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朝纷争之英雄辈出
16641400000021

第21章 璀璨将星乐毅(2)

乐毅的这一战略部署,曾遭到谋士剧辛的反对。剧辛认为,齐国大,燕国小,燕军应该乘势攻取齐国边邑以壮大发展自己,作长久之计,而不宜举兵深入,进行冒险。乐毅则认为,燕军必须乘胜前进,攻占齐都,否则便会贻误战机,葬送胜利。于是他拒绝了剧辛的意见。指挥燕军实施战略追击,攻克临淄。从而摧毁了齐军的指挥中枢。攻克临淄后,乐毅根据战局的发展,进一步制定了征服齐国的作战计划。具体措施是,及时分兵五路攻取,平定整个齐地。其中左军东渡胶水,克胶东、东莱;右军沿黄河和济水,向西克阿城、鄄城;前军沿泰山东麓直到黄海,取琅;后军沿着临淄东北的海岸,占领千乘;中军则镇守齐都临淄,策应各路。五路大军的行动进展顺利,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连下齐国70余城,使齐国几乎濒临于亡国的边缘。至此,燕军的战略目标基本上得以达到,乐毅作为一代名将亦名闻遐迩、威震敌胆了。

乐毅是中山国人,本是魏国名将乐羊的后裔。后来到赵国做官,到赵武灵王被饿死时,他从赵国到了魏国。当燕昭王在燕国招贤时,他利用魏国使者的身份到燕国,立即受到重用,被任为“亚卿”。

乐毅不但是一位军事家,对政治也很在行,他帮助燕昭王整顿吏制,实行改革,提出“不因为自己的俸禄而亲其他,有功德的人才能得到;不因为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提倡“观察有才能的人给他官职”。提出“约楚、魏、宋尽力,四国攻齐”的合纵主张,并亲自“南使于赵”,使赵“起兵随而攻齐。”乐毅伐齐的联军是由燕、韩、赵、魏、秦五国军队组成的,这是战国晚期一次大的“合纵”攻齐战争。

齐国之所以招致五国进攻,主要是由于灭宋的关系。齐湣王十五年(公元前286 年),齐湣王任用韩珉为相,发动攻宋。齐曾多次攻宋,所谓“三覆宋”,“宋遂举”,前后三次伐宋,这年终于灭掉宋国。宋国是当时拥有五千乘的大国,齐灭宋后,领土扩大不少,特别是有陶这样的经济十分富庶的地区。齐国兼并了宋国后,就改变了地区间力量的平衡,这便引起秦、魏、楚的不满。秦国是保护宋国的,而秦相魏冉也正垂涎于陶,希望获得它作为自己的封邑,所以齐攻宋的时候,秦昭王大怒。

魏、楚与宋相邻,它们也想得到宋的部分土地,现被齐独吞,当然不满。韩、赵对齐国的强大,也不乐意。这样反齐的联盟就怀着各自的打算而形成了。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燕国让乐毅为上将,统率燕、秦、韩、赵、魏五国之兵一起伐齐,齐国也急忙征发全国的兵众相拒。齐国由于长期被苏秦麻痹,防地本不坚固,抵不住五国联军的攻击。乐毅率联军与齐将触子战于济水以西,两军一接触,触子就下令撤退,他自己单身逃离战场,齐军大败。齐将达子收集余兵继续作战,驻兵在秦周(临淄雍门以西),齐军又战败,达子战死。乐毅率大军攻入齐国都临淄,齐湣王逃到莒(今山东莒县)避难。乐毅又分兵五路向齐国各地进攻,占领了齐国70余城,置为燕国的郡县。当时齐国只剩下即墨、莒这两座孤城没有攻下。燕国终于报了仇,乐毅因功封为昌国君。

乐毅(生卒年不详),战国时燕国将领,杰出军事家。中山国灵寿(今河北灵寿县)人。魏国名将乐羊之后。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赵国发生了“沙丘之乱”,政局动荡,乐毅失望之余作出决定,辞离赵国。前赴魏邦,并在那里担任大夫的官职。乐毅在出使燕国的过程中,知遇于一代明主燕昭王,于是乐毅放弃了魏国所给予的优厚待遇,毅然留在燕国,担任“亚卿”要职,主持军国大事。

公元前284年燕国经过二十八年的励精图治,终于积累起向齐国复仇的资本。燕昭王认为时机成熟,欲兴兵伐齐,遂问计于乐毅。乐毅提出“举天下而攻之”,连结诸国一起伐齐的方略。燕昭王接受了他的建议,并委任乐毅为上将军,同时赵惠王也把相印交予乐毅,乐毅率全国之兵会同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军兴师伐齐。齐湣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之西。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乐毅遣还远道参战的各诸侯军队,亲率燕军直捣临淄,攻克临淄后,采取布施德政、收取民心的政策,申明军纪,严禁掳掠,废除残暴法令和苛捐杂税。燕军仅在6个月的时间里,就攻取了齐国70余城,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未被攻克。可为大获全胜。燕昭王大喜,为酬谢乐毅的功劳,将昌国城封给乐毅,号昌国君。后来,燕昭王死,惠王新立,误信齐人田单的反奸计,派骑劫代替他统率军队,乐毅被迫出奔赵国,受封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号望诸君,最后卒于赵国。

三国时期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诸葛亮在隐居隆中、躬耕城商期间,曾以“管、乐”自许,希望辅佐明主,建功立业。这里所说的“管、乐”,是指我国历史上的两位杰出人物。其中的“管”,就是春秋前期齐国的着名政治家管仲;而“乐”,则是指战国中期辅佐燕昭王,统率五国联军大破齐国的旷世名将乐毅。

他出生于一个富有武学渊源的贵族家庭,其先祖是战国初期魏国的名将乐羊。魏文侯四十年(公元前4o6年),乐羊曾统帅魏国大军攻灭中山国,因军功卓着而被封于灵寿。其后,灵寿被纳入赵国的版图,乐毅家族便成了赵国的臣民。这样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乐毅从小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他品行端正,聪颖好学,嗜好兵法,这就为其日后走上戎马倥偬的征战道路,笃行其建功立业的抱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诸侯国为了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占居主动,并最终夺取胜利,都纷纷招揽人才,进行改革;同时也积极开展争取与国的外交攻势。在这种特定环境之下,上阶层的地位迅速提高,出现了“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局面。有才华的士人怀着建功立业的夙愿,纷纷投靠明主,以求在历史舞台上一展身手。乐毅走的也是这条道路。他开始时因其才能出众和善于用兵而被拔擢为赵国官吏。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赵国发生了沙丘之乱,政局动荡,乐毅失望之余作出决定,辞离赵国。前赴魏邦,并在那里担任大夫的官职。不久,乐毅的人生道路又遇上一次重大的转机,这就是他在出使燕国的过程中,知遇于一代明主燕昭王,于是乐毅放弃了魏国所给予的优厚待遇,毅然留在燕国,担任“亚卿”要职,主持军国大事,佐助燕昭王演出了一场克齐兴燕的历史活剧。

乐毅先后仕赵、仕魏和仕燕,这段丰富的政治生活经历,对于他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最终叱吒风云、匡建功勋具有重大的影响。这种机遇的出现固然与当时人才自由流动的环境有关,因为当时出国游历,无需持有护照,不必办理签证;但他出仕燕国,同多年来齐燕矛盾激化的形势更息息相关。换句话说,燕国求贤、图强,是乐毅成为一代军事奇才的历史契机。燕王哈三年(前318年),燕国发生了因燕王啥“禅让”事件而引起的内乱;齐国乘机出兵燕国,很快攻下了燕都蓟城,控制了整个燕国。然而齐军在当地烧杀抢掠的残暴行径,终于激起燕国民众的强烈反抗,其他诸侯国也纷纷向齐国施加压力,齐军无可奈何,不得不撤离燕国。但此事毕竟埋下了两国间仇恨的种子,一旦时机成熟,矛盾势必激化。燕昭王即位后,表面上维持同齐国的关系,暗中却积极备战,发愤图强,准备伺机攻打齐国,报仇雪恨。为改变燕国积弱的局面创造克齐的机会,他特地建造一座“黄金台”网罗天下文武奇才。燕昭王对乐毅的才名素有所闻,所以当他出使燕国时,燕昭王对他优礼备至。燕昭王的器重,使乐毅很受感动,而燕国欣欣向荣的气象,又使乐毅倍受鼓舞。他认定燕国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建功立业场所,于是主动请求留燕效力。从此,乐毅一面训练燕军,一面辅佐燕昭王进行政治改革。经过20余年的努力,燕国民众殷富,国库充盈,士卒乐战,为进攻齐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乐毅本人也在这一过程中际会风云,成为一颗脱颖而出的璀灿将星。

乐毅既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又是一位清醒的政治家,能够充分意识到人心向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善于妥善处理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心的相互关系,做到双管齐下,事半功倍。在伐齐之战中,乐毅在坚决实施军事进攻的同时,十分重视开展争取人心的工作。如攻克齐都临淄之后,乐毅即注意约束将士,严明军纪,禁止军士掳掠;尊重当地的习俗,废除*王的****,减轻百姓民众的赋税负担。同时他还用官爵和封地宠络齐国当地有影啊的人物,从而争取了相当一部分齐国的地主、贵族和名十的拥护支持,并亲自到临淄城郊的齐桓公、管仲庙去祭把,博得众多齐人的好感。所有这一切都有力地保证了军事活动的顺利进展,充分显示了乐毅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大将风范。

当然,任何名将的军事天才的施展,是受种种条件所限制的,在这方面乐毅也不例外。他在伐齐之战的最后阶段就遇上了很大的困难。他在齐地戎马倥偬,前后征战五年。基本上平定了齐地,然而唯独有宫和即墨两城殊死坚守,久攻不下。在这种情况下,乐毅不得已放弃强攻坚城的做法,改由政治“攻心”为主,以军事围困为辅。为此,他把围城部队后撤到距两城9里的地方构筑营垒,规定燕军不抓捕从城中出逃的齐民,齐民难以维持生计,则予以赈济,希望通过这些行动,瓦解对手的抵抗意志,争取莒、即墨两城守军放下武器,自行出降。应该说乐毅这一方针,在当时条件下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然而,就在战局处于最微妙的关头,燕国国内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贯信任支持乐毅的燕昭王在此时遽然去世,他的儿子燕惠王继位。这位新国君,在当年做太子时就与乐毅有矛盾,这时见乐毅久攻宫和即墨两城不下,便对乐毅产生深深的怀疑。齐将田单掌握这些情况后便巧妙加以利用,派遣间谍到燕国散布谣言,低毁乐毅,行使反间之计。昏庸的燕惠王信以为真,派骑劫到前线替代乐毅,乐毅被迫交出兵权,出走赵国。田单抓住时机;大摆火牛阵,击破燕军主力,收复70余座齐城。就这样乐毅灭齐兴燕的大业不幸功亏一篑!乐毅的晚年是在赵国度过的。在那里他受到赵惠王的优厚礼遇,并曾于公元前282年统率赵军攻伐魏国,攻取伯阳。后来燕惠王也对自己当时的错误决策有所后悔,致书乐毅邀请他返回燕国,但为乐毅所婉言谢绝。无情的岁月流逝,将一代名将的双鬓染白如霜,乐毅终于垂垂老矣,怀着事业未竟的隐痛和惆怅,寂寞地走到了自己人生之旅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