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雨
16659400000019

第19章 生活杂侃(4)

“一场恋爱并不能证明什么,能证明你们的爱情真的长长久久吗?不可能,爱情始终是虚无缥缈的,只有房子是实实在在的。”有一女性朋友表示,房子是看得见,摸得着,是牢靠的,有一套房子意味着有属于女人自己的专有阵地。在这里女人拥有的不仅仅是个独立空间,更是别的女人的禁地,因为没有女人喜欢不停地搬家,飘来飘去。

“要面包还是爱情?一直都是一个两难选择,处在热恋期的男孩女孩都会甘愿为了爱情牺牲一切,可当他她们和爱人步入婚姻的殿堂后,就会发现现实的无奈。”也有一些人,谈了场恋爱,最后无疾而终,与其相信爱情不如守着套房子的思想油然而生。这也才有了“一手抓房子一手抓爱情,抓房子的手比抓爱情的手紧”的说法,对这个观点女人更是如此,女人崇尚房子也从另外的侧面反映出安全感和物质是成正比的。常言道,女人是留守动物,守着小家就可以很幸福,男人是行走动物,需要外出工作证明自己价值,所以说没有比女人更需要房子的人群,房子带来的不仅仅是四面都是墙的密封感,更多时候是女人可以在里面找到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很实在,所以比男人可靠。

“按照传统,男人购房早已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但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不成文的规定也渐渐被打破。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高,在家庭中的价值也是日益提高,女人更加自主,自尊,自强。不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男女购房却有着本质区别:男人买房,往往代表着婚姻生活的前提,是养家的开始,女人买房,更多的是找寻一种安全感。此外,女性靠自己打拼买车买房,能更好地帮助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自身价值的提高,也是一种女性意识的觉醒,用自己的房子、车子来实现自我认同,达到自我价值提高的一个途径。与此同时,女人对房产信息量的渴求,对房产更多女性化元素的要求,也显现出女人对房子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其实也是希望女性能在社会上得到更多重视的一种外在表象。”

台词一:

“爱情都是男人骗女人的把戏。男人若真爱一个女人,先拍上一摞票子,再奉上一幢房子,将来即使没有男人,你的身体还有着落。”——海萍觉得丈夫不求进取后失望生气。

《蜗居》喻指的是都市白领们困顿的生活状态。他们像蜗牛一样居无定所,只能在临时的小房子里解决落脚的问题。由于没有房子而拼命攒钱买房成了多数人的夙愿和心结。在剧中,毕业于同一所大学的海萍和苏淳,在江州这个城市奋斗了8年后,下定决心要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但两人的存款远远达不到首付。为了一套房子,海萍夫妇竟然天天吃清汤挂面,在现实面前,海萍开始埋怨丈夫的无能,妹妹海藻也被卷入了这场因房子而产生的婚姻矛盾中……如今,在金融危机背景之下,房价居高不下,“房奴”一词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贴在大多数白领身上的标签。《蜗居》也正切合了时下的社会现实。很多观看该剧的观众认为,《蜗居》实际上是一套房子引发的血案。《蜗居》之所以引来许多观众的共鸣,是因为它拍出了房奴的辛酸、艰辛和奋斗,才让这么多房奴观众心有戚戚焉。它不是故事,而是数以万计的房奴的真实生活。

台词二:

“现在的社会太现实太残酷了,没有人再认为亲情是重要的了。但我告诉你,凡是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大问题。”

——宋思明对海藻说

当“贪官”在很多影视作品中依然是忌讳颇深的话题或者仅仅是个概念性符号的时候,《蜗居》却多少直视这一话题——剧中市长秘书宋思明有权有势,成熟又不乏激情,他帮海藻解决了工作的问题,借给海萍房子首付的钱,帮海萍找工作,将苏淳从监狱里救出来……但宋思明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贪官,他和房地产商勾结哄抬房价、收受贿赂,不仅在道德上“越线”,还触犯了法律。《蜗居》究竟刻画了真实的贪官还是美化了贪官,是点到即止还是深入刻画?跟现实社会问题挂钩的贪官问题,也让时下男女热议不已。

台词三:

“女人活到我这个岁数,早该明白了男人都是一个样。年轻时需要垫脚石,中年时就需要强心针,到老了就要扶着拐棍。我活该自己做了垫脚石。”

——宋太太发现宋思明有外遇后。

“小三”在婚姻题材类电视剧中不是一个新话题,在《蜗居》中,同样是因为房子,郭海萍的妹妹郭海藻在目睹姐姐因为房子而遭受的不幸后,她选择了走捷径。开始“劈腿”市长秘书宋思明。这个成功男人可以让她轻松得到姐姐为之奋斗半生的房子,因而即使做二奶,即使放弃真爱她也在所不惜。“小三”从来都是大众鄙夷的对象,而在剧中,海藻却成为很多观众同情的对象,价值观引导出问题还是人物本身的复杂性成为大家探讨的焦点。

透析二拒绝当精神房奴

看《蜗居》,有友说买房这么辛苦,干吗不租房?汉字里,“家”字是宝盖头,因此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有房才有家,房子对于大部分普通的中国人代表的是一份安全感,是租房无法带来的安全感。

《蜗居》说的不是故事,是生活。现实生活中,太多人奋斗一生就是为了房子,太多人用三辈积累的财富换取几十平方米的安居之所,《蜗居》拍出了房奴的辛酸、艰辛和奋斗,才让这么多房奴观众心有戚戚焉。它不是故事,而是数以万计的房奴的真实生活。

观众看的不是欲望,是知足。看《蜗居》,我们都会想想,为了房子,我们到底能牺牲些什么?可以忍受天天开水煮白菜,可以一年不买新衣,可以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但如果为了那几十平方米,牺牲了生活、牺牲了爱情、牺牲了最根本的价值观,那宽敞的房子还能称之为家吗?《蜗居》会让房奴清醒,生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几十平方米是否就是幸福的根源?

海萍、海藻的生活告诉我们,房子能带来安全感,但那冰冷的建筑物却绝对不能带来幸福感。为了房子在奋斗的人,金钱上,你可以是房奴;但精神上,我们拒绝当房奴。

张郎才尽话《三枪》

我特意约了朋友看了首场影片《三枪》,老实说很失望,也笑不出来。我看《三枪》后的感受是什么?用赵本山的话说,叫做被“忽悠”了。因为,老谋子可能早就知道自己不会讲故事了,也早知道这部电影没“戏”,所以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的手段:上映前通过媒体不断曝光影片花絮,上映后,赶紧与各位主创辗转于全国各地,频繁与观众见面。这样的宣传攻势,在老谋子的戏里没有,戏外更是从没有过。通过重重包装,《三枪》就像个美丽的肥皂泡,被越吹越大。可是,当它被鼓噪到一定程度,终于与“公婆”见面时,人们才看清了它的实质——原来它什么也不是,只是个“丑媳妇”。张艺谋在早先说过,要让知识分子笑很难,因为他不是思想者。释放这个论调,是不是在为“知识分子”打预防针?我个人认为老谋子的《三枪》是缺乏这份自信。

20多年前科恩兄弟拍得超牛的《血迷宫》,本来又黑色又发人深省,被老谋子一转手,不但没有把外国的东西本地化,反而把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阉割”掉了,什么发人深省的东西更是无从谈起,《三枪》转眼间变成了“二人转”的大舞台。

审视近年来中国电影,似乎这样的“伪电影”越来越多。“爆炒烂片赚票房”已成为“票房热,口碑差”的争议说辞,被称作当前中国电影惯用的“圈钱运动”。换句话说,不少所谓的导演只把拍“电影”作为赚钱的工具,只会炒作,只盯着票房,而把应该作为主业的“拍电影、讲故事”扔在了一边。

就《三枪》而言,演员阵容不可谓不强大:影帝孙红雷,红得发紫的小沈阳,最风情演员闫妮……故事改编自科恩兄弟著名作品《血迷宫》,不可谓不抓眼球。但是,淡出电影圈3年的张艺谋导演重回大众视野,他用心去“讲故事”了吗?只知道不断推出片花、花絮,只知道鼓噪,只知道将一杯白开水“吹”成浓茶或咖啡……其结果是可怕的。刚上映的《三枪》确实骗倒了无数被吹晕的观众,骗走了票房,也毫无悬念地沦为网民们“期待”的“2009年最烂片”,让人感觉张郎已才尽。我知道,总有两个人在偷笑:导演、投资方。

为保护本土电影也好,为爱国也好,从关闭BT、限制港台地区主持人,到限时播国外动画片、限量引进外国影片,再到浮躁得好电影没人去拍,难道我们的电影市场就这样踯躅不前?难道我们就看着只有把科恩兄弟的著名作品,蹂躏成《一个杀手,两个老板和三个伙计的纠纷》?

浅谈“中国制造”“诺亚方舟”

《2012》影片中,镜头正东一榔头西一棒地在全世界各处踊跃着,银幕上突然出现了中国人民很熟悉的汶川震后救灾的场面,有些跳,有些突兀,更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据说正是中国的抗震救灾,给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带来了某种启发,灵光一现之际,剧本作了些许修改,于是电影接近尾声处,那四架巨大的诺亚方舟的制造任务就光荣地落在了中国人的肩膀头上。当男主人公冒死找到了人类大逃亡的路线图,在银幕上打开,现出大大的“CHINA”时,好似看到寻宝者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海盗的藏宝图,上面赫然标出的藏宝洞,不禁让人哑然失笑。也许是《2012》的编导们看中了中国的票房,也许是被中国的抗震救灾时表现出来空前的团结一致所感动,反正他们随意地指点江山,就让很多中国人心里乐开了花——能被美国的电影人在灾难大片里选中当了一回拯救人类的英雄,能不自豪吗?

不愧是现代版的诺亚方舟,2012年众多的中国人可比单枪匹马的诺亚效率高多了,以至于影片中有了这样一句台词:“看来,当初我们把方舟放在中国建是对的,因为只有中国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工作。”

现如今,中国已经当了不少年的世界工厂,影片中,中国仍然是个世界工厂,只不过加工的产品档次明显提升了,不再是廉价的衣帽鞋袜,而是可以载着人类精英逃避灭顶之灾的大方舟。但是,中国仍然是美国电影里传统的习惯视角:荒凉神秘的青藏高原,讲经论道的藏教僧侣……如此的铺垫,使得我们在影片最后中国那个假想的方舟停泊处充满了科幻的现代气息变得十分怪异。

从编故事的角度来看,当天塌地陷、山崩海啸,洛杉矶已是一片火海,华盛顿被冰雪掩埋,作为地球村村长的美国总统也壮烈而慷慨地与美国人民一起赴难了;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处在地球背面的中国是美国人可以逃离灾难的最遥远的地方,远离灾难,这是人类求生本能使然。从《圣经》角度看,诺亚是上帝信得过的制造商;在《2012》里,中国只是美国人信得过的制造商而已,排除万难的英雄仍然是美国人。可爱的中国观众觉悟很高,一看美国灾难大片里有咱们中国人的事了,觉得长了中国人的脸,哪怕是在幻想的灾难世界里,有了点中国的事,马上就联想到了现实中的中国。如果我们因此心怀窃喜,就有点像一群小学生围在老师身边,其中某一个被老师不经意地摸了一把头顶的那种感动,这已经把自己定位在了一个仰视的角度,嘴里给自己大声地叫着好,觉得扬眉吐气了,却不知自己已经先把自己看低了。

虽然中国制造的“诺亚方舟”拯救了世界,而在现实社会中“中国制造”在未来数十年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之一。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罗奇在2007年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根源在于人口老龄化,可谓大道至简。与经济学家相比较,罗奇和另一位宾大沃顿商学院教授西格尔都认为,研究人口趋势的人口统计学家对未来了解更准确。1946~1964年是美国人口出生率高峰期,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和股市达到巅峰的基础。而现在起8000万婴儿潮一代的美国人将面临至少20~30年的漫长退休期,而且不仅仅是美国,欧盟区和日本亦如此。退休者将领取养老金、兑现资产从而消费商品和服务,而无论是“制造”还是“智造”都需要工作者,因此中国、印度这些新兴市场人口大国就必将是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据西格尔测算:如果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停止增长,则美国人退休年龄将不得不从62岁提高到77岁。

2033年是中国“人口红利”窗口的关闭期,在此之前的20多年时间恰好与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浪潮交错而行,因此“诺亚方舟”选择中国没错。类似能源危机没有改变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的增长轨迹,金融海啸也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的增长轨迹,未来10年可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佳期。虽然从《蚁民》和《蜗居》中人们读懂了白领生存的艰辛,但人们更应该懂得未来10~20年中国的创业和投资环境比发达国家更佳,股市和房产是普通人投资最佳选择。虽然价格曲线会有波折,但20年后您会发现投资是保障您退休生活的“诺亚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