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一点需要调整,那时我太乐观了,乐观到以为自己不用费什么力气就能坚持下去,因为相信自己的发心。当时的我对于坚持没有想太多,若像从前的人那般一直待在老师身边,有着老师和同学的督促,这个问题不难解决;没有那样的条件,坚持是要“傻”功夫的。可现在我们确实不容易常见老师,周围的机会和诱惑太多,而我们又太聪明,这是一大不幸。每次见到老师,回来都会努力一阵子,过了一段时间,又慢慢开始懈怠。一次重一点的功课,一番感情的起伏,一部好看的电视剧,一个恶劣的天气,都可能让我们原谅自己,停上一天两天。而这之后,这种暂停就越来越多,因为我们可以找到的理由也越来越多。老师常说,太极拳的锻炼同拳架一样,要“进退折叠”的,在一段精进之后,可能需要放松休息一段时间让自己退退火。可身体的“退火”和心里的“熄火”是两码事。人没法总骗自己,过了一段时间,熄火的心就提不起见老师的勇气了。滴水穿石,现在的人过多赞叹水滴的力量了,却忘记了水滴的脆弱。有一次我做了个梦,梦里有人问丁老师:“您是怎么找到好学生的?”丁老师笑答:“我把本事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坚持下来的就是好学生。”梦醒时,我觉得那句话意味深长。人生的远行需要力量,可力量来自何方?有人回答,是恐惧,对后悔的恐惧。人生总会有光彩照人、轰轰烈烈的时候,也会有平淡如水的时候。可在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轴上来看,那一次拼搏、光彩,总会慢慢失色,可那点点滴滴、且行且悟、日久天长的坚持,却会慢慢夺目,因为那是生命的主线。人的一生总会有很多后悔的事情,有些事情我们能一笑而过,而有些事,会让人死不瞑目,其中就包括那种让生命焕发力量但又平淡如水的坚持。也有人回答,是敬意。敬重的是老师全心全意的付出,一代代人们的坚持与传承,人类为塑造自己而建设的伟大的学业和事业。我还找到了一个答案,是一点点小事累积起来的信心。平淡的事情,只要开始做一天,就知道,我有做它的能力,只要做第二天,我就知道,我有坚持做下去的可能。高度是从这一点一点的“低度”累积起来的。第三天、第四天……我们发现,我们至少能坚持一段时间。正向的累积是会有加速度的。问题的戏剧性在此:负向的累积也有同样的性质。我们一天不做,就会知道,我们有懒惰的可能,第二天,就会有懒惰的惯性……对于福气大或者内心足够强大的人来说,他们可能没有第二种选择,可对大多数人来说,更有可能的状况,是在两条线上跳来跳去,一条主线被描成了一条虚线。这些时候,人会很难堪,可还是有希望,因为这样的修炼,不是一次放弃就永远错过的,而是可以随时捡起来的。可也就因为它容易捡起,所以人不容易珍惜。这些体悟只是为了告诉自己,即使自己在坚持,状态也很好,也还是要如履薄冰,因为总可能突然退转;即使自己曾经放弃了,当下捡起来,又是一段坚持的开始。一位禅师曾同我说,整部《华严经》中修行的核心只在十六个字:“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自己认准要去做的事情,不要有挣扎,不要用种种理由说服自己,该做的就做,不做的就是不做。因为挣扎的过程,是让自己的心变得弱小的过程。我还同时明白了一位大德说的话:“世人向道,一时发心容易,终身精进,是为甚难。”
当然,终身的坚持,还有两个障碍要突破:其一,由于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每个人可能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希望,自己一开始,就向那个最终极、最完美的目标进发,一步到位。因为不能确定那个目标是否是那样,所以不敢投入。可事实是,学太极拳的大部分人入手时是错的,可是不怕错,怕的是人永远不开始做。只要在做着,就总会有改进自己的可能。老师常说,他年轻时曾用了好几年练了一套错误的太极拳,后来花了几个月的艰苦努力,才回复常人没有练过拳的状态。没有开始的人自然不会犯那样的错误,可他们如今又在何处?其二,是基础的功夫。开始时很无味,可能会痛苦。许多人都想着高级的功法,都想着老师传一条捷径。可是我自己的体会,最基础的也是最终极的。没有基础,终极无从达到。
真正的幸福总是建立在艰苦的修行上,而修行总是源自内心的正确调整。写了这些,只是想和同学们一起互相勉励,同时在心里懈怠的时候,拿它照照自己,回到当初选定的主线上。学拳难吗?就在那选择和放弃之间的心念一动,要难就有多难,要容易就有多容易。
二、我们的时代
听主席在说“10000点”的时候,心里很兴奋,可同时还是不安,这种不安来自对假设的判断。很多人认为,现在金融市场的高企,是中国过去几十年财富积累和未来发展前景的猛烈释放,可另外有人认为,有国家背景的国际金融资本在悄无声息地布局。其实也不是悄无声息,一些文章里透出了多多少少的信号。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本《货币战争》。我很希望我是杞人忧天,但我知道一个基本的事实:不是所有人都相信中国的和平崛起,特别是中国的对手。中国崛起,就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而中国可能不愿意同现有的受益者“同流合污”,那么,对手们有谁愿意见到中国的崛起?从大的战略来看,各种各样的阻挠、打压是必然的。这就会想到先生的第三课:“非我族类,你死我活。”那么我只想问大家,如果我们在这样的对手国家掌控资本,我怎么发动对中国的攻击?中国的金融体系有多大的承受能力?回过头来,我们的金融兵法应该是什么样的?需要什么样的体系和支撑?有没有什么样的体系和设计,可以在关键时候被启用,满足对抗性的要求,甚至四两拨千斤?这是我求大家帮助我一起思考的问题。我很希望这套设计永远不会被启用,可我知道,一旦设计出来,它就能传世,因为只要国际还是和平大幕下对利益的争夺决定的格局,一定会有一个时候,国家需要它。
夜深了,今天没有按照自己的日常要求及时早睡,惭愧。还想起一位我最应该感谢但一直没来得及感谢的兄弟:曹磊。大约就是两年前的今天,这个时候,在清华14号的水房里,曹磊说:“你应该去见见那位先生,他是有境界的人,尽管你可能不喜欢投行。”自此提起了与先生、兄弟姐妹的一生的因缘,一回首,荡气回肠,热泪盈眶。
【转角·遇见】
(和君商学院第五届学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那一团莽撞的重墨,终于懂得兑些水,浓淡深浅之间,见出了节制和理性。”
——许冬林
我听说和君商学院其实是很早的事了——确切说那时候还叫作私塾。从朋友口中听说这个在当时看来还算是“新鲜事物”的群体时,我扑哧一笑说:“你看还是我说得准吧,教育强国。”朋友微笑着呡了一口茶,没有说话。
时间继续往前切,在一次毕业聚会的时候,我和上述这位朋友再度相遇。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且是一个能长期坚持从事自己所追求事业的人。于是我跟他讨论一个问题:当今中国,什么能够真正“强国”?他说是经济,我说是教育,当天没有结论。那个时候,和君商学院还没有开始招生,但一个宏大的理想,已经在先生心中一点点扩展开来。
后来便有了上面一段对话。我惊异地感受到,竟然“不可一世”的商业届会最终走向教育的路。猛然间一种自豪感涌上心头:我从2003年起,就期望在教育领域有所斩获。于是我选择了和时间一起修行。
修行是一件苦差事,我还是做下来了。当时间走到末端的时候,异样的感受充斥着整个身心。
我曾经选择的是一条学术的路,这条路高耸入云端,摇摇晃晃在天际,看不见尘世的纷纷扰扰。在这条路上,我变得异常自大,藐视一切比我们“落后”的机构和人;藐视国内研究者和成果,眼睛盯着国外最顶尖的;觉得自己无比强大,可以一个人对抗一个实验室,甚至是数个研究团队和几位国外专家组成的研究团体。我的确做得还算不错。可以说,那个时候的我,已经飞得太高,看不见地面……
就在我“振翅高飞”的时候,无形的力量将我拉回了地面——不,确切地说是“拍”回了地面——要不然怎么会满身伤口?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脚下没有根,怎么能在满是奢侈品的世界中遨游?
就这样,我从近在咫尺的“天国”突然落回地面,摔得满身是伤口。这个时候,一双大手将我扶起……
没错,这双大手正是和君。
其实在申请进入和君之前,我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值得做的。2011年年末当我刚开始接触到卡尔?沃伦《会计学》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像着魔一样狂热地对待这个“新”的古老领域。说它古老,是因为这个领域已经相当成熟——相比neuroscience(神经系统科学)而言;说它“新”,是因为它就在那里,我却一直视而不见。
我顿时明白了一个道理:需要走一条脚踏实地的路,从每一个细小之处做起。事实上,在“科学”界奋斗的七八年里,我做事的风格不可谓不严谨踏实。可是,这是一条悬浮于天际的路,对于我而言还望不到尽头。而资本市场则是相当现实的。我决定走走看。
这个时候,自然地,我想到了和君。和君就像是一座大山一样,巍然在那里,当自己伤痕累累的时候,它用它的厚重滋养着……
当站在和君大门前的时候,我虽然已经不小了,却像一个婴儿般脆弱。纵然有满腔热情,但担心自己的专业水平。参加一面的时候,先生说,三笔会很难、很难。那个时候心里“咯噔”一下,担心自己会因此出局。但先生的一席话打消了我的疑虑:现在距离三笔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哪怕是只剩下一周、一天、一小时,也不能放弃。
按照先生的指引,当我通过三笔的时候,我觉得已经没有任何事可以难倒一个具有100%决心的人了。
就这样,我来到了和君,在经历了凌云壮志之后,我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希望能够盛开美丽的花朵吧,我选莲花。
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方向,是进入和君的第一个问题。从意愿上讲,我希望接触的是资本市场,选择投行班似乎最对口;从性格上讲,我这种偏向逻辑和理性的思维风格似乎又比较适合证券分析;和君的十六字口诀中,最为强调的是“产业为本”,的确在学校很难学到与产业相关的知识,好像应该选择产业班;而就我的专业而言,总经理班和生物医药更可能契合一些。
在这样的犹豫中,我发现自己需要的其实是一种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对整个市场系统的认识。要想了解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甚至经济全局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可能的应对方式,应该深入到每一个环节。进进出出之后,我发现,董秘班的知识结构最适合我当前的需求。
按照先生的话说,董秘是一个最需要专业知识,但当前最缺乏专业知识的职业。而如何整合这些专业知识是和君乃至整个行业需要去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我很欣慰的是,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够尝试去学习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知识本身就让我振奋和充满能量。
进入和君,听得比较多的一个词,叫作“接地气”。我惊讶于自己活了27年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词。而在和君,这基本是主流思想:不能在学校里做曲高和寡的理论研究,而是应该扎根于中国商业原生态的每一个角落,从具体的实践中了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问题。当我开始关注一些“地面的现实”,才发现自己需要掌握的东西并不是前沿的理论,而是深埋于中国经济这片土壤下的根系。
因此,我不再盲目地追从国外教材、国外研究成果,而是仔仔细细地阅读招股说明书之类的本土化产品。的确,不能够按照发展速度就断定优劣,本土的许多创新成果是相当具有学习价值的。
和君所带给我的视野,更多的是对本土经济的关注。在一个科技领域待太长时间的结果就是,认为当前中国各方面落后,将来也没有希望能够超越领先国家,只能在别人后面一点点地模仿。而进入和君之后,我突然发现,自己对当前形势的认识有着巨大的问题。从前只是就当前的情况分析当前的事情,而现在学会了往前看,积极地看。中国巨大的发展机会,也给自己将来的事业带来许多机会。而这些在象牙塔里是看不到的。
的确,在经济相关的领域,国家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个体的发展速度也是惊人的。一个进入领域的同志,在短短半年时间完全可能让人刮目相看,更不用说3~5年的蜕变了。而在学术研究领域,3~5年只是弹指一挥间,许多研究的问题,5年前是这样,5年后仍然是这样,前进速度非常慢。很显然,这样的节奏是我不能容忍的。处在20~30岁的年轻人,一定要有一个高速进步的意识。因此,这种三天一小变五天一大变的状态是我十分欣赏的。
不得不提的是,和君班级的感受。我想,如果我现在还是在读本科的话,我一定会热爱我的班级,班上的同学是最有情谊的。然而,离开本科生涯已多年,冗长的研究生生涯,迅速地淡化了这种观念。人们变得更加势利,更加自我,沉湎于自己苦苦经营而不得的学术研究道路。工作了的同志感触更深,重复的劳动、加班的强度、钩心斗角的人际关系,通常让人不堪重负。试问在这样的情境下,怎么才能建立起简单纯正的情谊呢?
在和君的班级里,我们再一次找到了这样的感觉。同志们亲密无间,积极思考和探索,毫无保留地分享资源和感受,甚至是有人不愿意对身边人说的话,都对班级的兄弟姐妹知无不言。这种“坐在对面深深思念”的感情,是这群同龄人已经逝去多年的感受。
还有太多的感受,已经无法在短短的文字中描述。既然来到和君,就计划着昂首挺胸地离开。在这一年里,每天读书、每天锻炼、每天与朋友交心、每周和导师沟通,让自己的心灵厚重起来,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壤。
最后用两句自己悟到的话作为结尾。
“It is not the way to the end but after it.”
“Future is what you own when you got nothing else.”
转角,遇见和君。
私塾弟子们说:先生和私塾是这样的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有一部作品的名字叫作《一个人的圣经》,我理解:私塾是一个人的道场!在这个道场上,讲者和听者只有一个人。他或慷慨激昂,或嬉笑怒骂,或热情拥抱,或冷眼俾睨,只是一个人灵魂的自语,旁人无法介入染指半分!
在这个道场上,我看到的,只是一个人对着自己的心,正视着自己的灵魂,精神肃穆,眼神执着。
心有莲花,处处莲花。
心中有佛,故而众生皆佛。
先生心中有莲花,故而视我们皆为莲花。
先生在弟子身上寻找自己,弟子在先生肩上寻找方向。
私塾是个道场,成就我们的是先生,成就先生的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