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时刻处于紧张工作状态中的人们,对于彼此在轻松的聊天式的交谈中完成说服的过程比较容易达成共识,但是因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我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里,很少有人是以休闲和具有幽默感的交流方式去说服对方的。当然在说服过程中,语言表达的关键不能只注重在你的语句是多么的幽默风趣,或是词藻的如何华丽上,而将说服对象弄得晕头转向。这里所说的轻松的说服方式指的是在一种宽松的氛围内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正确、明白地传达给说服对象,利用有说服力、有组织的言论使对方更正确地认清客观事实,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如果还是靠讲大道理的说服方式,满口的“之、乎、者、也”的高深哲学理论,那么,不但达不到说服的目的,反而让对方在心理上很难接受,同时产生逆反心里,最终导致事与愿违。
设身处地法
有人说,要想让别人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就无法获得成功,可如果你不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找到别人的兴奋点、热点,又怎么可能说服他呢?
有家电视台,每周设有一次关于人生问题讲座的节目,据说收视率要比其他同时段的节目高出许多。收视率之所以偏高,当然有许多原因,但其中或许有人们都喜爱观看他人遭遇不幸的残酷心理。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节目中巧妙的对话,使人百看不厌。
大多数有疑难问题而上电视请教的观众朋友,在开始时,多会对解答者所作的各种忠告提出反对意见或辩解,并且显得十分不情愿接受对方所言。但久而久之,不觉对解答者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频频点头称是。见了这些画面,真是比起在电影院中观赏一部电影的感受还要深。
凡电视台的主持人或问答者,无不是精挑细选才产生出来的,所以光是听听他们的说服方式也获益不少。
对于不易说服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使对方认为你也与他是站在同一立场。通常出现在探讨有关人生问题的电视节目的观众朋友,离婚女子占多数。此时,负责解答疑难者说的一句话是:“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原谅他的,而且绝不与他分手。”
千万别认为话中的“如果我是你”只是短短的单纯的一句话而已,殊不知它能发挥的效力是不可限量的。而这也就是由于人人都有认为“自己是最可爱”的心理所致。
如果你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无意中使用了一些不太得当的言词,但由于你巧妙地运用这句“如果我是你”,从而弥补了你言词上的过失,不仅如此,它还能促使对方做自我反省,使对方终于感觉到惟有你的忠言,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
让我们再看看美国心理学专家卡耐基是怎样做的吧。
卡耐基曾用某家大礼堂讲课。有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租金要提高3倍。卡耐基前去与经理交涉。他说:“我接到通知,有点震惊,不过这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因为你是旅馆的经理,你的职责是使旅馆尽可能赢利。”紧接着,卡耐基为他算了一笔账,将礼堂用于办舞会、晚会,当然会获大利。但你撵走了我,也等于撵走了成千上万有文化的中层管理人员,而他们光顾贵旅社,是你花五千元也买不到的活广告。那么,哪样更有利呢?经理被他说服了。
卡耐基之所以成功地说服了经理,在于当他说“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时,他已经完全站到了经理的角度。接着,他站在经理的角度上算了一笔账,抓住了经理的兴奋点——赢利,使经理心甘情愿地把天平砝码加到卡耐基这边。
汽车大王福特说过一句话:假如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就是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因为这样不但能得到你与对方的沟通和理解,而且更为清楚地了解了对方的思想轨迹及其中的“要害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击中“要害”。
名片效应法
名片效应,是指说话者先亮出自己的底牌,表明说话者自己的看法、兴趣、经历等方面与对方有许多相同之处,在听者中造成一种与他们有共同观点的好印象,以便以“同路人”的身份介入其间,然后逐步引导、感化对方接受劝告。
英国首相丘吉尔是一位说服与反说服的高手,他很懂得如何利用名片效应去赢得人心。1941年圣诞节,二战正酣,丘吉尔去美国,希望说服美国人和英国人站在一起,立即参加对德作战,以扭转当时英国所面临的危险局面。可是,当时不少美国人对英国人不抱好感,反对介入对德战争,这给丘吉尔的说服工作增添了难度。丘吉尔利用向美国公民致圣诞祝辞的机会,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他的“心理名片”。他强调英国和美国间的共同血缘、共同语言、共同宗教、共同处境、共同情感,从而深深地打动了美国人的心,使他们克服了对立情绪,把英国人当作“自己人”。下面请看丘吉尔的说服技巧:
各位为自由而奋斗的劳动者和将士:
……
我远离祖国,远离我的家庭,在这里欢度这一年一度的佳节。但确切地说,我并不觉得寂寞和孤独。或者是因为我母亲的血缘关系,或许是因为在过去许多年的充满活力的生活中,我在这里得到的友谊,或许是因为我们伟大的人民在共同事业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压倒一切其他的友谊的情感,在美国的中心和最高权利的所在地,我根本不觉得自己是个外来者。我们的人民讲着同样的语言,有着同样的宗教信仰,还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着同样的理想。我所能感到的是一种和谐的兄弟间亲密无间的气氛。
战争的狂潮虽然在各地奔腾,使我们心惊肉跳,但在今天,每一个家庭都在宁静的肃穆的空气中过节。今天晚上,我们可以暂时把恐惧和忧虑的心情抛开、忘记,而为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布置一个快乐的晚会。全世界说英语的家庭,今晚都应该变成光明与和平的小天地,使孩子们尽情享受这个良宵,使他们因为得到父母的礼物而高兴,同时使我们的任务,以各种的代价,使我们的孩子能继承的产业,不致被人剥夺;使他们在文明世界所应有的自由生活,不致被人破坏。因此,在上帝庇护之下,我谨祝各位圣诞快乐。
一席话把美国人拉上了战场,可见说服术的威力。
美国总统林肯也是一位善于运用名片效应,制造共同意识,从而赢得人心的专家高手。
林肯曾经说过:“不论人们如何仇视我,只要他们肯给我一个说几句话的机会,我就可以把他们说服。”他之所以如此自信,就在于他能巧妙地运用情感技巧,将别人同自己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近,使之由仇视变为好感。下面请看他在竞选总统辩论中争取民众,化仇恨为好感的一番演讲:
“南伊里诺斯州的同乡们,肯特基州的同乡们,密苏里的同乡们,听说在场的人群中,有些要想和我为难,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也是一个和你们一样爽直的平民。我生于肯特基州,长于伊里诺斯州,和你们一样是从艰苦的环境中挣扎出来的。同乡们,让我们以友好的态度来交往。我立志做一个世界上最谦和的人,决不会去损害任何人。我现在对你们诚恳要求的只是请求你们允许我说几句话。你们是勇敢而豪爽的,这一点要求,我想不会遭到拒绝。”
林肯的心理名片发挥了效应。他赢得了选票,当上了总统。
声东击西法
很多人在批评别人的错误时,往往是不经意触动了他们的“自尊”,从而火上又浇油,而倘若我们能借助不同的表达方式,声东击西,结果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了。
齐景公好打猎,喜欢养老鹰来捉兔子。一次,烛邹不慎让一只老鹰飞走了,景公下令把烛邹推出斩首。晏子知道了,去拜见景公,说:“烛邹有三大罪状,哪能这么轻易杀他?请让我一条一条地数落出来再杀他,可以吗?”
齐景公说:“可以。”
晏子指着烛邹的鼻子说:“烛邹!你为大王养鸟,却让鸟逃走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使得大王为了鸟的缘故又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把你杀了,天下诸侯都会怪大王重鸟轻士,这是第三条罪状。”
齐景公听后,对晏子说:“别说了,我知道你的意思。”
晏子本意是想救烛邹,但却没有替他说情,反而数落罪状,似乎是给烛邹罪上加罪,然而,事实上却是这三条罪状反而救了烛邹的命。原来,晏子用的是“声东击西”法,表面上是在给烛邹加罪,实则是为其开脱,并批评齐景公重鸟轻士,这样,既避免了说情之嫌,又救了烛邹;既指出了齐景公的错误,又不丢齐景公的面子,可谓“一箭双雕”。
使用声东击西说服法时,“声东”就是制造声势,同时也带有伪装的色彩,其目的是为了后面更好地说服。而声势越大,伪装得越像,就为自己提供了越好的说服环境。“击西”是说服的真实目的,这一步最好在前面“声东”中就能表达进去,即把它融进去而又不被对方发现。因此这是较难的一步,实际操作时,要认真对待。
汉武帝的乳母曾经在宫外犯了罪,武帝想依法处置她。乳母向东方朔求助。东方朔说:“这不是唇舌之事,你如果想获得解救,在你将被抓走的时候,一定要不断地回头注视皇上,但不可说什么。这样做也许有一线希望。”乳母经过汉武帝面前,果然一步三回头。东方朔在武帝旁边侍立,于是对乳母说:“你也太痴了,皇上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哪里还会要你的乳汁养活呢?”武帝听了这几句声东击西的话,面露凄然之色,当即赦免了乳母的罪过。
说服,范围说得大一点,就是与人斗智力,斗谋略。避开对方的注意力,分散其力量,松懈其斗志,然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使他措手不及。就连英明如汉武帝者也中了“声东击西”之计,这不能不说是杰出之作。
标志效果法
每个人对自己的优点多少都有点自负心,而且很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如果能善于利用人的这种欲求来说服之,对方即可让你掌握,依照你的期待去行动。
例如:你对一个小孩说:“你很聪明,又肯用功,功课一定愈来愈好。”这个小孩就会如你所愿,努力做个好孩子。相反的,如果你对他说:“笨蛋,你什么事都做不好,有什么用!”孩子也会依你所说的,愈来愈差,终至成为一个坏孩子。这种心理趋势,称之为“标志效果”或“角色形象效果”。
每个人都很容易受到别人所给他的“标志效果”的影响。好的“标志”,可以引发一个人的潜力;坏的“标志”,也会将一个人导入歧途,这是利用心理学的暗示效果。这种效果也适用于初次见面的场合,如果你希望对方是个有决断力的人,那么,不管他是不是这种人,你都可以给他冠上“你是个做事很有决断力的人”,对方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便不得不按照你为他贴上的“标志”去行动,也就是说,他会受到这个标志的约束。
“要一个人有优点,就得让这个人去担负这项优点”,这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名言。最了解这项心理构造的,便是设法使嫌疑犯认罪的刑警。例如:“你本来不是个会杀人的坏人,你的邻居也都说你很孝顺,但是你这样闷声不语,最伤心的还是你母亲,你是要做个孝顺儿子,还是让母亲伤心?”这番话给这位犯人冠上“孝顺”的标志,他也就会采取“孝子”的行动了。
人都有趋善心理。人们希望自己是善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而借助于这种高尚动机,把形象设计的标尺定高一点,就可以促使别人去扮演高尚的角色。
有这么一件事:
一位妇女带着个小孩上了火车,车上位子已被坐满,而这位妇女旁边,一位小伙子却躺着睡觉,占了两个人的位子。孩子哭闹着要座位,并指着小伙子要他让座,小青年装作没听见。这时,小孩子的妈妈说话了:“这位叔叔太累了,等他睡一会儿,他就会让你的。”几秒钟后,小青年起来客气地让了座。
显而易见,这个青年开始并不“高尚”,甚至算不上讲道德,但他后来为什么转变了呢?就是因为小孩妈妈给他设计了一个高尚的角色:他是很善良的人,只是由于过度劳累,而无法施善行。趋善心理使小伙子无法拒绝扮演这个善良的角色——确切地说,他是乐意扮演的。
无论人性本善或本恶或本无,人都不愿意自己被认为恶。连刽子手、战犯、政治流氓都要借助于一些高尚的名词粉饰自己,对于那些有小错误的普通人难道有必要加个罪名,将其一棍子打死,然后让他在众人的冷眼怒目中自暴自弃吗?多一份鼓励和信任,辅助以适当的疏导,对方会尽量克服自己的弱点去报答你的赞美的。
借助高尚的动机,使人们产生一种使自己的行为与对方评价的角色效果相一致的欲望,他可能表现得比他本人更高尚、更公正。
假如有人到你柜台上买东西,他已经挑了十来次,现在他又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怎么说服他痛快地购买呢?“我相信,您本意并不想挑三拣四,只是为了促使我们对我们店的商品质量及我们店的信誉负责。”结果怎样?他买了东西,高兴而归,而且绝不会说它差,因为他要实验你给他的“角色形象”。
把好的可能培植在善良的土壤里,把坏的可能断绝于萌芽状态,这就是用高尚动机进行角色形象设计的妙处,也就是所谓的“标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