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奇幻宇宙大探秘
16606100000006

第6章 宇宙大观(5)

对宇宙中的任何一个系统(恒星系统、行星系统、卫星系统)而言,其新年到来之际,也就是它们行经其轨道的“黑色周期”点之时。对地球来说,新年从1月份开始。而冥王星的新年是1989年9月来临的。太阳的新年是5千万年前开始的,而它的下一个新年将在2:亿年后到来。基于这一研究便可推断:恒星上发生的爆发是在时空尺度上的一种规律性现象——其中有恒星行经特殊区域,即轨道“黑色周期”时才会出现。俄罗斯、英国和德国的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恒星爆发的规律性,所有这些为预测太阳的未来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

当太阳发生爆发时,能导致地球上的灾难和悲剧般的后果:第一,能使地球上的火山活动加剧,最终导致火山爆发。第二,使地球上的水循环加快,导致洪涝灾害。第三,使危及人类生命的流行病和传染病增多,同时使脑血管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升高。在此期间,经常晒太阳易导致皮肤癌,还有损于人体甲状腺。第四,处于太空中的宇航员会遭受极强的宇宙射线辐射,仪器断电,飞船防护罩受损。就连地面仪器对太阳上的这种爆发事件也有异常反应。譬如,1989年3月13日的一次太阳爆发,导致了加拿大渥太华的金郎动力系统停机长达9小时,从而造成几亿美元的损失。太阳爆发还曾引起俄罗斯和美国运行在空间轨道上的几个航天器停止工作。此外,还能使地面的短波无线电通信中断。

当地球面对另外两颗行星时,特别是当这两颗行星又处于“黑色周期”时,就会引出这样一句该语:“二者联守,第三者难攻。”在这种情况下,地球就会破坏那两颗行星的相互作用场。这时,太阳和其他行星就会立刻对此作出反应。

据天文学家计算,到2039年,海王星将接近太阳。大约在这个时候,土星和木星将经历它们的“黑色周期”。到2050年,天王星也将经历“黑色周期”,这将形成一个节律;然而,海王星是300年前开始进人“黑色周期”的。这颗大行星对太阳的影响时间为30年(1710—1740年)。综上所述,有充分根据认为,来自宇宙间对地球的周期性扰动,正巧在21世纪初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地球一宇宙”关系链的几个周期:大周期、小周期以及各个周期的高峰期交错迭生。

流星产生的原因

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被称为流星体的行星际空间尘埃和固体块,闯人地球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通常将流星分为偶现流星和流星群。肉眼观察到流星在天球上发光点的位置称为流星的出现点,其发光的最终点位置成为流星的消失点,从出现点到消失点所经过的路径称为流星路径。亮度大于金星的流星称为火流星,有的火流星甚至白昼可见。

那些充满了神秘色彩的诡奇、壮丽的流星,常常被认为是“天外来客”。然而,深人分析可以发现,许多流星也可能是电离层或辐射带中的尘埃等离子体发生辐射复合的一种现象。

观测表明,大部分流星在离地面130—1010千米时开始发光。而这恰恰是电离层中存在较高密度的金属离子的高度。另外,很多流星陨落时伴随“有声如雷”的现象。如清穆宗同治十二年六月十三(1873年7月7日)夜,有流星光芒照地,坠于西南,其声如雷。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年)有大星如斗,自东而西,有声如雷随之。类似记载极为丰富。“有声如雷”正是等离子体复合放能使空气振动形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古籍中记载了许多流星出现时“有声如雷”的现象,现代人也听到过流星发出的种种不同的声音。1973年8月10日,前苏联鄂木斯克省,漆黑的夜空中突然闪出一道白色的电光,照得四周亮如白昼,在流星飞行的15—18秒钟期间,一直可以听见嘈杂的响声,好像一只巨大的鹫鹰从高空中猛下来。

目击者们对于流星之声的描述是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诸如嗡嗡声、沙沙声、啾啾声、辘辘声、剌剌声、淙淙声,子弹炮弹火箭飞过时的啸声、J鸟飞起时的棱声、群鸟起飞时的拍翅声、火药燃烧时的嘛嘛声等。研究者给这种流星起了一个确切的名字——电声流星。

雷声和其他各种各样的“电声”正是等离子体复合放能使空气振动导致的。不同的声音显示了不同的离子成分和不同的电场状况。

流星中有一种被称为“火流星”,如1962年7月3日晚9时15分左右,在我国北京地区上空出现了一个大火球,由东向西飞驰。火球头部如一个白炽的圆球,不断向四周喷溅出金色的光芒,一条橙黄色的长尾拖在其后……这样的火流星可能也正是电离层或辐射带中的等离子体形成一个复合单元并达到复合条件后的复合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种辐射复合,所以会“喷溅出金色的光芒”。

在一年当中,主要的流星群大都集中在7月份以后出现。据资料统计,在北半球每年4月偶现流星最少,9月最多。

每天后半夜看到的流星数目比前半夜多,后半年的流星数比前半年多。

为什么主要流星群都集中在7月份以后出现,且北半球每年4月偶现流星最少,9月最多呢?因为7月份以后是北半球受太阳辐射最强烈的时期,电离层中的等离子体密度升高,发生复合的概率也增加。4月份是太阳向北回归线运动、北半球电离层电场强度持续上升的时期,此时电离层等离子体发生复合的概率较低,故偶现流星最少。而9月份则是太阳向南回归线运动的时期,北半球电离层电场逐渐减弱,等离子体复合概率上升,故9月份偶现流星最多。下半夜比上半夜流星多,同样是由于下半夜电离层电场由于辐射而减弱后,有更多的等离子体团块发生了复合而形成流星。

当电离层或辐射带中的等离子体含有较多的碳离子、氮离子、氢离子、氧离子时,就会复合为某种有机物或类似有机物的物体,这种复合过程通常也会以“流星”的形式表现出来。流星产生的这类物体通常被称为“凝胶体”“天雨肉”“雨血”等。有大量资料记载了这类现象。

自从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其基本现象一直是相同的。人们看到一颗流星落在附近,经调查研究,发现在相近的地方有一团像胶体一样的东西。

1844年10月8日,在德国科布伦茨附近,天黑后,有两个德国人在犁过的一片干旱田地里漫步,他们突然看到一个发光物体径直地降落在离他们不到20米处,并清楚地听到它撞击地面的声音。他们把现场做了记号,第二天一大早,发现一个非常粘黏的灰色凝胶物,用柴棍拨弄它时就整个颤动。

当电离层或辐射带中由于某种原因而聚集了大量硫离子(如火山爆发喷出硫离子等)并发生复合时,就会形成“硫黄雨”“火硫星”、酸雨等。1873年6月17日,匈牙利和奥地利报道了一次奇特的自然现象。据完全可靠的消息说,在席坦及其邻近地区上空,一颗流星爆破之后不久,一颗像拳头大小燃烧着的硫熔体坠落在莱金堡以南约6千米的一个名叫普劳斯奇伟兹村庄的道路上,那颗流星几乎就在该村的天空爆炸。燃烧的硫熔体被一群村民扑灭了。

1867年10月18日,休莱地区的居民在夜里目睹了一次非常稀奇的现象—“火阵雨”。这场火雨下了大约10分钟就停止了,火雨不断地降落时发出一种亮光。第二天早上,发现在村里的一些水坑和水桶里浮盖上一层厚厚的硫的沉积物。

同样,当电离层和辐射带中由于诸如海水蒸发而使钠离子进人大气层等原因而聚集了大量钠离子时,还可能会下“盐暴”。如1815年袭击马萨诸塞州海岸的那次“盐暴雨”,据当地老百姓描述,那天刮起大风,大雨滂沱,在周围1千米多的范围之内,房屋和所有东西都蒙上了一层盐。

由此可知,史书上大量记载的“流星”“陨石”“陨石雨”,基本上都属于这种“电离层或辐射带等离子体复合”事件。

宇宙有界限吗

宇宙是有边的还是无边的,现在的说法很多。随着天文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宇宙的了解不断深化,可观测的宇宙在不断地逐渐扩大,现在望远镜观测到的离我们最远的类星体已近200亿光年之远。而且这一记录还将不断被打破。

有些天文学家估计宇宙的90%以上的物质都是用望远镜看不见的暗物质。他们认为,中微子是重要的暗物质“候选者”。科学家先后通过实验发现中微子可能是有质量的。如果这一结论最终被证实是正确的,那它将给宇宙带来很大的影响。因为中微子如果是有质量的,那么宇宙就是有限的,宇宙在遥远的未来就会由膨胀转变为收缩。

宇宙的大小是建立在“大爆炸宇宙论”的基础上的,宇宙是由一团物质爆炸而产生,物质炸开后,碎片向四周扩散,膨胀再膨胀,在这个膨胀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星云、星系以及其他的一些星体,于是形成了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当宇宙膨胀到一定时候,就开始收缩,又回到爆炸前的状态,这些物质就这样不断的聚拢又分开,重复着大爆炸和大坍聚,永无止境,科学家称之为“振荡宇宙”。

现在普遍认为,宇宙是有限而无边的三度空间,我们可以在宇宙中运动,但永远不会找到宇宙的边界,更不可能离开自己的宇宙,而且我们的宇宙仅仅是许多宇宙中的一个,在我们的宇宙边界之外还有许多我们看不到的其他膨胀着的宇宙。

会发生天体间的大碰撞吗

21世纪科学家计算表明’宇宙大碰撞的时间要比预先计算的提前。

如果银河系将提前发生大碰撞,人类将会怎样呢?

天文学家已经发现银河系正在与它的邻居仙女螺旋星系相互靠近,而最新计算发现它们的碰撞时间要比预先计算的更早,它们的首次碰撞将提前在20亿年后。

碰撞发生时我们的太阳和我们的地球会怎样呢?

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计算显示,太阳和我们地球等行星将有可能飞出银河系进人仙女座的外缘。而且,这种碰撞将发生在太阳系“死亡”之前。

计算机模拟显示,银河系和仙女座的首次碰撞将发生在不到20亿年后,比原来计算的时间早了数10亿年。人类在地球上可以看到夜空中的巨大变化,仙女座的巨大引力将星球拉离原来的轨道,原来狭长的银河系将被拉扯得一片。

那个时候,太阳仍然是一颗燃烧氢的主序星,它将变得更加明亮和灼热,足以将地球上的海水煮沸。

大约50亿年后,仙女座和银河系将完全合并成一个球形的椭圆星系。那时候太阳已经接近红巨星阶段,生命也已经走到了尽头。包括地球在内的几大行星,那时距离新星系中心的距离大约是10万光年,大约是现在距离的4倍。

那时候人类可能仍然存在,他们将看到一个与现在完全不同的天空景象一狭长的银河系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数10亿颗星球组成的巨大隆起。也许,未来的科学家可能会回想起这次预测的。

未来的宇宙

因为能量的走势始终是向着递增,也就是混乱度增加的方向流动的。说通俗一点,就是说能量始终是朝向平均分配的方向流动的。一杯热水放在比较冷的环境中,过一段时间就和周围环境的温度一样了,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这是以前一个科学家发现的,但是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发现其实宣布了宇宙的命运:所有恒星的能量必将最终平均分配到宇宙中,而宇宙是这样的巨大,所以能增加的平均温度几乎微乎其微。最后宇宙将以极低的温度存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恒星存在。

然后,宇宙将进人塌缩期,即宇宙大爆炸的相反。最终恢复到宇宙大爆炸初期。在这个塌缩的过程中,能量重新积聚,宇宙温度迅速提高到极大,所有物质融化,甚至连质子和中子也不复存在,据说将会融化到夸克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