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世界
恐龙的起源寻踪
距今约两亿年前,生物进化的历程进入到中生代的三叠纪。这时的气候开始转变得干燥而炎热,当时在陆地上占据支配地位的是在古生代二叠纪适应严寒的冰期气候而发展起来的半龙半兽的似哺乳爬行动物。
它们的身体十分臃肿,四肢的力量及灵敏性很差,仍处于半爬行的状态。也不能用后肢行走,对向着干燥炎热转变的气候越来越不适应。而三叠纪早期的槽齿类动物,虽然弱小,但作为一类年轻的肉食性动物,它们四肢有力,在进化中还很快具有了后肢行走的能力,能做短距离的快跑,行动灵活而迅速。科学家们推测,是槽齿类动物凭借自身的优势,在气候的帮助下,先后将素食的似哺乳爬行动物和食肉的似哺乳爬行动物赶下了生命演化的历史舞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槽齿类动物越战越强大,繁衍出大量的类群。到三叠纪的中晚期,演化出了大有作为的恐龙。恐龙秉承其祖先的霸气,并进一步获得了直立行走的运动姿态而迅速成为中生代陆地上的统治者。
恐龙是否还存在
在辽阔的非洲大陆上,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流传着至今仍然存在一种神秘巨兽的传说。
1776年,德国科学家爱伯·里凡的著作中写道:“我们发现一种从未见过的巨兽足迹,足迹周长36英寸,两足迹之间竟然相距2米!”
1880年,法国动物学家霍恩报道:“……这种巨兽生活在沼泽和湖泊中,土著居民称之为‘亚哥尼尼爷,足迹有三个趾,出奇的巨大。”
1912年,世界著名的动物采集家卡尔·哈京贝克在《野兽与人》一书中写道:“在罗德西亚境内生活着一种前所未知的巨兽,有人在不同的地方亲眼目睹过它。”
确实,在非洲中部的一些史前洞穴画中就有这种巨兽的形象,很像恐龙或雷龙。
1913年,德国科学考察队队长冯·斯坦因报道:“在刚果的桑格河流域据说有一种巨兽,体积超过河马,有一条又细又软的脖子和一条像鳄鱼般的尾巴。它在湖中常常打翻当地居民的独木舟,但不吃人,它白天爬上岸来找食物,吃的是一种蔓生植物。”传说中的非洲巨兽真的是早在六七千年前就绝迹了的恐龙吗?这是个激动人心的谜!于是,几十年来,许多科学家不断深入非洲密林探索,希望能揭开这个谜。
197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动物学家波尔和生物学教授迈克尔决定对这种神秘的巨兽作一次科学考察。
1980年4月,他们不畏艰苦,跋山涉水,进入刚果的热带雨林,这里人迹稀少,到处都是地图上找不到的湖泊、沼泽和森林。
一位名叫法利曼的当地人告诉他们:他14岁那年在依皮纳地区见过这种巨兽,它有红棕色的皮肤,蛇一样的脑袋,脖子长达3米。
迈克尔教授拿出一本动物学图谱让他辨认,法利曼指着一张食草恐龙图谱说:“就是它!就是这样的,至今还在那儿,午后人们常常在河中看到它。”
他们收集到了巨兽的足迹,采集了食物标本,还获得了大量目击者的第一手报告,这些目击者描述的巨兽与雷龙非常相似。
他们回国后,经过详细研究后发表了文章说:“看来传说中的巨兽确实存在,而且可能是某种幸存至今的恐龙。”
现在地球上到底有没有活恐龙?人们争论很大。
1978年,法国有一个科学家探险队进入了非洲刚果的原始森林中一个名叫泰莱湖的沼泽区,希望能找到当地人传说中的恐龙。可是很不幸,直到如今,这支探险队,不见一人从沼泽中生还。
1981年由美国黑人学者雷吉斯特兹组织的一支考察队,对这个原始森林进行了探险工作。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历经各种难以想象的困苦,在这个人烟稀少的大沼泽里跋涉了5天,终于来到泰莱湖边。他们在那里安营扎寨,整整过了六个星期,终于看到了那传闻中的怪物的尊容,听到了它的叫声,他们拍照、录音,还找到了一些较完整的恐龙骨骼。雷吉斯特兹回国后整理了一份考察报告,并将报告寄给刚果政府。
这一切引起了刚果政府的重视。1983年刚果组织了一支国家探险队,阿格纳加和马赛宁为探险队队长。探险队于3月份沿着雷吉斯特兹走过的路线进发,历尽千辛万苦,于4月份抵达泰莱湖。5月2日那天,他们刚进入森林地带,向导吉恩·查理不小心跌入水中,这时大家正忙于拍摄一群掠过天空的天鹅,谁也没有注意。直到5分钟后,才听见查理的大声呼喊:“快来!快来!”开始同伴们还以为他遇到了危险,赶紧朝查理奔去,只见激动万分的查理用手指着前方。马赛宁顺势望去,天哪!1300米外的湖面上半浮着一个奇异的长颈怪物,它的背部相当宽阔,头很小。队长禁不住叫出声来,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抑制住兴奋,屏住呼吸,一口气把摄像机中所剩的录像带全部拍得干干净净。
在这两次卓有成效的探险中,科学家们发现的怪物形象十分一致。雷吉斯特兹说它“有10英尺长的脖子,头小,背长约15英尺,整个身体的长度有30~40英尺,皮肤灰色有光泽,似乎有尾巴。”刚果探险队队长马赛宁说那怪物“头很小,有奇特的长颈,背部很宽,露出水面的部分有4米长,额头棕褐色,肤色黑亮,身上无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可见他们发现的怪兽是同一种动物。
雷吉斯特兹曾将怪兽叫声的录音带回美国进行了仔细的对比和分析,发现怪兽的声音与已知非洲大型动物的声音有差异。一位名叫大卫·威泊尔的从事古生物研究的学者在听到这个录音后说:“在我以前听到的所有声音中,从未有过这样的吼叫声和砰砰声,如果那不是恐龙的叫声的话,我肯定,至少是一种尚未发现的新动物的叫声。”
雷吉斯特兹在探险中带回来的另一个重要证据是一些恐龙脊椎骨的骨架、头骨和十分完整的大腿骨。根据碳—14同位素测定:头骨形成的年代仅在10万年以前,那时泰莱湖仍有恐龙存在。这对7000万年前恐龙已完全灭绝的理论,无疑是一个强烈的冲击。
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那段长达20分钟的录像和许多就地拍摄的照片。许多事实似乎已经证明,泰莱湖地区确实有活恐龙。那么,它究竟是哪一种恐龙呢?
雷吉斯特兹探险队的生物顾问路易·马查尔曾对当地几十名湖怪目击者进行了调查,他拿出一套包括世界上所有大动物的照片(其中混入一张雷龙照片),让他们辨认,几乎所有的目击者都认为雷龙的图片最像湖怪。
刚果的一支国家探险队于1983年再次进入这一地区。两名队员发现离湖岸300米以外有活“恐龙”。它背部宽阔,头很小,脖长10英尺,体长40英尺,皮肤灰而有光,还长着尾巴。他们对准它,拍完了摄影机中的胶片。
当今地球如果真的存在活的恐龙,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这将是统治地球一亿年的庞大家族的孑遗,一个极其珍贵的活化石。
即使在这个世界上,一条活恐龙也找不到了,这也没关系。因为科技的发展,使人类拥有了可能使远古的恐龙再次复活的机会。
1981年,美国专家从一个琥珀切片里,清楚地观察到一只生活在4000万年前的蚋蚊,其细胞结构保存完好。这一发现触发了他们的灵感:从细胞中可以找到远古生物的遗传信息,破译出这些密码便能运用生物基因工程再造地球远古的居民。
可是,琥珀是古代松脂的小化石,只能包裹树叶、昆虫和小的爬行动物,不可能找到藏有恐龙的庞大琥珀。美国柏克利加州大学的波纳教授说:“每个细胞核里都含有复制本身的遗传指令,所以只要找到一个完整的恐龙细胞核便能进行复制研究,而恐龙的细胞核又可以在刚叮过恐龙的蚋蚊体内找到。”因此,科学家们急需发现一颗形成于白垩纪时期的琥珀,而里面正好藏着一只刚吸过“龙血”的蚊子——这是复制恐龙的最起码的条件。
柏克利加州大学的几位专家已经组成一个“失去DNA研究小组”,他们近年来已获得了几项突破性进展。例如,在一种已灭绝的斑驴身上验证了DNA分离和繁衍技术,并成功地培植了从琥珀中分离出来的菌类细胞。
如果这一试验能成功的话,人类便能目睹恐龙的真实面貌了。
恐龙灭绝的猜想
1822年的一天,英国古生物学家基德恩·曼特尔博士的夫人在苏克斯州的采石场采集化石。她在白垩纪前期(约一亿年前)的地层中,找到了几颗某种动物的奇怪的牙齿。
曼特尔夫人弄不清这是什么动物的牙齿,就把它拿回家给曼特尔博士看,但博士也看不出这是什么动物的牙齿,于是他就请他的朋友、地质学家莱尔勋爵看。
莱尔是当时英国著名的学者。可是他也看不出门道来。于是莱尔勋爵转请法国著名的解剖学家乔尔·居维叶男爵对标本做一次鉴定。
居维叶仔细检查了这些牙齿,说可能是犀牛一类动物的牙齿。但是,曼特尔对这一回答感到不满意。因为他自己本身就十分熟悉动物的牙齿,认为这根本不是犀牛类动物的牙齿。
为了寻找答案,他来到发现牙齿化石的采石场,在那里又找到了几块骨头。
他又把骨头寄给了居维叶,居维叶推测,这些化石可能是河马。
曼特尔对于这一回答仍不能满意,于是他自己进行了专心致志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这种动物属于新类型的大型爬行类,具有与现今的鬣蜥的牙相类似的牙齿。因此,他给这种动物取名叫禽龙。
后来科学家们又采集到了很多类似这样的化石。根据对这些化石的研究,认为在中生代,地球上曾经生活着一种陆栖的大型爬行类动物。
1842年英国学者理查德·欧文命名这类动物为“恐龙”,希腊语写作deinosauros,意思是“恐怖的蜥蝎”。
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在中生代,地球曾是恐龙主宰的世界。那时的地球上,无论是平原、森林还是沼泽,到处都可以看到恐龙的身影。它们在地球上一共生存了一亿三千多万年,恐龙的种类繁多,有跃龙、霸王龙、鸵鸟龙、板龙、雷龙、梁龙、弯龙、禽龙、鸭嘴龙、剑龙、甲龙、鹦鹉嘴龙、原角龙、三角龙、隙龙等,这些龙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雷龙的躯体大得令人吃惊,如果仅以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而论,那么远自几亿年前直至现在,还没有发现比雷龙更大的动物。据说雷龙从鼻尖到尾巴梢儿的长度为20~25米,整个身躯的重量至少有30吨,它的腿像大柱子那么粗,但比较短,以便支撑它那巨大的身躯。又如剑龙,周身长着奇妙的锐甲。在从脊背的正中最高处稍微向下一点的位置上,长着一连串的直立的三角形骨板,平行且交错地排列成两行。在尾巴的末梢伸出四根大尖刺,这骨刺多半是驱赶其他恐龙用的,以免它们靠得太近。
脊背上的两排三角形骨板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是为了保护脊背还是为了吓唬敌人?或者把骨板弄得哗啦哗啦地响,告诉同伴敌人来了呢?现在已不得而知。
最凶猛的是霸王龙,它具有可怕的威力,据说就连现在的狮子和熊恐怕也敌不过它。
在远古有那么多种类的恐龙,可为什么后来都灭绝了呢?这实在是一桩千古疑案。
许多科学家致力于研究恐龙在地球上消失的原因,提出各种各样的见解。比如,托尼·斯韦因认为是有花植物的出现,改变了以植物为食的恐龙的食物成分,恐龙吃了过量的生物碱导致恐龙逐渐死亡直到整个灭绝。
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沃利斯·塔克博士和加拿大渥太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戴尔·拉塞尔教授则认为是临近地球的超新星爆炸引起了恐龙的灭绝。比较合理的观点是用大陆漂移理论来解释恐龙灭绝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恐龙最早出现于三叠纪晚期,那时地球上只有一块唯一的大陆,叫泛古陆,它包括两块大陆块:南部的一块叫冈瓦那古陆,北部的一块叫劳亚拉古陆。这两块古陆是恐龙繁衍后代的乐园。到了侏罗纪,从三叠纪末期开始缓慢分裂的两块古陆,已经更加剧烈地漂移。到了白垩纪晚期,海水退却,气候改变,两极地区变冷了,而在其他地区,冷和热的变化更加剧烈了,这就为习惯于温暖气候环境的恐龙的灭绝提供了外部的条件。从恐龙本身来说,它们的构造特征和生理机能还是比较原始的,因此不能适应这样的变化。而与此同时,真正的恒温动物——哺乳动物却日益强大,因此恐龙不得不节节败北,而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以上都是科学家们的推测,要最终揭开恐龙灭绝之谜,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地研究。
恐龙怎样繁殖后代
恐龙像鸵鸟与鸽子一样,采用坐窝孵蛋的方式孵出后代,这是古生物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发现。这项发现印证了古生物考古学家一直在猜测,但又苦于未能证实的事实,这使人类对恐龙的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
最近,美国与蒙古科学家组成的考古队,在戈壁大沙漠中发现了一处保存异常完好的恐龙化石。这是生活在7000万~8000万年前的一种食肉性恐龙化石,化石清楚地显示,恐龙死前正在孵蛋。它坐在窝上,窝内有15枚恐龙蛋,它的腿微微弯曲,其前爪叉开并伸向后方,似在护着自己的卵。此情此景,与今天的鸵鸟、鸽子和母鸡孵蛋的形式并无两样。从化石上看,该恐龙很像今天的鸵鸟,只是它的尾巴较长而脖子短。
这个发现第一次证实鸟与恐龙在行为上有着共同点,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它们都是自己孵蛋育出后代。
鲸
21世纪初,科学家在巴基斯坦发现了两种生活在约5000万年前的哺乳动物化石。这两种动物看起来有点像狗,体型分别只有狼和狐狸那么大,但科学家认为它却是地球上最庞大的动物——鲸的祖先。
在5000万~6500万年前的第三纪早期,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因此,现代的鲸、海豚等水生哺乳动物必然是由某些陆生哺乳动物进化来的,但是由于缺乏化石证据,究竟哪类哺乳动物是鲸的祖先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在巴基斯坦新发现的这两种化石的解剖形态表明,这两种动物生活在陆地上,有肉食的牙齿,长得有点像狗,但并不属于犬科动物。它们的尾巴比狗更长,嘴更凶猛,眼睛也比较小。它们的耳朵部位有几块奇特的骨头,其形状与鲸类动物相同部位独有的骨头非常相像。
科学家说,虽然鲸的体型比这两种动物庞大得多,外表看起来也大不相同,适于水生生活的短桨似的四肢与这两种动物宜于奔跑的四肢也不一样,但它们确属同一家族。这一发现还意味着:牛、羊、河马、长颈鹿等偶蹄动物是现代哺乳动物中与鲸类动物最亲近的一支。
鲸的祖先原本生活在陆地上,由于环境发生了变化,生活在浅海里。为了适应海洋的生活,前肢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
鲸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