,后来竟精通容积率、扩初、交通组织等等。

1996年5月18日,宋城开园。

这一天,超过6万人跑到宋城,争相体验“给我一天,还你千年”的感受。

这一年,宋城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仅7个半月),旅游收入达4000万元。

更有意思的是,黄巧灵没有戏言:投资1.5亿元人民币的宋城,3年后果真收回初始的投资。

宋城一炮走红。战胜了失败后,黄巧灵终于成功了。

二、永不放弃对成功人生的追求

1.不可放弃“再拼一下”的斗志

绝大多数人之所以无所成就、默默无闻,之所以只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无足轻重的次要角色,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缺乏“再拼一下”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对于一个试图克服人生挫折摆脱生存危机的人来说,不管他是多么的一贫如洗、身无分文,只要有一种克服消极心态的积极向上的斗志,希冀着完善自己,那他就是大有希望的。不管他所处的环境是多么地恶劣,也不管他面临多少不利的制约因素,这种人总是能通过某种途径脱颖而出。我们不可能阻挡一个林肯式的人物或者是威尔逊式的人物的崛起,对于这样的一些人来说,即便是贫穷到买不起书本的地步,他们依旧可以通过借阅而获得梦寐以求的知识,并把危机转变成优势。

在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一个人可能对现状极度不满,但他并没有任何改进自身危机的意愿,也不想付出努力来达到目标,而仅仅是对自己的身份地位的不满。这意味着他丧失了“再拼一下”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但是,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想方设法地使每一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以自己的努力和成就为荣,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时,我们在心中确信他最终肯定能如愿以偿。在我们确切地了解一个人的理想和抱负之前,是无法对他做太多判断的。只要他具备毅力、恒心和信念,他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克服自身消极心态和发挥自身优势的人物。

要战胜挫折,不能缺乏“再拼一下”积极向上的斗志,例如当年轻的富兰克林尚在费城为挣得一个立足之地而苦苦挣扎时,那儿精明的商人已经预测到了,即使富兰克林现在囊中羞涩,生活困难,吃饭、睡觉、工作都是在同一间小屋,但这个年轻人必定前程无限,因为他是如此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如此渴望着大展宏图,如此地乐观自信。他经手的每一件事都能做到尽善尽美,这些都预示和象征着他未来的作为不可限量。当他还只是一个学徒期刚满的印刷工人时,他的工作质量就已经远远地超过别人了,而他的排版系统甚至比雇主的还要先进,人们纷纷预测有朝一日他肯定能取而代之,拥有自己的企业——历史证明他的确是做到了这一点。

一个人只要他不放弃改变命运的积极心态,那么,什么挫折都不可能难倒他,什么困难都不可能使他屈服。

即使别人都放弃了,仍有极少数人会毫不犹豫地“再拼一下”,而成功者往往就是那极少数坚持再拼一下的人。

2.屡败屡战,永不气馁

任何成功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要经过一波三折的考验。他们都是在考验中自我成长,在考验中自我发展,在考验中练就一个精彩的自我。

要测验一个人的斗志,最好是看他失败以后怎样行动。

爱迪生说:“伟大高贵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定的斗志。不管环境变化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然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成功的人必定屡败屡战,永不气馁。

被誉为香港出版界的“民族英雄”的黄玉郎,就是经过屡败屡战,最终走上成功之路的。他白手起家,靠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和一支妙笔生花的画笔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地爬起,“卧薪尝胆五度创业”,终于在出版业占有一席之地,建立起一个自己的漫画出版王国。

黄玉郎本名黄振隆,生于1950年,家庭环境不大好。他自小便喜欢画画,画漫画和他那些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从9岁开始,他就试着向一些报刊的漫画版或专栏投画,但均被编辑们揉成纸团扔进废纸篓里了,直到11岁,第一幅“处女作”才在报刊上刊出。

由于黄玉郎一心想画画,学业成绩平平,加上家境不佳,十三岁刚读完中二便辍学,开始步入社会,进“社会大学”进修。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加入《时代漫画日报》。他应征的职位是“画家”,实际工作是“后生”,薪水微薄不在话下,最令他“顶唔透”的,是早晨六点便要去那些真正的画家寓所收稿。如此这般混了一年,这间漫画报馆宣布倒闭,黄玉郎也告失业。

1964年,黄玉郎开始他的“出版事业”,便是出版《笑话世界》周刊。黄玉郎自己画画、编辑及印刷,合作者是他的兄长。没有出版社肯发行,黄玉郎便和他的兄长踏着单车,大街小巷走遍,将《笑话世界》送到报纸档。《笑话世界》零售价只有两角整,出版社的收入实在有限,只支持了一段时间,这份刊物便从报纸档消失了。

黄玉郎出来闯天下,第一次尝试便这样失败而结束。“搞《笑话世界》的最大收获,使我对香港、九龙区的街道十分熟悉,因为由我自己去‘送货’!”黄玉郎不无自嘲的如此表示。

一年之后,“养伤”完毕,黄玉郎又跃跃欲试。这一次是和别人合资出版《娱乐漫画日报》,筹备期为3个月,可惜的是这位《娱乐漫画日报》的寿命也只有3个月,由于销路不畅入不敷出,3个月便停刊。

黄玉郎“独资企业”不行,和别人“合伙经营”也失败,积蓄已用尽,只好再去打工。

当时香港漫画界的崔魏集团,在报刊上聘请漫画人才,黄玉郎便去应试。因为年纪太小,取录后担任的职位介于“画家”和“后生”之间。不过,因为崔魏集团出版刊物颇多,如《娱乐新闻报》、《每日漫画报》,另有《精彩漫画》及《明星漫画》等单行本,稿源颇为缺乏。所以黄玉郎有机会开始在这个集团的出版物上发表他的创作。

黄玉郎在崔魏集团的收入颇丰,因为他每月创作四五十个故事,每个故事210幅画,而每幅画的稿费是5角,即除了后生的工资外,还有稿费收入四五百元。对于一个15岁的青年,常年能有这样的收入已颇为满足了。

不过黄玉郎毕竟是一个不满足现状的人,才安定了一年多,便又和另一名画家合作,自己出版漫画日报,第三次企图创业。

在崔魏集团工作一年多,黄玉郎对出版这个行业已较为熟悉,加上合作的画家何可也富有经验,所以这期出版的《新奇漫画日报》比较成功,出版不久,便日销12000多份(售价1角)。绘画、创作及编辑分别由何可及黄玉郎两人负责,每人轮流负责一天,每天有十四五套连环故事。黄玉郎的兄长则负责发行及财务。

这次合作愉快,加上销路亦佳,众人便头脑发热起来。何可建议多出一份漫画日报,由他负责。对他的建议,黄玉郎隐隐觉得有些不安,但反对无效。这份名为《乐声》的漫画日报不久便诞生了。但稿源缺乏,他只好外约画家供稿。《乐声漫画日报》的销量只有六七千份,很快便入不敷出,不久便没钱发稿费。于是黄玉郎只好多承担《乐声》的绘画工作,一天绘画、创作近30套故事。

这样粗制滥造的结果,连原本销量不俗的《新奇漫画日报》亦受到影响,素质及销量均见下降。

1967年5月,即黄玉郎三度“创业”半年之后,“五月风暴”袭港,人心动荡,市民的消费力减退。该年11月无线电视台开台,人们被电视吸引,较少看漫画了。再加上近期内《新奇》、《乐声》两份漫画日报的素质下降,读者人数下降很快。该年年底两份漫画日报先后停刊。

据黄玉郎回忆,此后一年多是香港漫画出版事业的“黑暗时期。”较高水准的日本漫画乘机入侵,《超人》这一类连环画代替了港产漫画。同时,电视深入民间,香港漫画读者正在减少。在这漫画行业的“黑暗时期”,大多数职业漫画家为了生活而被迫转业,黄玉郎说:“大约只有三五个漫画家可以坚持到底。”

黄玉郎本人便是“坚持到底”中的一员。这也是他个人事业的最低潮,为降低开支,回到他老家,每天将画好的画稿送去报馆及出版社。

踏入1969年,香港经济步入“起飞”期,香港市民的消费也有所提高,漫画读者又多起来,漫画市场也出现生机。报社和出版社对漫画稿的需要也多了。黄玉郎节衣缩食,又积了一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