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学发明与创造
16591500000003

第3章 日常生活中的发明与创造(2)

帕平一再强调说,用这种烹调法能保留用其他方法不能保留的香味和营养成分。

英皇查理二世对这一发明极感兴趣,并特地命令帕平为他制造了一个,放在白金汉宫中国王的实验室里。

若干年后,帕平开始任皇家学会的临时实验室主任,1712年前后逝世于伦敦。

能够让食物保鲜的小“屋子”

对于现代家庭来说,电冰箱是不可缺少的。

有了它,才能在炎热的夏天保持食品的新鲜,才能造出各种清凉的饮料。

古时候,有钱人家让人从高山上或结冰的江河湖泊把封冻的冰块取来,贮存在地窖里,作为食物保鲜之用。

在过去的农村里,也有一种把新鲜肉类或果品吊在深水井里的办法,利用水井中的低温来延长保存的时间。

但这些方法都比较费事,不便于家庭使用。

直到制冷机发明之后,才使人们找到了一种更为科学的保鲜方法。

制冷机是怎样发明的呢?制冷原理的发现者是英国着名的物理学家法拉第。

他在1822年发现,给氨或氯之类的气体加压,就可以使它变成液体,取消压力之后,它又重新变成气体。

50年以后,德国化学家林德提出了一个设想:如果利用法拉第发现的现象,先加压使氨气液化,然后将此液化物向一个狭小的空间放出,它会立即蒸发成气体,同时吸收蒸发热,使周围的温度下降。

如果使这一过程在密闭容器中反复进行,那就会实现人工冷冻。

按照这一设想,林德进行了反复试验,终于在1873年发明了冷冻机。

但这种冷冻机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一旦发生故障,氨气外泄,就会臭气逼人,影响左邻右舍。

为了改进冷动机,193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究所所长凯特灵受一家冷冻公司的委托,开始研制新的冷媒。

凯特灵把研制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得意门生米吉里。

米吉里和他的另外两位年轻的同事合作,经过系统的研究,终于找到了二氟二氯甲烷这种最适宜的气体化合物,并通过动物试验,证明它无毒。

他们给这种气体化合物起了个商品名叫氟利昂,并成立了一家化学公司,专门进行氟利昂的生产。

随着新冷媒氟利昂和小型制冷机的出现,电冰箱很快进入了千家万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

味精使食物变得更可口

味精是人们所爱用的调味佳品,它早已风靡世界,几乎走进了每一个家庭。

味精的发明者是日本的池田菊苗,商标名称叫做“味之素”。

说到味精的发明,也有一段故事。

1908年的一个夜晚,东京大学化学教授池田菊苗还在实验室里和助手一起进行着实验,到晚上9点多钟,他们才结束工作,早已饥肠辘辘的池田菊苗匆匆赶回家去吃饭。

饭桌上,池田菊苗大口地吃着夫人准备好的晚饭,感到十分可口。

饭吃完了,池田夫人又端来一碗汤。池田喝了一口,感到这碗汤特别鲜美。

他一边喝,一边仔细端详着这碗汤。他看到碗里不过是一些细细的海带丝和几片薄薄的黄瓜片,没有其他什么东西。

池田菊苗就问妻子,这碗汤加了什么东西。池田夫人回答说,除了海带和黄瓜,什么东西也没有放。

海带是北海道产的,刚从展销会上买来。

当天晚上的饭桌上,“海带为什么有它特殊的鲜味”成了一家人谈话的主题。

第二天,池田把妻子做汤剩下的海带带到实验室,开始对海带进行一番详细的化学分析,试图找出有鲜味的成分来。

经过半年的研究化验,池田终于从海带中提出了可以增加鲜味的成分——谷氨酸。

下一步的问题,就是如何制取谷氨酸了。从海带中只能提炼出微量的谷氨酸,而且代价较高,缺乏实用价值。

池田想:在海带里含有谷氨酸,在别的东西里是否也有呢?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发明了从小麦中提取谷氨酸的方法。

就是把小麦粉进行浸泡,洗掉其中的淀粉,取出所谓的“面筋”,再加上盐酸,一起放在高压罐里加热,使其水解。

然后,把水解液存入结晶槽里放上10天,使它慢慢冷却,谷氨酸便成了盐酸盐而分离出来。

这时再加苛性钠(烧碱)中和,谷氨酸就变成谷氨酸钠——味精。

其实,在池田菊苗之前,早就有分离出来的谷氨酸了。

德国化学家李特豪森在研究氨基酸的过程中就曾分离出了谷氨酸。但谁也没有发现谷氨酸具有鲜味这一特点。

而池田则在偶然中发现了谷氨酸可以助鲜的秘密,并进而发明了味精。

能够提神的咖啡

关于咖啡的发现,有一个着名的传说。

大约在公元850年,有一个叫卡尔迪的阿比西尼亚牧羊人,他发现自己的山羊有一种奇怪的举动:一直在啃一种常青的灌木。

于是他决定尝几颗这种植物的干果。一尝之后他发现,这种干果能起兴奋作用,便到处宣扬他的发现。他碰到了一个在祈祷时老爱打瞌睡的老人,便劝这位老人尝一尝这种植物的干果。

老人尝了之后,果然有了精神。于是咖啡便传播开来,成了人们喜欢的一种饮料。

原来这种常青植物含有咖因碱,而少量的咖啡因就能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血管和肾脏的作用而使人出现兴奋状态。

由于咖啡对人有刺激作用,所以在从阿比西尼亚出口到也门和其他阿拉伯国家之后几百年间,咖啡在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饮料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大争议,出现了无数次禁止饮用的情况。但由于它深受人们的欢迎,最终还是无法禁止。

1838年,美国国会开始用咖啡来取代美国士兵和海员给养中的朗姆酒。

最开始时是用咖啡汁,但事实证明液体式的咖啡并不适用。

生活在芝加哥的一个叫加藤佐取的日本化学家发明了粉末状的速溶咖啡,并于1901年开始出售。

1906年,一个叫华盛顿的美国化学家研究了一种精制的速溶咖啡,并在市场上大量出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部购买了国内生产的全部速溶咖啡,给咖啡业以巨大刺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购买了二亿六千万磅的速溶咖啡,全部供应部队使用。

普通的粉状咖啡是一种不溶的浓缩物,生产过程的第一步是把绿色的咖啡豆混合起来,第二步是烘烤,第三步是磨碎,然后用蒸馏法有效地提取。

20世纪60年代咖啡采取了一种新的干燥法。

这种方法是先把提取物进行冰冻,然后放在真空内去掉水分,留下干的浓缩物,再把它制成速溶的固体颗粒,这样制造的咖啡具有更加美妙的香味。

简单方便的拉链

拉链的出现是两个世纪之前的事。当时,在欧洲中部的一些地方,人们企图通过带、钩和环的办法取代纽扣和蝴蝶结,于是开始进行研制拉链的试验。

1893年,一个叫贾德森的美国工程师,研制了一个“滑动锁紧装置”,并获得了专利,这是拉链最初的雏形。这项装置的出现,曾对在高筒靴上使用的纽扣扣钩造成了影响。但这一发明并没有很快流行起来,主要原因是这种早期的锁紧装置质量不过关,容易在不恰当的时间和地点松开,使人难堪。

1913年,瑞典人桑巴克改进了这种粗糙的锁紧装置,使其变成了一种可靠的商品。他采用的办法是把金属锁齿附在一个灵活的轴上。这种拉链的工作原理是:每一个齿都是一个小型的钩,能与挨着而相对的另一条带子上的一个小齿下面的孔眼匹配。这种拉链很牢固,只有滑动器滑动使齿张开时才能拉开。

拉链最先用于军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队首次订购了大批的拉链给士兵做服装。但拉链在民间的推广则比较晚,直到1930年才被妇女们接受,用来代替服装上的纽扣。

拉链是在1926年获得现在的名称的。据报道,一位叫弗朗科的小说家,在推广一种拉链样品的一次工商界的午餐会上说:“一拉,它就开了!再一拉,它就关了!”十分简明地说明了拉链的特点。拉链这个词就是这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