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能源科学知识
16611800000022

第22章 能源战略后备力量——新型能源(4)

日本科研机构开发出了微波烧制陶瓷新技术,该项技术可以缩短烧制时间,从而降低能量损耗。这种技术的特点是让毛坯吸收微波,然后由它自身散发的热量烧制成陶瓷产品。使用这一方法的专用炉已制得成功,炉壁有双层结构,由吸收微波的陶瓷与隔热材料组合而成。与现有烧制法相比,该加热法可使陶瓷在烧制过程中温度均匀升高,从而减少变形与色彩不均等现象,同时也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微波烧出的陶瓷产品要优于用电、燃气或重油烧成的产品,这种技术可用来烧制绝缘瓷瓶及用于半导体、汽车等领域的工业陶瓷。

美国研究出了利用微波拆除原子反应堆混凝土建筑的新方法。由于原子反应堆的工作使周围的环境带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因此,在建筑物的拆除过程中,不允许有一点灰尘。而利用微波加热混凝土中所含的水分,使水在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体积膨胀,从而使混凝土产生裂炸。在这个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灰尘,从而保证了环境不受任何污染。

美国还发明了一种利用微波对公路进行维修的方法。过去使用的方法普遍会使路面处于冷却状态,很难和新添入的沥青化合,修补后的公路也不会恢复原来的平整。采用微波修补方法以后,通过一种装置向需要修补的公路路面发射微波,很快便可以将路面加热使沥青融化,于是,填补用的新沥青便会和路面的沥青融合在一起,然后,再利用压路机将路面压平。

微波还能够有效地传输能量。不仅地面的电子设施可以通过微波的照射来供给能量进行工作,空中的飞机也可以通过接收地面发射的微波束从而得到能量,进行预定的飞行计划。地面上的微波站把能量很高的微波发射到很远的空间,装置在飞机上的仪器便可以接收到微波能量,并将这种能量转变为电能,从而驱动飞机上的发动机。根据这个原理,人们只需在地面上每隔一二百千米设一个微波发送站,就可以使微波飞机不用着陆、不用加油,持续不断地围绕地球飞行。

微波还能用于航天事业中,人们设想用微波的能量来发射航天飞机,这样所需经费仅有火箭发射经费的1/20。

此外,科学家还利用微波进行大气检测和监测,为火箭和卫星的顺利飞行创造了很好的空中环境。

现代医学领域也有微波的应用,这为患者带来了福音。一种极为细小的微波发生器,可以直接从口腔、尿道、肛门送入人体内,直接杀死癌细胞,可用于治疗胃、食道、前列腺等处的癌症或脓肿。

若将极细的微波发生线圈直接送到血管里,还可以除去血管管壁的多余物质,使血管内壁变得光滑且富有弹性。

微波成为现今潜力最大的新能源,相信它会应用在更多的领域。

来自地底的能源

从地下流出20益以上的泉水即温泉,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的流出热水、有的喷出热蒸气,有的喷出的热水、热蒸气有几米、几十米甚至几百米高等多种类型。温泉的自然现象表明地球内部并不是一个平静的世界,而是一个蕴藏着巨大热能的“大热库”。地热能指的就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这些能量。

据估计,全世界地热资源的总量相当于燃烧4.948伊1018千克标准煤所放出的热量。如果把全世界煤炭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作为100来计算,那么相对煤炭而言,石油的储量为8,可利用的核燃料的储量为15,而地热能的总储量则为它们的17000万倍。可见,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大的“热球”。人类对于如此巨大的热能来源,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不过,美国的科学家提出地球地热的主要来源是因为,地心有个直径8000米,由铀和钚组成的天然核反应堆。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行星,它和太阳一样有放射性元素不断地进行热核反应,在放出射线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热量。地壳是由地球表面经过大约40亿~50亿年的逐渐冷却形成的。由于封闭了地球内部的热能,经过亿万年的积累后,便形成了现在的地热能。其次地热能还可以由地球转动、重力分异、化学反应和岩石结晶等产生。地球的转动热是由于地球内部各个地方的物质密度不同,再加上地球在自转时角度的变化,就会引起岩层的水平位移和挤压,而产生机械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的能量要比它产生的能量小1/2,由此看来,地球转动产生的能量也是巨大的。当然,地球的热量也有散失,但相对于地球内部产生的热量而言,散失的热量是微不足道的。“热能库”

便是我们脚下沉睡的巨大的热能。

随着深度增加地热也增加,在1.5万米以内的地壳深处,一般地区每百米增温2~4益,平均约为每百米增加3益。地壳下部的地热增温率逐渐减小。各地的地质构造条件、岩石的热容量、火山和岩浆活动等情况都会影响地热增温率的大小。地热能在地下储存的状态并不都一样。根据储存形式来看,地热能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蒸气型、热水型、地压型、干热岩和岩浆型五种“身份”。

以压力和温度均较高的蒸气形式存于地下,间有少量其他气体的是蒸气型的地热能。这种地热田比较容易开发,直接可以驱动机械做功和发电,技术上也成熟,但资源总量少,仅占地热资源总量的0.5%,而且地区局限性也大。

以热水或水汽混合的湿蒸气形式储于地下的是热水型地热能。世界闻名的阿拉斯加的“万烟谷”是地热的集中地,在24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有数万个天然蒸气和热水的喷孔,而且喷出的热水和蒸气的最低温度是97益,最高可达645益,喷出的热水和蒸气达2300万千克/秒,相当于600万吨煤。热水型资源分布较广,储量丰富,占地热资源总量的10%,估计是蒸气型资源的20倍。

以高压水的状态存在于地下2~3千米深的沉积盆地中,周围由一种不透水的岩包封着的是地压型地热能。它实际上是一种地下高压热水库。最大的矿床长1000多千米,宽几百千米。含有高压机械能、高温热能和化学能(甲烷等)。

地压型资源的储量巨大,占地热资源总量的20%,有重要的开采价值。

蕴藏在地下炽热岩石层中的是干热岩地热能。这种炽热的岩层,普遍存在于地下,不含水和蒸气。其储藏能量比上述几种资源大,占地热资源总量的30%。但这种能源的开发技术难度较大,而且都是很难解决的技术难题,如干热岩的破碎和人工热水循环系统等。

储存在熔融或半熔融态的地下岩浆中的是岩浆型地热能。它的储藏量非常大,占地热资源总量的40%,温度可达1500益,火山爆发时,这种岩浆被带到地面。在多火山的地区,这种资源埋藏的深度较浅,但多数埋藏在地下10千米以下的深处。岩浆由于具有高温和高侵蚀环境的性能,提取能量时又涉及多种学科,所以这个问题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

目前,地热资源中的蒸气型和热水型资源已被一些国家开发利用。是以人造热泉的形式被具体应用的,对于更多的利用还有待科学家的开发。而地压资源和岩浆资源的利用尚处于探索阶段。

地热能利用情况

人类很早以前就开始利用地热能,但真正较大规模开发利用地热能始于20世纪中期。世界各国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大都经历了沐浴医疗、供热采暖和地热发电3个阶段。

地热还能直接用于采暖、供热和供热水,简单、经济。然而受区域地质条件限制,并不是任何地方都有可供利用的地热资源。在利用地热发电时,要挖地热井,可能会破坏自然景观。另外,地热的热水中可能会溶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蒸气中可能会带有毒性的气体。

地热能的利用过程中,地热能可分为地热发电和直接利用两大类。

地热发电

地热发电是地热利用的最重要方式,地热发电和火力发电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蒸气的热能在汽轮机中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所不同的是,地热发电不像火力发电那样要装备庞大的锅炉,也不需要消耗燃料,它所用的能源就是地热能。

目前,能够被地热电站利用的载热体,主要是地下的天然蒸气和热水。按照载热体类型、温度、压力和其他特性的不同,可把地热发电的方式划分为蒸气型地热发电和热水型地热发电两大类。

1.蒸气型地热发电

蒸气型地热发电是把蒸气田中的干蒸气直接引入汽轮发电机组发电,但在引入发电机组前应把蒸气中所含的岩屑和水滴分离出去。这种发电方式最为简单,但干蒸气地热资源十分有限,且多存于较深的地层,开采技术难度大。

2.热水型地热发电

热水型地热发电是地热发电的主要方式。目前热水型地热电站有闪蒸系统和双循环系统两种循环系统。

现在,世界上18个主要国家有地热发电,总装机容量5827.55兆瓦。其中,装机容量在100兆瓦以上的国家有美国、菲律宾、墨西哥、意大利、新西兰、日本和印尼。中国的地热资源也很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主要分布在云南、西藏、河北等省区。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就开始利用地热水进行发电试验。广东的丰顺是第一个用91益热水,采用减压扩容方式发电成功的试点。随后在河北、山东、江西和湖南等省建起9台发电试验装置,最大的容量为300千瓦,最小只有50千瓦,利用的热水为66~92益。位于藏北羊井草原深处的羊八井地热电厂,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试验基地。根据羊八井262益流体参数的初步计算,一口井至少可供发电10兆瓦。

地热供暖

将地热能直接用于采暖、供热和供热水是仅次于地热发电的地热利用方式。

特别是位于高寒地区的西方国家,其中冰岛开发利用得最好。由于地热供暖没有高耸的烟囱,冰岛首都也被誉为“世界上最清洁无烟的城市”。此外,利用地热给工厂供热,如用做干燥谷物和食品的热源,用做硅藻土生产、木材、造纸、制革、纺织、酿酒、制糖等生产过程的热源也是大有前途的。

地热务农

地热在农业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阔。如利用温度适宜的地热水灌溉农田,可使农作物早熟增产;利用地热水养鱼,在28益水温下可加速鱼的育肥,提高鱼的出产率;利用地热建造温室,育秧、种菜和养花;利用地热给沼气池加温,提高沼气的产量……

将地热能直接用于农业在中国日益广泛,北京、天津、西藏和云南等地都建有面积大小不等的地热温室。各地还利用地热大力发展养殖业。

地热行医

由于地热水从很深的地下提取到地面,除温度较高外,常含有一些特殊的化学元素,从而使它具有一定的医疗效果:如含碳酸的矿泉水供饮用,可调节胃酸,平衡人体酸碱度;含铁矿泉水饮用后,可治疗缺铁贫血症;氢泉、硫水氢泉洗浴可治疗神经衰弱和关节炎、皮肤病等。

同时,温泉的医疗作用及伴随温泉出现的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使温泉常常成为旅游胜地,吸引大批疗养者和旅游者。在日本就有1500多个温泉疗养院,每年吸引1亿人到这些疗养院进行休养。

未来随着与地热利用相关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将更精确地查明更多的地热资源,钻更深的钻井将地热从地层深处取出,因此地热利用也必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它以生物质为载体,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中,植物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将吸收的太阳能转换为碳水化合物和氧气。光合作用不仅是生命活动的关键因素,也是生物质能形成的必要过程。所以,生物质是地球上存在的最为广泛的物质,它包括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由这些生命物质派生、排泄和代谢的许多有机质。

生物质含有能量的多少与其品种、生长周期、繁殖、种植和收获方法、抗病抗灾性能、日照时间与强度、环境温度和湿度、雨量和土壤等条件密切相关。

太阳能可以转化成热能,也可以转化成电能,但是光合作用产生生物质能的效率却是最低的,光合作用的转化率为0.5%~5%。温带地区植物光合作用的转化率全年为太阳全部辐射能的0.5%~2.5%,整个生物圈的平均转化率为3%~5%。在理想的环境和条件下,全世界大约25万种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最高效率可以达到15%,一般环境和条件下其平均效率仅为0.5%左右。

尽管光合作用产生生物质能的效率较低,但是其发展潜力却是巨大的。根据保守估计,地球上植物每年光合作用形成的碳多达2伊1011吨,其能量高达3伊1021焦。生物质遍布世界各地,其蕴藏量极大,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在植物的茎、枝和叶中的太阳能,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消耗能量的10倍。虽然不同国家单位面积生物质的产量不同,但是每个国家都有某种形式的生物质,它是热能的基础来源,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燃料。

生物质能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生物质能为我们提供低硫燃料,也是一种廉价的能源。垃圾焚烧发电不仅可以将有机物转化成燃料和二次能源,还可以减少环境公害。作为一种传统能源,生物质能的使用较为成熟,技术上的难题较少。不过,生物质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只能局限于小规模利用,一方面是因为植物仅能将少量的太阳能转化成有机能,另一方面是因为单位土地面积的有机能偏低。同时,生物质的热值和热效率低,直接燃烧生物质的热效率仅为10%~30%。除此之外,缺乏适合栽种生物质的土地、生物质体积大而不易运输、生物质本身水分偏多等因素也是生物质能的缺点。

生物质能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传统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能耗中,生物质能约占14%,在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占60%以上,全球约25亿人的生活能源中有90%以上是生物质能。根据能源科学家估计,生物质能有可能成为未来可持续能源系统的组成部分。到21世纪中叶,采用新技术生产的各种生物质能替代燃料将占全球总能耗的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