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十万个为什么——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囧问题
16608600000005

第5章 你所不知道的地理窘问题(1)

为什么说热带雨林是座天然教堂

描写热带雨林最常用的词语是“像大教堂”。把雨林和大教堂相比,是因为雨林之中,荫凉、昏暗、寂静,以及大树的雄伟庄严气象,都像大教堂。再加上粗大的藤本植物,或紧绕在树干上,或从密叶形成的拱顶垂下,构成一幅哥特式图案,就更像是教堂了。人在雨林里会生敬畏惊讶之心,有时也有喜悦之情。假使一个人独自进入雨林,还会心惊胆战。人和雨林不成比例。雨林太大、太无情,并且太幽暗。人在雨林里要有同伴壮胆,孤身的人会觉得自己太渺小。

热带雨林都在环绕地球的一个地带里,范围由北纬20毅至南纬20毅,共有三个主要区域:南美洲、非洲及印度至马来西亚。除了东非洲的沙漠区与半干旱的热带稀树草原以外,赤道线上的陆地都在这个地带之内。南美洲的雨林最大,连绵不断,所占的地区有巴西北部和中部亚马孙河流域盆地的大部分,并向南伸展,在玻利维亚境内沿着安第斯山脉东部山麓,进入拉巴拉他河流域,再经过哥伦比亚北部,抵达奥里诺科河流域一带。安第斯山脉北段,把这片广大雨林与太平洋海岸的狭长雨林地带隔开。太平洋海岸雨林,由厄瓜多尔北部起,沿海岸进入巴拿马,再继续伸展,经过中美洲,沿着加勒比海岸,抵达墨西哥,差不多到了北回归线附近。沿巴西南部海岸,还有些孤立的雨林区。西印度群岛曾有一个时期,大部分地方都是雨林,目前只在加勒比海的岛屿上,还有零散的雨林剩下来。

三个主要雨林区中,非洲的雨林最小。博物学家对非洲雨林目前小、过去大的问题,曾有很多争论。目前,非洲雨林主要集中于刚果河流域的中部盆地,并在北面及西面沿几内亚湾伸展,远及赖比瑞亚。

印度至马来西亚的雨林最零散,多生在东印度群岛的一些大岛屿,如苏门答腊、婆罗洲、西里伯(苏拉威西)、新几内亚等,以及菲律宾群岛与马来半岛上。印度西部海岸、缅甸、越南与柬埔寨海岸、澳洲昆士兰北部海岸和北澳区等边缘地带也有雨林。这些雨林较为正确的名称是“季雨林”,因为所在地区每年有雨季和旱季各一次。

三大雨林区的内部情况与外貌大致相同。较高的树平均为45米左右,但60米以上的高树也不难见到。据报告雨林中最高的树接近90米。一般来说,雨林的树木都比欧洲或北美洲温带的林木要高。采伐最少的温带森林,树的平均高度约30米,45米的树已极少见。不过,热带雨林的树都没有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地杉或澳洲的尤加利树那样高大。加利福尼亚州赤杉常有105米高。记录中澳洲最高的尤加利树,据说高达115米。

世界各地的雨林都有多层的林冠,而每一层又像海洋的深度带一样,很难划分,因为各层彼此间的界限并不明显。但在习惯上,谈到雨林的林冠,通常分为上、中、下三层。雨林里树木种类繁多,因而形成多层密叶。相比之下,温带森林大多只有几种树,就算树木种类最多的美国东部阿帕拉契森林,也可能不超过25种。但雨林之中最少也有50种树,大多数雨林则有几百种。

英国博物学家华勒斯(1823—1913)在亚马孙河流域及马来西亚地区勘探过许多年。他在《热带自然界》一书中,谈论热带雨林中树木的奇异分布情形说:“在雨林中旅行的人,如果留意到某一棵树,想再找同类的一棵树,可能环顾四周,也难如愿。身边的树木虽多,但形状、大小和颜色各不相同,绝少见到两棵同样的树。有时见到一棵树,好像是自己想寻找的那一种,但走近仔细观察以后,才发现种类不同。有时在半里外找到另一棵同类的树,也有时根本找不到,而在无意中却偶然遇到。”

由于种类太多,科学家对雨林树木所知仍极贫乏。在温带地区称为草本的各科植物,如菊科植物,在热带雨林都是树,连草也长成树形的竹;蕨也长成蕨树。雨林里有很多木本蔓藤,叫做藤本植物。林冠里的密叶中,大部分是缘树而生的藤本植物的叶子,有时接近半数。这种木本的蔓藤也像树一样,分属于不同的科和种。

气生植物又称附生植物,它们的生活方式是热带雨林中独有的。这些植物寄生在高处的树枝或树干上,争取生长必需的阳光。温带森林中,地衣与苔藓是常见的气生植物,但热带雨林树枝和树干上生满气生植物,种类之多,令人目眩,有蕨、兰、仙人掌及凤梨花等,还有悬垂的松萝。雨林的植物中,总共约有33种附生的种子植物与蕨类植物。

气生植物无法与土壤接触,因此水分供应有问题。树木高处干枝上的特殊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个微型沙漠。多数气生植物,如附生的仙人掌,实际是沙漠仙人掌的远亲,肥厚多肉的形状也相同。这种形状说来大有理由,因为这两种环境中的植物,都要能保存水分,结果像兰科植物一样,很多都长出多肉多汁的叶和假球茎。凤梨花解决水分供应问题的方法,是以重重叠叠的叶构成不漏水环形,可以储水,还可以收集腐烂的有机物作为养料。有人说过,雨林中的凤梨花时常长得很多,像是“树顶上的沼泽”。

气生植物吸取矿物质也有问题。须从林冠流下的极淡雨水,或寄生树皮裂缝及本身纠缠一起的乱根所收集的腐殖质与废物中,吸取必需的盐分。这些来源,差不多可以充分供给气生植物必需的矿物质。除此以外,气生植物时常与真菌保持密切而互惠的“共生”关系。真菌长出的网状组织,集结在气生植物的根毛里面,可以协助双方摄取养料。

雨林中蚂蚁很多,气生植物的根部,十之八九是蚂蚁营巢栖身之处。有人认为,蚂蚁经常搬运回土壤的物质,使气生植物获得额外的养料供应。这也是共生的关系:气生植物让蚂蚁得到保护很好的栖身之所;蚂蚁供给气生植物养料,算是租金。

雨林内部,遍地都是各种各类的蚂蚁,忙于种种工作。常常会见到某类植物与某类蚂蚁关系特别密切。有时候,蚂蚁很明显地要保护它们在树穴里栖身的树木。我们在雨林中要避免触摸某些树(如蚁栖树)的树干与树叶,就像在温带森林中要小心避免撞及漆树与荨麻一样。如果侵犯蚂蚁保护的树,就会招来又直接又惨痛的严重后果。

雨林中昆虫多至不可胜计,蚂蚁是一个例子。若说昆虫数目多,倒不如说种类多。有一次,一位工作人员在哥伦比亚一家实验所周围10英里(约16千米)范围内找到150种蚊子。在北方树林里挨蚊子叮,可能比在热带雨林里更多,但这些蚊子可能全部都是同一种类。在热带雨林就不同了,叮人的蚊子,差不多每一只都属于不同种类,这也许可以使你好过一点。

世界上已知最大的昆虫,都生长在热带雨林里面。翼展宽的,有蝴蝶和蛾;体形肥大的,有独角仙;身体细长的,有竹节虫。除此以外,任何一类昆虫中的巨无霸,都可以在雨林中发现:像小龟一样大的蟑螂、巨蝇、大黄蜂,以及大得可怕的蚱蜢。

雨林中一般的哺乳动物和鸟类不算特别大。事实上,雨林的哺乳动物,如森林鹿和寄居非洲雨林的矮小象,都常比热带稀树草原上或热带以外地区的同类小一点。

可能只有昆虫及冷血动物,如王蛇及蟒,在雨林的环境中才有机会长得很大。

雨林中的颜色多见于高处的林冠。树木、藤本植物和气生植物的花,鸟类和蝴蝶,都有鲜艳的色彩。

依科学家看来,飞行的生物,尤其是鸟和蝴蝶,似乎有一种特殊倾向,身上多是铁青色或绿色。美洲雨林的环纹蝶,在阳光的照耀下,双翼鲜艳夺目。

许多日间飞动的其他昆虫,即使是蚊子,身上都有一种金属色。但在夜间飞动的以及在林床活动的昆虫,体色就较为晦暗。此外,蝴蝶与鸟一样,鲜艳的体色是雄性的特征。

雨林中的动物,有许多是古代动物的遗种。例如,南美洲的雨林中有几十种有袋类动物,虽然不像袋鼠及澳洲其他有袋类动物那样大又可观,但也很有趣。雨林溪流两旁有皮毛柔滑的水鼠;又有眼睛明亮、身披可爱厚茸毛的毛鼠,以及各种躯体较小,类似普通老鼠。树懒是古代动物的另一遗种,目前只见于美洲雨林的树上。在地质史上的晚近年代,树懒的活动范围并不限于雨林林冠,也在地面上漫游。

只在雨林中存留下来的古代各种动物,种类就不少。雨林里动植物的种类,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多。长久以来,一般认为雨林是生物的停滞地区,但是我们现在知道,雨林是生物演进变化最大的地方。

在雨林中,生存竞争引起世界上最极端的一些适应变化,如缠绞榕初时是附生性。一棵寄生在树上高处的幼苗,根部贴着树干向下伸展,穿入土中,并且不断长大,终于把寄主树全部缠绕围住,使它枯萎,然后不靠寄主独立生长。前进中的劫蚁队,凶猛异常,效率极佳,任何动物简直都无法抗拒。我们想不出还有什么东西比它们更厉害。动物遇到这种蚁队,假使走避不及,群蚁不但把它咬死,而且剔骨食肉,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英国人艾克曾在洪都拉斯的实验所工作过一段时期。所内有一个蛇坑,养了许多种毒蛇,用来收取毒液,制造治疗蛇咬伤的血清。有一次,实验所受到蚁队的进袭。他们千方百计想阻止蚁队前进,或者最低限度逼它们改变方向,结果完全失败了。成千成万的蚂蚁拥至,越过蛇坑,留下的只是一堆蛇骨。

热带雨林目前消失得非常迅速,因而引起莫大的关注,恐怕失去这一片我们所知甚少的“物种形成”地。仅在过去几年间,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就开垦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热带雨林是极易遭受破坏的东西。我们一定要确保地球上永远保留一些这种独特的雨林。

为什么说冰岛踩着大“火球”

根据冰岛的一个传说,公元十世纪的时候,有一位英雄站在北大西洋这个崎岖多石海岛南岸的一个高海岬上,丝毫不懈地监视海面,提防北欧海盗入侵抢掠。如今,昔日的海岬已经变成岛内的一座山峰,离海岸约20千米远,位于维拉杰迪附近。强烈的火山活动把公元10世纪时淹在南岸海底的岩石陆架升出水面,增大了海岛的面积。

在这个位于地球北部的岛上,这样的地壳移动一点也不足为奇。冰岛是地质活动很多的地方,全球任何面积同样大小的其他地方都无法与之相比。

冰岛今日的面积,差不多有4万平方千米,是中大西洋山岭露出水面最大的一个山脊。中大西洋山岭主要是在海底蜿蜒起伏的一条山脉,长达12000千米,沿着大西洋海盆中线,从北极伸展到南极,属于“洋底山岭”山系的一部分。洋底山岭是延遍全球的海底山脉,长4万余千米,从南非尖端与南极洲沿岸之间,向东转入印度洋和太平洋,实在是围绕整个地球的一条大接缝。中大西洋山岭其他露出海面的部分,还有亚速尔群岛、圣彼得与圣保罗礁、亚松森群岛、圣海伦那岛,以及特里斯唐达空雅群岛等。

冰岛的基岩是以玄武岩和火山岩屑为主。洋底亦由玄武岩构成,因此冰岛地质与洋底相似。大陆的基岩上还有一层花岗岩,冰岛大致上没有。冰岛目前的岩石,大部分早在6000万~4000万年前凝固而成。地表下面近期的地质活动,多半是在一个大约50千米伊400千米的地带内发生。这个地带位于一条从西北通过全岛中心到东南的轴线上。由于冰岛长期有火山活动,化石极为稀少,所以鉴定地质年代差不多只限于利用岩石中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

冰岛上除有大量各式各样的火山锥外,还有许多活裂缝喷溢熔岩流,流出像流水似的熔岩液,把好几平方千米的地方淹覆铺平,然后凝固。这样层层堆叠,形成熔岩平原和熔岩高原。裂缝喷溢熔岩流的成因是,地底岩浆压力逐渐增加,炽热的流体迅速沿着岛中央附近岩层的断裂涌出。

离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约50千米,山岭在积雪的平原上蜿蜒起伏,长达8千米,山岭中央有一条宽阔的裂缝,从上而下,裂缝两壁是硬化了的熔岩,相信越来越分开。地质学家怀疑这条名叫阿曼那格查的裂缝,就是中大西洋山岭一个裂谷露出海面的部分。最近的测量证实,阿曼那格查裂缝的确在慢慢扩展,两边土地正像洋底的情形一样,向外扩展。裂缝壁上那些硬化了的熔岩,现出许许多多岩柱。岩柱是熔岩冷却时发生收缩龟裂造成的。

雷克雅尼斯半岛像只粗短的手臂,在西南岸伸入海中,首都雷克雅未克正位于半岛的北岸。这个半岛时常发生地震,不断出现新的裂缝和温泉,一切都显示出不久的将来便会有更多火山爆发。科学研究的计划都以预测火山的活动为目标,以避免生命财产的损失。

红外线探测器能够找出地温显著上升的地点。这种仪器可以在地面上使用,也可以装在飞机和人造卫星上来探测冰岛的地质活动。近年来已找出五个地温上升的地区,表示可能有火山爆发的危险,其中有冰岛南岸对面的火山岛塞尔泽。这个岛是在1963年随着海底喷出的炽热的火山灰和熔岩而冒升出来的。根据记载,自从公元12世纪以来,冰岛最有名的火山赫克拉峰每个世纪都约有两次大爆发。从山脚树木不生的熔岩平原上仰望,那个修长的“复合火山锥”光秃秃的耸入北极上空,高1500米。

1947年,赫克拉峰开始了最猛烈的一次爆发,开始时喷出巨量石块和火山灰,直达平流层(或称同温层)。整个地区的天色变为一片昏暗。高层大气上的风把一些火山渣和火山灰吹到冰岛以东1610千米外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温度高达1050益的熔岩,一股一股地从峰顶的火山口流出,一直流了一年多。熔岩停止流出后,加上新喷出的岩层,结果把赫克拉峰的火山锥加高了140米。

到1948年春天,火山爆发终于停止后,浓厚的火山气还继续沿山坡流下,凝聚在附近的山谷中,不时把放牧的牲畜熏死。

冰岛有部分地区受到洪水周期性的蹂躏,这种洪水名叫“冰川消融洪”,就是活火山周期性爆发把冰原下面的冰块融化后,突然涌出地面的万亿立方米冰川水。巨量融化了的冰水本来积存在冰川下面。冰块到了不能抵受下面的水压时,便会破裂,冰水就从裂口涌出来。冰水以约100千米时速,挟着大冰块和大石,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农村奔去。所经之处,农庄、储仓和人畜都荡然无存。

加拉和格里斯沃敦这两座活火山,山腰和山顶差不多完全被冰原覆盖。近年来大洪水多半起源于此。在冰岛南部被密尔达尔斯冰川盖住的加拉火山更可怕。这座火山大约每个世纪爆发两次。爆发时冰川消融洪便有如大河泛滥,万马奔腾地冲过辽阔的密尔达尔斯平原,直趋南部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