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血与火的战争——军事天地
16611200000022

第22章 现代战争篇(4)

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性质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绥靖”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前苏联与德国缔结条约是真正的祸水西引,实行了比英法更甚的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慕尼黑协定》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欧洲大战前夕绥靖政策的典型表现,或者说苏德条约是继英法之后前苏联掀起的又一个绥靖高潮。第二,“革命妥协”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打破帝国主义包围,粉碎帝国主义阴谋的革命妥协,它与列宁主义的外交原则——既考虑苏联的国家利益又考虑全世界进步人类的利益是不相违背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是前苏联外交利用帝国主义营垒的矛盾,取得有利的国际环境的一大胜利。第三,“分赃”说。他们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一份地地道道的大国宰割小国的预分赃合同。

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后果问题,史学界争论更大,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有利”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争取了对前苏联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使前苏联赢得了为战胜侵略者所必需的22个月的时间,并使日本在国际上更加陷入孤立,对前苏联人民及世界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更有利。第二,“利大于弊”说。有学者撰写文章说,我们既要看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积极作用,又要如实地分析客观存在的消极后果。但是两相比较,权衡利弊得失,尽管条约给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以及苏联本身曾短暂带来一些消极的后果,但……积极的作用是根本的,主导的。第三,“弊大于利”

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尽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前苏联赢得了一年多的备战时间,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它由此带来的后果也是严重的。

如“客观上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大大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威信”,“给国际共运造成了分裂,损害了各国党的威信,破坏了开始形成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使自己丧失警惕,使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第四,“不利”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消极作用很大,理由是:“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苏联的手脚,不利于充分利用帝国主义矛盾,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并且,《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模糊了苏联和世界人民的认识,不利于推动世界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

这样,有关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一系列问题就成了史学界争议的一个热点。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正确评价战前国际关系、深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巴巴罗萨”——德军阴谋

“巴巴罗萨”的意思是“红胡子”。“红胡子”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腓特烈是崇尚扩张侵略的家伙,他曾六次入侵意大利,并指挥十字军东侵。穷兵黩武的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极力效仿“红胡子”,妄图称霸世界。

1940年12月,希特勒在极其绝密的情况下策划了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

的计划——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希特勒想像“红胡子”一样,以闪电战的方式突然袭击苏联,打垮苏联。

为了迷惑苏联人的注意力,希特勒故意制造了种种假象,散布谣言。他把他的部队东移说成是要进攻英国。为此,德国出版了许多英国地图,军队里都配备了英语翻译,甚至还制订了在英国登陆的所谓“鲨鱼”和“鱼叉”计划。

在这些谣言和假象的掩护下,1941年5月下旬,德国铁道部门每24小时开出100列军车,在短短的两星期内有47个德军师,其中包括28个坦克师和摩托师被运往德苏边境。

与此同时,德国却仍和苏联保持着正常的贸易关系。满载着苏联粮食、石油、矿石和各种物资的火车,仍源源不断地运往德国。

整个苏联都被蒙骗了。6月14日,苏联塔斯社发布一则消息:

“根据苏联方面的材料,德国和苏联一样,始终不渝地遵守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因此,苏联人士认为,关于德国打算撕毁条约准备进攻苏联的一些传说是毫无根据的……”

就在同一天,希特勒和他的军事首领召开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军事会议,布置了全面进攻苏联的最后细节。

6月21日中午,斯大林接到了苏联边境的一系列报告:在西北边境,德军拆去了他们自己设置的铁丝网。

在布格河西岸,德军的发动机声音突然增高。

在边境一些地方,似乎出现伪装的士兵……这些异常情况源源不断地汇报给统帅部。

苏军统帅部认为这是希特勒想用激怒苏军的办法来破坏互不侵犯条约,寻找进攻的借口。统帅部命令莫斯科的防空高射炮部队就位,但只需做好75%的战斗准备。

下午5点时,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建议前线部队进入全面战斗准备,随时待命,但统帅部未接受他的提议。这一天的夜晚,是苏联一年中最短的仲夏之夜。苏军俱乐部里,官兵们正载歌载舞欢度美丽的夏夜。

边境上德军的情况越来越异常,情报人员向指挥官汇报,但指挥官没有放在心上,官兵们仍沉浸在欢乐中。

突然,苏军的通讯联络的线路中断了……在德军的阵地上,6000门大炮和300万德国士兵在等待着进攻的命令。

凌晨3时,太阳从东方徐徐升起,大地一片寂静。突然,“轰隆隆,轰隆隆!”的炮声震耳欲聋,千万发炮弹飞向苏联边界。与此同时,2000架轰炸机压向苏联边境,炸弹如雨点般落在苏联的大地上。

成千上万的苏联官兵在睡梦中死去了,上百架苏联飞机还未起飞就被击毁了……这次突然袭击希特勒总共出动了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全军分三路向苏联进攻:北路攻打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和列宁格勒;中路指向莫斯科,妄图占领苏联的心脏,使苏联陷入瘫痪;南路夺取苏联的“粮仓”乌克兰。突袭使苏联空军蒙受了巨大损失,那么在“巴巴罗萨”空战中损失的飞机到底有多少?战争狂人们一向目空一切,好大喜功,纳粹头子希特勒更是其中的“典范”,在公布“巴巴罗萨”空战的结果时,希特勒与斯大林也唱起了对台戏。

这必然是个不小的数目,据德军4个航空队向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报告说,德国空军轰炸机炸毁了来不及起飞的苏军飞机1489架。此外,德军战斗机及高炮部队击落了苏联升空的飞机322架,共计1811架。德军自己也不敢相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竟能获得如此的战绩。与此同时,戈林密令空军总司令部的军官们分别到各个已被占领的苏军机场,依据飞机残骸进行一次统计调查。调查进行得很快,一份秘密调查报告呈送至戈林面前。

“巴巴罗萨”空战的战果不止1811架,而是2000架以上。报告说,准确的数字已无法核实清楚,但肯定在2000架以上。

因为戈林没有对此事展开进一步深入调查,所以人们都对此战果的报道持怀疑态度。而且,在“巴巴罗萨”空战以后,苏联空军并没有公布损失飞机的数字。战争结束以后,苏联国防部出版社发行了六卷本的《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该书称,苏联空军在“巴巴罗萨”空战的第一天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单在地面上被炸毁的就有800架。

苏联与德国公布的数字相差非常多,竟达600~800架,这差不多是一个中等国家整个空军的实力,令人奇怪的是,苏、德双方对于升空后被击落约400架飞机的数字,统计出来的结果是相同的。数字的出入在于地面飞机的损失,而地面飞机的损失数字说什么也比空中击落飞机数字易于统计。

斯大林在当天早晨曾命令西部军区将所有飞机均加以伪装。但是斯大林的命令并没有得到执行。苏联空军的新旧飞机均未加任何隐蔽,整整齐齐地排列在跑道上,就像接受阅兵似的。大部分飞机来不及升空便被炸毁了。

尽管在这场偷袭战里,被炸毁的飞机到底有多少还是不得而知,但让我们欣慰的是,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向苏联人民发表广播演说,号召全体苏联人民团结起来,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作殊死的斗争。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希特勒的“美梦”破灭了。

“两伊战争”——宗教保卫战

两伊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这场战争有时也被称为“第一次波斯湾战争”(相对于1990—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导致的“第二次波斯湾战争”或“海湾战争”而言)。

这场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战争双方都常常使用类似于“一战”中的人海战术攻击。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尽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战争和使用化学武器,国际社会对其并没有施加太大的压力。

1982年6月,伊朗发动的一系列反攻夺回了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土地。伊拉克鉴于可能被彻底打败,向伊朗提出休战的建议。此时,伊朗试图打垮伊拉克政权,因此拒绝了这一建议。这样导致战争又进行了六年。

在此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该地区,试图保护海湾航道畅通。由此导致伊拉克导弹攻击美国斯塔克号护卫舰;以及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民航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

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了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598号决议通过后,由于两伊积怨已久,在停火问题上立场各异,分歧较大,谁也不愿主动做出让步,因而联合国598号决议迟迟得不到贯彻落实。1988年,是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2—4月,双方使用了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袭城战”。此后,在相持中,伊拉克渐渐占了上风,4月17日,伊拉克军队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了代号为“斋月”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于18日下午全部收复被伊朗占领两年之久的法奥地区。外国军事专家评论,这是“两伊战争的转折点”,它“打开了结束两伊战争的大门”,“为两伊通向和平开辟了道路”。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被迫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战争使两个国家都受到惨重损失,经济发展停滞,石油出口减少,死伤人数以百万计。伊拉克因此也积累了大量的债务,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即达14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