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是“道场”,也是“情场”。难以想象,一群陌生的人在一两次见面后就成为兄弟姐妹,而且铁得很。我非常喜欢这种感觉,因为这些朋友真的是无话不谈、值得信任,能够坦诚相见、共同裸奔的朋友!与私塾的兄弟姐妹在一起,总感觉无比地放松,天也变得更蓝,空气也更清新,人轻松地可以随时飞起来。不知道如何来形容这种感情,只觉得有这么一帮兄弟——真好!
对我而言,私塾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方向上的引导,更是境界上的熏陶。在私塾的每一天我都深刻地体会到,志存高远只是所有私塾弟子的一个起点,为了实现我们的志向,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的磨炼和成长。在先生的带领下,私塾的气场不仅深深地感染着各位弟子,有很多身边的人也一样会为私塾的童话所折服。
加入私塾以后我感到了强烈的归属感,似乎自己身上也担负起了使命,觉得紧张又十分兴奋……在私塾的时光是我上大学以来最充实的日子,原本只想在这里得到一缕春风,没想到先生给了我整个春天。
私塾的课总是让我受到极大的震撼,两年的和君学习远远超过了我接受的20年教育!在此,请允许我真诚地谢谢先生!先生以现实问题和实际案例为引子覆盖一个大战略家和投行家所必须具备的主要能力领域,每一堂课都围绕“战略+管理+资本+人生”的角度,从微观到中观到宏观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们既看到树木又看到森林,开始培养职业投资银行家的眼光、素质和能力,开始以此为契机去按照先生指定的书目去认真研修,开始克服功利之心,正心诚意,矢志不渝,面壁磨剑。
私塾给予了弟子宽广的视野、高远的志向。入塾前懵懂的我,现在也能在很多同龄人前指点人生方向,而对方心口皆服。我感念先生的耳提面命,也感叹有些同样优秀的人不如自己幸运。我知道私塾目前的规模是为了保证授课的质量,而相对封闭的教学更能确保话题的深入。但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能在搞好个人修行和私塾内部建设的基础上聚集更多优秀人才,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这些有魅力的思想,我相信将有助于抒写更美丽的故事。
还有一个收获是,能够有幸在私塾与先生和众多优秀的同门为伍,经常为大家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优秀的才华感动,觉得只有自己不断地向前才能跟得上这个集体的步伐。准备新年联欢晚会节目的过程里,更是感觉到了同门相互之间的亲密的友情和信任。
入塾至今,有两件事最令我有感触:一是私塾对我的影响之大,远远超出估计。很久以来,我相信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12岁前形成,不超过15岁就该定形了。然而我不得不承认,在25岁的时候,我被大大地震动了。我想任何有思考能力的人都会被私塾震撼,并立志要做大事吧。二是,私塾带来了这么多机会,先生的教导、同门的讨论让我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但是我深深认同先生的话“先立志”“要沉潜”。磨剑,是为了更锋利的明天。
在私塾上学,收获已不是“颇丰”二字可以形容。私塾完全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让我换了一种思维和眼光去看周遭发生的事。感谢先生,也很感激一起读书的兄弟姐妹,大家来自不同的学校和专业,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和背景,然而为了同样的梦想我们到了一起,也希望在未来的路上可以同行。从兄弟姐妹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身处在这么多优秀的人当中,压力自然是有的,然而更多的人展现出来的是谦和、朴实、友善和大度。
先生备课之认真,授课之投入,令弟子每次听课都毕恭毕敬,谨小慎微,深恐不能尽数牢记而辜负先生之厚意。每次课下看书,不禁感慨:何时能如先生一般穷理?顿感前路漫漫,唯有上下求索。
加入私塾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接触到了一些新的朋友、新的知识。一群人一起奋斗的感觉真的很好。而私塾为我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提供了一方净土,我们可以踏踏实实地在这里读书、研修。真的很感谢先生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机会。
我会善待我身边的每一个人,私塾这样的经历,在人生中恐怕只有一次,而且不可以重复。如果我没能在私塾中留下什么,或者做错了什么,错过了什么,恐怕再也没有机会去补偿。想起这些越多,我越是感到愧疚,我对私塾对同学贡献的太少,而获得的却很多。
我是北大的一个学生物学专业的博士。毕业了,私塾在我的心中仍然像一个童话,似乎不属于现代,不属于现实世界,就像我两年前刚知道私塾的存在时的感觉一样。我觉得只有心底存在童真和纯净的先生才会有创办私塾的念头,只有心底存在童真和纯净的弟子才会有对私塾的向往。进入私塾是我一生的幸运,如果没有那一次讲座,我现在决不会供职在上海的一家风头正劲的金融公司里,而可能在美国东海岸某个大学的实验室里,为我的生物科研、论文和教职而忙碌;手头的读物应该是《科学》《自然》,而不是《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我关心的是某种特别蛋白质的晶体结构是否被解析出来,或是调控网络中的一个关键分子有怎样的作用机理,而不是收购、兼并、二级市场……两年时间,我从一个对金融仅有兴趣和热情的门外汉,成为了一个职业的证券分析师,从生命科学到金融投资……
关于私塾兄弟,我从来没有遇见过这么优秀的一个集体。当然,这可能是因为我这个人傲慢,有小聪明无大智慧,但进入这个群体确实震撼了我。如果不是先生的聚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真的无法想象这么多如此有理想、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能从茫茫人海中走到一起来成为兄弟姐妹。
现在偶尔想起以前留恋的一段私人感情,只会有六个字蹦出来——爱过就已足够。但对私塾这帮人,好像怎么也不够!校园里的同学只能看见我嘻嘻哈哈的一面,同事们只能看见我略带严肃的一面,只有私塾这帮人,让我时而严肃、时而疯癫,简直把我扒光了……
从一年多以前开始,我就经常从北大、清华、人大的一些牛人口中听到关于私塾和先生的一些只言片语。虽然不是亲身经历,但从先生对他们的要求以及他们对先生的钦佩与敬重中,可看出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终于,我有幸完整地旁听了两次先生的讲课,真正感受到了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当我参加了数次私塾弟子们的课后研讨及聚会后,我发觉各位兄弟姐妹都是如此的优秀,有很多特点值得我去学习。在这样的一个集体中学习生活,必将是十分幸福的。
私塾加速了我认识自我、扬弃自我的过程。在之前,我相信的是君子和而不同,淡如水的交情应该是和朋友达成的最高境界。并不是说,这种交往的方式有欠缺,但是,私塾的兄弟姐妹们让我感受并懂得了另一种交往的方式。来到私塾之后,我才认识到了原来朋友可以这样交:没有彼此界限,什么都可以无私地分享,大家可以为了同样一个信念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互砥砺,共同进步。“集群成长”的理念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团队精神。
私塾是我永生难忘的经历。难以忘怀知晓私塾的当天晚上兴奋得难以入睡、听过先生第一堂课后的热血沸腾、每次讲座的精彩纷呈、兄弟姐妹的豪情出游,甚至是私塾的流行词汇。这确实是我一直向往的学习状态:与众多的优秀学子一起在先生的指引之下,博览群书、循序渐进、思考辩论、互帮互助、分享一切有益的思想和事物。先生,一年前,您给弟子的回信,弟子还一直珍藏着。您在信中提醒弟子:“养深蓄厚、内圣慧中,是你走向真正成功的唯一道路!”这几个字让我为之肃然,为之惶恐。从此它便成为我在心里对您和私塾默默作出的承诺。
兄弟们与我聊起来的时候常说,我们真是太幸运了,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就能遇见像先生这样的人。记得在全塾同门面前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弟子说:“我喜欢这里,喜欢这个集体,因为在这里我找到了家的感觉。”的确,私塾的环境正是弟子所喜欢的环境,兄弟姐妹之间没有顾忌、相互帮助,先生亦与弟子们打成一片、将心比心。这不正是弟子多年来所找寻的感觉吗?
和君学子们说:和君商学院是这样的
从和君学子到和君员工,我加入和君已经一年多了,时间虽短,但感受上,这几乎就是熔炼我精神、促使我新生的一段重生岁月。在这段岁月里,我反思了自己一直以来的躁动不安和急功近利,开始了究问人生深层次的命题和意义:我这一生,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怎样的生活才对个人更有意义,对社会对他人更有价值?如果不能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那么仅仅是为自己挣得了好位子、好票子、好房子、好车子、好面子,那样的生活就很有意义了吗?很显然,这样的究问,貌似幼稚和矫情,而实质上是对生命意义的真正探寻和亲近,它对一个人的选择和状态有着真正深刻的警醒和导正作用。我认为,这种切入生活主题、直面生命意义的探寻和亲近,对人生实在是太重要、太致命了,否则我的一生都可能游离在生命的真正主题的外围,而成为一个边缘化的精神流浪者。王老师说:“人生在世,一日理想不立,一日丢魂失魄;我们必须有理想,而不能用欲望偷换理想!”这些话,很击中我。和君到处都闪耀着这样朴实无华的人生智慧,这些话语,不是我要记住它,而是,它就是我的感受,在和君的感受!和君文化的魅力就是这样,它总是能帮助人们去发现自己的心灵,而不是用流行的物质激励和功利追求去修改人生的本原动机,模糊心灵的真实需求……
有的人没有加盟和君,是因为别的地方比这里收入更好;有的人加盟了和君,是因为这里比别的地方收入更好,比如说和君实行“1∶9”体制,能把收入分配的90%都倾斜给业务团队。在和君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快速的成长,然后就可以跳槽到更来钱的地方去,等等。我选择加盟和君,真的不是这样考虑的。我家境不是太好,目前很需要收入,从个人生活到含辛茹苦的父母,都非常非常需要钱,但我更在乎我心灵的真实需求。和君文化,让我安魂!对我来说,要找到一个眼下更能挣钱的工作单位并不难,至少可以努力去找,努力去准备,但要找到一个能安魂的工作单位,把工作乐趣、富裕生活和心灵需要统一起来,那就可遇不可求了。我对自己说,就和君吧,没准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至于钱,人做好了,事做好了,钱财也就不请自来——我信这个。
我叫王黎明,先生对我逗乐说:“王黎明,希望你不要成为唱歌的那个黎明啊。”这于我,与其说是调侃,毋宁说是激励,我铭记于心。在先生的价值观里,一个大男人,如果把自己的一生搞成像黎明、郭富城那样,真没劲儿!
商学院课程、和君内部培训讲座、和君论坛、高尔夫球、和君案例讲析、北大讲座、知识分享、集体FB……商学院的活动总是特别吸引人,似乎总有一种魔力将这群人拴在一起,其他的事情都可以抛到脑后。在商学院的日子里,一起学习过,一起畅谈过,一起出游过,一起吃饭过,一起刷夜过……即使最后啥也剩不下了,我们还有同志和坚持。正如班长说的:“这么一帮善良可爱、才华横溢、理想远大的家伙,摆在我们面前,如果我们没有珍惜,上天会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吗?”
在和君的日子,总是充满着感动,非常感激生命中能有这样一段经历。不光是因为我得到的,更是因为我能为此而付出一些东西。有的时候,付出比收获更快乐。黄磊在《似水年华》中有一段话,我一直记在我的QQ个人说明里,我相信和君让我明白了它的真正意味:“我希望我得到的少一点再少一点,我也希望我的付出多一些再多一些。”
和君商学院为我补上了传统大学教育所缺失的重要一课,让我成为了一个追求人格健全的人,一个不再追求急功近利和计较蝇头小利的人,一个努力追求精神气质的人。最重要的收获,有两个:一是道德的追求和使命感。道德,使命,这些原本概念化的词汇不再是概念,在和君课堂的国歌响起的时候,在那些个如水的夜里,我都在不停地思考。先生的嘱咐,一定长留于心,片刻不敢懈怠。二是一帮兄弟姐妹们。这个世界已经很难让人真心称呼兄弟,可是和君就是一个大家庭,大家非常自然地互称兄弟,这种亲情的感觉,仿佛是人间童话,让人幸福,让人无比幸福!
在我的理解中,和君商学院给我上的第一课,是在尚未入学时候的第二次面试。一轮轮的面试和笔试过来,等到最后一面的时候,心里满是忐忑。等到进去才发现,原来面试的题目竟是如此简单——
“能坚持吗?”
“能!”
“好,你被录取了。”
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愕然,没有想到竟是如此简单的一个问题。随后感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是第一次感到,在这个什么都要用一堆东西来证明的年代,有一个人,一个学院,会毫不犹豫地相信我的一个口头承诺,而自己,要担得起这份信任。
这第一课,由先生给我上的,从落座到离开,只有短短的三分钟,他教会我的只有两个词:信任、责任。我知道,这是我和和君定下的一份君子协定,没有第三方来做公证人,也没有任何担保,除了我的信誉和尊严。
回想商学院的最后一次面试,紧张了好久,到最后却只是去回答个“能”或者“不能”。这对于我其实是一个小小的震撼。觉得,这样一个公司很有意思,只是为了面试者的一个“能坚持”的承诺就专门花了精力弄了一轮面试。直到后来,在一年的学习中才越来越发现这个承诺的分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让我坚持下来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在清华大学一直读到博士,身为清华研究生会副主席的我,一直忙碌于学习和研会工作,真的很忙。2007年,经清华一位朋友的介绍,我一而再,再而三地恳求入学和君商学院,很幸运,我如愿以偿了。在和君商学院的日子里,我有太多的难忘,有太多的“如果不是……”。
如果不是和君李湛老师一连三问“你真的想从和君商学院学到东西吗”,我不会真正开始反思何谓“正心诚意”,何谓“空杯”。真的要特别感谢李老师的当头棒喝!可以说,正是李老师这一声喝,促使了我对既往认知体系和价值观的全面反省。对我而言,2007年的第二和第三个季度真的是一段非常痛苦的心灵煎熬,这段经历虽然痛苦,但如果没有这一场浴火重生,我现在也许仍然生活在自以为是的浮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