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性格激活智慧(上)
16665600000020

第20章 塑造良好的性格(4)

性格的高度灵活性,还表现为具有反经验性的倾向。真正性格灵敏的人,不是把过去的成功经验当作灵丹妙药,到处套用。而是坚信经验只能说明过去,不能完全适用现在与未来。他们不会忘记经验的参考价值,但决不拘泥于它。事实上,经验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环节之一,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在实际工作中,经验也是成功的因素之一。但同时也应看到,经验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它要受到个人智慧和实践活动的广度及深度的限制。而且,人们的行动总是面向未来,而经验却只属于过去。现代化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活动的一系列变化,其复杂状况、变化程度和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程度,是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可比拟的。一项重大决策,其因素之繁多,结构之复杂,功能之综合,时空跨度之大,参变量之众多,输出输入信息量之巨大,都是传统社会所不曾具有的。复杂多变的社会,大大加速了已有经验的陈旧化。死守于过去的经验的人,难免会碰大钉子。生命之树常青,万事万物都在变,认识事物、改造事物的方法也在变。今天适用的方法,明天不一定适用;此地适用的方法,彼地不一定适用。如果一个人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那么可以肯定,世界上任何最有效的成功方案,对他都不会有用。美国的福特一世曾重用库兹恩斯用流水作业法使生产标准化、高速化,生产效率提高了几百倍,福特本人也成了汽车大王。但他自以为方法学到了手,1913年辞退了库兹恩斯。结果,到1945年,公司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后来,福特三世改变领导方法,又使企业新生了。1962年,他又自以为是,说自己已经“毕业”了,不愿再有改进。结果企业不断亏损,以致气息奄奄。事实说明,在任何成功的道路上都是没有金科玉律可言的,全凭你的机智和智慧敏锐地探知变化,灵活地改变方法。否则,是注定要吃苦头的。

5.****博见,志存高远

开放性性格,不仅是对身边的小环境开放,更要对全球性的大系统开放。不只是满足于在很小的圈子内活动,而是积极地走南闯北,****博见,获得更多的参照系,对全局情况有更多的了解,以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活化。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社会正在越来越高的程度上联成一个整体,不但部门与部门、地区与地区的界限被打破,而且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也不断被打破。这种社会发展整体化的趋势,客观上要求人们具有更广阔的整体视野。在今天信息相通的世界舞台上,活动范围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视野狭窄,仅仅了解身边方寸之地的人,已经很难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很难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作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现代社会里,这不仅是针对时间而言,也是针对空间而言的。过去的传统社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一地区与那一地区没有多少关联。身在此地,却去热心研究彼地的情况,并无用处。因此,人们只注意自己直接置身的环境就够了。但在现代社会,信息发展扩大了人们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相关性,扩大了人们的视觉、听觉范围,人的周围世界的空间尺度大大缩短了。再加上交通工具的日益发达,人们不但从感觉器官,而且从自己的亲身活动中,体验到了周围世界与自己的距离越来越近。科技革命所导致的这种情况,使人的思维和行为的作用范围日益扩大。也就是说,同一个事件所涉及到的参与者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人的社会性和事件的社会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与这一变化相关联,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事件日益具有全球、总体的性质。如果说,在古代,地球上的人类有几个相关性很小的文明中心的话,那么,在近代,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麦哲伦航海之后,人类的文明就基本上逐渐地连成了一片。而在现代,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生态、语言、生活方式,都以自己所具有的全球复盖率的信息或行动能量,在影响着我们的时代。许多问题,都以全球范围为其发展和解决的背景。高度发达的信息传递系统,使全世界每个角落发生的重大事情,很快就为全世界所知晓。美国发生的谋杀案,很快地就由伦敦的报纸刊出。纽约股票市场的行情变化,也会很快影响到巴黎市场的贸易。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人员互相流动,技术互相渗透,信息互相沟通,科学、技术、经济、文化、贸易,日益形成一个千丝万缕联在一起的网状整体。远隔万里的人,可能和你同在一条竞争的起跑线上。千里之遥的一项先进技术的发明,一个新产品的成功,一个大企业的兴起,可能很快就影响到你现在产品的生存和发展。比如,美国限制我们纺织品出口,就会影响我们国内的棉纺工业。世界石油价格下跌,马上就影响到我们的石油出口。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日益带有全球背景的社会,只有熟悉世界态势的人,才能深刻理解身边的各种事情。只有能够洞察全局状况的人,才能对未来作出准确的预计。很明显,一支军队,不熟悉世界各国的军事情报,就不能练好兵。一个企业,不熟悉世界市场的变化趋势,就不能使自己的产品打进国际市场。我们关心那些发生在遥远地区的事情,并不单纯是为了猎奇,而是要把自己所做的工作,所处的环境放到社会的整体空间去认识,以使自己的行动更好地适应全局发展的趋势。

性格开放的人,不仅有广阔的视野,而且积极争取在广阔的领域内活动。封闭性的性格,是以死守一地为特征的,他们迷恋于家园,把“离乡背井”看作一种不幸,终身封闭在一个很小的圈子内。而开放性性格正好相反,他们不甘心终身死守一地,渴望积极流动,走南闯北,去开眼界,见世面。在西方,有人曾经统计过,最富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多数是生长在外地的人。以富有创新精神著称的美国人,很难找到一个一生囿于一地的。许多西方青年把出国观光、远足旅行,放在和吃、穿、住同样不可缺少的置上,甚至为了一趟旅游而花费多年辛勤的积蓄,这在我国一些青年看来也许是不可思议的。他们这种观光旅游,难道仅仅是为了玩吗?不是的,他们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获得对世界更多、更广、更全面的认识。“流水不腐”,能够不断流动的水是活的;思想要活,也要在广阔的活动空间去流动。一个人如果长期在一个相对不变的环境中生活,没有新的信息激发他去思考,去比较,很容易思想僵化。相反,一个人生活在无限广阔的天地里,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接触一些新的信息,可以思路大开。在改革后的我国农村,先富起来的农民中,复员军人和经常跑外的人占有很大比重。他们广见博识,对党的政策反应敏锐,领会很快,自然走在了别人前面。可见,现代人才只能在流动中形成。流动的生活可以增强人们预测未来的能力,因为社会总是处在不平衡的运动中,某些地区的今天往往是另一些地区的明天。流动的生活大大丰富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人们的探索精神和进取欲望。坐井观天者之所以容易满足,就是因为他并未发现未知的天地。流动的人能看到“山外青山楼外楼”,更强烈地感到学无止境,从而就会产生不断进取的强烈愿望。流动的生活还可以使人历经更多的社会变化,培养更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旧中国有一种“闯江湖”的人,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因而谋生能力特别强。今天,敢于走南闯北、四海为家的人,工作、职业、环境、地点的变化,也加强了他们对社会的适应力。总之,现代人是到了同长期画地为牢的自然经济所形成的“安土重迁”心理倾向彻底决裂的时候了。你要能顺应社会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一番作为,你就不能偏安于一地、龟缩于一角,就要有“志在四方”的宏大志向。

三、培养坚强的性格

人中,相当一部分人还不具备时代所需要的那种坚毅勇敢、冷静顽强、有胆有识、一往无前的英风豪气。相反,倒显得十分软弱和拘谨,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敢于像当年的高尔基那样面对世界这样说:“我要把人间和天上的一切奥秘统统揭开。”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像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哈默那样,到竞争最激烈的前沿去拼搏、去冒险。在这样一个特别需要勇气、魄力、创造力和自信力的时代,我们终于发现:在我们的民族性格中,多了一点谦卑和懦弱,少了一点刚强和勇敢。给我们的性格熔进更多的钢和铁,使我们的性格更坚强,乃是我们这代人性格修养的重要任务。

1.勇敢地面对失败

坚强的性格,首先表现在不怕挫折和失败,能够经受数十、数百乃至成千次挫折和失败的打击,而能矢志不移、不屈不挠。强者和弱者的区别,很大程度就是表现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这样:事业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而且,失败常常专跟强者作对。原因很简单:低的目标容易达到,弱者胸无大志,目标平庸,几乎不经过什么失败就能如愿以偿。而越高的目标难度就越大,失败的机会也自然就越多。有的人渴望成为强者,但却经受不住失败的打击。他们经过一阵子的奋斗,遭到一次乃至几次失败后,便偃旗息鼓、罢手不干了,因而最终只能和一事无成的弱者为伍。

有人认为:经受住数十、数百次失败的打击而精神不垮,大概需要钢筋铁骨般的坚强意志,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实际上未必如此。坚强的毅力并不单纯来自忍受,而首先是来自明智和豁达。忍受失败的毅力,主要来源于对失败的科学认识和正确评价。强者认识到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成功,失败里面就包含着成功。他们把开拓新路中遭逢到的失败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有着足够的精神准备。他们也认识到一次失败即是一次经验的积累,因而能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因素。被失败所打倒的人,与其说是害怕失败,不如说是对失败缺乏正确的认识。许多人把失败看作一种不幸和灾难,在事情刚开始之时,就抱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想法,这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仅“兵家”,做什么事都会存在或胜或败两种可能性。在行动前只作成功的打算,不作失败的准备,这只会削弱对失败的心理承受力,从而在失败面前变得十分脆弱。

许多人往往不能认识到表面上的失败从长远看很可能是有益的。在他们看来,要么失败,要么成功,既然失败了,那就不会成功。而事实上,事情的结局并不能作“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的简单划分,介于“失败”和“成功”之间的情况是无穷无尽的,在“我失败了三次”和“我是个失败者”之间有天壤之别。而且,心理上的失败也不等于实际上的失败。有的时候,心理上感到失败了,而实际上他正在前进过程之中。而一个人只要心理上不屈服,他就没有真正失败。功亏一篑,亏就亏在心理的失败上。如果你在失败时,仍能表现得像一个胜利者,信心十足,充满干劲,那情况会大不一样。别人会认为,你的失败是环境所致,你是一个失败的强者,你会继续干下去,直到取得胜利。由此可见,在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失败者和成功者这几个字很难恰当地用在一个复杂的、活生生的、总是在变的人身上,它们只能描述某个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情况。此时的成功可能连着彼时的失败,这项工作的失败也许正蕴含着另项工作的成功。对事情只作“成功”和“失败”的机械划分,这是十分有害的。

爱出风头的人,错误地认为荣誉不能和失败连在一起,似乎承认了失败,就玷污了荣誉,一遭到失败,就感到丢了面子。因此,在失败面前,他们或者一蹶不振;或者采取不承认主义,硬撑面子;或者怨天尤人,怪天怪地。这种人看起来十分要强,实际上不堪一击,是不折不扣的弱者。生活中,曾经有不少具有宏图大志的人,就因为一次失败,而把以前所有的胜利一笔勾销,彻底垮了下去。有一位大学生各门功课皆优,只因一次歌咏比赛中唱“砸”了,竟觉得无地自容,留下了一封对谁也没有责备的遗书,告别了人间。无疑,他想在各方面成为“强者”,但是却经不住一次“打击”,因而实际上成了十分软弱的人。古人早就说过:“能胜者能不胜者谓之勇。”不仅能够安于胜利和成功,对待挫折和失败也能安然处之,才是真正富有理性的勇士。鲁迅当年曾经感叹中国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敢于单身鏖战的武人。只有不怕失败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许多人在看到强者的成功时,羡慕不已,嚷嚷着要敢于冒风险,却对自己行动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失败都沮丧不已,这决算不上“大丈夫”的行为。想要成就大事业,就不要害怕和失败打交道。一位立志改革的人说:“如果我不会出错,那么我就不是在探索。”美国有一家鼓励创新的企业,鼓励创新的内容之一就是“允许失败”。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说:“只要你不心甘情愿地接受错误,你就不能创新。如果你拒绝了失败,实际上你也就拒绝了成功。”这里所包含的,就是胜和败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