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语言的突破
16592100000022

第22章 语言突破的技巧(1)

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是指办事时要看具体情况,灵活机动,不能拘泥于现成的条文,生搬硬套。说话也是这样,也要看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因人而异。

《鬼谷子·权篇》将“因人说话”的技巧演绎得淋漓尽致:“与智者谈话,要以渊博为原则;与拙者谈话,要以强辩为原则;与善辩的人谈话,要以简要为原则;与高贵的人谈话,要以鼓吹气势为原则;与富人谈话,要以高雅潇洒为原则;与穷人谈话,要以利害为原则;与卑贱者谈话,要以谦恭为原则;与勇敢者谈话,要以果敢为原则;与上进者谈话,要以锐意进取为原则。”这些都是与人谈话的原则。

与朋友说话的技巧

随着个人活动的辐射,社交活动的增加,经济活动的扩大,使朋友在当代越来越重要。朋友是沙漠的绿洲,是人生的玫瑰。孤独时,朋友向你走来;寂寞时,朋友向你走来;哀愁时,朋友为你分忧;高兴时,朋友与你同乐。

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回忆性的文章里讲了他和朋友之间发生的一件事:

他和他的朋友阿林到某大城市歌厅找工作。费了很多周折都没有结果。有一天他们又找到一家歌厅,好不容易说服歌厅给他们试唱的机会。到了晚上出发前,节目主持人病倒了。他的朋友阿林说了一句:“你这病来的还真是时候。”说完,头也不回就走了。

望着朋友离去的背影,他立刻感觉到一种彻底的绝望。半个多小时后朋友又回来了。他发现朋友的背包瘪了下去,手上却攥着几张钞票。

阿林过来拉着他的手说:“走,咱们去医院。”他问阿林:“你的演出服呢?”阿林平淡地说:“当掉了,以后再买新的。先把你的病治好。”……两个人的话里没有华丽的词藻,甚至也没有几个字。然而,寥寥数语中蕴含着挚友之情。

高尔基为我们总结过:“真正的朋友,在你获得成功时为你高兴,而不捧场;在你遇到不幸或者悲伤的时候,会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朋友是了解你和爱你的人,和朋友说话有一定的技巧。

推心置腹

推心置腹这一成语,是由《后汉书》“推心置腹中”一语演变而来。

说服时,肺腑良言固然重要,但把它置于对方的腹中更为重要。良言人心才发生效应。

战国时,有个博学善辩之士叫蔡泽,想劝说秦国丞相范雎退位,把相印交给他,并真的远涉而来。消息传开,范雎反感至极,“百家之说,吾莫不通;众口之辩,遇我而屈。小小蔡泽,竟敢胆大包天,口出狂言,即使秦王也莫想夺我相印。”

而蔡泽见范雎时,尽管范雎对他非常反感,蔡泽却一见如故,推心置腹地讲了番道理。他用许多古代名相不能审时度势及时让位隐退,结果招致杀身之祸的教训,开导范雎认清在盛名之下,得势之时,主动交出相印的好处。他还运用比喻的方法,进行劝说:“翠鹄和犀象是两种生命力很强的动物,为什么又往往早死,是因为它们惑于贪饵。一个人千万不能过于贪图功名,只顾眼前。”有力的说理,善意的劝告,终于消除了误解和抵触,使范雎真的高高兴兴地把相印交给蔡泽。

推心置腹,可以使一时敌对的人变成至爱亲朋,使本来隔阂很深的人成为知己,使相逢初始的人一见如故。而我们有些人常常抱怨“攻心难,难交心”。原因恐怕就在于,有的只满足于把心掏出来,而不想方设法把自己的一片赤心置于对方的腹中,使他人真切地感到你的善意和关心;有的由于以“教育者”自居,虽有心谈心,却无意“交心”,或要求他人“全抛一片心”,自己却“只说三分话”。在一些教育者嘴里,“我去打通他的思想”成了“促膝谈心”的同义语与代名词。这样的教育者即使真理在握,一言九鼎,也会使听者悚然,令人缄口。自以为高人一等,怀揣着一块冰,喜欢眯着眼睛去睨人的说服者,怎能获得谈心的效果呢?

另外,劝说者仅根据一厢情愿,而不顾对方的意愿或客观条件,是不可能取得劝说成功的。劝说者根据对对方心理特点的了解,经历了对方相应的心理反应或变化,再考虑劝说技巧的选用,才为使对方口服心服创造条件。

假如对方觉得你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但是用的是:“恐吓战术”或徒以口舌取胜,就会觉得你是不值得信赖的,他的态度必然就倾向于闭锁性和对抗性。这显然离劝说胜利的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

情感导向

要想诱使初次见面的朋友说话,首先,必须让对方能有愉快的心情。关于这点,最好的榜样就是电视台或电台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般人总以为他们是谈话的高手,事实上,他们比一般人强的也只不过是懂得如何运用心理战术,使谈话对象心情愉快而已。

假如你是一个正想戒烟的人,当你走人某家商店,一位女营业员问你:“同志,你买不买烟?”这时,买烟与不买烟的思想斗争就会在你的头脑中展开。最后,或许你戒烟的自我控制力取得了胜利。但是,如果这位女营业员换一种方式问:“同志,你买烟吗?”这时,你就会简单干脆地回答:“不买!”因为,你头脑中拒绝买烟的思想立即付诸了行动。如果这位女营业员再换一种方式问道:“同志,你想买什么牌子的香烟?”或者说:“同志,我现在就把烟拿给你吗?”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就会情不自禁地回答:“来一盒吧!”

这时,为什么你的心理状态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却因为女营业员的三种不同的问话形式而使你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呢?原因就在于女营业员的第一种问法间接地提醒你,你可以对她的建议持反对意见,换句话说,她间接地招致了你的对立和抵触情绪;女营业员的第二种问法则明白地告诉你,可以拒绝她的建议,即她直接地唤起了你的注意力从“买不买烟”的问题引到了“买什么牌子的烟”、“什么时候买烟”的问题,从而排除了你在思想上产生对立和抵触情绪的可能,并引发出不买会难为情的情感来。这样,你往往会在不加斟酌的情况下,就贸然地接受了她的建议。

情感,是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力,一切活动的完成都需要有情感。人的行为,在许多情况下,不是理智造成的,而是情感造成的,或者说是由外界的思想或建议激发你的情感造成的。

人们行为的特点启示我们:只要能吸引被说服者,打动被说者,使他对你产生好感,就可以使被劝说者按照你的思想去思考,心悦诚服地去接受你的建议,改变自己原来的态度。要说服人,首先就必须赢得对方的好感,以此成功地改变对方的态度,“推销”你的观点,假如人心不平,对你的印象恶劣,你就是说得天花乱坠,也难以使人对你信服。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人人都有健全的头脑,不会轻而易举地被说服。虽然我们不能从思想上强迫朋友同意我们的见解,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情感导向使他们能接受我们的观点。

恪守信义

我们常说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讲的就是人的信誉。一个没有信誉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现在的生意场上,公司、企业做广告做宣传,树立公司、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就是想提高公司、企业的信誉度。信誉度高了,人们才会相信你,和你有来往,成交生意。不过,公司、企业的信誉度得靠产品上乘的质量、优良的服务态度来实现,而非几句响亮的广告词、几次优惠大酬宾便可做到。人的信誉也是如此。交朋友也是如此。

在我国古代交朋友,就强调一个“信”字。在小孩子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中,就专门有讲交友的章节,而且有种种概括:“心志相孚为莫逆,老幼相交日忘年”,“尔我同心曰金兰,朋友相资曰丽泽”,“刎颈之交相如与廉颇,总角之好孙策与周瑜”,这些都是说友情的深厚,而诚信是深厚友情的源泉。

相传东汉时,汝南郡的张劭和山阳郡范式同在京城洛阳读书,学业结束分手时,张劭站在路口,望着长空的大雁说:“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见面……”说着流下泪来。范式忙拉着他的手,劝说道:“兄弟,不要悲伤,两年后的中秋节,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会。”

两年后的秋天,张劭偶闻长空一声雁叫,引起了情思,赶紧回到屋里对母亲说:“妈妈,刚才我听到长空雁叫,范式快来了,我们准备准备吧!”他妈妈不相信,摇头叹息:“傻孩子,山阳郡离这里一千多里路啊!他怎会来呢?”张劭说:“范式为人正直、诚恳、极守信用,不会不来。”老妈妈只好说:“好好,他会来,我去做点饭。”其实,老人并不相信,只是怕儿子伤心而已。

范式果然在约定的日子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旧友重逢,异常亲热。老妈妈激动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泪,感叹地说:“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范式重信守诺的事情为后人传为佳话。

顾炎武曾以诗言志,“生来一诺比黄金,那肯风尘负此心。”以表达自己坚守信用的处世态度和内在品格。讲信用、守信义,它不仅体现对朋友的尊敬,也表现对自己的尊重。

讲究礼仪

许多人常常涉及这样的误区:说服好朋友不需要讲究客套。他们认为,好朋友彼此互相了解,亲密无间,如兄如弟,讲究客套太拘束也太见外了。然而,他们不知道朋友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说服时容不得半点干涉、强求和控制。朋友之间再熟悉、再亲密,也不能不尊重对方,否则,默契和平衡将被打破,友好关系将不复存在。

充沛的感情能促进和谐深沉的交往,这种感情不是矫揉造作,而是真诚的自然流露。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用礼仪来维护和表达感情是人之常情。

不过,好朋友之间讲究礼仪,并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过于讲究礼仪,一味打躬作揖,则更加糟糕。所以朋友间的交往要恰如其分,不强交,不苟绝,不面誉以求新,不愉悦以苟合。

朋友之间,在非原则问题上谦和礼让,宽厚仁慈,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则应保持清醒,不能一团和气。见不义不善之举应阻之止之,如力不至此,亦应做到不助之。如果明明知道有人在行不义不善之事,却因他是长辈、上司、朋友,即默而容之,这就是一种很自私的趋避。有时候,立定了脚跟做人,的确是会冒风险的,也可能会受到暂时的委屈,受到别人的不理解,但是这种公正的品德,最终会赢得人们的尊敬。

《说唐》里鼎鼎大名的尉迟恭是一名莽勇的将军,殊不知在唐史里,他也是一位以“和而不流”著称于世的君子。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与吏部尚书唐俭下棋。唐俭是个直性子的人,平时不善逢迎,又好逞强,与皇帝下棋却使出自己的浑身解数,把唐太宗的棋打了个落花流水。唐太宗心中大怒,想起他平时种种的不敬,更是无法抑制自己,立即下令贬唐俭为潭州刺史,这还不干休,又找了尉迟恭来,对他说,唐俭对我这样不敬,我想借他告诫百官。不过现在尚无具体的罪名可定,你去他家一次,听他是否对我的处理有怨言。若有,即可以此定他的死罪!尉迟恭听后,觉得太宗这种张网杀人的做法太过分,所以当第二天太宗召问他唐俭的情况时,尉迟恭只是不肯回答。反而说,陛下请你好好考虑考虑这件事,到底该怎样处理。唐太宗气极了,把手中的玉版狠狠地朝地下一摔,转身就走,尉迟恭见了,也只好退下。

唐太宗回去后,一来冷静后自觉无理,二来也是为了挽回面子,于是大开宴会,召三品官入席,自己则主宴并宣布道:“今天请大家来,是为了表彰尉迟恭的品行。由于尉迟恭的劝谏,唐俭得以免死,使他有再生之幸;我也由此免了枉杀的罪名,并教我以知过即改的品德,尉迟恭自己也免去了说假话冤屈人的罪过,得到了忠直的荣誉。因此赐尉迟恭绸缎千匹。”

唐太宗这样做,当然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公正”;同时,他也感谢尉迟恭。假使尉迟恭真的按他的话去陷害唐俭而致其死,又安知唐太宗肯“公正”起来,不治罪尉迟恭呢?与朋友相处也是一样,如果是真心待人,就应该对他加以爱护,不但帮助他渡过种种的难关,而且也要帮助他克服种种弱点,天长日久,朋友们自然会了解你的为人和品格,包括自己的上司和同事。

平等相处

朋友之间也存在着某种意义的控制或依赖,这些不属于友谊的范畴,只不过是习惯罢了,但它影响着你与朋友的关系。如果你在说服时摆出控制者或依赖者的架势,你就不可能体会友谊的真正含义,你也不是一位真正的朋友。

健全的和不健全的友谊之间有一条几乎模糊不清的界线。有些人与朋友的关系恶化、令人失望或令人非常不满,他们往往难以区分健全的和非健全的友谊。

过分的依赖会损害你和朋友的关系,而且是双方的。朋友并非父母,他们没有法定责任来指导和保护你,他们可以给你支持,但不可能包办代替,你必须清楚,这只不过是朋友的范畴而已。

你自己不能做决定,缺乏主见,就会使你受到朋友正确或错误的意见影响。为此,你应该立刻决定,摆脱对朋友的依赖。

有的人恰恰相反,他们盛气凌人,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总喜欢指手画脚,不管朋友的想法如何都要求朋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种做法为友谊的发展埋下了不祥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