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十万个为什么——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囧问题
16608600000017

第17章 你所不知道的文明窘问题(10)

公元1世纪,长期放牧大量牲畜导致尼罗河两岸水土流失严重,麦罗埃南面水草丰美的牧场遭到破坏,加上灌木丛和树木同样遭到毁坏,以致土壤开始沙漠化,麦罗埃王国由此走向衰落。

罗马人于公元200年后开始通过红海和阿拉伯半岛运输货物,以加强和东方市场的贸易往来,放弃了由麦罗埃控制的艰险沙漠之路,这使麦罗埃丧失了商贸中心地位,麦罗埃变得越来越贫困。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麦罗埃历代国王的金字塔墓葬变化中窥见一斑。

麦罗埃的国王和王后们,在城外的两条沙脊上建造了几十座金字塔作为陵墓。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的是,其侧面是陡峭的斜坡,塔前附设祠堂,内部装饰有浮雕和题字。

金字塔的间距也很近,与博尔戈尔山的金字塔类似,大概由于沙脊顶部有限的面积所致。由于建在地势起伏的沙脊顶部,各座塔的高度也都不同,在10~20米间,最高的超过30米,最低的只留下几米高的残基,形成一种高低错落的布局。

考古学家欣克尔指出,这些金字塔并没有直接建到顶部,可能在离塔顶几米处就中止施工了,最后把一块大圆石头吊上去置于塔顶,整个塔就算完工了。他解释说,砂岩巨石是用固定在塔顶的一种直上直下的吊车一块块吊上去的,使塔在最后几米处不能完工,因而造成麦罗埃金字塔塔基比埃及的小,而塔身又非常陡。

很多麦罗埃金字塔前保留了祠堂,但完好的非常少,有的只剩下一圈墙基。2000多年的岁月沧桑,使它们表层风化十分严重,难觅原貌。有些地方已坍塌,但还能辨认出所刻的很多是墓主的形象,在一些祠堂的残基上尚能看到铭文或题记。据此,考古学家获得许多国王的姓名,还获知某些国王统治时期的重大事件,这为了解麦罗埃王国统治者的情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字史料。如纳塔卡马尼国王与阿玛尼托王后统治麦罗埃时,两人很可能对修复旧神庙与建造新神庙非常热衷,很多碑铭题字中都同时出现了两人的姓名。

据此可知,阿玛尼托王后并非附庸于国王,自己也执掌大权,和国王联合执政。从其他王后的金字塔和一些雕像及建筑上有关她们的题字记载可知,她们也都采用了联合执政的统治形式,使麦罗埃逐步走向繁荣。

3~4世纪的墓葬发掘显示出此时的麦埃罗国王们已失去建造大型神庙的能力,他们的金字塔也越变越小,越来越不牢固,外国进口的奢侈品也从墓室随葬品中消失了。这些都表明麦罗埃已走过它的黄金时代。

当库施衰落之时,兴起于东方的阿克苏姆王国达到了鼎盛期,阿克苏姆国王艾伊扎尼斯在350年率军侵入库施,将麦罗埃城夷为平地,库施统治者不得不逃往西方的乍得湖地区。

这样,一个统一的繁荣强盛的库施王国被彻底摧毁了,麦罗埃人也好像全部灭亡了,他们所创造的璀璨文化、雄伟建筑、宗教和政治传统也随之烟消云散。但在历史的花园中,库施王国已成为非洲古代文明史中永不凋谢的一朵花,留给世人永久的追思和缅怀。

“圣山”博尔戈尔和纳帕塔遗址

博尔戈尔山,是座100多米高的砂岩孤山,屹立在尼罗河畔喀土穆城往北约200英里(约322千米)的沙漠中。它被公元前15世纪征服过努比亚的埃及人称为“纯山”。它还是努比亚人心目中的圣山,从古时候起就和宗教密切相关,当地人现在仍把位于这里的神殿群作为祭祀神灵的重要场所。考古发现,曾经有大量王宫、神庙和其他建筑建在博尔戈尔山前,今天仍然可以看到作为库施王国北部都城和宗教中心的纳帕塔遗址,库施王国早期和纳帕塔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也比较清楚地显现出来。

库施人认为主宰太阳、造物和王权的阿蒙神就住在博尔戈尔山上,因此在这里修建了两座阿蒙神殿。一座破败的神庙门前,矗立着两根顶部雕有神像的巨大石柱。庙内浮雕上描绘了塔哈卡国王向阿蒙神和他的妻子敬献贡品的场景。

埃及的象形文字也被库施人使用过。已出土的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的许多石碑,碑文就是埃及象形文字。库施也继承了埃及的建筑风格和雕塑技术,塔哈卡的花冈岩雕像体现出浓郁的埃及雕像风格和特点,庄严、坚定、强劲而精致。

库施国王也建造了很多金字塔,并把王室成员的尸体做成木乃伊,放入由黄金、黑曜岩和雪花石膏装饰的棺材中。库施国王们于公元前7世纪至前3世纪在博尔戈尔山周围建造了20多座金字塔,全用砂岩建造,以沙子和碎石填充。它们和埃及金字塔比起来显得矮小而且间距很近,其实最高的也有数十米。

库施人的传统殡葬习俗并未受埃及的影响而被完全代替。值得一提的是,库施国王还会厚葬死后的战马。考古学家在距离库鲁皇陵183米处发掘了24个战马墓,马匹全都挺直身体站在墓中,身披的珠网上面还饰有彩陶护身符、贝壳、银器、铜器乃至银轭。据墓内铭文记载,它们都是第二十五王朝法老的战马。

博尔戈尔山旁那个奇形怪状、极其险峻的山峰最令人疑惑。一些研究者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认为,这个孤峰其实是一座历经沧桑、硕大无朋的雕像,它的头上还戴有一顶高大的上埃及球形王冠。1941年,人们用双筒望远镜详细观察了这些露出地面的岩石,并在山顶周围发现一些古代刻字。

1987年,考古学家肯德尔在一位攀岩者的帮助下终于登上了孤峰顶部,看清上面的刻字是两位王室成员的名字。通过山顶考察和一些事实证实,这座山峰是天然形成的,而不是一座雕像。可是,一座库施纳帕塔时期的建筑遗迹却矗立在孤峰顶部,这不禁让人困惑:库施人是如何在难以攀登的山顶上建成这些建筑的?

1989年,以肯德尔为首的考古队详细考察了博尔戈尔山的神庙和金字塔。他们正尝试绘制一幅高精确地图,并把数据传输到电脑中,以得到一个互动式三维电脑模拟图,最后推测出2500多年以前的博尔戈尔山建筑群的外貌。

全面考察已证实,山脚下的所有庙宇都故意面向山峰而建。有人估计,因为从正面看博尔戈尔山峰就像一条昂首挺立、头戴球形王冠的眼镜蛇,在库斯人眼中它象征着王权,所以库施人就将这座山峰视为王室权力的源头而予以崇拜。

尽管考古学家对博尔戈尔山及其周围的遗迹进行了全面考察,但博尔戈尔山现在仍被众多谜团环绕着,也有人深信那座孤峰其实是一座雕像———这也许是库施王国在纳帕塔时期遗留的最难以解释的谜团。

神奇的克里特的文明留给人们怎样的谜团

与米诺斯结缘的考古学家

荷马史诗《奥德赛》中记载了一段对爱琴海中的克里特岛的描绘:“在远处深蓝色的大海上,有一座名叫克里特的岛屿,它被波浪不断地冲刷着,是一片丰饶、可爱的沃土,它有着稠密的人口,还有90座城镇……”

实际上,克诺索斯城和米诺斯国王在希腊的神话传说中经常出现,但是过去的记载将克里特岛描述得似乎无关紧要,以至于后来的学者们都认为这个岛国纯粹只是一个神话的诞生之地。人们都在怀疑克里特岛到底是不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英国考古学家亚瑟·伊文思对克里特岛进行勘查的时候。

伊文思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研究古钱币,并热衷于收集文物。他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从哈罗公学毕业以后,他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后来又到德国的戈廷根大学读书,他的学术修养极为深厚,且才华横溢,很早就享有盛誉。

1883年的春、夏两季,伊文思带着妻子到希腊游历,专程到享誉欧洲的考古学家谢里曼家里拜访他。伊文思对谢里曼从坑墓中挖掘出来的迈锡尼宝石、装饰品和武器等艳羡不已,尤其是那些带有图案的印章,更是令他着迷。在把玩过程中他突然发现,这些印章上的符号和图案并不是出自希腊大陆本土,有些符号看起来就像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图案则大都是海洋生物。这些符号和图案似乎不像是迈锡尼文化或希腊文化中所能见到的那种。伊文思以前曾听一些学者指出,迈锡尼出土文物有一些设计和其他特征与典型的“迈锡尼风格”格格不入。那些学者似乎在暗示,这些特征是某个未知文化的遗迹,该文化对迈锡尼人有过重大影响。面对着这些神秘印章,伊文思由此推测,这些迈锡尼器物出现的年代应该是在荷马时代之前,因为它们的风格既不是希腊式的,更不是埃及式或东方式的。伊文思又进一步推测,爱琴海一带肯定存在过某种古老的文化,而这种古老文化正是迈锡尼文明的孕育者。

在此后的很多年里,伊文思又从地中海东部的一些建筑遗迹中找到了更多这样的印章,并且得知这些印章是从克里特岛传过来的。他清楚地知道,传说中的克诺索斯城遗址就在克里特岛北海岸的克菲那,米诺斯的王宫就在那里。

1877年,有一个驻克里特岛的西班牙领事听说克诺索斯城就在克菲那,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于是他请人在这里挖了五个大坑来寻找它,结果真的挖出了一座60米长、45米宽的地下城。但是,这次发掘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最终不了了之。

伊文思于1893年第一次来到克里特岛进行考察,与此同时,克里特岛本地一位名叫米诺斯的绅士也在寻找克诺索斯。这次的发掘收获颇丰,挖掘出了壕沟、宽大牢固的城墙及大量的石坛、石罐。遗憾的是,这次挖掘在中途就停止了,克里特岛仍然沉睡于地下。

而在更早的时候,谢里曼在研究挖掘出来的迈锡尼文物时,也一直想要去考察克里特岛,他曾多次动身去克里特岛的挖掘地,但都没有成功。在他即将去世的时候,还念念不忘前往克里特岛的事。

命运似乎早在冥冥之中就注定了伊文思和米诺斯文明的缘分,前人的努力为他的成功做了奠基石,他更是得到了谢里曼所没有的幸运:谢里曼活着的时候始终没能获准发掘克里特岛,因为那时候克里特还被土耳其控制着;但克里特在1899年不再受土耳其统治,而是由希腊来管辖,于是伊文思很容易地就申请到了发掘克里特的许可。

伊文思在1900年3月份从雅典来到了克里特岛,他得到“克里特考察基金会”的帮助,获得了一笔丰厚的资金,得到了渴望多年的发掘机会。这个时候的他已经48岁了,心爱的妻子也已去世很久,他对人世了无牵挂,于是就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发掘克里特岛的工作之中。

伊文思在克里特岛的发掘可以说是战果辉煌:他在第一天就挖出了一些城墙和艺术品,第二天他又挖出了一面有图画的墙和一些带有图案的石膏,从那些已经褪色的图案中依稀能辨认出一些痕迹。这座废墟并不是很深,差不多每挖一下都能挖到宝贝,没过多久,挖出的文物就像山一样高了。

在这些挖出来的文物中,主要就是各种各样的雕刻印石、精巧的花瓶、和真人一样高的陶罐,还有百来个泥版。泥版上刻有文字,这种未知的文字是由直线构成的,伊文思将其命名为“线性文字A”和“线性文字B”,其中“线性文字B”在迈锡尼的出土文物中也曾出现过。

伊文思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一种世人从未了解到的古老文明,他在自己的书里这样说:“这是一种异常少见的现象,与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有着极大的不同……它的鼎盛时期大概出现在迈锡尼文明以前的时代。”

伊文思的这一发现让世界都为之震惊。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报》在报道中说:“伊文思对克诺索斯的发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他即便是没有超过谢里曼的发现,但是也绝不逊色。”

伊文思发现的这个不为人知的文明被考古学家命名为米诺斯文明,取自传说中的国王米诺斯的名字。他们兴奋而又激动地涌入克里特岛,并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新的挖掘,从而使米诺斯文明这个复杂而有力的形象大大地丰富起来。

欧洲文明的先行者

古希腊人因为爱琴文明而成为了当时欧洲最先进的民族。德国人曾这样说:

“虽然在我们看来,当时的希腊人与野蛮人无异,但事实上希腊人正是我们的祖先,而我们的精神则传自苏格拉底。”克里特岛是希腊文明最早的发源地,而欧洲最早的文明也正是克里特文明。

很早之前就已经有人开始在克里特岛生活了,据伊文思推测,人类最早在这里定居的时间为公元前8000年。但最新的研究结果称,这个时间应该是公元前6000年。这期间,克里特人在山洞或小村落里繁衍生息,考古学家发掘出了好多处村落遗址和遗迹,以及如石斧、石刀等工具,这正是这一时期的克里特人遗留下来的。

现有的考古资料告诉我们,最早在克里特安家的居民是从岛外其他地方来的,他们来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先进的石器磨制技术和制陶技术。但人们并不能准确地判断出他们到底来自哪里。一大部分学者认为,根据克里特岛的地理位置分析,最早的居民很可能来自小亚细亚西南部和叙利亚地区。在这两个地区,人们发现了很多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它们与克里特同时代的遗物十分相似。还有学者认为,在克里特发掘出的双头斧、鸽子等器物,和北部非洲文明尤其是埃及文明有惊人一致的地方,可能曾有埃及的避难者来过这里。

总之,无论克里特岛的第一批居民是从哪里来的,这里的人口一直在不断增多,人们聚集在一些比较大的地方开始了生活。克里特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开始萌芽,它的黄金时代出现在米诺斯王在位的时期,于是人们常常把克里特文明称为“米诺斯文明”。

米诺斯文明初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市镇和部落,如法莱卡斯折、普塞拉摩克洛斯、吉尔尼亚等,多在沿海地区。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克里特岛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匠人阶层。除了金银饰品的制作技术仍然落后外,制作陶器、木器,建筑房屋及压榨葡萄汁等许多技术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另外,贫富差距已相当明显。

公元前2000年左右是克里特的“旧王宫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奴隶制国家。克诺索斯、马里亚和菲斯托斯等许多地区都建起了大型的王宫建筑。这些建筑均有着牢不可破的城墙,为的是抵御其他国家的侵略,因为那时候克里特岛并没有统一,岛上战火频繁。从已发掘出的旧王宫遗址来看,克诺索斯王宫是规模最大的王宫建筑,可能当时它是岛上最强大的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