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朝纷争之英雄辈出
16641400000039

第39章 统帅司马错(1)

司马错,生卒年不详,战国秦夏阳(今韩城)人,司马迁的八世祖,战国中后期秦国名将。仕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三世。司马错伐蜀是秦统一中国之前的一个重大的军事举措,在秦史上是不可或缺的。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社会、经济、政治基础,司马错伐蜀则为秦统一中国打下战略基础,二者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同等之功的。

司马错,秦惠王时期将领,司马迁的八世祖。学属纵横家。曾跟张仪有过争论,主张先伐蜀再伐韩。前316年从石牛道上纵横千里,灭掉蜀国。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秋,司马错率陇西兵二十万人南下东攻楚国,迫楚献出汉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司马错之孙司马靳,为白起部将。

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巴蜀相攻,秦惠文王欲趁机灭蜀,却因韩侵秦而举棋不定。张仪主张先攻韩,司马错力排张仪之议,认为伐韩将导致诸侯合纵对秦,伐蜀则既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实军备,又可占据有利地势顺水而下攻楚。这议为秦王采纳。同年秋,即与张仪、都尉墨等率军从石牛道伐蜀(参见秦灭巴蜀之战),与蜀王之师战于葭萌(今四川广元昭化镇),蜀王败逃至武阴(今彭山东),冬,灭蜀。继而又灭巴、苴。秦惠文王十四年陈庄杀蜀侯,后归降。秦武王元年(前310年),因蜀相陈庄叛秦,司马错受命协助平定蜀乱,甘茂诛陈庄。秦昭王六年(前301年),蜀侯辉反,司马错平叛,并诛郎中令等27人,平定蜀中。昭王十六年,司马错担任客卿,受命攻魏,取轵(今河南济原南),攻韩,取邓(今孟县西)。十八年,司马错与白起等又攻取魏国六十一座城邑。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率陇西兵及巴蜀兵十万人,从蜀地沿江而下,攻楚黔中(今湖南西部及贵州东北部),迫楚献出汉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于秦,实践了他得蜀即得楚的部分预言。

秦国平定蜀国:秦国南方是汉中,可以知道在秦躁公前442年时,秦国已经控制了包括南郑等地的汉中,《六国年表》记载在前441年,南郑叛乱。秦惠公十三年,前387年蜀国侵占了秦国的南郑,控制了汉中,以后数十年,都是蜀国控制汉中,秦惠王即位的前337年,蜀国还派人来朝贺,秦国是了解进入汉中蜀国的褒斜道路的,张仪传也是说秦王觉得道路凶险难走到,才犹豫,可见流传广泛的所谓“金牛伐蜀”的故事,仅仅是一个传说故事,不是客观历史事实。

蜀国在秦国南方是大国,就像司马错说的,还是戎、狄首领,当时在西南地区还有巴、丹、犁、苴、滇等国,其中蜀国最大。唐朝的《正义集解》、《括地志》都是受东晋时期的地方志《华阳国志》的影响,把“金牛伐蜀”一类故事作为历史纪录下来。但是《华阳国志》也记载了一些可信的史料,比如“蜀王封其弟于汉中,号曰苴侯”。当时秦国的汉中确实是被蜀国占领,该书记载的苴侯同巴国联合,被蜀王战败逃亡巴国,向秦国求援,无法确定。

《史记》只是记载了蜀和苴相互攻打,都来向秦国告急,随后就发生了秦国历史上着名的辩论,相国张仪主张攻打韩国,反对出兵蜀国,司马错主张攻打蜀国,并且说明:“蜀国乱政,我们占领了天下不会认为我们残暴,取得巨大的利益人们也不会认为是贪婪,是名实一举两得,还有平定残暴的声望,比攻打韩国,劫天子的结果有利。”

最终秦惠王赞同司马错的意见,对蜀国用兵。司马错指挥平定蜀国的经过在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张守节的《正义集解》选用了《华阳国志》张仪统领、指挥灭蜀战争的史料,但只说蜀王被张仪在武阳追杀,根本就没说司马错伐蜀,这些都是不可信的,攻打蜀国应该是司马错指挥的。

《史记》记载司马错在秦惠王九年的前316年十月平定了蜀国,蜀王也没有象《华阳国志》等说的被张仪所杀,而是被秦国贬号为侯,直到两年以后,十一年,才由秦公子通取代原蜀王,担任蜀侯。《史记》中没有记载张仪在伐蜀战争中的作用。作为相国的张仪是着名的纵横家,外交才能出众,不是军事家,又反对攻打蜀国,秦惠王是不会让他担任统帅,但不排除战后张仪主持投降仪式。

十四年丹、犁两国臣服秦国,同年,蜀相陈庄杀蜀侯来降,秦国任命公子辉为蜀侯。秦武王元年,蜀侯和蜀相再次谋反,派楚人甘茂前往杀了蜀相陈庄,这年丹、犁两国叛乱。

秦昭王六年,蜀侯叛,派司马错前往平定,考虑到《华阳国志》对司马氏的反感,其记载的蜀侯公子辉被后母陷害,司马错前去赐死也不大可信。甘茂是楚国纵横家,不是军事家,在《战国策》中记载他攻打宜阳就可以看出,作战失利,接受了秦国人左成等的建议才侥幸获胜,他前往蜀地去赐死归降的陈庄还可信,司马错是统领军队作战的统帅,六年蜀侯的叛乱,让司马错前往必然是军事平叛行动。司马错在蜀国把蜀王降号为侯的作法在三国时期的政权交替和统一中被借鉴和仿效。

在秦朝功劳最大的三位统帅中,白起过于残酷,王翦偏重战术,只有司马错的战略才能出众,也有谋略,主张仁道,值得尊敬。他的次孙司马靳也是优秀将领,曾和白起一起征战于长平之战,后亦与白起同时被秦昭王赐死于杜邮。

司马错,战国时期秦国人,秦惠文王时期大将,秦国三大干将之一。我想很多人在这里都会有疑问,司马错何许人也,好像没听过这号人物啊!似乎秦国名将里只听说过白起,王翦的大名,何时出来个司马错,而且居然还能和白起、王翦并列成为秦国三大干将。

司马错的一生只打了两场大战,一次是灭蜀之战,一次是攻楚之战,而且这两场战争在当时都很稀松平常,毫无名气。司马错灭蜀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但在当时并不被时人重视,它的价值是在后来才显现出来受人重视的。在当时的秦国南方偏远腹地,生活着两个蛮夷国家,一个是蜀国,就是在现在的四川地区,一个是巴国,就是现在的重庆地区。秦惠文王时期,这两个国家发生了交战,互相攻打,两个国家都向秦国派出使者求援。其实秦惠文王早有吞并蜀国之意,但苦于蜀道艰难,难以攻打。而恰在此时东边的韩国也派兵入侵秦国,所以秦惠文王一直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不知道是该先灭蜀还是先攻韩。丞相张仪主张先攻韩,大将司马错主张先灭蜀。张仪的论断是占领三川郡,打通宜阳道,挟持周天子,以完成霸业,而至于蜀国只是一个西方边远小国,根本不值得劳民伤财去攻打,对秦国的霸业毫无帮助。而司马错的论断是秦国要想称霸,首先必须国强民富,务必先扩张领土,增加财富,所以应当先灭蜀国,这样秦国吞并蜀国之后扩大了版图,增加了财富。而如果去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不仅不能获得什么实利,反而背了一个不仁不义的坏名,而且周、韩自危,必然会去联合齐、赵共同抗秦,因此,攻韩是失策,伐蜀才是万全之计。秦惠文王听后觉得大将司马错说的完全有道理,于是便派司马错为将率兵攻打蜀国,司马错果然马到成功一举灭掉了蜀国,而后又乘胜灭掉了巴国,使得秦国的领土扩大了近一半,人口增加了三分之一。公元前310年,蜀相陈庄叛秦,司马错率军平定蜀乱,诛陈庄,并受命镇抚蜀国,从而为秦国打下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后方,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源源不断的为秦国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为秦国的统一立下了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