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技未解之谜
16591400000014

第14章 海洋湖泊篇(2)

飞机和船只在百慕大三角海域不断神秘地失踪,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这一地区存在着一个使人莫解的具有严重威胁性的谜。为了解开这个谜,科学家和探险家纷纷前往考察探险,运用了事件分析、模拟实验等多种方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和假说。

(1)百慕大三角海域存在着一个强大的磁场,干扰飞机和船只的正常航行,并导致机船遇难。

(2)百慕大三角区海底有一个巨大的暗洞,它穿越美洲大陆,直通太平洋。这种巨大的洞穴,产生一股极大的吸力,过往的飞机和船只,就可能被吸到海底。

(3)百慕大三角海区可能存在黑洞。黑洞是一种死亡了的星球,当它的能量用完之后,便出现奇妙的“内缩”现象。这种“内缩”的吸力极强,连光线也能被吸进去,因为没有光发射出来,所以是个黑洞,但可以探测到。大约在1500年前,有一直径约50千米的巨大陨石,坠落在百慕大三角区的海底,产生的巨大撞击力能量全部消耗殆尽后,便出现“内缩”,同时产生强大的吸力。

从那时起,过往的飞机和船只自然会被黑洞吸进去。

(4)百慕大三角区海面布满了直径数千米,甚至数百千米的巨大漩涡。这种巨大的漩涡从海底旋到海面,能产生一个强大的电磁场,导致飞机、船只失事。

(5)百慕大三角区存在直径约2000千米的巨大漩涡。它就像一面巨大的凹面镜,在阳光入射角60~70度时,聚焦直径可达数百至数千米,其温度之高,足以使飞机和船只顷刻间熔化,即使稍有靠近,也能引起爆炸烧毁。夜间能将星光、月光聚焦,使磁场扰动,造成飞机、船只上的仪器失灵,导致机、船毁灭。

(6)百慕大三角区海底有许多孔洞。这些海底孔洞,不断放出甲烷和其他有毒气体,机、船人员吸入这种气体便窒息而死,而机、船被急风恶浪吞噬。

(7)百慕大三角区海域的海底,沉积了一层由动植物遗体和沉船等组成的“水合物”。这层“水合物”一旦海底火山爆发或受海洋暖流的冲击,就会溶解,产生大量甲烷。甲烷从海底上冒,形成无数气泡,使海1水压力减小。气泡上冒到海面破裂,以便造成海水的“中空”,当船只由“实水”驶入“虚水”区时,虚水因无法支撑船只重量,便沉入海底。飞机经过这一海域时,因甲烷将空气中的氧气“逼离”,造成缺氧熄火而坠落。飞机在坠落过程中,从排气管中排出的灼热、带有火花的废气,引燃四周的甲烷,将飞机烧毁。

上述的各种猜测或假说,对百慕大三角之谜都作了解释,但由于论据不足,还不能令人信服。

此外,还有人提出,海啸或特大龙卷风、晴空湍流与百慕大三角的关系。

海啸能形成巨浪,使过往船只突然倾覆或沉没,有的即使是一条大船,也会被巨浪击成两截,可是难以解释飞机的失踪。特大龙卷风形成一个高大的水柱,使过往船只甚至低空飞行的飞机失事。晴空湍流可摧毁飞机,但不能吞没船只。

也有人认为,海底有金字塔,因而造成了百慕大三角之谜。据报道,最近在百慕大三角海域,一些海洋学家在海底发现了两座巨大无比像玻璃样的金字塔,而且认为这两座金字塔不是远古时代建造的。

负责深海搜索行动的海洋学家韦拉·梅亚博士说,他是在1992年4月一次例行海洋测量工作时无意中发现的。金字塔位于美国迈亚密布市以东约1000千米处水深600多米的海底。

从声呐仪测得的资料,也显示出这两座金字塔起码有200多米高,基底阔达600多米,比埃及帝王宫的最大一座金字塔还要大上1倍左右。海底金字塔的存在,改变海流运行的形式,可能导致来往船只遇难,但难以造成高空飞机毁灭,即使导致机、船失事,也只能限于局部的海域。

其他还有飞机、船只被外星人的飞碟所俘虏或海底巨大“海怪”所吞噬,炸毁飞机的空中火球,导致飞机、船只失踪的重力异常、自然激光、次声波等,不一而足。

多年前,由美国、前苏联和法国科学家组成的调查“百慕大神秘三角”之谜的小组,利用在太空运行的人造卫星进行侦察,揭开了这一神秘的百慕大三角之谜。根据激光扫描的照片发现,在这个三角地区有一个威力无穷的巨型湍流漩涡。

领导这个调查小组的首席科学家阿科尔博士表示,这个巨型漩涡出现时只不过3秒钟,但其威力无穷,令人难以置信。它的吸引力之强,比地球上任何飓风、大地震或火山爆发的威力都强得多,与月球影响地球潮汐的万有引力相比毫不逊色,它可以影响月球上的天气。这个巨大的漩涡的出现,飘忽不定,难以测摸,要在大西洋寻找到它,真像大海捞针。这也是前人未能解释百慕大三角之谜的主要原因。当突如其来的巨大漩涡出现时,所向披靡,海上的舰船,九霄云外的飞机,都将被卷入海底,造成机、船失踪。

那么大的巨型湍流漩涡,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个问题,还有待于人们去进一步探索。

恐怖的骷髅海岸

这是世界上最危险而又最荒凉的海岸,失事船只的残骸杂乱无章地散落在这里。1859年,瑞典生物学家安迪生来到这里,感到一阵恐惧向他袭来,他不寒而栗,大喊:“我宁愿死也不要流落在这样的地方。”

在古老的纳米布沙漠和大西洋冷水域之间,有一片白色的沙漠。这条绵延的海岸线被称为地狱海岸,现在叫做骷髅海岸。这条500千米长的海岸备受烈日煎熬,显得那么荒凉,却又异常美丽。

从空中俯瞰,骷髅海岸是一大片褶痕斑驳的白色沙丘,从大西洋向东北延伸到内陆的沙砾平原。沙丘之间闪闪发光的蜃景从沙漠岩石间升起,围绕着这些蜃景的是不断流动的沙丘,在风中发出隆隆的呼啸声,交织成一首奇特的交响乐。

骷髅海岸充满危险。8级大风、令人毛骨悚然的雾海和深海里参差不齐的暗礁,使来往船只经常失事。传说有许多失事船只的幸存者跌跌撞撞爬上了岸,庆幸自己还活着,孰料竟慢慢被风沙折磨至死。因此,骷髅海岸布满了各种沉船残骸和船员遗骨。

1933年,一位瑞士飞行员诺尔从开普敦飞往伦敦时,飞机失事,坠落在这个海岸附近。有一位记者认为,诺尔的骸骨终有一天会在骷髅海岸找到。骷髅海岸从此得名。可是,诺尔的骸骨却一直没有找到。

1942年英国货船“邓尼丁星”号载着21位乘客和85名船员在库内河以南40千米处触礁沉没。经过求援,3个婴儿以及42名男船员乘坐汽艇登上了岸。

这次救援是最困难的一次,几乎用了4个星期的时间才找到所有遇难者的尸体和生还的船员与乘客,并把他们安全地送回文明世界。这次救援总共派出了两支陆路探险队,从纳米比亚的温得和克出发,还出动了3架本图拉轰炸机和几艘轮船,其中一艘救援船触礁,3名船员遇难。

1943年在这个海岸沙滩上发现了12具无头骸骨横卧在一起,附近还有一具儿童骸骨;不远处有一块久经风雨的石板,上面有一段话:“我正向北走,前往96千米处的一条河边。如有人看到这段话,照我说的方向走,神会帮助你。”

这段话刻于1860年。至今没有人知道遇难者是谁,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曝尸海岸的,又为什么都掉了头颅。

南风从远处的海面吹上岸来。对遭遇海难后在阳光下暴晒的海员,以及那些在迷茫的沙暴中迷路的冒险家来说,海风有如献给他们的灵魂挽歌。大风吹来时,沙丘表面向下塌陷,沙粒彼此剧烈摩擦,发出咆哮之声。

黑夜降临,幽灵般的雾掠过骷髅海岸的沙丘,这里更显得阴森和恐怖。谁也不知道骷髅海岸曾吞噬了多少亡魂。

神奇的间歇泉

在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搭各加地有一种神奇的泉水——间歇泉。

中国湖北省咸宁市九宫山景区中也有一个叫“三潮泉”的间歇泉,位于隐水洞旁的三潮泉村,当地村名因间歇泉而得名。泉水一日涌流三潮,涌潮时,泉水奔涌而出,哗哗呼吼,白浪翻滚,如珍珠奔涌,历时三四十分钟左右,潮过后寂静断流,数百年来日日如此。

间歇泉是一种热水泉。这种泉的泉水不是从泉眼里不停地喷涌出来,而是一停一溢,好像是憋足了一口气,才狠命地涌出一股子来。喷发的时候,泉水可以喷射到很高很高的空中,形成几米、甚至几十米高的水柱,看起来十分壮观。

间歇泉喷出来的时间并不长,喷了几分钟、几十分钟以后就自动停止,隔一段时间,又会发生一次新的喷发。如此循环,喷喷停停,停停喷喷,间歇泉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我国西藏地区的间歇泉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搭各加地区间歇泉数量多,喷发能量也大,完全可以和国外各大间歇泉媲美。

间歇泉为什么喷喷停停?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科学家经过考察后指出,适宜的地质构造和充足的地下水源是形成间歇泉最根本的因素,此外,还要有一些特殊的条件:

第一,间歇泉必须具有能源,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地区的炽热的岩浆活动是间歇泉的能源,因而它只能位于地表稍浅的地区。

第二,要有一套复杂的供水系统。有人把它比做“地下的天然锅炉”。在这个天然锅炉里,要有一条深深的泉水通道。地下水在通道最下部被炽热的岩浆烤热,却又受到通道上部高压水柱的压力,不能自由翻滚沸腾。狭窄的通道也限制了泉水上下的对流。

这样,通道下面的水就不断地被加热,不断地积蓄力量,一直到水柱底部的蒸气压力超过水柱上部的压力的时候,地下高温、高压的热水和热气就把通道中的水全部顶出地表,造成强大的喷发。喷发以后,随着水温下降,压力减低,喷发就会暂时停止,又积蓄力量准备下一次新的喷发。

科学家虽已揭开了间歇泉的神秘面纱,但人们仍为它雄伟而瑰丽的喷发景观所倾倒。

令人困惑的热水湖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说,美国航天卫星在大西洋南部南极洲沿海的威德尔海发现了一个人类从未见过的巨大的“湖”。这个神秘之湖在1973年的卫星照片上便已有所显示,它在大部分冬季都出现,但有时却又忽隐忽现。

素有“白色大陆”之称的南极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那里终年冰雪茫茫,95%的大陆被厚达2000米的冰层覆盖,平均气温低达零下几十摄氏度。然而,这个在南极干谷区发现的湖,却以其难以置信的温度,给极地考察的科学家们带来一串串难解的谜团。

这个湖泊叫做范达湖。1960年,日本学者鸟居铁也分析测量资料后发现,该湖表面薄冰层下的水温为0益左右。

随着深度的增加,水温不断增高。

15~16米深处,水温升至7.7益;在40米以下,水温缓慢升高,至50米,升高的幅度突然加剧;至68.8米的湖底,水温竟高达25益,与东海夏季表面水温相差无几。而且底层盐类含量为海水的6倍多,尤其是氯化钙的含量异乎寻常地高,约为海水的18倍。

这些奇异的现象一经披露就引起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一些固执己见的科学家觉得这事简直不可思议,认为或许是观测错误造成的,或者是某种偶然的因素使然。为了验证上述观察是否可靠,科学家们又进行了多次观测,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给了偶然论和观测错误论者有力的一击。

事实既已肯定,重要的问题便在于解释这种事实了。为此,新西兰、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国的南极考察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予以说明,争论不休。其中,有两种观点颇得人们的赞同,一是太阳辐射说,一是地热活动说。

太阳辐射说认为,南极夏季日照时间长,湖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能多,致使湖面水温升高。而湖面水由于冬季结冰盐度增高,因而密度变大。因此,即使夏季水温升高时,表面水的密度仍维持较大的数值,导致温暖的表面水下沉,从而使底层的水温变高。

反对者认为,南极夏季日照时间长,但天气终日阴沉,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仍很弱,况且冰面又反射了90%以上的辐射能,到达地面的辐射能就更少了,不可能使表面水温升得很高。再说,暖水下沉后,必然使整个水层的水温升高,而不可能仅仅使底层的水温增高。这样,太阳辐射说便很难成立,因而地热说渐渐占了上风。

地热活动说认为,范达湖距罗斯海50千米,而罗斯海附近有活动的墨尔本火山和目前仍在喷发的埃里伯斯活火山,表明这一带地底岩浆活动剧烈,岩浆上涌现象严重,受地热的影响,湖水的温度就会出现上冷下热现象。

这一解释非常直观,容易被人接受。但是,国际南极干谷钻探计划实施后,人们了解到范达湖所在的赖特干谷区中并没有地热活动,这就彻底否定了地热活动说。这样一来,太阳辐射说便重新抬头。

美国学者威尔逊和日本学者鸟居铁也等也是太阳辐射说的主力派。他们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论点,从而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他们认为,尽管南极夏季的日照时间特长,但由于天气终日阴沉,加上冰面的强烈反射,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的确少得可怜。然而,冰是有一定透明度的,对太阳光有一定的透射率,因而表面以下的冰层也或多或少会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加之该地风大,冬季积雪被风吹走,积雪层很薄,多为裸露的岩石,使得夏季地面吸热增多,气候较为温暖。长年累月,表层及以下的冰层的温度便有所上升,最后达到使之融化的地步。

由于底层盐度较高,密度较大,底层水不会升至表层,结果,就使高温的特性保留下来。同时,表层冬季有失热现象,底层则依靠其上水层的保护,失热微小,因而底层水温特高。

近来,科学家们观测到底层水温有缓慢升高的趋势,而且发现氯化钙之类的盐类溶液能有效地蓄积太阳热,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持地热说者认为上述论点有许多想象成分,还很难令人信服。如十几米厚的冰层究竟能透过多少阳光?这些透过冰层的阳光使冰层融化并使水温升达如此之高的程度,有何科学依据?若事情果真如此,那么像范达湖这样的湖泊就不会只有一个,应当有很多,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因此,持地热论者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南极干谷钻探计划)虽然提出了那里没有地热活动的报告,但因钻孔数有限,深度也不很大,并不能排除仍有地热活动的可能。

俄勒冈漩涡未解之谜

人们只要一提起“漩涡”,就会很自然地想到水里的漩涡,那都是江河流动的时候,因为地势等因素所形成的一个个围绕同一个圆心而飞速旋转的涡流。

然而,在陆地上也存在着一个被人们称为“漩涡”的地方,这就是美国着名的“俄勒冈漩涡”,科学家们用了种种办法,也没有解开这个谜团。

事情是这样的:在美国格兰特狭口外沙甸河一带,有一座特别古旧的木屋。这座木屋盖得歪歪斜斜,人们只要往木屋里一走,立刻就会感觉到好像有一股巨大的吸引力把人们往里边拉。如果人们想后退,就会感觉到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把人们拉向木屋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