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克·沙罗慌了手脚,连忙操起电话把此事报告警察局。不久警察局请来了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格贝尔·马克普雷特博士,还有一些新闻记者一同赶赴。
他们在弗朗克·沙罗的带领下,沿着小恐龙逃跑留下的“蛛丝马迹”,终于在一个大山谷里找到了目两只4、恐龙。
可是仅一两天时间,小恐龙就能长成8米长的庞然大物,一口强劲锋利的牙齿清晰可见,它不仅能咬穿木板墙,还能咬穿坚硬的水泥墙,简直不可思议。
格贝尔·马克普雷行博士认为,新出世的小恐龙是一种食肉类两栖爬行动物,约1.45亿年前它能对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构成严重威胁,只要这两只破壳而出的小恐龙是异性个体,它们便能很快在地球上繁衍起自己的后代。不过,美国内华达)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较之恐龙鼎盛时期的侏罗纪时代的自然生态条件简直是天壤之别。因此,这些新降生的恐龙后裔能否适应新环境幸存下来,仍是个非常令科学家们困惑不解的问题。
另外,这些活灵活现的出土文物一恐龙蛋何以经历6500万年之久仍能自然孵化出恐龙幼体来?破壳而出的小恐龙为何能长出一口钢牙利齿咬穿水泥墙逃之夭夭?而且在一两天之内能迅速长成8米长的巨兽?对这诸多问题的回答还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恐龙的皮肤是否有色
1995年,在C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宏伟的展览大厅里,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机器恐龙博览会。
展出的机器恐龙不仅个个栩栩如生,而且色彩鲜艳,令人耳目一新。
只见正在捕食的霸王龙,身上布满了老虎一样的条纹;角龙的脖子上涂着蝴蝶般美丽的图案,而背脊却漆黑发亮。
有的少年朋友也许会问了:我们过去在自然博物馆或电影里看到的恐龙,差不多都是草绿色或土黄色的。为什么这个博览会上的机器恐龙却是五彩缤纷的呢?恐龙到底是什么颜色呢?
古动物学家告诉我们:早在6500万年以前,恐龙就已经在地球上绝迹了,所以,根本没有人见到过真正的恐龙。
1822年,英国的一位青年乡村医生曼特尔在出诊的路上,第一次发现了恐龙化石,复原了恐龙的骨架,然后再根据丰富的想象,才画出了恐龙的形象和色彩。
其实呀,对于“恐龙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这个问题,科学家们的意见也不大一致。
现在的古生物学家们普遍认为(恐龙实际上并没有全都断子绝孙,鸟类的祖先就是一种吃肉的小型恐龙一虚骨龙。
有的恐龙专家根据这个观点推论:恐龙和鸟类一样,为了结识和亲近异性的恐龙,就必然把自己装扮得醒目诱人,而鸟的冠和脖子一般都是色彩鲜艳的,所以恐龙身体的这些地方也应该是色彩鲜明的。
前边提到的恐龙博览会上的机器恐龙,就是在这些专家的指导下设计制造的。
他们还认为恐龙身体的颜色还跟它的视觉有关,恐龙的眼睛和鸟类一样,不仅很大而且具有识别颜色的能力。
所以,恐龙既有炫耀自己的需要,又有识别颜色的能力,它的身体应该是绚丽多彩的。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持相反的意见。
他们认为(羽毛色彩艳丽的鸟差不多都是、鸟,而很多大鸟像鹰、鹫的羽毛颜色就比较单一,所以不能简单地把恐龙跟鸟类相比,那些色彩鲜艳的机器恐龙不应该放在博物馆里,因为它们是不科学的,是想象出来的东西。
还有人说(爬行动物的身体差不多都是一个颜色的,所以恐龙的身体也应该是一个颜色的。
坚持这两种对立观点的专家谁也说服不了谁,也很难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有的学者就把两方面的观点结合起来考虑。
前些年,考古工作者们发掘了一处鸟龙类恐龙住的地方,发现它们的栖息±也特别像鸟群的窠。另外,这些鸟龙类恐龙从刚孵化出来,到长到1米多高的一段时间内,都是不离开巢穴的,这一点也和鸟类的生活习性有相似之处。
所以,这些学者认为(恐龙的颜色很可能跟鸟儿差不多一大型的恐龙是单一颜色的,而中、小型的恐龙则是多颜色的。但这也是一种推测。
恐龙到底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至今还是个千古之谜。这个谜底等待着少年朋友们今后去揭开它。
“船帆”引发的谜案
异齿龙是25000多年前的一类似哺乳爬行动物,属盘龙目。它的特征是,脊椎骨的棘从颈部直到尾部都强烈伸长,在背部中央达到最大高度。这些棘上肯定蒙着一层皮膜。形成一种纵行的“船帆”。
这种“船帆”是干什么用的呢?曾经有好几种推测。
早在发现盘龙化石的柯普(1840—1896)认为:这种“船帆”是动物用来乘风破浪、漂洋过海的装置。这意见遭到哈佛大学罗美尔教授的坚决反对。他认为:盘龙类根本不可能有很高的智慧去操纵这种“船帆”。如果一条船从前到后装上这么一面僵硬的帆,目它就很容易向旁边漂去。这种动物即使有深人水下的“龙骨”,它也可能被大风吹得肚皮朝天。
有人认为这种“帆”是一种保护装置,这也是不可靠的。如果像另一类盘龙一楔齿龙那样具备稍高的棘突,还可以设想目是用作强大的颈肌和背肌的附着点的,就像现代的牛似的。可是像异齿龙这样过分伸长的“帆”,又能起多少保护作用呢?
也有人猜想它是一种伪装,使这种动物能够躲藏在植物丛中,这也没什么道理。正如罗美尔批评的:如果根本就没有这些棘,躲藏起来岂不更方便些吗?
那么它也许是一种心理上的武器吧!使这些动物看上去又大又怪,以此吓退侵犯它的敌人,就像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很多动物,当敌人侵犯的时候,竖起羽、毛像棘目样。可是异齿龙的棘却是一直竖在目儿的,所以这种说法也不能令人信服。
还有一种说法是伟大的古生物学家奥斯本(1857—1935)提出来的。罗美尔常常回忆起年轻时代的这件事(有一次,奥斯本问他’是不是注意到异齿龙与楔齿龙非常相似。奥斯本说:“它们太相似了,不同的只是异齿龙有帆状结构。”接着他又问罗美尔是否考虑过:它们是同一种动物,异齿龙是雄性个体而楔齿龙是雌性个体。罗美尔回答道:“您想得真妙啊,怪不得它们会绝灭哩!因为所有雄性都住在得克萨斯州,而所有雌性都住在新墨西哥州。早在二叠纪的时候,两州之间还隔着一片辽阔的海洋。”
许多年以后,罗美尔认真地考虑了这个问题。他设想在这面“帆”上布满着丰富的血管,当它迎着太阳光的时候,能够把辐射热吸收进血流之中,并随即循环到全身。当它要切断热源的时候,它只要掉转身子,用头或尾端朝着太阳就行了。它甚至还可以利用这面“帆”把身体内部的热辐射出去。
最近,雷丁大学应用物理学系的两位科学家,彻里·布拉姆韦尔夫人和彼得·费尔格特教授,对异齿龙的“帆”作了一些计算,以便检验罗美尔的理论。他们发现:一只大型的异齿龙要是有一面“帆”的话,它只需要80分钟就可以使自己的体温从26C的最低温度上升到32C这样一个活跃的温度。反之,如果没有帆状结构,要升到32C,就要花205分钟。
当其他的动物由于头天夜晚的寒冷仍处于昏睡之际,对于一种食肉动物来说,上面说到的那种活跃状态显然是大有好处的。他可以利用这种机会起个早,很方便地给自己抓一条仍在睡觉的四脚蛇当早点吃。相反地,异齿龙在白天的高气温里,又能够或多或少地随意控制自己的体温,具有迅速散发体热的能力,这也一定有很大的好处,因为其他爬行动物在耐不过酷热的时候,可以躲藏到阴凉的树丛里,而像异齿龙这样的庞然大物,就很难找到藏身之处了。
这种动物或许还有随意控制血液进人帆状结构的能力,在夜间限制血液流人帆状结构,就可以减缓热量散发的速度。它们或许能够通过神经系统或者内分泌的调节,来控制帆状结构表皮颜色的变化。因此,当它们需要热量的时候,就使皮肤的颜色变暗,这样就可以吸收较多的热量进人血流;当它们需要降低体温的时候,帆状结构的皮肤就变成白色,把可见光线全部反射回去,甚至能够把光谱里的红外线也反射回去。
总之,由于有了这种帆状结构,异齿龙就能够比那些无此结构的竞争者和被捕食者,在每天24小时里有长得多的活动时间,也使异齿龙在相当长的地质时期中目当成功地生存着。
尽管有这么多优越的地方,它们还是在二叠纪的中期全部绝灭了。取代盘龙类的是兽·L类,它们并存了一段时期。兽孔类虽然没有帆状结构,但有更合适的生活环境,或者体内有较好的控制体温系统,而不再需要那种笨重的外部器官。仍然能够达到最大活动量,使它成功地生存了3500万年。
会飞的“中国龙”
2002年,世界的目光再次投向到了中国的“恐龙之乡”一辽西。以前,这里曾发现了北票龙、始祖鸟,现在,中、美、加三国学者又发现了猎龙化石,虽然发现的这具化石身长不足1米,在恐龙家族中绝对算是个“小块头”,但因为它的前肢已经演化成像鸟一样可以向两侧伸展的翅膀,身上具有从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渡特征,从而使它成为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理论的又一重大证据。中国科学家也由此处在了“鸟类起源”研究的最前沿。
在2002年2月1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刊登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博士发表的相关论文,为世人揭开了“中国猎龙”的神。
此次发现的猎龙化石全称为“张氏中国猎龙”,之所以这样命名,主要是为了纪念牵头进行“热河生物群综合研究”的中科院院士张弥曼女士。这个项目从1997年开始启动,十几位中国科学家每年都要在辽西、冀C地区进行为期2—4个月的野外发掘。近年来仅恐龙化石就发现了十几种,包括鹦鹉嘴龙、小盗龙、热河龙、尾羽龙等等。这些恐龙都生存在1.3—1.1亿年前之间。
“张氏中国猎龙”化石的发现也很偶然。在2001年的六七月,包括徐星在内的十几位中外科学家在辽宁省北票市一个名为上园的4、镇上发掘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恐龙骨骼化石。
其中的两具“张氏中国猎龙”令科学家们尤为惊喜,一块保留了相对完整的头骨构造和不太完整的头后骨构造,另一块贝J恰好保留了完整的头后骨构造。
仔细观察这具复原的猎龙化石,我们不难发现它与往常出现在各种科幻片中的恐龙有很大不同。首先是它不足1米的短身体和“超长”的后肢就显得很不成比例,它的前肢已经演化成像鸟类一样的翅膀,垂下来只及身高的1/3。
徐星解释说,这表明中国猎龙的运动方式已经与已发现的大多数其他种类恐龙很不相同,它运动的支点已经从臀部向股骨和胫骨之间转移。
同时,中国猎龙嘴部的构造也很像鸟喙,嘴里长着细小的牙齿。而被羽毛覆盖的脑袋更酷似鸟类,这只中国猎龙脑袋大小近10厘米,在素以“愚蠢”闻名的恐龙家族中已算是具有“聪明脑袋”的了。
它的颅腔和髋骨的比例也更接近鸟类。此外,中国猎龙的脑颅结构和始祖鸟相似,都具有复杂的围耳窦系统。
在中国猎龙脚趾的构造上,也能看出恐龙向鸟类进化的痕迹一它每只脚上有三趾,祉上都长着长而锋利的鸟类形状的弯趾甲,表明它非常凶猛。
为什么辽西会拥有如此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徐星认为,辽西特殊的地质条件以及河流湖泊的良好发育情况都是这里保留有诸多古生物化石的良好。
在遥远的1亿多年前,辽西曾发生过很频繁的火山活动,虽然古生物在火山爆发中大量死亡,但火山爆发后所形成的地质条件恰恰是保存这些古生物尸体并使这些尸体随岁月流逝而形成化石的最好条件。
虽然在化石上没有发现羽毛的证据,但徐星等恐龙专家根据系统发育得出中国猎龙也长着羽毛的结论。在制作复原图时,他们有些保守地为中国猎龙披上了一层绒毛。
而事实上,中国猎龙的前肢和尾巴上可能已经长有类似尾羽龙那样的现代鸟类羽毛。国际学术界一般认为,鸟类是由兽角类恐龙中的一支一小盗类恐龙演化而来的,而小盗龙又包括驰龙、窃蛋龙、镰刀龙和伤齿龙等类型。
前三个类群的“恐龙代表”都已经在中国辽西地区发现,只有伤齿类恐龙的类型研究收获甚少。“张氏中国猎龙”的发现,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
“张氏中国猎龙”的故乡辽西,这里存在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古鸟类化石群,包括世界上最早的有喙鸟类孔子鸟和现代鸟类最早的祖先辽宁鸟等。而且,地球上最早的花也曾在那里盛开,从而被世界广为关注。
因为无论是在古鸟类化石的种类、数量上,还是在保存的精美性方面,中国辽西都是当之无愧的“白垩纪生物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