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和说,孔子鸟可能是原始性仅次于始祖鸟的鸟类,是最早的有角质喙的鸟类。研究表明它主要是生活在树上的。这一方面的证据主要有:首先,它具有大而弯曲的脚爪,脚爪较扁,横切面形态和现代树栖鸟类相似,而不同于地栖类;第二,孔子鸟的脚趾节的比例也更接近树栖鸟类,而明显不同于地栖鸟类,换句话说,陆生鸟类近端的趾节较长,而树栖的鸟类则具有相对较长的远端趾节,对数百个现生和已灭绝鸟类脚趾长度的统计分析,支持孔子鸟的树栖生活的结论;第三,前肢上保留三个指爪,并且大而弯曲。较进步的鸟类,如华夏鸟和中国鸟,只保留两个指爪,分布在第一、二指上。一些现生鸟类,比如爱青鸟,幼年时也有两个指爪,并且也分布在第一、二指上。周忠和认为早期鸟类保留的指爪可能和爱青鸟等鸟类一样,是为了适应抓住树木的需要,而且前肢趾节的比例也表明,它可能具有辅助攀缘的功能。此外,孔子鸟后肢的比例也和树栖鸟类比较接近,较长的尾综骨也是这一古鸟借助尾羽攀缘树木的另一证据。
早期鸟类从哪里起飞
现代的很多鸟都能直接从地面凌空而起,早期的鸟类是否也具有这种能力呢?周忠和说,始祖鸟的胸腔较小,尚未发育龙骨突,孔子鸟的龙骨突也只是初步发育,这两种鸟类的鸟喙骨还都不是很长的,由于与鸟类起飞关系最密切的飞行肌肉上的鸟喙肌主要附着在龙骨突和鸟喙骨上,因此,可以推测这一肌肉在最原始的鸟类中并不是很发达。在现代鸟类中,鸟喙肌穿过一个由肩胛骨、鸟喙骨和叉骨组成的三骨孔,在飞行中负责提升翅膀,其活动机理如同一个滑轮。很显然,始祖鸟和孔子鸟都不具备这个“滑轮”,它们并不具有从地面直接起飞的本领,因此它们只能从有一定高度的树上借助重力起飞在树木之间飞来飞去。中国鸟和华夏鸟等时代稍晚,但形态比较进步的鸟类与始祖鸟和孔子鸟等相比个体较小,并且发育了进步的小翼羽。这一结构在鸟类起飞和着地时的作用最大,但显然还没有在始祖鸟和孔子鸟中出现,这进一步说明,从地面直接起飞的能力在最早的鸟类中并不存在,而很可能是在较进步的鸟类中才开始出现。所以在中生代要想看到鸟儿冲天而起的一幕是不可能的。
周忠和说,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在采纳鸟类起源于恐龙假说的同时,提出或支持鸟类飞行的树栖假说,但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在这一研究领域中国目前处于领先水平。
鸟类特性
鸟的主要特征是:大多数飞翔生活;体表覆羽毛,一般前肢变成翼(有的种类翼退化),骨多孔隙,内充气体;心脏有两心房和两心室;体温恒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还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气囊,用来帮助肺进行双重呼吸;卵生。
鸟是两足、恒温、卵生的脊椎动物,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翼,有坚硬的喙。鸟的体型大小不一,既有很小的蜂鸟也有巨大的鸵鸟和鸸鹋(产于澳洲的一种体型大而不会飞的鸟)。
鸟类种类繁多,分布全球,生态多样,现在鸟类可分为三个总目:平胸总目,包括一类善走而不能飞的鸟,如鸵鸟;企鹅总目,包括一类善游泳和潜水而不能飞的鸟,如企鹅;突胸总目,包括两翼发达能飞的鸟,绝大多数鸟类属于这个总目。
目前全世界为人所知的鸟类一共有9000多种,光中国就记录有1300多种,其中不乏中国特有鸟种。有120~130种鸟已绝种,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相比,鸟是一个拥有很多独特生理特点的种类。
鸟的食物多种多样,包括花蜜、种子、昆虫、鱼、腐肉或其他鸟。大多数鸟是日间活动,也有一些鸟(例如猫头鹰)是夜间或者黄昏的时候活动。许多鸟都会进行长距离迁徙以寻找最佳栖息地(例如北极燕鸥),也有一些鸟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例如信天翁)。
大多数鸟类都会飞行,少数平胸类鸟不会飞,特别是生活在岛上的鸟,基本上也失去了飞行的能力。不能飞的鸟包括企鹅、鸵鸟、几维(一种新西兰产的无翼鸟)等。当人类或其他的哺乳动物侵入到他们的栖息地时,这些不能飞的鸟类将更容易遭受灭绝,例如大的海雀和新西兰的恐鸟。
在自然界,鸟是所有脊椎动物中外形最美丽,声音最悦耳,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动物。从冰天雪地的两极到世界屋脊;从波涛汹涌的海洋到茂密的丛林;从寸草不生的沙漠到人烟稠密的城市……几乎都有鸟类的踪迹。鸟是一类适应在空中飞行的高等脊椎动物,是由爬行动物的一支进化来的。现在已知最早的鸟是始祖鸟,1861年在德国南部发现了第一个始祖鸟化石。始祖鸟既有鸟类的特征又与爬行动物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它是鸟类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据。鸟的全身都生有羽毛,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成翅膀,后肢形成支持体重的双脚,除极少数种类外都能飞翔。鸟的嘴叫喙,由于用喙在土壤中取食,喙一般狭长尖细,口中没有牙齿。鸟是恒温动物,体温较高,通常为42益。鸟类的胸骨上有发达的龙骨突,骨骼中空充气,这是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骨骼结构特征。
鸟类种类很多,在脊椎动物中仅次于鱼类。现在世界上已知的鸟类有9000余种,中国有1186种。这些鸟在体积、形状、颜色以及生活习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这么多的鸟类中,最大的要数鸵鸟,它是鸟中的“巨人”。
非洲鸵鸟体高2.75米,最重的可达165.5千克。最小的是南美洲的蜂鸟,体长只有50毫米,体重也就同一枚硬币一样重。鸟能飞翔,但并不是所有的鸟都可以飞起来。比如鸵鸟双翅已退化,胸骨小而扁平,没有龙骨突起,不能飞翔。企鹅是特化了的海鸟,双翅变成鳍状,失去了飞翔能力。
有的鸟虽然可以飞行但飞行的距离很短,如家鸡由于双翅短小,不能高飞。大多数的鸟都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在会飞的鸟中,飞行最高的要算秃鹫了,飞行高度可在9000米以上。飞行最快的是苍鹰,短距离飞行最快时速可达600多千米。飞行距离最长的则是燕鸥,可从南极飞到遥远的北极,行程约1.76万千米。鸟类新陈代谢旺盛,消化力强,所以鸟类的食量相当大,例如蜂鸟一天吸食的花蜜量等于体重的一倍。一些小型鸟类每天的食物量相当于体重的10%~30%。大多数鸟类是杂食的,并不太挑挑拣拣。每年春天和秋天,鸟类都成群结队地在天空中飞行,这种在不同季节要更换栖息地区,或是从营巢地移至越冬地,或是从越冬地返回营巢地的季节性现象称为鸟类迁徙。每年大地回春,鸟类就开始进行求爱、生殖、营巢、孵卵和育雏等一连串的活动。
鸟类怎样划分纲目
现今已知鸟类分为两个亚纲,即古鸟亚纲和今鸟亚纲。
古鸟亚纲以始祖鸟为代表。今鸟亚纲包括白垩纪以来的一些化石鸟类以及现存鸟类。化石鸟类以黄昏鸟目和鱼鸟目为代表,它们的骨骼近似现代鸟类,但上、下颌具槽生齿。现存今鸟亚纲鸟类可归为3个总目。
一、平胸总目
为现存体型最大的鸟类(体重大者达135kg,体高2.5m),适于奔走生活,具有一系列原始特征:翼退化;胸骨不具龙骨突起;不具尾综骨及尾脂腺;羽毛均匀分布(无羽区及裸区之分),羽枝不具羽小钩(因而不形成羽片);雄鸟具发达的交配器官;足趾适应奔走生活而趋于减少(2~3趾)。分布仅限在南半球(非洲、美洲和澳洲南部)。
平胸总目的著名代表为鸵鸟或称非洲鸵鸟,其他代表有美洲鸵鸟及鸸鹋(或称澳洲鸵鸟),此外在新西兰尚有几维鸟。
二、企鹅总目
潜水生活的中、大型鸟类,具有一系列适应潜水生活的特征:前肢鳍状,适于划水;具鳞片状羽毛(羽轴短而宽,羽片狭窄),均匀分布于体表;尾短;腿短而移至躯体后方,趾间具蹼,适应游泳生活;在陆上行走时躯体近于直立,左右摆;皮下脂肪发达,有利于在寒冷地区及水中保持体温;骨骼沉重而不充气;胸骨具有发达的龙骨突起,这与前肢划水有关;游泳快速,有人称为“水下飞行”。分布局限在南半球。
企鹅总目的代表为王企鹅。
三、突胸总目
突胸总目包括现存绝大多数的鸟类,分布遍及全球,总计约35个目,8500种以上。它们共同的特征是:翼发达,善于飞翔,胸骨具龙骨突起;最后4~6枚尾椎骨愈合成一块尾综骨;具充气性骨骼;正羽发达,构成羽片,体表有羽区、裸区之分;雄鸟绝大多数不具有交配器官。
鸟类的美称
一、凌波仙子——游禽
游禽善于飞翔、潜水和在水中捞取食物,却拙于行走。现共有70多种游禽,多在洪湖、沉湖、龙感湖、梁子湖等江汉湖群,为冬候鸟,著名的洪湖野鸭和大雁就属于这一类群。
二、湿地之神——涉禽
湿地是地球上最富饶的自然环境,湿地中有水生昆虫、软体动物、甲壳类如鱼、虾、蛙等动物,为涉禽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而那些茂盛的水生植物又为涉禽提供了良好的隐蔽场所。涉禽大多数具有嘴长、颈长、腿长的特点。水域生态环境比较适合涉禽的生息,近几年来涉禽的数量大幅增长,分布越来越广。
常见有鹭科鸟类。
三、空中雄鹰——猛禽
猛禽有强大有力的翅膀,弯曲锐利的嘴爪和敏锐的眼睛,能迅速无声、自由地升降,准确无误地捕食猎物。猛禽有51种,著名的有金雕、白尾海雕、红隼等。
四、攀援冠军——攀禽
攀禽的攀援本领名不虚传,它们凭借强健的脚趾和坚韧的尾羽,可使身体牢牢地贴在树干上,攀禽中食虫益鸟比较多,如啄木鸟、杜鹃、夜鹰等。
五、竞走健将——陆禽
陆禽的腿脚健壮,具有适于掘土挖食的钝爪,体格壮实,嘴坚硬,翅短而圆,不善远飞。雌雄羽毛有明显差别,一般雄鸟比较艳丽。繁殖期常一雄多雌,雄鸟间有激烈的争偶行为,并有复杂的求偶表现;如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白颈长尾雉等。陆禽分鹑鸡和鸠鸽两类。
六、无冕歌王——鸣禽
在鸟类王国中,鸣禽是极富生机和色彩的一大类群。鸣禽种类和数量最多,绝大多数以昆虫为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著名的有灰喜鹊、喜鹊、黄鹂等。
鸣禽体态轻盈、羽毛鲜艳、歌声婉转,欣赏性极高。
怎样保护鸟类
林地是构成地球植被的重要部分,许多生物以林地为生息繁衍地,鸟类是其中最重要的成员。在这里,植物是生产者,各种昆虫和一些以植物为食的哺乳动物是消费者,鸟类一方面作为消费者参与了林地生态的活动,另一方面又抑制着对植物有破坏作用的生物。林地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地,而鸟类保护了植物的正常生长,它们虽处在不同的食物链上的不同环节,却构成了林地生态系统的骨干。
我们的祖先深深懂得爱鸟的意义,文字记载虽详略不一,但从古至今历代不绝。甲骨文中有字像啄木鸟啄虫状,且出现在卜辞中,有令鸟防虫之意,中国的古人很清楚这种鸟的价值。到孔子时,他明确地提出了“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的保护鸟类的思想。《礼记·王制篇》规定:“不麛不卵,不杀胎,不殀夭,不覆巢”,指出捕杀幼鹿和毁巢掏鸟蛋都是不允许的。《淮南子》中有休猎休渔的详细记载,特别强调在特定的季节不得毁林和烧田以保护幼鸟。此后各朝代都有政府的法令强调保护鸟类和其他的动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先后出台了许多保护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法规和条例,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
世界共有鸟类156科,9000多种,已经有139种灭绝了,保护鸟类刻不容缓。
鸟和人类社会
驯养和娱乐
鸟类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的食物来源。人们通常吃的是肉和蛋,还有鹅、鸡、火鸡和鸭等。其他可以作为人类食物的鸟类还包括鸸鹋、鸵鸟、鸽子、松鸡、鹌鹑、鹬和小的燕雀类的鸟等。天鹅和火烈鸟这些现在被保护的鸟也曾成为富人餐桌上的美味。
有许多被驯化鸟可以为人类所利用,例如信鸽可以用来传送信息,猎鹰可以用来打猎,鱼鹰可以用来捕鱼。鸡和鸽子在生物学和比较心理学方面的实验研究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因为鸟对毒素特别敏感,所以在煤矿里金丝雀经常被用来判断有毒气体是否浓度过高,以便矿工能及时逃走。
人工饲养的鸟类还对野生种群构成另一个危害:对野生种的入侵。比如人工选种优育的猛禽往往身体强壮,体形较大,如果流入野生环境,对野生鸟类的确是很大的威胁,所以欧美各国严禁野放人工种,并对此采取必要的监测措施。
把野生鸟类作为宠物饲养在中国有着很长的历史,并发展出了各种名目。
主要分为听唱和玩耍两种类型,听唱涉及的鸟类主要是雀形目的鸣禽,如山雀、百灵、画眉、鹩哥、八哥等;用于各种玩耍的鸟类主要涉及部分为雀形目雀科、伯劳科的鸟类,以及隼形目的猛禽,如黑头蜡嘴雀、锡嘴雀以及各种猛禽。
世界各地几乎都有斗鸡的娱乐传统,利用鸡形目的鸟(也有其他目的)在发情期好斗的特点,来进行比赛。
驯养猛禽
在世界各国,都有把色彩艳丽的,特别是热带的鸟(例如,鹦鹉和某些椋鸟科鸟类)作为宠物来饲养的习惯,这也导致一些濒危的鸟类被走私。在抓捕和贩运过程中野生鸟类死亡率极高(有说法称最终消费者手中的每一只野生鸟类背后有二十只同类的事件),因此饲养野鸟是一种对野生动物资源有着极大破坏力的陋习,它对鸟类生存的威胁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超过了偷猎。
由于高额利润的驱使,鸟类贸易直接威胁着许多鸟种的生存。许多欧美国家都有驯养猛禽的许可制度,允许人们合法饲养猛禽,接受政府的严格管理,但在购入渠道上仍存在非法交易。在阿拉伯等国家,猛禽被视为高贵身份的象征,许多富商不惜重金购入猛禽。
过度的狩猎活动是使一些鸟类数量急剧减少以致灭绝的直接原因,如旅鸽。
还有一些鸟类的灭绝或濒危是由于栖息地被破坏(森林砍伐和农业耕作等人类活动),如朱鹮。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影响的加强,比如有毒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聚集等原因,都直接威胁着鸟类的安全。
鸟害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些鸟类在全世界范围内泛滥成灾。例如,鸽子和乌鸦就在全世界很多城市的市区过度繁殖,成为困扰各大都市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另外,栖息在机场附近的野生鸟类会对起降中飞机的飞行安全造成一定威胁。这种飞鸟与飞机相撞造成的飞行安全事故称为鸟击,历史上最早的鸟击事故记录是发生在1912年的美国,飞行员卡尔洛德杰驾驶的飞机在加利福尼亚上空和一只海鸥相撞,机毁人亡。随着喷气式飞机的出现和人类航空产业的发展,目前全世界机场数量飞机起降架次不断增长,鸟击问题日益凸现。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7500架次飞机受到不同程度的鸟击,损失高达100亿美元。目前解决鸟击问题的主要方法是驱散栖息在机场附近的鸟类,具体说来,可以采取驯养猛禽驱赶、破坏栖息地、发出巨大和恐怖的声音等不同方式。
鸟与人的共患病
能够传染给人类的鸟类疾病包括:鹦鹉热、沙门菌病、弯曲菌病、纽卡斯尔疾病、禽流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