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争斗动作要比人类丰富得多。不久前,美国一位动物爱好者收集了许多动物的争斗资料,下面是其中的一部分。
河马虽然是一种食草动物,但是在争斗时却穷凶极恶,把巨嘴张得很大,里面足以容纳一个站着的小孩,露出粗大的牙齿。两只河马争斗时,双方不是面对着面张开巨嘴,便是一只的下颌伸入另一只的嘴里。
鹿的角上有许多叉枝,每个叉枝都长而尖。争斗时双方的鹿角发生碰撞,会发出响亮的角击声,双方的叉枝角常因此而被勾住,拉来推去,久久不能分离。
角羊的角粗大而弯曲,争斗时双方会从远方冲来,以巨角相撞,其撞角声极响,在1千米外也能听到。
袋鼠的争斗方式与众不同,不知内情者会误认为它们在亲热地拥抱呢!实际上,两只袋鼠都用自己粗大的尾巴支撑着身体,以前肢作拳击式进攻,再用后肢来踢对方。这种手脚并用的格斗方式,与人类较为相似。
巨蜥的身子胖乎乎的,争斗起来活像日本的相扑选手。它们抓住对方的身体,企图将其摔倒在地,然后得意洋洋地走开。也有人说,巨蜥是用动物界罕见的“拥抱式”争斗的。
雄狮争斗的场面十分壮观。它们在进攻前常常有一个威吓动作:一只狮子四腿站立,稳如泰山,同时竖起鬣毛,虎视眈眈;另一只雄狮跃起身体,两条后腿着地,尾巴翘起,这是为了平衡体重,而两只前肢高高举起,准备抢先向对方扑去。
兽类的狂性
在印度尼西亚有一个名叫科莫多的小荒岛,1910年有人在那里发现了一种特大的蜥蜴,命名为“科莫多巨蜥”。头尾全长达4米,体重可超过100千克,是现存的“蜥蜴之王”。它的长相十分吓人:巨大的头颅很像鳄鱼,粗脖颈,深陷的双眼射出阴森的目光,舌头似剑一般细长而分叉,浑身披着鳞甲,四只短而健壮的脚,后面拖着一条肥硕有力的长尾巴。因为它的模样活像已灭绝的恐龙,也许是因为它多少有点像传说中的“龙”,或者是因为它和早已灭绝的恐龙有亲缘关系,所以又给它起了个诨名为“科莫多龙”。
科莫多巨蜥是一种纯食肉性动物,专门捕食鹿、羊、野猪、猴子等。在食物不多时也捕食小型动物,但绝不吃素。据说这种巨蜥还会伤害人!这种巨蜥虽然是“聋子”和“哑巴”,连惊人的爆炸声也听不见,即使在搏斗时也只能发出轻微的嘶嘶声,可是它目光敏锐,嗅觉灵敏,在顺风的情况下,可以闻到几百米外的气味,并像狗一样边走边舔舌头,追踪猎物,因而弥补了它“聋子”的缺陷。另外,科莫多巨蜥虽然无法发出恐吓猎物的吼声,但它别有妙法。通常,它悄悄地跟踪着猎物,到足够近的距离时,突然猛将粗壮的尾巴使劲一扫,这一扫的力量,轻者可将一只野猪击倒,重的能打断一只鹿或一只羊的双腿。然后张开大嘴,伸缩着红舌头,用锋利的牙齿咬嚼吞食。
德国当代著名动物生态学家兼动物摄影师海因兹·齐尔曼等人,为了能拍摄到兽类与科莫多巨蜥的惊险搏斗场面,来到了科莫多岛上一个名叫卡姆邦克的小村。村里的人得知了他们的意图以后,特地派人送来了一头老疯羊。这头羊脾气十分暴躁、凶狠,见到人就顶撞。至于它是怎么变疯的人们却不知道。
老疯羊放在草地上,开始吃草了。大约过了两个小时,一只科莫多巨蜥从树林中慢慢地爬了出来。当它发现了老疯羊以后,就吐着舌头开始一点一点地向其运动。在巨蜥离老疯羊大约只有10米距离时,老疯羊站起身来,直冲巨蜥奔去。按理来说,羊是巨蜥的捕食对象,它应该转向逃跑才对,这说明那头老山羊真的疯了。
老疯羊的主动出击,马上引起了巨蜥的注意。老疯羊对巨蜥摆出威胁架势,巨蜥仍然无动于衷。这时,老疯羊猛地一弹后蹄,向巨蜥的右脑门狠狠撞了一记。可是山羊先发制人的攻击,并没有产生什么效果。当老疯羊发起第二次进攻时,巨蜥趁着它竖起后蹄的一刹那,用粗壮的尾巴使劲一扫,企图打断对手的两腿。这只老疯羊真不愧为村里的“羊中之王”,它疯劲大发,力气倍增,两次都成功地避过巨蜥这种闪电般的袭击。
然而,老疯羊毕竟不是这只凶猛巨蜥的对手,当巨蜥的大尾巴第三次扫来时,终于被打倒在地。巨蜥张口咬住老疯羊的头,一阵猛甩,可怜的老疯羊,顿时全身的骨架都分了家。
“象疯”是怎么一回事
“象疯”一词来自印地语“Musth”,指喝醉酒的意思。原意则是公象的一种周期性狂暴状态。在亚洲象中,这种狂暴状态一年发生1~2次,持续时间为2个星期到6个月,大多数公象是4~6个星期,但并非所有公象都在同一个时间内发“象疯”。
亚洲公象在发“象疯”时,如果在野外,会拔起大树,踩平崎岖的地面;如果在马戏场的帐篷里,会一击将帐篷撕得粉碎,将人击毙;如果在动物园的象房中,一般建筑物也难以挡住一头5000多千克“疯象”的狂暴行为,其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那么,公象为什么要发“象疯”呢?有的说是出于公象粗野的本性,有的说是公象交配期的一种必然表现。据近年美国科学家研究,认为这是较年轻的成年公象为了与母象交配,同占优势的较年老公象争夺异性的一种生理反应,是由于公象雄性荷尔蒙——睾丸激素的作用而使其无法自制。
制止“象疯”古老的办法是,将公象上好脚镣,安放在一个偏僻的地方,让它挨饿。这样一来,公象很快就无力继续发“象疯”了。据说,在公象发“象疯”时,用水浇它也可减轻其“发疯”程度。实在无可奈何时,只有将“疯象”活活打死。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动物园已将“疯公象”安置在装有遥控管理系统的坚固的象房里,不必再用镣铐、挨饿甚至杀死“疯象”等老办法了。
动物世界的情感寻踪
嫉妒
动物王国里也有嫉妒。有养猫经验的人都知道,如果对一只猫抚爱太久,那么它就会受到其他竞争者的攻击。
爱恋
一只寻找父爱的小猩猩,它会经常坐在那里,钦佩地注视着父亲的脸。当和父亲的目光不期而遇时,小猩猩幼小的身体便幸福地战栗起来。
一群长颈鹿正在吃草,一头凶猛的狮子向它们扑来。长颈鹿赶紧四散逃命,可一只小鹿逐渐跟不上了。母鹿看到这种情况便会停下来,为了孩子她已经不再害怕了。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母鹿用身体把小鹿和饥饿的狮子隔开,用前腿一次又一次地打退狮子的进攻。经过长达1个小时的拉锯战,狮子终于放弃了已到嘴边的美味佳肴,不情愿地走了。
动物的爱不仅存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年轻的雄性和雌性动物之间往往也有一种超越性爱和繁衍后代关系的情感。比如天鹅等雁亚科动物,雄性和雌性之间普遍存在着相互的依恋之情,而虎皮鹦鹉则是动物界中让人羡慕不已的美好爱情的象征。
忧伤
动物也有忧伤的时候。如果一对大雁夫妻中有一只不幸死亡,那么还活着的另一只会受到沉重的打击。这只可怜的“未亡雁”会伤心至极。它会变得消沉,无精打采,整日耷拉着脑袋,两眼呆呆地出神,沉湎于过去的美好时光而不能自拔,它们像人一样懂得悲伤和痛苦。许多哺乳动物都难以接受和伴侣永别的事实。
受到宠爱的狗对主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如果主人不在家,它就显得闷闷不乐,盼望主人早点儿归来。在米兰,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有一只狗12年如一日,每天都到火车站去接它的主人,但它的主人早就死掉了。它每一次到火车站去,都在那里耐心地等待,一直等到火车进站,等到乘务员全部离开了火车站,它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垂着头,怏怏不乐地往回走。
兴奋
哺乳动物的感情世界要比昆虫和处于更低进化阶段的鱼类丰富和鲜明得多。
例如大象在表达高兴的心情时会不停地跺脚。当两头大象意外相逢的时候,它们便相互朝对方飞奔而去。在会合之后它们会把头高高扬起,让长长的大鼻子相互缠在一起,互相抵碰长牙,两只大耳朵扇动不止,与此同时它们不停地跺脚和嘶叫。它们这样来表达再次见面的兴奋。
孤寂
对人来说,孤独和寂寞是一种可怕的折磨。至于动物,因为它们处于原始的群居状态,寂寞对于它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有些小鸟,如戴菊鸟和长尾巴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它们就会感到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它们很快就会死去。但是,如果你把很多只相同的鸟放进同一个笼子里喂养,它们就会生活得很快活。
有些昆虫没有同类的陪伴也会死亡。在欧洲,变蛾子的毛虫(它是林业的一大灾害)就是群居生长的。它们一个个紧挨着,排成长长的纵队,从这根树枝爬到另一根树枝,从一棵树爬到另一棵树。它们所到之处,一切绿色的树叶都会被吃得精光。但是,爬在后面的毛虫如果跟不上队伍而迷了路,就一定会死亡。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委靡不振。它的食欲消失,代谢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成成虫。但是,如果让它隔着玻璃看见它的毛虫朋友(哪怕只是一个毛虫的模型),它的情绪马上就会好起来,代谢也就会恢复。
这种社会性昆虫还有蜜蜂、蚂蚁和白蚁。在孤独的环境里,它们根本就不能活。只要它们单独待着,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直到死亡。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
兽类的组群效应
许多种动物都集聚成群生活,因为动物的群居在迁徙、御敌和捕食等方面,可以有很多好处。
过群居生活的野生动物更安全些,因为几百双敏锐的眼睛能及早发现敌人。
群居动物不但能在群中相互嬉戏,更便于集体狩猎。
狐狸是犬科动物中最散漫的食肉动物,不过群体生活。然而到了难捕食的冬季,它们也集聚起来,共同设法去捕捉狍子一类较大的动物。
狼成群结队偶尔也会伤人;豺集中力量可以去围攻鹿群;而成群的鬣狗甚至能捕食年老的狮子。
海豚的凶猛近亲——虎鲸成群围攻鲸,甚至能把鲸撕成碎块。独角鲸在严冬时聚成大群在一起,在同一地方游动,不断地潜上潜下,把水搅浑,以免海水结冰。如果在它们生活的北极浮冰区没有一个很大的未冻水面,独角鲸就会窒息而死。
河狸以及热带的文鸟也都聚在一起,共同修筑“住房”。
许多动物与自己的同类集聚在一起,除了能得到这些明显的好处外,过集体生活还有一些益处。目前对这些益处还没有深入研究,但是这些益处是比较明显的。
科学家们发现,当蚂蚁和白蚁数量很多时,它们干起活来就很积极,比那些离群的要干得好些。这种奇怪的现象,被称为“组群效应”。
两三个蜚蠊在一起,比单独时能选择更正确的逃跑路线,能更好地识别方向。金鱼在一起时的胃口比单独时要好些,即便是吃同量的食物,集体时比单独时长得快些。金鱼和其他一些鱼类,成群时消耗的能量也少些,在需氧方面可以说明这一点——单独的金鱼需氧量显然要多些。
有些动物的组群效应不典型,但也可看出组群现象,如丸花蜂、蝇、象虫、蝗虫、家鼠和鸡等。
大群的动物,比小群或单独时,受到凶猛动物的伤害会少些。这一点曾用某些动物做过实验。成群的动物,并不仅仅是能增加警觉性,而且还具有集体的心理震慑作用,可以使来犯的敌人仓皇失措。
动物的头领是怎样产生的
在陆地上,成大群活动的野兽不多。只有某些啮齿类和有蹄类动物在迁徙时才聚成上千只的大群。有些兽类总是过着孤独的生活,有些动物则成对在一起生活或是一个家族在一起生活。
群居兽类中一般都有一个首领,首领多是老雄兽或老雌兽。是雄是雌都无关紧要,只要它身强体壮具有丰富的经验就可以成为首领。这些兽类并不是进行秘密选举,也不是公开表决,而是凭直观感觉承认首领的威信,大家都会服从它。当然,有的兽群首领是雄兽间经过残酷搏斗才确立的。
有些动物,它们的首领总是由雄性担任,如袋鼠、高鼻羚羊、麝牛、野马和家马等。有些动物的首领总是雌性的,如驯鹿、长颈鹿、水鹿、摩弗仓羊、岩羊、欧洲野牛和野驴等。也有些动物,如蝙蝠、啮齿类和有袋类(大袋鼠除外)则没有首领。
有趣的是,各种兽类的首领在行军时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象群要做长途旅行时,领头的往往是老雌象,雄象领头的很少。经常是带幼象的雌象在中间,成年雄象在两侧。
野牛出行时的队形是半月形的,最强的雄牛在两翼,首领一般为雄牛,是在半月形的中央处。
鹿是由首领垫后,保护鹿群的老年雌性长颈鹿总是在最后面。而马的首领时而在前,时而围着马群转动,催促掉队的马追赶上去。
为了在夜里或者赶上坏天气时彼此不丢失,也不掉队,各种动物常常此呼彼应地鸣叫着。在雾蒙蒙的天气里,海象也是彼此招呼。在热带密林里,猿猴跳来跳去,相互用叫声联络。
兽类聚集之谜
蟾蜍群集
蟾蜍俗称癞蛤蟆,属于两栖动物,是青蛙的“堂兄弟”,平时多在农田、草丛、石下和洞穴内生活。每当东风送暖,大地回春的早春季节,蟾蜍纷纷从陆地上爬到池塘、小河等水里繁殖。体小的雄蟾蜍腹部紧贴在体大的雌蟾蜍背部,进行抱握交配。然后,雌蟾蜍产卵,4~5天后受精卵即孵化为黑色的有尾蝌蚪。蝌蚪像鱼儿一样在水中生活,尾消失后,长出四肢,发育成为幼蟾蜍。
在繁殖季节里,人们常常可以在淡水水域里看到许多雌雄蟾蜍聚集在一起。
有时候,早春的气温上升较快,蟾蜍会提早到水域里繁殖。如果蟾蜍的生活区陆多水少,那么成千上万只蟾蜍会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同一条小河或者同一个池塘里,相互挤在一起交配繁殖。数量多时,曾出现过10多万只蟾蜍的大聚会,可谓规模宏大,气势壮观。
1983年早春,在河南省内乡县就发生了一件癞蛤蟆大会师的惊人场面。内乡县街东有一条不宽的小河沟,一天清晨人们突然瞧见小河沟里聚集大批蟾蜍,挨挨挤挤,成堆成片,据估计蟾蜍的数量在10万只以上。这百年不遇的自然奇观惊动了全县的居民,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便传至邻县、邻省,引起了动物学研究者的兴趣,他们亲临现场,进行了认真观察和研究,科学地向人们解释了这种奇妙的动物集群现象。蟾蜍对人类来说,是极有益的动物,它们帮助人们吞吃害虫,保护了农田和森林。平时蟾蜍隐居在草丛、石缝、田埂、洞穴,每到早春时节它们开始繁殖。蟾蜍的生育是离不开水的,因为它的幼体蝌蚪是用鳃进行呼吸,离开水就会死亡。雌蟾蜍经过交配之后,便在小河沟里产卵。卵孵化成黑色的生有尾巴的小蝌蚪,在河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一直到长出四肢、丢掉尾巴,变成小蟾蜍才登陆生活。
蟾蜍繁殖需要水,所以在春天有淡水的河湖池沼经常能够看到蟾蜍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