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现代科技下的战争
16590600000014

第14章 空战篇(1)

U—2高空侦察机被击落之谜

“黑衣女谍”是美国U—2高空侦察机的代称。美国空军从1956年开始装备U—2高空战略侦察机,主要用于执行战略、战役和战术侦察等军事任务,搜索失踪船只与飞机,以及收集地热能资料等非军事任务。它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间谍飞机。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U—2飞机曾经肆无忌惮地飞行在前苏联的领空上,进行各种侦察活动。尽管前苏联当局十分恼怒,但在初期却拿U—2飞机没有办法,因为U—2在当时来说飞得实在太高了(2万多米),高射炮打不着,战斗机又跟不上。

然而,正当美国扬扬得意之际,1960年5月1日,在斯维尔德洛夫市上空,一架“U—2”飞机被前苏联空军击落,飞行员弗朗西斯·鲍尔斯被生俘,飞机上所有的侦察设备基本上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被作为了间谍活动的罪证。这件在当时轰动一时的大事使美国颜面扫地,也使前苏联和美国的关系更加紧张。然而,“U—2”飞机究竟是怎样被击落的呢?前苏联在当时尚未拥有2万米以上升限的歼击机,而地空导弹的射程也够不着。这在当时是一个不解之谜,如今依然众说纷纭。

一般的说法是“U—2”飞机是被米格—19所击落,而当天的确有两架米格—19飞机奉命起飞拦截。然而,米格—19飞机的升限在17500米到18500米之间,是怎样够着的呢?也有的说“U—2”飞机是被前苏联的防空导弹部队所击落,并且还误伤了自己的一架飞机。然而,据西方情报部门分析,前苏联当时的地空导弹射程根本不够。据“U—2”飞机的驾驶员弗朗西斯·鲍尔斯回忆当时飞机坠落的情况时说,伴随着一道橙黄色的闪光,他只听到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然后机头便向下栽去。他似乎觉得飞机的机翼和尾部脱落了,而飞机究竟是怎样,却不得而知。然后,他便被弹射了出去。

还有一种说法是,“U—2”飞机被击落是前苏联间谍机构克格勃的杰作。前苏联对于“U—2”的多次间谍飞行十分头痛,克里姆林宫下了一道死命令给克格勃。

于是,一个名叫穆罕默德·嘉兹尼·汗的间谍偷偷进入了“U—2”飞机所在的巴基斯坦美国空军基地。不久,他假冒一名因病不能上班的清洁工混进了机场。为了能接近飞机,他又将机场空军食堂的一名服务员收买了,最后他打听到“U—2”飞机近期将做一次远程侦察的巡航。穆罕默德在接下来的几个晚上,用红外望远镜在停机坪附近窥探,终于找出了美军防范中的漏洞。这天,穆罕默德开始实施预定计划。时近凌晨2时,一群在外胡作非为的美军士兵前来换岗,他们像平常一样在飞机右舷兴致勃勃地谈笑风生,吹嘘他们刚才在外寻欢作乐的趣事。这时,已潜伏多时的穆罕默德抓住了这个机会,迅速地避开了士兵的视线,神不知鬼不觉地钻进了飞机驾驶舱。很快,他找到了仪表上高度仪的外罩,然后飞快拧下右上角的一颗螺丝钉,随即换上了一颗自己携带的不同一般的螺丝钉。原来,这是一颗磁性极强的螺丝钉,由前苏联克格勃特别研制,当飞机上升到几千米高空后,这颗螺丝钉产生的强大磁力场将高度仪的指针吸引过去,而显示出已达到2万米高度的数字。美国人考虑到了对该机资料的保密措施,也想到前苏联会用新型导弹对飞机进行拦截,却没有想到克格勃会用违背常规思维的不寻常方式下手,把用炮火轰击、飞机拦截都得不到的“U—2”型高空侦察机给击落了。

另外一种更为神奇的说法是UFO导致了“U—2”飞机坠毁,前苏联只不过是碰巧捡了一个天大的便宜。有报道表明,在“U—2”飞机被击落前后,前苏联斯维尔德洛夫市附近曾发生过几次UFO目击事件,说不定也真是“天外来客”帮了前苏联的大忙。

高技术武器在伊拉克战中的应用

提起海湾战争,人们并不陌生。这场战争爆发于1991年1月17日,到2月28日以伊拉克战败而告终。从战争史上说,海湾战争是战后一场牵动世界全局的地区有限战争。战争中,伊拉克共投入120万兵力、坦克5600辆、飞机774架、舰艇60艘,其中驻科威特54万人;而多国部队共70万人、坦克4300辆、飞机2000架、大炮2300门、战舰400艘,其中美军50万人。海湾战争也是一场现代高科技战争,是当代最新武器的试验场,除核、生、化武器外现代先进武器在战争中的展示和较量,不仅显示出高技术武器对作战方式和战争进程的影响,而且使这场战争单位时间内消耗之大远远超过了以往战争。

战争打响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每天出动多批量的战机对伊拉克军事战略目标进行猛烈轰炸,自诩为“世界上第五支最强大的军队”和拥有700多架先进战机的伊拉克航空兵却按兵不动,被动挨打。不仅如此,从1月26日开始,伊拉克先后有100多架飞机,纷纷飞往邻国伊朗。伊军的这一举动,引起世人极大的兴趣和猜测。人们不禁要问:在这战火猛烈燃烧之际,伊拉克战机为何不迎头起飞,痛击敌机,却远走高飞,这究竟是“阳谋”还是“阴谋”?是“出逃”还是“避难”?是“厌战”还是“保存实力”?到底有多少架飞机“东南飞”?它们的最终命运如何?至今,这一系列谜团仍萦绕于人们的脑海之中。

西方新闻媒体也曾对伊机外飞事件大肆报道。真真假假、扑朔迷离的猜想,使这一事件令人难辨真伪,然而归纳起来也不外乎有下面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伊拉克飞机飞往伊朗是为了保存实力。两伊战争结束后,两国关系有所缓和,而且伊朗对于海湾战争表明了中立的态度,所以将最先进的战机转移到伊朗比留在国内更安全。面对多国部队强大的空中军事打击,伊拉克即使拼尽全力也难以获胜,所以与其“玉碎”不如“瓦全”,这种韬光养晦的做法是比较合乎逻辑的。据西方媒体透露,伊拉克和伊朗就战机停留一事曾达成过秘密协定,但是伊朗方面断然否认与伊拉克达成过这样的默契或协议。

另一种说法认为,战机离乡去他国是伊拉克空军的厌战心理所致。海湾战争在两伊战争结束后不久后便爆发,伊军常年作战,厌战情绪早已滋长。在战争打响后,美国一边进行军事打击,一边大打心理战,在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空投了大量传单,向对手施压,敦促伊军投降。这大大瓦解了伊军的斗志,动摇了伊拉克的军心。“沙漠风暴”

行动中,伊拉克战机都无心恋战,与美军相遇常常掉转机头逃之夭夭。在开战一周后,面对美军强大的空中优势,伊拉克空军飞行员因为不想白白送死,所以三十六计走为上,于是出现了战机外飞的怪现象。

第三种说法认为,伊拉克战机飞往伊朗是政变分子事情败露后的大逃亡。

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海湾战争空袭中成功地摧毁了36枚飞毛腿导弹和多达300架飞机,使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大动肝火,处死了一名空军司令和一名防空司令。这种杀一儆百的铁腕做法激怒了效忠于这2位将军的部分空军官兵,他们发动政变企图推翻萨达姆政权。东窗事发后,飞行员们为求自保只好飞往伊朗寻求政治避难。

那么,到底有多少架飞机飞往伊朗呢?它们的结局又是如何?这都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据西方军事观察家分析,海湾战争爆发前夕,伊拉克拥有各种类型机1300余架,其中作战飞机700余架,主要战机有米格—21、米格—25、米格—29歼击机,米格—23、法国幻影F—1战斗轰炸机等。伊空军虽有一定的空战能力,但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强大的空军优势相比,显而易见,力量相差悬殊。因此,战争一开始,由于美国掌握绝对的制空权,使伊拉克空军难以起飞作战。如果一直躲在庞大而坚固的地下掩体内,则犹如坐以待毙。

与其被动挨打,不如远飞外逃。飞往伊朗的飞机起初有50多架,后来增至100余架,最后达到145架,其中包括米格—27、米格—29歼击机和幻影F—1战斗轰炸机等性能最好的战机,还有少数民航客机等。这批飞来的财富,伊朗政府最初的态度是,将把这批战机连同其飞行员一起扣留到战后再归还伊拉克。但事后不久,伊朗当局又改变说法。由于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对伊朗负有战事责任,有可能考虑将这批飞机作为战争赔偿。伊拉克能否部分或全部向伊朗索回飞跑的战机,则依然是个不解之谜。

空袭战中的军事技术

当前的军事技术革命深刻地影响着空袭作战。军事强国强调未来作战要高速机动、脱离接触、远程打击,加之航空航天兵器的高速发展,未来的空袭战将更加频繁地运用,并呈现新的趋势。一是空间扩大,远程奔袭成为常用方式。

一次大的空袭战,部署的力量可能广至全球,打击的目标遍及对方全纵深。二是时间缩短,通常昼夜连续进行,速战速决。三是空天一体袭击,常规战役战术弹道导弹袭击将和空袭融为一体,成为空中战役的组成部分。对付敌方的空天一体火力进攻战,发展己方的空天一体进攻力量,成为现代战争准备的主要内容。

海湾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常规高技术战争,也是第一场以空袭为主要内容,并且决定战争进程和结果的现代战争。通过海湾战争中的空袭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战场上空中力量已是无可置疑的主导力量。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派军队侵占了邻国科威特。联合国安理会于11月29日授权其成员国在1991年1月15目前伊拉克仍不撤军时,采取“一切必要手段”。伊拉克拒不接受联合国的要求。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经过半年的准备之后,于1991年1月17日凌晨3时开始了对伊拉克的全面进攻。

在战争中,多国部队确定了“实施协调一致的多国、多方向的、空中、海上和地面攻击”的战略思想,并主要使用空中力量进行空袭作战。整个战役空袭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战略空袭,彻底摧毁伊拉克的战略要地,如作战司令部、指挥通信设施、核与生化武器制造厂、战略导弹基地等。

第二阶段是夺取科威特战区制空权。

第三阶段是战场准备,即以空中力量有选择地打击伊地面部队,使科威特战区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战斗力损失50%,继续切断伊补给线,摧毁伊核、生、化力量,为地面进攻创造具有决定意义的条件。第四阶段是支援地面作战,为大规模地面部队进入科威特提供空中掩护,摧毁伊拉克的坦克、火炮和军队。多国部队把1991年1月17日凌晨3时作为对伊空袭作战的正式开始时间——H时。H时之前,多种飞机对伊实施强烈电子干扰,在预警控制机、侦察机、空中加油机、战斗巡逻飞机的保障下,火力打击编队多路、多方向飞向伊拉克的各种目标。H时前90分钟,位于红海和波斯湾的美国战舰向巴格达发射了多枚“战斧”巡航导弹;H时前22分钟,美军9架“AH—64”武装直升机用“狱火”导弹摧毁了伊南部的2个关键性的雷达站。此时,“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已先于直升机进入伊拉克纵深,H时前9分钟,“F—117”投下这次战争中的第一批炸弹,攻击了伊军2个防空指挥中心。直升机和“F—117”的先期行动,在伊拉克的雷达覆盖网和防空火力网上撕开了缺口,为非隐形飞机开辟了通道。接着,执行第一次攻击任务的飞机在“F—14”“F—15”和电子战飞机的掩护下,奔向各自的攻击目标。

一时间,伊拉克和科威特上空的飞机遮天蔽日,一颗颗重磅炸弹从天而降,爆炸声此起彼伏,地面变成一片火海。在高度密集、全面压制性的空中打击下,5分钟后,巴格达及其附近的20个防空系统和领导机构即陷入瘫痪。1小时后,又有25个同类目标被摧毁。

在日出时分开始了第二次攻击,许多适于白天作战的飞机投入了空袭行动。

至傍晚,伊拉克的战略C3I网络、战略防空系统和主要的领导指挥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部分核与生化设施也遭到攻击。当夜幕降临时,又开始了第三次攻击。

除继续打击防空系统和指挥机关外,“B—52”轰炸机开始攻击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主要部队。

在第一天的空袭中,多国部队共出动了3个波次2000多架次的飞机,发射了118枚巡航导弹,投掷了1.8万吨炸弹。空袭结果,萨达姆的总统府、巴格达附近的2个机场、巴格达电报电信大楼、空军和防空指挥司令部被摧毁,许多防空设施,如雷达站、导弹发射场被严重破坏,一些工业设施、巴格达电厂、电视大楼也被炸坏。第一天的空袭是多国部队空中力量整个空中作战阶段的一个缩影,其后,多国部队基本是按照预定空袭计划实施的。

在整个战争中,多国部队共出动飞机11.2万架次,平均每天2600余架次,投弹88500吨。其中,前38天连续进行了3个相互渗透的独立空中战役,共出动近10万架次,实施了高强度、全方位的打击,迫使伊拉克在多国地面部队发起进攻前即宣布接受联合国的条件;在战争的最后100小时,出动飞机1万余架次,以更高的强度和更加猛烈的火力空袭伊地面部队,协同多国地面部队实现了将伊拉克人赶出科威特的最终目标。伊拉克军队除以少量的“飞毛腿”导弹进行了“政治性”和骚扰性反击外,空中和地面均无大的作战行动。战争呈一边倒的形势发展和结束。

海湾战争是以空军为主的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其中大规模的空袭作战在军事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

首先,大规模空袭作战可以完成战争目标的大部分任务,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起决定作用。在海湾战争中,一方夺取制空权之后,对方即失去战略主动权,战局向一边倒的形势发展;空袭作战在战争的每个阶段发挥着重要甚至是主要的作用;空袭作战直接围歼和重创敌方重兵集团,空袭作战使伊拉克在科威特战区的43个师的一线部队丧失50%的战斗力;空袭迫使伊政府在地面战发起前就宣布接受联合国决议,达到了“以炸迫和”“以炸迫撤”的目标。

其次,空中高技术武器装备已能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战争中投掷的弹药中,精确制导弹药已取得重要的地位。凡是轰炸重要的目标、最难对付的目标和必须避免附带破坏的目标,都是使用精确制导弹药突击成功的。

再次,海湾战争表明,空袭通常是诸军种联合作战。现代作战向脱离接触、超越打击的方向发展,火力的作用更加突出,而空袭是超越打击的主要火力手段。在现代空袭战中,空袭不仅主要由空军实施,而且海军航空兵、巡航导弹、战役战术导弹、陆军航空兵甚至远程炮兵都可能作为辅助力量和组成部分参战。

以空军为主的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样式将会被广泛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