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探寻恐龙的足迹
16610500000006

第6章 三叠纪——辉煌的前奏(2)

始盗龙的发现纯属偶然,当时挖掘小组的一位成员在一堆弃置路边的乱石块里居然发现了一个近乎完整的头骨化石,于是挖掘小组趁热打铁,对废石堆一带反复“扫荡”,时,一的恐龙骨们面前,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们从没有见过这一品种。

就这样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恐龙被发现了,2.3亿年前,它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根据始盗龙的骨骼化石,古生物学家可以相当清楚地知道它是一种主要依靠后肢两足行走的兽脚亚目食肉恐龙,但也很有可能时不时“手脚并用”。

虽然始盗龙仍然像它的初龙老祖宗一样有五根趾头,但是其第五根趾头已经退化,变得非常小了。始盗龙手臂及腿部的骨骼薄且中空,站立时是依靠它脚掌中间的三根脚祉来支撑它全身的重量,后来它的兽脚亚目子孙们都继承了这两个特征。但不同的是,始盗龙的第四根也是最后一根脚趾却只是起到行进中辅助支撑的作用而已。

始盗龙拥有善于捕抓猎物的双手,从始盗龙的前肢化石,古生物学家推测,始盗龙有能力捕抓并干掉同它体型差不多大小的猎物。虽然不能精确地重现这种恐龙的攻击行为和捕食过程,但是从它那轻盈矫健的身形就不难想象到,始盗龙能够进行急速猎杀,它的食谱肯定不仅仅限于、爬形动物,说不定还包括最早的哺?类动物一我们的祖先。

在始盗龙的上下颌上,后面的牙齿像带槽的牛排刀一样,与其他的食肉恐龙相似;但是前面的牙齿却是树叶状,与其他的素食恐龙相似。

这一特征表明,始盗龙很可能既吃植物又吃肉。始盗龙的一些特征证明,它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恐龙之一。如它具有五个“手指”,而后来出现的食肉恐龙的“手指”数则趋于减少,到了最后出现的霸王龙等大型食肉恐龙只剩下两个“手指”了。

再如,始盗龙的腰部只有三块脊椎骨支持着它那小巧的腰带,而后来的恐龙将越变越大时,支持腰带的腰部脊椎骨的数目就增加了。不过始盗龙也有一些特征与黑瑞龙以及后来出现的各种食肉恐龙都一样。如它的下颌中部没有一些素食恐龙那种额外的连接装置。再如它的耻骨不是特别的大。

始盗龙和黑瑞龙在三叠纪晚期的出现,代表了恐龙时代的黎明。

腔骨龙

在始盗龙和黑瑞龙发现以前,腔骨龙一直扮演着最早的兽脚类恐龙的角色。

在美国新墨西哥州C部,科学家曾经在三叠纪晚期的地层中发现了异常完整而且保存完美的腔骨龙化石骨骼,对它的研究表明:腔骨龙确实可以作为早期兽脚类恐龙的代表。

腔骨龙体长将近2.5米,身体轻巧,骨头的中间都是空心的,这一点很像鸟类。

因此,推测它活着时候的体重就是20千克左右。腔骨龙是标准的两足行走动物,后腿形似鸟腿,十分强壮,看起来很宜于行走。它的前肢短,具有适于攀缘和掠取食物的灵活的手。身体以臀部为支点保持平衡,尾巴又细又长。它的脖子也相当的长,前端是结构精巧的头骨。

腔骨龙的头骨狭长,有巨大的颞孔和前眼窝。这些特征已经奠定了整个兽脚类恐龙家族的形态基础。腔骨龙那些侧扁的牙齿深埋在齿槽中,十分尖利,而且带有锯齿。这样的牙齿显露出了腔骨龙的高度肉食性。它们很可能以小型或中型的爬行动物为食。

腔骨龙的腰带显示了典型的蜥臀类特点。肠骨向前和向后扩大,并且与包含了好几个脊椎骨的长长的荐部相连;耻骨从肠骨两侧向前向下延长,坐骨则向后’向下伸展;耻骨和坐骨都较长,而尤以耻骨为甚,它们与肠骨中间通过一种骨质的突起接合,而不是直接连接;容纳球形的股骨头的臼窝(关节窝)是开的或叫做穿透式的,这一点是所有恐龙区别于其他爬行动物的特点。

腔骨龙的生活方式可能也代表了兽脚类恐龙的基本适应形式,即习惯于在干燥的高地上生活。就这种地区的生活条件来说,快速奔跑的能力和动作敏捷的特点无论在捕食其他动物还是在逃避敌害方面都是头等重要的。腔骨龙在这方面也奠定了兽脚类恐龙的适应基础。

黑水龙

黑水龙属于蜥脚形亚目,是已知最古老的恐龙之一,化石是在1998年发现于巴西东南部的一个地质公园,并在2004年11月的一个会议中发表。

黑水龙属于草食性的原蜥脚下目,与在德国发现的板龙为近亲,显示三叠纪时期的动物可轻易地跨越盘古大陆。

如同大部分早期恐龙,黑水龙相当并以二足方式行走。黑水龙的身长为2.5米,高度为70—80厘米,体重约70千克。

黑水龙的化石保存状态良好,包含一个几乎完整的头颅骨,附有下颌,以及部分的骨骸,大部分的骨头仍连接成它们生前的状态。黑水龙的化石是最完整的恐龙化石之一,并且为巴西所发现的最完整的头颅骨。

叙述

黑水龙生存于晚三叠纪的卡尼阶到诺利阶,为2亿2500万年前到2亿年前。它们生存于今日的巴西,当时连接着非洲的西北部。当时的各大洲联合成一块盘古大陆,并开始分裂成北方的劳亚大陆与南方的閃瓦纳大陆。

在1998年,黑水龙的化石发现于巴西东南部的南里奥格兰德州,圣塔玛莉亚市附近的圣塔玛莉亚组,在当时名为Caturrita组。这个地层另外出土了年代较古老的农神龙。而目前最古老的恐龙化石,例如始盗龙,发现于的阿根廷。这些证据显示最初的恐龙可能起源于这个地区。

黑水龙是巴西第一个发现的原蜥脚类恐龙。

原蜥脚类是一群半二足的草食性恐龙,与较晚期、较衍化的蜥脚下目恐龙有关系,蜥脚类恐龙包含一些地表上出现过最大型的动物,例如腕龙。南十字龙是另一种早期恐龙,也出土于附近地区。而1999年发现于巴西的Teyuwasu,可能也是原蜥脚类恐龙。

但是,黑水龙的最近亲板龙,却是出土于遥远的德国,年代为2亿1000万年前。这显示在三叠纪,动物群可轻易地在盘古大陆上迁徙。

发现与命名

黑水龙是在2004年10月份的《动物分类》杂志上正式公布的。属名中的“unay”,在图皮语中意为“黑水”;而化石的发掘地叫阿瓜内格拉,在葡萄牙语中也是“黑水”的意思;种名Tolentinoi则是以第一个发现化石的居民托伦蒂诺·马拉菲加为名。

鼠龙

鼠龙意为“老鼠蜥蜴”,是种草食性原蜥脚类恐龙。鼠龙是种非常早期的恐龙,生存年代为晚三叠纪的阿根廷南部,约2.15亿年前。

鼠龙的化石来自于未成年个体与幼体,长度为20—37厘米;科学家估计成年个体的身长可达3米,重量约70千克。

鼠龙可能是种过渡物种,鼠龙在科学分类法中的状态是蜥脚形亚目的未定位属,可能属于原蜥脚下目,也可能属于早期蜥脚下目。

发现

鼠龙的化石是由古生物学家何塞·波拿巴(JoeBonaparte)的挖掘团队在20世纪70年代所发现,出土于阿根廷的ElTranquilo组。除了幼体标本以外,还发现了鼠龙的蛋巢、蛋壳,使科学家可以研究鼠龙与其他原蜥脚类的繁衍。

虽然标本的年龄小,但从四肢古骨盆可以辨认出鼠龙是一种原蜥脚类恐龙。

繁衍

古生物学家在阿根廷发现了鼠龙的蛋巢、蛋壳以及刚孵化的幼体的化石,蛋巢内有多颗蛋。鼠龙的幼体身长为20—37厘米,约为小型蜥蜴的长度。鼠龙的幼体化石有短头部、短颈部、长尾巴以及大型眼眶。

幼年与成年个体的身体比例通常不同,成年鼠龙可能有较长的口鼻部与颈部,外表较类似原蜥脚类恐龙。

板龙

板龙意为“平板的爬行动物”,食植物的板龙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第一种巨型恐龙。

板龙是生存于2亿年前的古老恐龙,分类上属于古蜥脚亚目(即原蜥脚类),科学家认为它们是蜥脚亚目的雷龙、腕龙、梁龙等恐龙的祖先,外形与雷龙近似,但体格较4而且前肢矮小,也许有时候可以用后肢站立吧。

从外表看,它像是介于用2足与4足步行的杂食性恐龙,

属于初期的草食恐龙,好像也吃肉,但有关这点尚无确切的资料作为证据。

板龙全长约7米,站立时头部高约3.5米,是最早的高大食素性恐龙。头细小,口中有齿,颈长尾长,躯体粗大。后肢粗长,前肢短小,有5个指头,拇指有大爪,爪能自由活动,能用利爪赶走敌人,也能抓摘食物。

在板龙出现以前,最大的食草类动物的身材也就像一头猪那样大。而板龙要大得多,它的尺寸有一辆公共汽车那样长。有时候,它用四肢爬行并寻觅地上的植物,但当需要时,它可以靠两只强壮的后腿直立起来,寻找其他可觅食的地。

板龙与在它之前生存的任何一种恐龙都不同,它可以够到最高的树木的树梢。板龙的牙齿和上下颌的结构都不大适合于咀嚼。因此,板龙大概是通过吞下各种石头,让它们储存在胃中,像一台碾磨机那样滚动碾磨,把食物碾碎成糊状。

板龙可以艮容易地向后弯曲它的指爪。

平时,按在地上像脚趾,但如果它想抓住什么东西的话,它就会弯曲自己的五只指爪,向前紧紧地攥成一个拳头。板龙直立行走是不容易的。它灵活的脖子使它过于头重脚轻,不可能总是以两脚着地的姿态行走。而四肢朝地的爬行方式对板龙来说,才更为舒服自然。

笨而大的板龙很可能要用四肢行走。有些科学家认为,它们喜欢群体活动,一起在树丛中寻找食物。

身体硕大的板龙,由于体温升高时散热不易,常在旱季缺乏食物时,作集体往海边迁徙的行动,也因横越沙漠需要忍受酷暑和口渴,所以万一在中途迷路,常会发生集体灭亡的惨事。

虚型龙

虚型龙是一种中小型食肉恐龙。它们常集成小群体活动,很像今天的野狼。虚型龙骨头中空,因此体态轻盈,能用长长的后腿快速奔跑。前肢相对短些,有3根带爪的手指。奔跑时,将前肢收靠近胸部,尾巴挺起向后以保持平衡。吻部尖细,使整个头部显得狭长。它的主食是些4、型哺乳动物,也可能会袭击那些大型的食草恐龙。

虚型龙是早期恐龙成员之一,它仅仅约一米高(到骨盘位置),体重非常的轻。它可能是健跑者也是暴食者。

有一件可疑的事是有人发掘到在虚型龙体内有另一只小型的腔骨龙骨骼。

这个发现,引起一些推《,有人认为某些恐龙在体内生子,但后来发现这不是小虚型龙,是虚型龙的猎物——初龙。

相信所有恐龙的共同始祖是一种食肉并且可以用后脚奔跑的爬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