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激励,惊人的力量
16592300000010

第10章 目标激励:有盼头才会有劲头(3)

设定目标民主决断,切记“子绝四”

不管是身处大企业还是小公司,不管是组织高层还是一般的基层员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奋斗目标,他们是通过目标的实现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每个员工都认可的目标,才能具有方向性,组织内的人才会因此形成巨大合力,创造出巨大价值。因此说,管理者在确立组织目标时,不仅仅只与组织的利益相关联,它还关系到每个员工的利益。

在现实中,目标的决断往往会偏向领导核心,组织的目标在不经意中会成为个人观点的体现。这样,目标就缺乏科学性了。因此说,目标的决断不能是管理者一个人说了算。

那么,管理者应该怎么来规避群体目标个人化呢?

《论语·子罕》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对管理者目标的决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毋意”的意思是指做事不能凭空猜测主观臆断。管理者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切以事实为依据,这样就能避免因为没有事实依据的主观臆断、凭空猜测。

“毋必”的意思是指对事情不能绝对肯定。孔子的第二绝非常明显地体现了辨证思想,所谓无绝对,一分为二,才是正确的。目标的决断应该顺应时势,顺应众人的要求。

“毋固”的意思就是管理者不能拘泥固执,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内容都是有限的,一味地固执,只能使自己越来越偏离正确的轨道,所谓兼听则明,怎样让管理者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是至关重要的。

“毋我”的意思就是不要自以为是。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管理者是我们常见到的。古人说:“能用众力者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者无愧于圣人。”目标的决断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意见。

“子绝四”给管理者深刻的启发:管理者要使自己制定的目标正确,首先要认清事情的真相,能够做出正确的决断。要做出正确决断,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是非常重要的。

管理者进取心强,求胜心切。而人都会有主观、臆测的缺点;武断、固执也时有发生,这样常常会酿成严重的后果。当然,不仅是孔子意识到这一人性弱点而提出“子绝四”,大智慧是相通的,佛家也有这样一句话:

“汝非阿罗汉,汝意不可信。”意思是在个人还没有达到圆满觉悟之前,每个人的主观判断,多少都会有偏差,不可执着一己的见解。“子绝四”的内涵与佛法中“去我”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应该是中国民主思想的体现,是国学智慧的又一经典之语。

关于孔子的“毋必”,《易经》中所阐述的“变易”的道理也与此相同。“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意思是天下事随时随地,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变,宇宙物理在变、万物在变、人也在变;自己的思想在变、感情在变、身心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物。目标的决断,还要注意情况的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纠正。

成功的管理者会随时检视自己确定的目标是否有偏差,并及时合理地调整目标,放弃无谓的固执,他们往往会轻松地走向成功。否则,就会自取其祸。

有两个贫苦的樵夫靠着上山捡柴糊口,有一天,他们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各自背了一包棉花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看到天要下雨,就在半道上用棉花与路边的居民换了一只羊羔。而他的同伴嫌不合算就没有交易。

快走到山下时,果然下起了大雨,背棉花的樵夫所背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已经无法背动,那樵夫只能放弃棉花,空着手和获得一只羊的同伴一同回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的人失败,不是没有本事,而是选错了目标又没有及时调整。

管理者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员工成为这两个樵夫。管理者要做到不持必定的态度处理事情,因为事情的正确发展,未必如你想象的那样必定,善恶等价值判断未必那么明朗。不要固执而不通变化,因为人心、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要与变化相应,流通无住。因此,管理者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在决定一个目标时,要超越自我、忘我、无我,浑然与天下大同。

目标一致,领导要当好总指挥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目标一致的团队最具有战斗力,最具有凝聚力,最具有创新力。与之相反,在工作中不能目标一致的团队是不堪一击的,是效率低下的。

作为团队的管理者,其协调的才能应表现在善于运用组织力量,把各种不同才能的人恰当地结合起来,形成配合默契、步调一致的团队思维与团队活动。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有效地调动各方信息,并有机地运用处理它。

有一次,一只小蚂蚁外出觅食。它靠着敏感的嗅觉,很快发现了食物。它几乎被眼前的食物惊呆了,因为它从来没有见过数量如此多的面包屑,它相信伙伴们同样也从来都没有见过。它想,如果把这里的面包屑都搬回家,至少可以供整个蚁群共同享用整整一个月的。

小蚂蚁毫不犹豫,搬起食物就往家的方向走去。一路上,它每碰到一个同伴,就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对方。一时间,路上的蚂蚁密密麻麻,都争先恐后地拼命往洞穴里搬运着食物。

天色已近黄昏,蚂蚁们一个个累得直不起腰来。可是那诱人的面包屑依然像小山一样,横在它们面前。

尊贵的蚁后站在旁边,一边为今天如此丰盛的收获暗自欣喜,一边又为这个庞然大物暗自着急:如果这样干下去的话,天黑以前不仅搬不完所有的食物,而且肯定会把孩子们的身体全部搞垮。

它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终于想了一个好办法,命令所有蚂蚁在食物前面依次排开,一直排到洞穴的储藏室里。第一个蚂蚁,拿到食物以后,转手移交给第二只蚂蚁,第二只再移交给第三只……最后一直移交到呆在储藏室里的最后一只蚂蚁的手里。

这样每一只蚂蚁都从繁忙的跑动中获得了解放,它们现在只需要站在原地进行工作,大大节约了原先耗费在路上的体力。不一会儿工夫,所有的食物都被轻松地移到了洞里。

由此可见,管理者必须善于安排好每个工作链上的环节,运用不同岗位之间的替补与支持,根据外界环境的不同,灵活变动每个员工所承担的任务,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浪费。这样才能使员工在整体上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

现代企业中,人才济济当然是令人高兴的事情。但使用人才时若调剂不当,不仅浪费人才,也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影响工作成效。

曾有这样三个人,他们无论能力还是智力,都是出类拔萃的,他们合资创办了一家工厂,分别担任会长、社长和常务理事。许多人都觉得这家公司一定会有比较好的前途,定会红红火火,欣欣向荣。但出人意料,这家公司竟然一路亏损,难以为继。集团总部得悉此情,立刻召开紧急会议,研讨对策,结果是敦请这家公司的社长退股,另图高就。对于集团总部的这项决策,许多人不理解,觉得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加速企业的垮台。

但没想到,留下来的会长和常务理事通力合作,迅速扭转了局面,使生产和销售额都达到了原来的两倍,获得了相当高额的利润。而那位改变投资的社长,也在新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凡的业绩。

由于三个人的个性、作风不能很好地配合,直接导致了过去的失败。

前后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工作协调上。

人们习惯上以为优秀的人在一起也必然是优秀的,而实际上并不一定如此。尤其是那些能干的人,往往都有极强的个性。这样的几个能人聚在一起,如果观点、脾气不合,往往容易产生对立和冲突。这样一来力量就会分散抵消,当然也就产生不了良好的工作成绩。所以人多反而会互相牵制,还不如一个人埋头苦干来得踏实。

由此,我们可以将管理者的协调推广到广泛的用人领域去。就企业而言,如果任何部门出现了这种人事调配不当,出现多马拉车不一股劲儿的情形,必然会使员工情绪低落,无从发挥工作的效率。相反,如果人事协调得当,优缺、长短互补,大家就能愉快合作,齐心协力。

其实,不一定每一个职位都要选择精明强干的人来担当。如果一个部门的十几人中只有一两个杰出的人物,其余那些才干平凡的人,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们的上司,工作也会顺利推动。

“一加一等于二”,这是尽人皆知的算术问题,可是在用人上,结果就可能不同了。如果配置协调得宜、步调一致,一加一可能等于三,等于四,甚至等于五;如果协调不当,一加一就可能等于零,更可能是个负数。

因此,作为团队的管理者,必须注重发挥自己在团队中的协调者角色,做一名优秀的乐队指挥。只有优秀高效的团队主管,才能带出优秀高效的团队。

周齐社是个主管生产的副经理。他刚从车间主任提上来没几天,就听说主管经营的副经理对他颇有微辞。原因是,上级提他上来当副经理只是过渡,为的是让他当经理。而这个主管经营的副经理也想当经理。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上任,周齐社的压力很大:一是生产管理经验不足,需要这位副经理的帮助;二是怕影响班子的团结,搞得以后没法工作。最头疼的是,这件事情不好当面解释。他只好先投入工作,想办法在工作中消除副经理的敌对情绪。

工作中,周齐社主动接近这位副经理。因为他对生产管理生疏,没有经验,便向其请教。比如说定额制定、成本核算、生产指标、管理考核,周齐社都主动去找他。遇上了具体的不好办的事情,也让这位副经理帮助想办法。一次,他与一位车间主任产生了矛盾,也请其出面协调。经过一段时间合作共事,他们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认同感。后来,这位副经理发现他工作上有了毛病,或是出现困难,还主动找他,帮他解决。

几个月以后,当周齐社被提升为经理的时候,他和那位副经理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接下来的几年中,因为彼此配合默契,相互协调一致,厂里的工作也越做越顺利。

事实证明:管理层注重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理解,协调一致,对企业内外的高效运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团队的协调是立体的,它包含了团队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和谐关系。一位优秀的团队主管,就像一个优秀的乐队指挥能够协调好乐队和乐声的节拍,演奏出优美的乐曲一样。因此,只有善于协调多方面关系,步调一致,才能当好这个总指挥,才能使自己领导下的每一个“五虎上将”都能发挥超一流的水平,从而提高团队整体的工作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