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历代碑铭
16656300000020

第20章 历代祭文(8)

感叹母亲的逝去已经如此,铭记去年的今天。那里风波万里,扶着黄肠外棺而经历江湖;形影相怜,穿着丧服而从京城返回。心中不宁,坐不温席,心中还悬念着表彰母亲的事。盘算着到人间走了一趟,只是佛寺中的半个瞬间。如果这样能够像逍遥的西天净土的宝树,那么迦陵仙禽也能够取笑人了;倘若有人漂沉于****之下,即使是雪衣娘也可以念佛了。惟有希望西方净土能够记得我的母亲,垂念我这南国失去母爱的儿子。世间万事万物变幻和消灭如同浮云一般飘忽不定,缥缈寄居在外的灵魂住在什么地方;容纳和接受都聚集于大地,惟有慧目能够知道在哪里。还有如虞氏这样的侍姬,与母亲的灵魂同往。已经是与长夜同眠,哪里还会有黄泉之下不同的道路。

升天的都升天了,离佛境已是不远;离去实是没有离去啊,魂啊归来吧!

【赏析】

按照古代的礼仪,在父母死后的第十三个月,要进行“小祥”的祭祀。这篇祭文就是袁宏道在母亲李氏死去后的第十三个月(1608年)写出的。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的沉淀,袁宏道对母亲的情感更加醇厚地在这篇祭文中流露出来,读之使人感动。

祭文从祭祀写起,进入对母亲音容笑貌的记忆及母爱的情感之中,说是虽然“遂隔九京”,但“音容之如在”。想到母亲一生艰难,难免与尘垢牵缠,又十分的感叹。由此引起下文。祭文接着写道,去年的今天,曾经扶着母亲的灵柩回故乡,穿着孝服从京师返回。从此是“坐不温席,心尚悬旌”,始终记挂着母亲的养育之恩。但是如果找到母亲已去的西方净土的证据的话,那么迦陵仙禽也可以耻笑人了;如果能够不漂沉于母爱的****之下的话,那么雪衣娘也可念佛了。所以,只能是希望佛国记得住儿子的母亲,垂念我这失去母爱的儿子了。母亲的死去已变灭如浮云,不知道她缥缈寄居在外的灵魂住在什么地方,惟有大地知道,通天的慧眼知道。这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祭文最后写道,守着母亲的祭祀,想到将有虞氏侍姬的灵魂与母亲同往,想到母亲已经与漫漫的长夜同眠,心中哪里还会想到黄泉之下有不同的道路。该升天的已升天,离佛境已是不远,离去实际还是没有离去,母亲的灵魂归来啊!

这篇祭文虽短,但却言简意深。佛教典故的运用,更增加了理解这篇祭文的难度。需仔细琢磨,才能体会到袁宏道写这篇祭所表达的深厚感情。

告中郎文

【作者简介】

袁中道(1575—1630),字小修,为“公安三袁”之一,与其兄袁宗道、袁宏道在文学上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对后世影响甚大。有《珂雪斋集》。

【原文】

万历壬子五月初一日,弟中道以葵蔬之具致祭于六休兄之灵曰:

哀哉吾兄!去世之期,已历三纪,而弟尚无一言哭吾兄也。弟非不言也。自兄庚戌九月初六日下世,弟于初九日得血疾,几至不起。医者云郁极所致,一哭必大呕不止,有性命忧。弟以兄为命,相随地下,快矣!何更求生,而又有不得不求生者,则以堂上有大人也。大人年已七十。初丧伯修,既丧吾兄,弟又溘先朝露,令老人何以为怀?弟是以勉强排遣,药饵不效,则走之玉泉山中,看山听泉,期日久日忘,以消此苦怀。庶宿疾不发,凡一年余,弟始有生望。而大人以哭子断肠逝矣,痛哉,痛哉!大人既逝,弟料理后事,及营功德完,始念子职粗尽,乃敢为一言以哭吾兄。哭吾兄而触旧病儿死,随大人于地下,犹羽化也。

呜呼!吾兄三不朽事业已成,而浸浸乎其未有涯也,乃遽逝耶?以出世则得千古不传之髓而尽离盖缠。以用世则图不见不闻之功,而尽泯朕迹;以垂世则传古人修词之神,而尽去剿袭。此弟所深知,而兄所自负者也。学问兼悟修矣,而或疑其道不胜;习营综兼明胆矣,而或疑其懒不耐事;诗文极清新矣,而或疑其以才轶法。此亦弟所深知而兄所不自白者也。

自己酉冬,庚戌春秋半载,时时聚首论学,则常云须以敬持,以淡守;论用世,则常云须耐烦生事厌事等病;论诗文,则常云我近日始稍进,觉往时大披露,少蕴藉。此则弟独知之,而兄所为日新而不已也。不息者道,无尽者生,经历诸位,磨炼习气,天上人间,随意寄托,何憾何憾!

世间父子兄弟,宁有异情,但兄于弟知己感恩,更自不同。追思种种誉弟之语,或以溺爱溢美,弟不敢遽信,而亦不敢不勉。顾资学俱劣,百分不及兄,而懒不耐事之迹则肖之。近日家难体复多病,双眼以出泪过多,不能看细字;略思虑,心中怔忡不宁;如人捕状,权膝常苦寒;夜则恃鼠子为伴。每应酬少劳,则火从两颊起,满大宅间,发血疾,结习所使。惟看山色听泉声,则沉疴为之一洗。以此遵兄遗命,于玉泉修一兰若祠兄而巳。修静其中,念种种业缘,于此生总似啖剑吞椒。近更欲留色身,救养后生,有所阐发,补二兄最后一段光明。

故急走入山,玉泉精舍已有次第,尚平平耳。清溪水色如碧玉,鹿苑诸山如破云裂霞,宛如向所见。李大将军青绿山水,视吴越诸山,便如妖姬之视老妪。鹿苑尤奇,有七渡流水,至寺即陆。法和旧邸,因山为墙,前后有山穴,为门户,使得兄寓目。赉以妙墨,不知山川作何等映发,惜不令兄见之。彭年诗文,大有惊人语。虽微有冶习,无损英特。第二男已作虎子跳地矣。家计粗安,无可虑过者。

今束装入山,玉泉旧传为诸仙翔集之处,幽明虽隔,兄必来止,弟尚不寂寞也。呜呼哀哉!

【译文】

万历壬子年(1613年)五月初一日,弟中道,恭敬地准备了果品菜蔬,致祭于已经安息在地下的兄长的灵前:

哀哉!我的兄长,你去世已经过了三年,而弟还没有一句话来哭悼我的兄长啊!弟不是不愿向你诉说的。自从兄于庚戌九月初六日去世后,弟就于初九日得血疾,几乎卧床不起。医生告诉我,这是忧郁过度所致,只要一痛哭就必定大口吐血不止,有性命之忧。弟愿以兄性命为命,相随兄于地下,那是痛快的啊!为什么还要求生,而又有不得不求生的原因,则是因为高堂之上还有老父亲。父亲年已七十,才死去了大哥伯修,又死去了二哥你,弟如果又忽然死去,会让老人作何种感想呢。于是弟因为父亲的这个原因,勉强排遣悲痛。药物医治无效,就走入玉泉山中,看山听泉,期望日子长了就会忘记,以减轻我思念的痛苦。弟原有的疾病已几乎不再发作,前后有一年多,弟才开始有了生的希望。这时父亲因痛哭儿子,伤心欲绝死去了。悲痛啊悲痛,父亲已经死去,弟料理后事,等到做完功德,才开始想到我的职责已尽,才敢以一言痛哭我的兄长。如果哭我的兄长触发旧病而死,那么,随父亲与兄长于地下,也就好像是羽化成仙了。

呜呼!吾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事业已经完成,而润泽扩展这些事业还没有边际,你就突然去世了啊!兄以出世的态度则得到了千古不传的精髓,而完全脱离掩盖着的世俗的缠绕;以用世的态度去图谋不显著不闻达的功效,而完全脱离自我的踪迹;以流传后世的态度传递古人文章修辞的神韵,而完全去除掉剿袭模拟的风气。这都是我所完全知道的,也是兄所自我得意的。你对学问研习兼探究了,而有时会怀疑自己所坚持的观念不能胜任;你研习综合兼明示胆魄了,而有时又会疑惑因懒惰而经不住事;诗文极清新了,而有时又会怀疑自己的才能是否已经超越了诗的法度。这也是弟所深深知道而兄是不明说的。

从己酉冬至庚戍秋的半年时间,我与兄时时相聚讨论学问,兄常常说必须恭敬地坚持,以静守;论用世,兄则常常说必须耐烦得住无事生事、厌烦事务等毛病;论诗文,兄则常常说近日才开始稍有进步,觉得往日太过暴露,少深入含蓄。对于这些,惟有弟知道,而兄所作诗文是日新月异并且不停止前进步伐的。不停止者是道,无穷无尽者是生,经历诸多磨难,磨炼性情气质,天上人间,可以随意寄托,何有遗憾,何有遗憾!

世上的父子兄弟,哪里有情谊不同的呢?但兄对于我的知己之惰,弟对于兄的感恩之情,更自有不同之处。追思种种兄赞誉弟的话,有的是厚爱溢美,弟不敢立刻就信,但也不敢不勉励自己。回头看看自己,资质才学都很差,不到兄的百分之一,而懒惰行事没有耐心的形迹则与兄相似。近日家难事多,我身体又多病,双眼因为流泪过多,不能看小字;稍微激动,动点脑筋,心中便惊慌不宁;如被捕的犯人一样,双膝常常为寒所苦;夜里难以入眠,就依靠与老鼠为伴。每逢应酬稍有劳累,内火就从两颊升起,满脸通红;就要发血疾,这是老毛病所致。只要看看山色,听听泉水声,那么旧疾就会为之一洗。因此遵照兄的遗命,在玉皋山上修建一座寺庙为祈祷兄而用。静修其中,考虑种种业缘,想想我这一生总是如同吃下剑刃吞下辛辣的山椒。近来更希望留住身体,救养后生,有所阐发,用来弥补二兄生前最后的一段光明。

所以赶快进入玉泉山中,玉泉精舍已有次序,虽然还一般化。清溪河的水色如碧玉,鹿苑等山的山色如破云裂霞,完全如同兄向来所见到的。如果用李大将军的青山绿水,来比较吴越之间的山水,便如妖娆的女孩来看老婆子。而鹿苑山尤为奇特,有七次穿过的流水,流到寺旁即是陆地。法和的旧宅,依山筑墙,前后有山穴为门户,兄可以凭依寓目。赏赐美妙的笔墨,不知道山水的光辉作何等的映照,可惜不能令兄长见到了。彭年的诗文,大有惊人语。虽然他微有贪玩的习惯,但无损于他的英俊特出。第二个儿子已经像小老虎一样在地上跳着乱跑了。家计还平安,没有什么可忧虑的。

现在我整束行装入山。旧传玉泉山为诸仙翔集之处,阴世与阳世虽然有阻隔,但兄一定要来止步观赏,弟才能不太寂寞也。呜呼哀哉!

【赏析】

这是一篇袁中道深情悼念兄长袁宏道的文章。

袁中道最崇敬二哥袁宏道,称之为“海内第一知己”。袁宏道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病逝,年仅四十二岁。这对袁中道感情上是个极大的伤害,曾为此悲伤欲绝,吐血晕厥。这篇悼念文写于袁宏道去世三年以后,从其中仍可感受到他对兄长去世的极度悲伤和思念之深的情感。

文章首先说明为什么三年后才写出这篇祭文的原因。这是因为对于兄长的死悲伤过度,三天后即“得血疾,几至不起”。然而又要请医生医治,“不得不求生”,主要是还有七十岁的老父在堂。于是勉强排遣痛苦,一年后“始有生望”。直到父亲因思念儿子悲痛而死后,这才“敢为一言以哭吾兄”。

文章接着对二哥的“三不朽”事业即立德、立功、立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孜孜追求的精神做了概括与评价,说袁宏道是“出世则得千古不传之髓”,“用世则图不闻不见之功”、“垂世则传古人修词之神”。丈章说,虽然已经有了这样的成就,但袁中道并不满足,而是认为自己坚持的却不能胜任所悟到的学问,也“懒不耐事”,而且在诗文清新的追求上是“以才轶法”,即以自己的才华超越了诗歌创作的法度。因此,无论在“论学”、“论用世”、“论诗丈”等方面都日有稍进,做到了“天上人间,随意寄托”,没有什么遗憾了。文章对袁中道的评价是准确深刻的,并且充满着深深的敬意。

文章第三部分写袁宏道对自己的帮助和自己多病痛苦的情景,字里行间,表现出希望对于二位兄长(袁宗道、袁宏道)的事业“有所阐发”的愿望。

文章第四部分说明兄在玉泉山修寺庙的遗命已经实现,而玉泉山的山色幽静,希望“幽明虽隔,兄必来止”,以及报告家计粗安,稚子诗文“大有惊人语”,第二男“已作虎子跳地”的情景,希望兄长不必思虑。这也可以告慰兄长的灵魂。

《告中郎文》整篇以悲怆的呼告一气贯穿,以深情怀念的心情写出,一唱三叹之声可闻,悲痛思念欲绝之状可见,是一篇优美生动的祭奠文章。

芙蓉女儿诔

【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674),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清代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汉人)。自曾祖父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曹家因受清宫廷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被革职抄家,全家迁往北京,从此一蹶不振。曹雪芹经历了从封建贵族大家庭富贵奢靡的生活到没落贫苦、极为困顿的人生巨大变故。但他凭着独特的生活经验和卓越的艺术才能,苦心孤诣,创作出了《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巨著。他为人放达,性格坚强,多才多艺,能诗善画。他在《红楼梦》中给我们留下了二百余道诗词曲赋。《芙蓉女儿诔》是其中奇妙精绝的一篇。

【原文】

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毂、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