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昆虫奇闻
16590400000006

第6章 昆虫趣闻(5)

所有的瓢虫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具有鲜明的颜色,并以此来警示鸟类和其他想吃它们的动物它们的味道很不好。

七星瓢虫体长5~6毫米,卵圆形,背面拱起像半个球,背上有7个黑斑。喜欢成群迁飞,我国北戴河边,每年5~7月,都会被瓢虫遮盖,成为一大片红色。它们爱吃棉、麦趼、菜趼、桃趼,是害虫的天敌。

让人毛骨悚然的吃人蝴蝶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能够吃人的蝴蝶,在巴西北部山区发生了蝴蝶吃人的事件。有一次,一支由10个人组成的科学考察队,从巴黎出发到巴西北部的山区进行考察,在雨过天晴的下午,其中有一个队员与队伍走失了,队员们找了他很长时间,临近傍晚时他们才在草丛中找到了失踪队员的尸体。而在他的尸体周围飞翔着一群颜色艳丽的蝴蝶,经过医生的检查,证实他是被蝴蝶咬死的。小小的蝴蝶难道真的能够致人死亡吗?为了解开人们心中的疑虑,考察队员进行了调查,这些美丽的蝴蝶是巴西北部山区独有的,目卩一带的山民们说:它们的主食是动物的肉。当遇到兔子、山鼠的时候它们就几个聚在一起,成群地追啃蚕食;碰到大的动物,像牛、羊之类的,它们则数以千计地联合起来,进行围攻叮咬,直到把对方叮死,分食完毕为止。任何人只要想进人这一带,就必须穿保护衣,不然的话就会遭到这种吃人蝴蝶的袭击。

蝴蝶能够咬死人,这可真称得上是奇闻,为了进一步进行研究,科学家们捉了几只,把它们和老鼠放在一起,蝴蝶果然对老鼠进行了围攻,当老鼠被咬死、蚕食后,他们对被蝴蝶啃过的老鼠进行了化验,发现这种蝴蝶的唾液中含有一种剧毒物质。它们咬了人或动物后,这种剧毒物质就会进人人或者动物的体内,人或者动物逐渐就没有了知觉,直至死亡。所以人们把这种蝴蝶称为“吃人蝴蝶”。

昆虫之间也有母爱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这是一首很着名的颂赞母爱的歌曲,其实母爱并非人类的专利,即使低等动物,像小小的昆虫,在对待自己子女上,同样表现出无限的爱怜,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下面来举几个例子。

有些昆虫在子女出生之前就对其日后生计作了周密安排,使幼虫一孵化出来就能享受到可口的食料。有一种沙蜂,为了后代,在炎热的沙地里与狼蛛进行艰苦搏斗,用尾针注射毒液,将狼蛛麻醉,并经过长途搬运,才把它拖拉到目的地,然后在其身上产卵,掘洞密封,于是小家伙一出世就不愁没有食物了。

蜣螂是一种口碑欠佳的昆虫,因为它们经常在人畜粪堆里打滚,令人望而生厌,其实它们在粪堆上活动,是为后代储备食物并为人类清除污垢,岂非一举两得的大好事?

生活在池塘里的负子蝽,对于子女的照顾就更深一层了,雌虫唯恐卵子被鱼类噬食,就将其产在雄虫背上,使下一代每时每刻都受到父亲的精心关照!

再来谈谈蠼螋,蠼螋有一对革质尾夹,非常坚硬,可以用作觅食和自卫的武器。雌、雄蠼螋交配后,夫妻俩便开始为后代筹建住所,它们在半尺深的土中共同挖掘出一个宽大的育儿室,育儿室建好后,雄蠼螋总算尽到做父亲的义务,于是就出洞觅食去了,而雌蠼螋则继续留在洞中,准备产卵事宜。从产卵到孵化的10多天里,雌虫一直守在卵堆上,好像母鸡孵蛋似的,时而用口器舔舔卵粒,时而用足将卵上下翻动,幼虫孵出后,一般都聚集在母体周围活动,如果幼虫走散,母虫便四处搜寻,将其带回原处,母虫还经常在夜间出洞觅食,找到食物后,用尾夹拖进巢穴里饲喂幼儿,直到小虫长大,有了猎食和抗敌能力时,才允许它们出洞谋生。

上述事例生动地告诉我们:昆虫也懂得母爱,它们的母爱同样是十分深的!

为什么昆虫无法生活在海洋里

荷兰乌特勒克大学物理学家杰勒因·范德黑吉认为,由于开花的植物和昆虫是一起进化的,在海洋中几乎无开花植物,所以昆虫在缺少花的海洋环境中是无法生活的。

其实,昆虫也不是全都不能在水中生活,有3.~5%的昆虫种类生活在湖泊和河流之中,有的好像已经适应了盐滩中的咸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没有一种昆虫可以生活在浩渺的海水之中。

人们对这种现象也做了种种的解释,但是,却不怎么令人完全信。有些人认为,海浪、盐这类自然障碍阻止了昆虫涉足海洋;而其他人则提出,食肉的鱼是一种障碍。但是这些观点却没有阻止蜘蛛类的节足动物涉足海洋,至少有400种不同的海蜘蛛和许多种蠓自在地生活在海洋中。

海蜘蛛和蠓也属昆虫类,这是我们都知道的。它们不依赖开花植物,能在海洋中生活得很好,已经完全地适应了海洋里面的生活。海洋中绝大多数植物是由简单植物组成,如单细胞的绿色浮游植物以及缺少真正的叶、茎、根的。

在全世界,仅仅有大约30种海洋植物生长在海岸区域,而那些开花的植物在海洋中几乎绝迹。也许是因为流体中的微粒运动,从而使那些开花的植物只在陆地上面进化而不移居海洋。如果花粉粒浸人和水同样密度的流体中,那么,从花上脱落下的花粉则会被水流携带走。即使碰巧动物把花粉粒携带到花的枝头(雌蕊顶部,是接受花粉的地方)上,流水也会很容易把花粉冲走。但是在像空气这样的流体中,密度是水的千分之一,柱头可容易落到花粉。这就是水下花罕见的原因。

传统的观点认为,昆虫出现在2.5亿年前,它们在沙砾中搜寻食物仅能勉强维持生存,所以繁衍并不兴旺。但是当在1亿~1.15亿年前,由于开花植物的出现,它们的命运从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量也在地球上猛增,为了满足吃花粉和花蜜的需要,它们的嘴巴得以进化而且形式多样。就这样,后来大多数的昆虫就依靠某些花来生存。由于开花植物不能在海洋中生息,以花粉和花蜜为食的昆虫由于不必下海而成为“旱鸭子”。

几年前,生物学家勒班代乐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早在开花植物出现前,昆虫的种类就已很多,而且已进化成专门的嘴不是吃花而是吃蕨、铁树、针叶松和其他更原始的植物。

勒班代乐解释的道理很简单:海洋中无树。一棵普通的树能为昆虫提供大量的栖息地:根、皮、籽、叶和起加强作用的组织。相比之下,海草仅有一些弹性的叶状组织。陆地生态系统给昆虫赋予这样有独特的栖息地,是植物结构的多样性,而海洋中这种多样性不存在。

昆虫为什么不涉足海洋?恐怕这个问题还需要大量的研究,才能给人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蚊子有吃饱的时候吗

尽管我们非常喜爱动物,但总有些让我们痛恨不已:每当听到蚊子在耳边嗡嗡作响,我们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消灭它一完全出于正当防卫。我们绝非吝惜那点血,因为有时候还会去主动献血。如果蚊子咬人一口后就此打住,那对我们来说其实也算不了什么。可事实并如此,蚊子对我们的血管总是不依不饶,留下一个又一个令人发痒的包。它们贪婪地吸血,好像从不满足。

其实我们身上的多处叮痕绝不是一只蚊子的“杰作”,而是它的伙伴们不断加人造成的。一只蚊子不可能如此频繁地出击,否则它早就撑爆了。从每一次吮吸中,母蚊子一也只有母蚊子才会叮人,总是要吸掉2,10毫克血液,这已是它体重的3倍!它嗜血的欲望会暂时得到满足。一次吮吸往往无法满足需要,这也就带来了更糟糕的结果:它们要不停地从一个寄主身上飞到下一个寄主身上吸血,同时传播诸如疟疾这类危险、常见而且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

我们常常惊讶该死的蚊子竟有着如此敏锐的嗅觉。哪怕我们只露个小脚趾在被子外面,也能被它们在黑暗中准确无误地找到一这得益于它们处心积虑“研制”出的一套定位系统。蚊子根据温度差异来确定方位,也就是说,它们总是向着更暖和的地方飞。为什么它们没拿暖气片当目标呢?这是因为它们还有一套辅助定位系统:能感觉到人或哺乳动物在空气中呼出的二氧化碳。另外,它还能闻出汁液里所含的丁酸,而我们最多也就只能闻出身旁人的脚臭。

正因为它们通晓生化知识,所以绝不会认错目标。一旦蚊子找到猎物,它们就会把细小的针剌式口器插进其皮下的毛细血管里。光这么剌一下倒不会让人有太多感觉。但它们的“唾沫”里还含有其他物质,比如组胺,以防止血液凝固,堵塞它们那仅有数微米粗的“针头”。这种物质就是让我们瘙痒难忍的罪魁祸首。好在蚊子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着众多克星:蜘蛛、鸟类、蜻蜓、蝙蝠和鱼。

蚂蚁如何捕获食物

相传,公元前203年,楚汉相争的最后一役,项羽的10万人马被韩信的30万大军围困于垓下。项羽虽然连吃败仗,但还是率残部与汉军决一死战。无奈楚军大势已去,陷人“四面楚歌”之中。项羽兵败,逃至乌江边,正要乘一只小船渡江时,突然看见江边由蚂蚁组成的“楚霸王死”四个大字,他长叹一声:“此乃天意,非战之过也。”说完拔剑自刎。原来这是韩信的计谋,他用蜂蜜预先写下这几个大字,蚂蚁见蜜而来,致使十分迷信的楚霸王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