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一般情况下,如何与上级谈话呢?在态度上,必须保持不卑不亢。对上级应当表示尊重,你应该承认他有不少强于你的地方,或者才华超群,或是经验丰富,所以要做到礼貌、谦逊。但是,绝不要采取“低三下四”的态度。绝大多数有见识的领导,对那种一味奉承、随声附和的人,是不会予以重视的。在保持独立人格的前提下,你应采取不卑不亢的态度。在必要的场合,你也不必害怕表示自己的不同观点,只要你从工作出发,摆事实,讲道理,领导一般是会予以考虑的。
你应该了解上级的个性。上级固然是领导,但他首先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人,他有他的性格、爱好,也有他的语言习惯。如有些人性格爽快、干脆,有些人则沉默寡言,事事多加思考,你必须适应这一点。不要认为这是“迎合”,其实,这正是应用心理学的一门技巧。
作为上级,一天到晚要考虑的问题很多。所以,你应当根据自己问题的重要与否,去选择时机思考。假若你是为个人琐事,就不要在他正埋头思考时去干扰他。如果你不知道上级何时有空,不妨先给他写张纸条,把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要点写上,然后请他交谈。或者你写上要求面谈的时间、地点,请他先约定,这样,领导便可以安排时间。
在谈话时,充分了解自己话题的含义,做到能简练、扼要、明确地向上级汇报。如果有些问题需要请示,自己就应有两个以上的方案,而且能够向上级说明各方案的利弊。这样,有利于上级做决断。顺便一提,只有一个方案是不明智的,因为没有选择余地,实际是强加于人。为此,你事前应当做周密的准备,弄清每一个细节,随时可以回答。此外,如果上级同意了某一方案是最好,事后你立即把它整理成文字再呈上,以免日后产生理解上的分歧,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要设身处地为上级考虑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的可能性。有些人明知客观上不存在解决某个问题的条件,却一定要去找上级解决。这种谈话的结果,一定是不欢而散的。
反映情况要忠实,要正确报告事实的真相,这是相当关键的。这不仅有利于领导作出正确的决断,也直接影响到领导本人的威信。有许多部门上下级、同级之间发生纠纷,就是因为某些人向上级报告失实而造成的。美国一位广告大王布鲁贝克在谈起他年轻时的一件轶事时说,一次他所在公司的经理问他,印刷厂把纸送来没有?他回答送过来了,共有五千令。经理问:“你数了吗?”他说:“没有,是看到单上这样写的。”经理冷冷地说:“你不能在此工作了,本公司不能要一个连自己也不能替自己反映情况的人。”对于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要说,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不能说做得很圆满,这样反而使上级反感。
抛砖引玉
上班族在与老板或上司的唇舌之辩中想占有先机,取得胜利,可以依靠抛砖引玉的说服技巧。
小龚是一家民营企业的打工仔,因为工作出色,被提升为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工作两年后,他发现钱老板过于抠门儿,活脱脱一个土财主,更令他想不开的是,自己虽然身为一个部门的头目,工资还不如在百货公司搞销售的一个同学多。他想,跟了这样的老板,既挣不了大钱,也干不成大事,于是产生了跳槽的想法。
向老板交了辞职报告的次日,钱老板找到他,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的论争。
钱老板问:“小龚,你究竟是怎么想的?”
小龚回答说:“只想趁年轻,实现当初的梦想。”
钱老板问:“就不能在我的这里实现它吗?”
小龚回答:“那很简单。首先,请你考虑给我加薪,每月不能少于50010元。当然,如果能把我派到你的一个下属企业去也行。”
钱老板于是说:“噢,不是我想亏待你,你想想,如果给你一人涨了工资,其他人找来,我能摆得平吗?财会部的某某、策划部的某某,不是比你资历深,就是比你年岁大。”
小龚似乎不解地问:“老板,这我可有点糊涂了,明明是个民营企业,可为什么要沿袭国营企业那些条条框框呢?你既然坚持那种陈腐的用人机制,那我也只得另找出路啦,何况有家公司已经开出了合适的价格。人往高处走,你能理解。”
钱老板说:“我佩服你这股子闯劲儿,既然是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你说需要怎样一条出路。”
小龚回答说:“只要是富于挑战性的都行。比如,不久前兼并的玩具厂不是正等着调整结构吗?”
钱老板兴奋了,说道:“噢,你是想在那儿开辟战场!那好,你去干吧——当厂长。给你60万元启动经费行不行?”
“行。”小龚又问,“我应当承担什么样的义务呢?”
钱老板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复道:“这很简单,到年底你能归还这笔款子的利息就行了,毕竟你还养活了那么几百号人啊!”
就这样,小龚得到了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
整个说服过程,小龚采取了一面利用钱老板对自己梦想的共鸣和惜才且愿意“蓄水养鱼”的心理,展开以情动人的攻势,一面又不失时机地抛出辞职之砖,以引出实现梦想的出路之玉,从而赢得了两块玉中的一块,即担任下属厂厂长的出路。对于老板而言,他也觉得不仅没有损失什么,反而得到了一个解决包袱的机会。
可见,上班族向老板争权益,未必都只有“不是鱼死就是网破”这样一种结局。事实上,只要上班族能在复杂纷繁的利益关系中采取得当的说服谋略,获得类似的双赢结局并非是不可能的事。
好牌坏牌同时出
对于下属来说,发现上司的问题,也许并不难,难的是敢不敢当面提出。通常的情况下,人们存在一种消极防卫心理,即担心多嘴多舌触犯上司,会招致打击报复,故而对上司的问题佯装不见,听之任之,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其实,这种明哲保身、三缄其口的态度是不正确的,是不负责任的,应该抛弃它。一切称职的下属都应出于公心,多一点大无畏精神,敢于对上司的问题给予朋友式的说服,哪怕上司一时想不通、不理解,甚至打击报复、给小鞋穿,也在所不惜。更何况,上司并不都主观固执,独断专行,绝大多数还是愿意倾听下属意见,希望把工作做好的。因此,要想说服上司,首先需要有一点勇气。
当然,由于彼此地位、职务的差异及隶属关系的制约,部属说服上司必然不同于说服下级或同事。他们只有善于把握上下级关系的特殊性,采取得体的口气、恰当的方式和技巧,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李先生是一家网络公司的总经理助理。他的顶头上司王总是搞学术、技术出身,由于工作重点长期放在学术研究上,因此对企业管理他是个门外汉,出于对技术的钟情与他所处的职位,王总对于技术部门的事总是亲自过问,把管理层体系搞得一团糟,其他部门虽然当面不敢说,但私下里却议论纷纷。因此,李先生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极为不顺。经过一番思考,李先生决定采取行动,向顶头上司王总提出自己的建议。他对王总说,真正意义上的领导权威包含着技术权威和管理权威两大部分,王总的技术权威在公司里有目共睹的,而管理权威则相对薄弱,有待加强。王总连连点头,并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这里李先生巧妙地运用兼并策略从而使王总改变了立场,并获得了成功。后来,王总果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人事、营销、财务的管理上,企业的不稳定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公司运营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李先生的管理权威也得到了巩固。
在工作中,对于比较谨慎的经理,最好是让他同时看到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两面说服的方式比较有效。
从潜在心理来看,反面的信息情报反而会引起别人的信赖,由此可见,人类是非常害怕被隔离的。换句话说,人类即使陷入不信任的状态中,其潜在意识还是希望能相信些什么。
如果使用反面的信息情报,能将他不信任的根源消除,点燃他想和人沟通的意愿,这样就会有一个相当大的转机了。
汉朝的开国始祖刘邦,有一次集合了身边的亲近大臣,举行座谈会,一起批评某大将军。其亲近的大臣韩信说:“这位将军可以发动50万大军。”
刘邦于是趁机问道:“那我呢?”
听到这个问话,每个人都默不作声,不敢回答,只有韩信非常平淡地说:
“我看陛下只不过能发动10万士兵而已。”
汉高祖刘邦一听便愣住了,但韩信紧接着又说出恭维的话:“陛下不能当士兵的将军,但是可以当将军上面的大将,也就是说陛下是将上之将的人才。”
由此可知,当人们产生不信任的时候,并不是百分之百的不信任。
所以,若能多多少少说动对方的心,使他对你产生信任感,就能使不利的信息情报转变为有利的信息情报。
这就是巧妙地运用心理战术,转变对方不信任态度的主要做法。
好牌坏牌一起出其实是一种信任诱导,总是出好牌,经理会怀疑你的动机,而专出坏牌,经理会认为你太傻。
就好比做生意,“便宜的理由就是因为它有瑕疵”,把不利的因素一公开,就可以消除顾客的不信任感。
一般人要化解对方的不信任,往往会以强硬的口气说:“请你相信我的话。”
或者说:“没有那回事。”
结果反而使对方的不信任感更加强烈。
因为这样说,就像是要将对方的不信任全面否定,只保留自己单方面的主张,这也是一种正面的攻击,这样做是不会产生任何效果的。
对于一件事情,如果光是强调好的一面,那么对方对其所说的话,就会存有不信任的潜在心理。有一个女大学生非常优秀,经常被周围的人夸奖、恭维,但是她反而疑神疑鬼,对赞扬她的人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为了要让经理相信自己,消除他的不信任感,而不再强调自己的优点,这样反而缺乏说服力。还不如利用人类潜在心理的“别扭心态”,来打破对方的不信任感。
例如:可以先给对方一些不利于己的消息,使对方觉得你“还蛮老实的”,这样他就会产生想听你继续说的意愿,这时,你可以附带地为自己说好话,在不知不觉中,对方就会顺利地接受你的诱导。
消除心理障碍
战国时代的策士都是驾驭言语的高手。《战国策》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靖郭君是齐国的贵族,原来很受齐王重用,在国内很有权势。后来他与齐王发生了矛盾,担心有朝一日会与齐王闹翻。于是,打算在自己的封邑四周筑起城墙,以防止齐王的进攻。这一举措显然太不明智了,以一个家族的力量与强大的齐王相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筑起高高的城墙,不但挡不住齐王,反而会使双方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自速其祸。因此,众门客纷纷劝阻,无奈靖郭君十分固执,不但不听,而且命令守门的人不得为说客通报。
正当众人束手无策焦头烂额之时,一个齐国人自告奋勇,上门求见。他向靖郭君保证,见面时只说三个字,多一字愿受烹刑。由于他许诺的条件十分奇特,靖郭君总算同意了他求见的要求。进门之后,他十分严肃地凝视着靖郭君,看了很长时间,然后,慢慢吐出三个字:“海、大、鱼。”说完转身就走。靖郭君听后大惑不解,忙叫住他追问,那人却不肯多说。直到靖郭君声明前面的约定作废时,他才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对靖郭君说:“先生没看见海中的大鱼吗?何其逍遥自在!鱼网捕不住它,鱼钩钓不到它。然而,一旦离开大海,在沙滩上搁了浅,就连小小的蝼蚁也能群起而攻之,把它当作口中之食。如今齐国就是您的大海,若有齐王的宠信,您何须筑城?倘若失去了齐王的支持,即使把城墙筑得再高,又于事何补?”靖郭君听了不由得连连称是,就此放弃了筑城的计划。
这位说客所讲述的道理,其实也算不得十分深奥,从前几位进行规劝的人,想必也都考虑过了。为什么他们规劝时,靖郭君听不进去。这位客人一说,靖郭君就听进去了呢?关键在于说服技巧。
从交际心理学的角度看,“规劝”这一行为方式本身带有某种暗示。即对方犯了错误,提出规劝的人真理在握,特来帮助对方,为对方指点迷津,这一暗示与听话人的自尊心相抵触,很容易引起听话人的反感。就靖郭君而言,这种抵触心理表现得尤为强烈——不仅拒谏,而且闭门谢客。因此,不难想象,众门客之所以劳而无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就在于他们不懂得分析听话人的心理。心理障碍不消除,再有说服力的言辞也不得其门而入。
这位齐人的游说工作,正是从消除心理障碍人手的。首先,他用“海大鱼”三个字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激起了靖郭君的好奇心。按常理说,会话时,话语应该围绕特定的话题展开。“海大鱼”三字,从字面上看,和当时双方共同关心的话题——筑城无丝毫联系。这样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不能不使靖郭君心痒难搔,好奇之心大起,好奇心一起,则主客之势互易。本来是靖郭君摆开了架势,严阵以待,准备拒谏。现在却是放下架子,好言安抚,虚心求谏。
不过,要克服靖郭君的心理障碍,光引起他的好奇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其他策略相配合,仍然不可能说服他。这位齐国人所采用的第二个重要步骤便是迂回出击。虽然靖郭君有了求谏的表示,他却并不急于谈论筑城的故事,因为“筑城”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过早触及这个话题是危险的,很可能会唤醒靖郭君的戒备心理,使他重新回到原先那种封闭状态中去。所以,这位老练的说客开始时仍然若即若离地大谈“海”和“大鱼”的故事。直到他把“大鱼”对“海”的依存关系充分论述清楚,并清晰地描绘出了大鱼“荡而失水”为蝼蚁所食的血淋淋的残酷景象之后,才画龙点睛地道出这则寓言的真意所在。这对靖郭君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当头棒喝,不由得他不幡然猛醒,马上放弃筑城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