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你不了解的太阳系之谜
16610100000004

第4章 太阳篇(3)

日冕虽然不亮,但用肉眼观测或者拍下照片来看,各处亮度比较均匀,没有太明显的差别。可是,从空间拍下的日冕X光照片上看,它却是另外一个模样。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日冕中有着大片不规则的暗黑区域,它们并不很稳定,形状时有变化,有人把它们比喻为日冕中出现的“洞”,冕洞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说实在的,冕洞这个名字并不恰当,因为它基本上都是长条形的,有时从太阳的南极或者北极,一直伸展到赤道附近,长好几十万千米。从X射线的角度来看,说它是“洞”还勉强可以,冕洞里确实是“空洞洞”的,穿过冕洞可以直接看到光球,光球是完全不发射X射线的,所以在X光照片上,冕洞表现为暗黑色的一片,看起来像是好端端的一个圆面上,被涂黑了一大片。

太阳有时候为什么是红彤彤的

无论你是在平地上还是在山上,看到一轮鲜艳的红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壮观而又美丽的自然景象使人赏心悦目,印象深刻,久久难忘。日出和日落时,太阳看起来红得可爱,当它升得很高时就远没有那么红了。大家都明白,这不可能是太阳自己在那里一阵子“变”红脸,一阵子又变了别的颜色。是我们地球的大气在那里“变”了个小小魔术,把太阳装扮得更加漂亮了。大气本身是没有颜色的,它用什么来为太阳“染”色呢?“染料”是取之于太阳,而后又用之于太阳。原来,太阳光并非是单色的,是由7种主要颜色组成,它们是红、橙、黄、绿、青、蓝和紫。如果你手上有个玻璃三棱镜,把它对着太阳,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就会“分解”成为一条由那7种颜色组成的光带。大气也有这种把太阳光分解为7种颜色的本领,它靠的是漂浮在大气中的尘埃粒子、小水滴和气体分子等。

夏天,雷雨过后,有时可以在天空中看到弧状的彩虹,它就是由大气中的尘埃等把太阳光折射后形成的。那7种颜色的“个性”都不一样,用科学术语来说,就是各自的波长不同。它们在空气中遇到前面讲的尘埃粒子等时,紫、青、蓝最容易被挡住,或者被折射到另外的地方去,其次是绿和黄,橙和红的穿透本领最强。早晨和傍晚的时候,太阳光是从侧面斜射到地面上来的,它比别的时候穿过更厚的大气层,遇到尘埃粒子的可能性就更大,特别是这部分大气层如果比较浑浊的话,那7种颜色的光中的大部分,都会先后被“挡驾”或被折射到别的地方去,于是只剩下黄和红色,甚至主要是红色,穿过重重障碍、拨开云雾最后到达地面,“撞”在我们眼睛的视网膜上,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红得可爱的、红彤彤的太阳。

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上面说的,举一反三:在烟雾弥漫、空气中尘埃等漂浮物比较多的地区,或者在大雾的日子里,太阳就显得红些;在空气清新的地区、海边等地,从那里看到的太阳就不那么红。月亮也有这种“变”红的现象,道理是一样的。

太阳命运探索

太阳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给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勇气和希望。地球上一切活动的能量,几乎都源自太阳;如果没有太阳,黑暗、严寒会吞噬整个地球,我们美丽的家园将变成死寂的世界。太阳无比灿烂的光彩,还激发了人类丰富的想象能力,以致他们曾经把它当做神来崇拜。举世闻名的埃及吉萨地区的金字塔,每当春分这一天,它们的一个底边刚好指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的名字,被用来命名现代航空飞行器;古代各国的帝王们,更是把太阳看作至高无上、君临天下的象征。

宇宙中,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距离只有1.5亿千米。太阳的直径大约为139.2万千米,是地球直径的109倍;太阳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而质量比地球大33万倍。太阳主要由氢、氦等物质构成,其中氢占73.5%,氦占25%;其他成分如碳、氮、氧等,只占太阳物质构成的1.5%。太阳核心的温度高达1500万~2000万K,每秒钟有6亿多吨的氢在那里聚变为氦;在这一过程中,每4个氢原子核聚变为1个氦原子核,而每产生1个氦原子,太阳就向外辐射一小部分能量。地球植物的光合作用,煤、石油等矿藏的形成,大气循环、海水蒸发、云雨生成等,这一切都离不开太阳的活动。10亿年来,地球的温度变化范围很小,不超过20益,这说明太阳的活动基本稳定,也为生命的孕育、演化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到目前,太阳上的氢聚变反应已进行了几十亿年,有人担心太阳的能量总有一天会耗尽。的确,太阳的能量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如果氢不断减少,氦不断产生,未来的太阳会变成什么样?

根据恒星演化理论,从恒星中心核内的氢开始燃烧到它们全部生成氦,这一过程叫做“主星序阶段”。处于主星序阶段上的恒星称之为“主序星”。不同恒星体在主星序中存在的时间是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该恒星体的质量。天文学家爱丁顿发现:质量越大的恒星体,为抗衡万有引力而产生的热量也越多;产生热量越多,则星体膨胀速度越快;相应地,它留在主星序中的时间便越短。

拿太阳来说,它和众多的恒星一样,目前正处于主星序阶段。根据科学家计算,太阳可在主星序阶段停留100亿年左右;而目前它处于主星序阶段上已约46亿年了。质量比太阳大15倍的恒星只能停留1000万年,质量为太阳质量1/5的恒星则能存在10000亿年之久。

当一颗恒星度过它漫长的青壮年期——主序星阶段,步入老年时,会首先变成一颗“红巨星”。之所以称为“巨星”,因为它的体积巨大,在这一阶段,恒星将膨胀到比原来体积大10亿多倍的程度;称它“红”巨星,因为在恒星迅速膨胀的同时,其表面离中心越来越远。温度随之降低,发出的光也越来越偏红。尽管温度降低,红巨星的光度却变得很大,看上去极为明亮。目前人类肉眼看到的亮星中,有许多都是红巨星。现在,我们最熟悉的一颗红巨星是猎户星座的“参宿四”,其直径达11亿千米,为太阳直径的800倍。若“参宿四”

在太阳的位置发光,红光会遍及整个太阳系。

从“主序星”衰变成“红巨星”,变化不仅仅是外在的,恒星的内核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氢核”变成了“氦核”。我们已经知道,恒星依靠其内部的热核聚变而熊熊燃烧着,核聚变的结果是每4个氢原子核结合成1个氦原子核;在这个过程中恒星释放出大量原子能并形成辐射压,辐射压与恒星自身收缩的引力相平衡。而当恒星中心区的氢消耗殆尽,形成由氦构成的氦核之后,氢聚变的热核反应便无法在中心区继续进行。此时引力重压没有辐射压来平衡,星体中心区会被压缩,温度随之急剧上升。恒星中心的氦核球温度升高后,紧贴它的那一层氢氦混合气体相应受热,达到引发氢聚变的温度,热核反应便重新开始。于是,氦核逐渐增大,氢燃烧层也随之向外扩展(恒星星体外层物质受热膨胀,就是它开始向红巨星或红超巨星转化的过程)。转化中,氢燃烧层产生的能量可能比主序星时期还要多,但星体表面温度不仅不会升高反而会下降。

原因在于外层膨胀后受到的内聚引力减小,即使温度降低,其膨胀压力仍可抗衡或超过引力,此时星体半径和表面积增大的程度超过产能率的增长,因此总光度可能增长,表面温度却将下降。质量比太阳大4倍的大恒星在氦核外重新引发氢聚变时,核外放出的能量未明显增加,半径却增大了好几倍,因此恒星的表面温度由几万K降到三四千K,成为红超巨星。质量比太阳小4倍的中小恒星进入红巨星阶段时表面温度下降,光度也将急剧增加,这是它们的外层膨胀消耗的能量较少而产能较多的缘故。

红巨星一旦形成,就会朝恒星演化的下一阶段——“白矮星”进发。当外部区域迅速膨胀时,氦核受反作用力将强烈向内收缩,被压缩的物质不断变热,最终内核温度将超过1亿益柜柜柜柜柜,从而点燃氦聚变。经过几百万年,氦核也燃烧殆尽,而恒星的外壳仍然是以氢为主的混合物。如此,恒星结构比以前复杂了:

氢混合物外壳下面会有一个氦层,氦层内部还埋有一个碳球。这样,恒星体(红巨星阶段)的核反应过程将变得更加复杂。其中心附近的温度继续上升,最终使碳转变为其他元素。与此同时,红巨星外部也开始发生不稳定的脉动振荡:恒星半径时而变大,时而缩小,稳定的主星序恒星将变成极不稳定的巨大火球。火球内部的核反应也会越来越趋于不稳定,忽强忽弱。此时,恒星内部核心的密度实际上已增大到每立方厘米10吨左右,可以说,在红巨星内部已经诞生了一颗白矮星。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体积小、亮度低、质量大、密度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发现的白矮星),体积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质量却和太阳差不多!也就是说,它的密度为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根据白矮星的半径和质量,可算出它的表面重力等于地球表面重力的1000万~10亿倍。在这样高的压力下,任何物体都将不复存在,连原子都会被压碎;电子也将脱离原子轨道变成自由电子。

白矮星的密度为什么这样大?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的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比如氢原子的半径为一亿分之一厘米,而氢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打个比方,假如原子核的大小如一颗玻璃球,那么电子轨道将在2千米以外。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电子将脱离原子核,成自由电子。这种自由电子气体会尽可能地占据原子核之间的空隙,从而使单位空间内包含的物质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

形象地说,此时原子核是“沉浸于”电子中的,没有了原先与电子的“秩序”

和“距离”,科学上一般把物质的这种状态叫做“简并态”。简并电子气体压力与白矮星强大的重力平衡,一定时间内维持着白矮星的稳定;可是当白矮星质量进一步增大,简并电子气体压力就有可能抵抗不住引力而收缩,白矮星还会坍缩成密度更高的天体:“中子星”或“黑洞”。

对单星系统而言,由于没有热核反应来提供能量,白矮星在发出光热的同时,也以同样的速度冷却着。经柜柜柜柜柜过100亿年的漫长岁月,年老的白矮星将渐渐停止辐射死去。它的躯体会变成一个比钻石还硬的巨大晶体——“黑矮星”,孤零零飘荡在宇宙空间。对于多星系统来说,白矮星的演化过程可能没有这么简单,中途有可能发生改变,这需要科学家们进行更深入细致地研究。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的科学家,在曼彻斯特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宣布,他们使用射电望远镜拍到了1000光年外的一颗恒星向外喷发气体的图像。这是迄今科学家拍到的最精细的太阳系外恒星活动图像。对这批图像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恒星接近死亡时的演化过程,从而预测出太阳的未来命运。科学家们观测的这颗恒星名叫TCAM,位于鹿豹星座,是一颗年老的“变星”,其亮度以88个星期为周期进行有规律的变化。过去,科学家们每两周对TCAM进行一次观测,一直持续了88周(即该恒星的一个光变周期)。他们使用了“特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技术,在43GH频段记录恒星喷出的气体发出的射电波,结果获得了比哈勃太空望远镜所能拍到的同类图像精细500倍的图像。从图像中可以看出恒星表面附近气体的复杂运动,但其中有一些利用现有理论尚不能解释。一些科学家们认为,几十亿年后,太阳在生命走到尽头时会迅速膨胀,把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内行星“吞噬”掉。届时太阳会剧烈地脉动,像TCAM一样成为一颗变星。在脉动过程中,大量物质将被抛入星际空间,太阳的大部分质量都会损失掉,剩余部分将坍缩成一颗白矮星。在银河系中发现的大量变星表明,脉动和质量抛失是恒星死亡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一些变星每年能够抛出相当于一个地球质量的物质。研究这种质量抛失,可以更好地了解恒星生命终结的过程,其中也包括我们的太阳。

一些科学家认为,虽然目前对恒星演化过程还不是太清楚,但基本可以肯定:大约50亿年后,太阳就会成为红巨星。那时,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将不复存在。届时地面温度将比现在高两三倍,北温带夏季最高温度会接近1000益;而地球上面积巨大的海洋,也将会被蒸发成一片沙漠。预计太阳在红巨星阶段大约停留10亿年,光度将升高到今天的好几十倍;它的体积也将比现在更加硕大,若从地面角度观察,会发现它实际上“布满”整个天空。

这样的“世界末日”固然还非常非常的遥远,但是一些人因为提前几十亿年知道了最后的“大结局”,无法掩饰内心的苦涩。因为这样一来,不仅人类,就连一切的生命形态都显得那样渺小,那么“微不足道”。他们会问:“如果生命的演进注定是一场过眼云烟,那么它还有什么意义呢?”

的确,在人类看来,虽然个体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有限,但整体生命的意义似乎应该在于无限。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很多人认为即便没有了地球,生命也会在另一个星球上延续。人类是不会坐以待毙的!他们极有可能在此之前早已移居到太阳系以外其他适合生存的行星上了。银河系中有1000亿颗发亮的恒星,而每一恒星附近常有好几颗行星,在广袤的宇宙里又至少有1千亿个不同的银河系。因此,从理论上讲,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应不止一颗。也许不久的将来,科学家就会找到未来人类的另一家园。

太阳能量预知

太阳是地球万物生长的动力源泉。自人类诞生起,太阳就一直是人心目中光明和温暖的使者。在各个国家、民族的神话故事里,太阳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国神话有“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古代西方有阿波罗神,等等。

太阳炽热无比,这主要因为太阳每时每刻都在向外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地球上人类迄今为止利用的主要能量,直接或间接地都来自太阳。而在人类有史可查的漫长岁月中,太阳光和热都未见有丝毫的减弱,这既让人高兴,又令人费解:如此巨大而持久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

对此,古往今来的科学家们众说纷纭。首先有“燃烧说”,这是一种最原始也是最朴素的猜测。该观点认为,太阳是通过燃烧内部物质而发出光和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