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你不知晓的濒危动植物
16609400000006

第6章 濒危植物篇(5)

紫杉材质优良,适于作建筑、机械、乐器、雕刻等用材,也是造纸的好材料。同时,它的树皮和种皮均可提制天然食用色素,用于食品加工。它的叶子可制成中药,有通经利尿之功效。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心悸亢进和高血压等症。

特别是近些年,科学家们成功地从紫杉的叶中提制出了一种有效的抗癌成分。

经临床验证,此成分对治疗癌症普遍有效,并且对特定的几类癌症治疗效果尤为突出。在现代医学所攻克的癌症难关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羊角槭

羊角槭属槭树科,落叶乔木,高15米,胸径60厘米,主干力带扭曲状;树皮灰褐色或深褐色,具发达的木栓;小枝圆柱形,嫩枝淡紫色或紫绿色,被褐色或淡黄色短柔毛。叶具乳汁长7~9厘米,宽6~7厘米,基部近心形或近截形,5裂。中裂片长于侧裂片,基部的裂片钝尖或不发育,裂片边缘波状,叶柄长4~7厘米。花序顶生,伞房圆锥状;花杂性;萼片5枚,绿色,长3.5~4毫米;花瓣5枚,淡绿色,短于萼片;雄蕊8枚,着生于花盘上。果为小坚果,扁平,近于圆形,直径1~1.2厘米,翅长圆形,宽1~1.2厘米,两侧近于平行,连同小坚果长3~4厘米,近水平张开或稍反卷。分布于浙江西天目山,生于海拔750~900米的疏林内。

羊角槭分布区的气候多雾而潮湿,年平均温12益左右,在初秋(9月份)多阴天,相对湿度可达94%,年降水量约1600毫米。土壤为红壤或黄壤,pH值4~5。为中性偏阳树种,常生于以紫楠、绵椆、香果树为优势种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叶芽3月下旬开始萌动,4月展叶,花于4月下旬开放,小坚果于9月下旬至10月成熟,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落叶。种子不孕率高,发芽率低。

用种子繁殖。种子采收后,在弱光下曝晒2~3天,脱翅后,即可播种。秋播种子可在翌年4~5月发芽。如春插,种子需沙藏或袋藏过冬,但常因引起次生休眠,发芽期要推尺2个月左右。一年生小苗平均高4~5厘米。也可采用嫁接和扦插法繁殖。

羊角槭现仅存4株,槭树科落叶乔木,濒危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中国特有种。与产于日本北海道的日本羊角槭亲缘关系极为密切,系古老的残遗种,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瓣鳞花

瓣鳞花出汗是为了避免体内盐分过多而伤害自身。当“汗滴”从叶片表面蒸发掉时,叶片上留下一层洁白的盐霜,大风一刮,全部抖落地上。

瓣鳞花,一年生矮小草本,高5~16厘米。叶小,常4枚轮生。花小,粉红色。瓣鳞花科有4属90种,中国仅产1属1种。古地中海植物区系成分的典型代表。分布于新疆、甘肃、内蒙古,多生于海拔1200~1450米处的盐化草甸中。

瓣鳞花的无性繁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劈裂式生长,是瓣鳞花自然更新的主要方式;另一种方式是由茎部向地表发生弯曲,被地表浮沙覆盖后由茎尖处长出不定根和不定芽,形成新的植株。一般在资源较贫乏、随机干扰程度高的条件下瓣鳞花以劈裂生长形成的环状集群为主;反之,以枝条下垂形成新植株为主。调查中发现瓣鳞花的劈裂生长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当植株生长到一定阶段时,首先茎从基部到根部发生多次劈裂,使主根形成多条,以后地上的茎部也相应发生分裂而形成多个独立的植株;另一种是茎基部以上的部位先发生纵裂,而根部后发生分离,分裂形成的几个部分由于遇到的小环境不同,有的枯死了,有的存活下来,继续生长,最后形成几个独立的植株,因此瓣鳞花往往形成环状的集群。对采于不同地段的即将劈裂的过渡状态的植株观察时发现,前一种类型的瓣鳞花多生长在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段,而后一种类型的瓣鳞花多生长在坡底或地势相对低洼等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环境中,这一现象说明水分条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劈裂生长的发生过程,而在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情况下,风力和温度等外部条件对地上部分的劈裂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瓣鳞花对雨水的依赖性和敏感性很强,常以“假死”的方式度过环境恶劣时期,并保持春、秋两次开花的习性,其种群的繁衍以营养繁殖类型为主,劈裂生长又占有较大的比重,这很可能是其远祖逐渐适应现代荒漠干旱气候条件的结果。

此外,劈裂生长是该地区一些强旱生小灌木对干旱环境的一种特殊适应方式,植物体通过对不同的环境条件采用不同的繁殖方式去延续后代、传递基因,这是植物对环境长期适应的最大保证。虽然劈裂生长的机理问题还在研究之中,但其可能具有重要的生态适应意义,它不仅是一种无性繁殖方式,而且对植物扩展空间、扩大种群、增加繁殖途径、分摊风险、提高适合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植物在干旱环境中生存的一种积极的适应。

云南大叶石梓

云南大叶石梓又名甑子树、酸树、埋索(傣语)、甲梭扑(哈尼语)、勒咩(基诺语),为马鞭草科半落叶乔木,高25~30米,胸径30~80厘米。叶片阔卵形。顶生圆锥花序,花黄色,二唇形,花萼钟状。核果倒卵状椭圆形,黄色。

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生于海拔1400米以下的山坡、山脊或平地季雨林。材质与世界着名的柚木近似。国家二级保护稀有种。

云南石梓属于热带亚洲树种,多分布于南向河谷,中国滇南和滇西南是它分布区的北缘,属偏干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7.8~19.3益,但年变幅较小,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2益左右,没有冬季,极端最低温偶尔可达-1.7益及0.6益,年降水量较多,为123.4~166.6毫米。

石梓性喜光,稍耐旱,低温是云南石梓的限制因素。比较瘠薄的山地也能生长,但长势衰弱,而以高温、高湿、静风环境及深厚肥沃土壤生长最优。初期生长很快,旺盛生长期可延续60年以上。土地条件好时,10年生树高、胸径年平均生长量可分别达到1米和1.5厘米以上。

生长土壤为赤红壤、淋溶石炭岩土。它对水热及土壤、地形条件生态幅较广,山坡、山脊、平坝均能生长。为阳性树种,在季节性雨林中常构成上层成分,伴生的主要树种有合果木、绒毛紫薇、印度锥等。

栽培技术简单。花期3~4月,果期5~6月。种子千粒重400~900克,发芽率高达80%。播种前沙藏催芽。植苗造林或直播造林均可。害虫有石梓龟甲、石梓大斑丫毛虫、石梓沟胸龟甲、石梓跳甲、石梓蓑天牛等。

云南石梓已被列为稀有物种,在我国的分布仅限于云南南部和西南部。其材质优良,心材耐腐,抗虫,防湿性能特强,是当地群众所喜用的建筑、家具用材。由于长年不合理的采伐和近年来毁林开荒,破坏十分严重,现存的天然植株已明显减少,若不加强保护,促进自然更新,进行人工栽培,将陷入濒危状态。

鹤望兰

鹤望兰是旅人蕉科鹤望兰属植物,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高可达1米。

根肉质,粗壮,茎不明显,叶片从极短的地上茎生出,折叠状,对生,叶片椭圆形,长约40厘米,宽约15厘米,蓝绿色,叶柄长30~75厘米。花大,左右对称,常6~8朵排成蝎尾状聚伞花序,生于一船形佛焰苞中。佛焰苞长约15厘米,具长的总花梗,萼片3枚,橙黄色,花瓣3片,紫蓝色,中央的一枚花瓣小,船状,侧生的两枚花瓣靠拢成箭头状,内藏5枚雄蕊,花形美丽且奇特,可作盆栽或切花用。

鹤望兰的生长特点鹤望兰是一种美丽的花卉,又称极乐鸟花,原产南非。它在原产地靠一种很小的蜂鸟传粉才能结实。广州有栽培。由于华南地区没有那种蜂鸟,故必须靠人工授粉才能结实。鹤望兰喜光照充足和温暖湿润的气候,怕霜冻,华南可露地栽培,靠分株繁殖。把植株基部生出的萌蘖株切开分出,在切口处涂上草木灰以防腐烂就可移植,种植时不宜种得过深,以免影响新芽生长。

“植物界的老寿星”百岁兰

百岁兰,是生长于沙漠地区的一种裸子植物,以其能适应极端气候和防沙固土的特点而闻名。其一生只长两片叶子,但每一片叶子都可以活百年甚至千年时间,所以叫百岁兰,又称为“活化石”,其不愧为植物界的老寿星。

百岁兰是奥地利植物学家FriedrichWelwitsch在1860年发现于安哥拉南部纳米比沙漠中。它是一种十分奇妙怪异的植物,生长于条件非常恶劣,年降雨量少于25毫米,加上来自海边的雾气也只能相当于50毫米的地区。最老的百岁兰年龄估计是1500~2000岁。这些植株能够忍耐极为恶劣的环境。大部分百岁兰生长于距离海岸80公里的多雾区域,据此估计雾气是它们水分的主要来源。

百岁兰跟其他植物的亲缘关系还有待研究。它仅仅分布在纳米比沙漠。纳米比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而百岁兰分布在这个沙漠从纳米比亚西部沿海到安哥拉西南部一个狭长的,极其干燥的地段。这个植物像一个木质化的胡萝卜,茎纤维质,具有粗大显着多皱褶的表皮。不均匀的生长使其茎部怪异地扭曲,而从茎部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组织长出两片带状的叶。大的植株距离地面最高的部位可达1.5米。这些植株的根可深达30米。

百岁兰的树干非常短矮而粗壮,呈倒圆锥状,高很少超过50厘米,而直径可达1.2米,具有极长而粗壮、深达地下水位的主根;树干上端或多或少成二浅裂,沿裂边各具一枚巨大的革质叶片,叶片长带状,具多数平行脉,长达2~3.5米,宽约60厘米,叶之基部可继续生长,叶的顶部则逐渐枯萎,常破裂至基部而形成多条窄长带状,其寿命可达百年以上,故有百岁叶之称。球花形成复杂分枝的总序,单性,异株,生于茎顶叶腋凹陷处,由多数交互对生、排列整齐而紧密的苞片所组成,苞片的腋部生一球花;雄球花有两对假花被,具6枚基部合生的雄蕊,中央有一个不发育的胚珠;雌球花有两枚假花被成管状,胚珠的珠被伸长成珠孔管。种子具内胚乳和外胚乳,子叶2枚,萌发后可保存2~3年。百岁叶的叶具明显的旱生结构,气孔为复唇形,是沙漠中难能生成的矮壮木本植物,能固沙保土。其次生木质部除管胞外,还有导管。

百岁兰是雌雄异株的,雌株有大的雌球果,雄株有雄花,每一雄花有6枚雄蕊。花粉传递靠风,不过还有一种很小的昆虫也有传粉作用。一般的雌株可以结60~100个雌球果,种子可以达到10000粒。种子有纸状翼,散播靠强风。

这些种子大部分不会发芽,因为假设有50%是有活性的,这其中还会有80%被真菌感染。估计不到万分之一的种子会发芽并且长大成株。过分潮湿会使种子不发芽并散发出恶臭。

百岁兰的分布范围极其狭窄,只分布于安哥拉及非洲热带东南部,生于气候炎热和极为干旱的多石沙漠、枯竭的河床或沿海岸的沙漠上。它也是远古时代留下来的一种植物“活化石”,非常珍贵。

香果树

香果树是我国特产。起源于距今约1亿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最初发现于湖北西部的宜昌地区海拔670~1340米的森林中。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在他的“华西植物志”中,把香果树誉为“中国森林中最美丽动人的树”。中国已把它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茜草科落叶大乔木,古老孑遗植物,中国特有单种属珍稀树种,分布于我国很多地方。

香果树是落叶乔木。叶对生有柄,厚纸质,高可达30米;树皮呈小片状剥落;小枝有皮孔和托叶环;叶片宽椭圆形或宽卵状椭圆形,全缘;托叶三角状卵形,早落。聚伞花序排成顶生的圆锥花序状;花大,淡黄色,有柄;花萼小,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脱落性,在一花序中,有些花的萼裂片的1片扩大成叶状,白色而显着,结实后仍宿存;花冠漏斗状,有绒毛,顶端5裂,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5枚,与花冠裂片互生;于房2室,花柱线形,柱头全缘或2裂,胚珠多数。蒴果长椭圆形,两端稍尖,成熟后裂成2瓣;种子极多,细小,周围有不规则的膜质网状翅。

香果树是古老孑遗植物,中国特有单种属珍稀树种,分布于江苏南部、安徽东南部和西南部、浙江东南部和西部、福建北部和中部、江西东部和西部、湖南西南部和西北部、湖北西部和西南部、四川东部和中南部、河南南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广西东北部和西北部、贵州东北部和西南部、云南东南部和西北部。在神农架林区主产于南部海拔600~1400米的山坡或山沟边林中。板仑电站后山腰海拔1050米处有一株香果树,高约28米,胸径186厘米,树龄约300年,是神农架山地和湖北省目前发现的最大香果树。香果树姿态优美,花色艳丽,也是很好的观赏植物。香果树喜温和或凉爽的气候和湿润肥沃的土壤。分布区内年平均气温18~22益,在庐山能耐极端最低温-15益,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一般集中于5~8月,相对湿度为70%~85%。土壤为山地黄壤或沙质黄棕壤,pH值5~6。通常散生在以壳斗科(Fagaceae)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中,或生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香果树为偏阳性树种,但幼苗和10龄以内的幼树能耐荫蔽,10龄以上多不耐阴,一般在30龄以上的壮龄树才能开花结实。7~9月开花,果实10~11月成熟;种子有翅,借风力传播。

箭毒树

箭毒木属乔木,高达30米;具乳白色树液,树皮灰色,具泡沫状凸起。叶互生,长椭圆形,长9~19厘米,宽4~6厘米,基部圆或心形,不对称;叶背和小枝常有毛,边缘有时有锯齿状裂片。雄花序头状,花黄色。果肉质,梨形,紫黑色,味极苦,直径3~5厘米。花期春夏季,果期秋季。箭毒木为桑科常绿大乔木,又名加独树、加布、剪刀树等,树干基部粗大,具有板根。

毒木之王---箭毒木,云南旅游景点西双版纳傣语称为“埋广”,是桑科见血封喉属乔木。树型高大,枝叶四季常青,树汁有剧毒,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大的乔木,有“林中毒王”之称。生长在西双版纳海拔1000米以下的常绿林中,是一种剧毒植物和药用植物。当地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曾将见血封喉的枝叶、树皮等捣烂取其汁液涂在箭头,射猎野兽。据说,凡被射中的野兽,上坡的跑七步,下坡的跑八步,平路的跑九步就必死无疑,当地人称为“七上八下九不活”。据分析,见血封喉植物的主要成分具有强心、加速心律、增加血液输出量的功能,是一种有较好开发前景的药用植物。

箭毒木的乳白色汁液含有剧毒,一经接触人畜伤口,即可使中毒者心脏停搏(心率失常导致),血管封闭,血液凝固,以至窒息死亡,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见血封喉”。现为濒临灭绝的稀有树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半日花

半日花是半日花科的一种半灌木或灌木,稀有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孑遗植物。全世界约有8属200种,多分布于地中海沿岸。中国内蒙古、新疆有2种分布,分别是新疆半日花和内蒙古半日花,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