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铁血纵横——王牌武器
16590100000013

第13章 战斗机(4)

强—5基本型经试飞后,正式装备部队,表现良好。强—5机内携带1000kg武器载荷而不带外挂时,能勉强作超音速飞行。为了获得所需要的作战半径,该机必须携带副油箱,但这样又使在抛掉副油箱前只能作亚音速飞行。此外强—5在执行任务时,其飞行剖面通常是低—低—低或高—低—低—高,低空飞行的速度极限值规定为M0.98。

但强—5航程较短等问题较为突出。1977年4月加大航程的改型机的方案开始实施。方案包括7项重大改进项目,如将炸弹舱改为油箱舱,加大主油箱,并增设一个软油箱;改用加力推力为36.8kn的涡喷—6甲芋型发动机等,命名为强—5玉。1983年12月3日,强—5玉设计定型。

强—5玉的研制要求动力更大,加速性要好,攻击时又要有最小的稳定推力,以利于飞机减速瞄准和射击。而涡喷—6甲芋原来是为歼—6芋配套研制的,1977年歼—6芋停止研制后,该发动机一度失去匹配对象。涡喷—6甲芋型发动机提高了推力,并增设了零级防喘系统,可以满足上述要求。航空发动机设计人员将沙丘驻涡稳定性理论和火焰稳定器设计原理,应用于涡喷—6甲芋型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火焰稳定器,使该发动机在可能达到的贫、高油范围内,具有加力接通可靠、燃烧稳定的特点,排除了对飞行有致命危害的震荡燃烧。改进后发动机加力增加2%,耗油率降低了1.5%,性能有所提高。

强—5玉型飞机在研制过程中,成功地进行了风洞、静力、抛坐舱盖、电网络、电磁兼容性和前起落架摆震等试验。试飞结果表明,该机航程和作战半径增大,着陆滑跑距离缩短130m,最大平飞速度、最大上升率、实用升限均有所提高。强—5I后来还采用了全复合材料双梁式薄壁结构垂直安定面。该翼面的蒙皮、长桁条、梁、肋皆由碳纤维/646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成。这使强5玉—型的垂直安定面直接减重19.5kg,零件数量减少29.5%,紧固件数量减少45%,取得显著的减重效果,提高了维护效率。此项设计、工艺技术已推广应用于歼—7M型。

强—5域是在强—5玉的基础上又做了4项重大改进而成的。4项改进是:采用压力加油系统;安装护尾告警器;换装射击轰炸瞄准具;增加外挂武器和安装电动投弹器等,作战性能又有提高。20世纪70年代后期,强—5的生产转变为生产强—5域型,产量逐步减少。但得到了韩国数量较大的订货。西方称强—5域为A—5B。域型同样去掉了内部武器舱,代之以一个固定油箱。

附加的固定油箱容量使强—5域的总内部载油量增加到3720升,这一附加油箱分布在三个前机身油箱和两个后机身油箱之间。机身上附加了一对外接点,其载重量与原有的两个外接点相同。这对外接点加上在强—5前型上已增设的用于接自卫用导弹的机翼外侧外接点,使强—5域的总外接点达到10个。只要将机体重心移动保持在平均空气动力弦的31.5%到38%的许用范围内,便可增加多种外接装载方案。尽管标准的外载武器仍然是4枚250kg炸弹,但最大外部载量可达2000kg。在这种情况下,最大机翼载荷从无外接时的341kg/m2增加到429kg/m2,而功率载荷从14950kg/kn增加到18830kg/kn。

强—5的主要武器为我国自行研制的250/500/1000—3系列低阻爆破炸弹。

该系列还可由歼—6、歼—7、歼—8等携带。该系列炸弹弹体细长,弹道性能好,气动布局阻力小,适合装备在高速作战飞机上。简要性能参数如下。

250—3型:全长2.1m,弹体直径0.28m,弹重217kg,装91kgTNT500—3型:全长2.87m,弹体直径0.371m,弹重469kg,装220kgTNT1000—3型:全长3.5m,弹体直径0.5m,弹重980kg,装431kgTNT此外,在250/500/1000—3系列的基础上,发展了250/500/1000—4系列减速炸弹,超低空水平轰炸性能提高,已装备强—5使用。

强—5芋型飞机是针对巴基斯坦的出口型飞机,也称A—5C。1983年1月,强—5芋型飞机通过技术鉴定。同年3月,第一批芋型出口巴空军。1983年2月,巴空军接受了其首批订货42架强—5芋的第一架。首批12架强—5出口,成为中国外销的第一种自行设计的战斗飞机。这些飞机组编了巴空军第16中队,取代了第7中队的B—57战术轰炸机,并重新装备第26中队,之后有更多的强—5交给巴方。

芋型在玉型的基础上,根据巴基斯坦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了改进。改装的内容主要有:加大航程;增加外桂架,以挂载巴国的导弹、炸弹和集束炸弹;将组合挂梁改为整体铸造;换装较先进的超高频电台、敌我识别器等32项设备,座舱布置有所修改。但其改进还是很有限的,其出厂单价低于500万美元。主要设计者为石屏、丁宝贵、童承祖等。1982年试制出3架样机,9月7日首飞,到12月共飞行130架次,共101小时,性能达标。后其弹射座椅被马丁·贝克公司的PKD10型零高度零速度弹射座椅所取代,增加了一些西方仪表设备,并且为在机器外侧外挂点采用了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挂架,以取代中国造的PL—2、PL—2B或PL—7导弹。1985年初,按巴基斯坦首批订货合同生产的最后13架飞机交付。这时巴空军又订购了98架强—5芋,以装备三个中队,并作为补充消耗的储备。

强—5乙是为海军研制的鱼雷攻击机,以鱼雷为主要武器,1970年试飞,带副油箱时最大航程是2120km。机头改为下倾5度的钝头圆锥,座椅升高,这样飞行员向下的视野很好。机头改进的另一目的是加装火控雷达,采用的317雷达具有地形跟踪和回避能力。乙型并未装备我军,主要原因是当时水面舰艇防空火力已大大加强,在这种前提下鱼雷攻击机的生存力不足以满足作战需求。

且因为机载设备配套问题未能跟进解决,使得乙型的发展潜力不足。乙型曾经试验过挂YJ—8K(鹰击—8K)空舰导弹,1978年8月此方案通过审定。1978年到80年,YJ—8的模型弹、自控弹均已试射成功。但强—5乙还没有定型,于是YJ—8的试射改为以24型快艇为平台进行,最后YJ—8发展成了舰舰导弹。后来“飞豹”要携带YJ—8,603所就将一架轰—5改装成“鹰式武器试验机”,试验了“飞豹”的导弹火控系统和YJ—8K导弹的结合操作,YJ—8这时才真正实现了空对舰功能。强—5乙型直到最近才解密,目前在中国航空博物馆公开展出,但由于这架飞机与资料图片内的强—5鱼雷机不太相似,也有可能是后来改造的型号。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型号是强—5M。该型是我国与意大利合作的改型,以域型为基础换装了西方导航攻击电子设备。据西方媒体报道,缅甸曾经订购24架强—5M,但因强—5M计划被迫取消而改为购买强—5C。

1986年7月,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与意大利飞机公司签订协议,意大利飞机公司航空电子系统和设备部将承担一项为期30个月的研制计划,任务是为强—5M(A—5M)加装西方的新型电子设备。

强—5M装备的新型电子系统,基本上是意大利与巴西合作研制的AMX攻击机的电子系统,这将显著提高该机的近距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作战能力。

强—5M后因空军飞机编号方法改变,改称强—5D,据称在1990年代后期首飞。解放军曾计划用强—5M来更新现用的强—5,但主要用于出口。电子设备的改进以两台中央数字计算机和一条双余度数据总线为核心,加装现代化导航、攻击系统。新的感测装置和设备包括惯性导航系统、平视显示器、大气数据计算机、三自由度陀螺仪组、测距雷达、RW—30雷达警戒接收机、姿态指示器、水平位置指示器、静变流器和模态接制器,还有把新硬件与保留下来的8项原有设备连接起来的接口装置。并对冷却、电源、燃油、电子战、照明等系统做了改进。为了容纳新型设备和增设外接点,除了对飞机头部做不大的设计修改外,对外翼也做了适当的结构修改。中方的雍正球任总设计师,设计工作于1987年6月完成,总更改量为28.8%。

强—5M计划使用功率加大的涡喷—6A芋发动机,单台静推力29.42kn,加力36.78kn。该型发动机与以前各型强—5所装备的发动机不同之处是,它采用了可调进口叶片定子、重新设计了第一级压气机和利用改进的材料彻底修改了热段。该发动机还采用了颁的加力燃烧室稳定器,能保证加力燃烧室稳定燃烧的工作范围更大,并佼能量损失减少。该型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提高到2450kg,而最大加力推力提高到3750kg,不过耗油率相对有所增加。

强—5M于1986年8月开始改装工作,1988年8月飞机总装完成,8月30日第一架样机首飞成功。强—5M型飞机保持了强—5型飞机优良的低空性能,而且有效地提高了飞机的导航精度和攻击突防能力。其导航精度可达1.5km/h,瞄准误差不大于3毫弧度。1988年9月,强—5M型飞机模型在英国范堡罗航空博览会上展出,当时国外报刊称强—5M型飞机为20世纪90年代世界重要的强击机机种之一。

强—5M外挂点增加至12个,据称其武器外接方案多于22种。机身的4个外接点可备携带一枚250kg的炸弹,如中国的250—3、美国的MK82或“蛇眼”、法国的“迪朗达尔”或类似型号的炸弹;最内侧的机翼外接点(7号、8号位置),可携带内装8枚57mm或68mm或者9枚90mm的火箭弹吊舱;紧靠主机轮胎外侧的外接点(5号、6号),可携带500kg或250kg炸弹,或272kg的BL—755集束炸弹;机翼中段外侧外接点(3号、4号),可携带火箭吊舱、250kg炸弹或760升副油箱;最外侧的机翼外接点(1号、2号),适于携带250kg炸弹、PL—5或PL—7红外自导引导弹,或400L副油箱。

虽然强—5M的空重要增加140kg而达到6634kg,而且无外接起飞重量也会相应地增加,但最大起飞重量将仍为12000kg。预计该机在无外挂状态,在高度11000m时,最大平飞速度将从M1.12增大到M1.2,即从1190km/h增大到1210km/h;在海平面高度将从M0.987增大到M1.0,即从1210km/h增大到1225km/h。其他方面,强—5M的性能实际上与强—5芋相同。在携带2000kg外接载荷、保留10%余油、飞低—低—低任务剖面时,其典型作战半径为300km;飞高—低—低—高任务剖面时为400km。据中、意联合研制组说,新航空电子系统够灵活性和模块性,以及涡喷—6与涡喷—6A发动机的互换性,已为将早期的强—5改装为一种经济实用的新型飞机创造了条件。

强—5K是对外合作的强—5域改进型。K型在强—5域基础上加装了法国汤姆逊公司和萨吉姆公司的ULISS91惯性导航系统,VE110平视显示器及TMV630激光测距机。该机1991年试飞成功。

强—5C是我国自行改进的型号,和歼教—7、歼—7MG参加了1987年巴黎航展,当时是中国军用飞机首次较正式、较大规格地参加外国航展,引起了西方传媒不少注意。

强—5投产后生产了上千架,除装备中国的空/海军外,还曾出口到朝鲜、巴基斯坦,也算国家军工的光荣。但在国外军用航空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强—5很快落伍了。而几次与英国、意大利等国合作改进的计划先后受挫,使强—5“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强—5存在着众多缺点。最致命的缺点是导航及火力控制电子设备过于落后,使得对地攻击效果非常不理想,而夜间及恶劣气象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几乎可以用“不值一提”来形容。举个例子来说,国内航空刊物在公开报道强—5M时曾引用飞行员原话,强—5原型使用普通炸弹低空水平轰炸一座普通桥梁时,需要四个架次进行攻击,而且还只能令桥梁受部分损伤;装西方导航攻击电子装置后的M型,用同样的炸弹和攻击方式,只需一架次就足以摧毁桥梁的一至两个桥孔,也就是说桥已经根本不能通过了。这说明了国内型号的强—5攻击精确度很有限,很大程度上依赖飞行员的观感和经验。

由于我军对地支援的新贵歼轰—7、苏—30造价都较高,生产速度也不太快,一时也不可能全部淘汰装备数量很大的强—5。且我国周边潜在敌对势力的防空能力也参差不齐,强—5仍有发挥空间。对强—5仍应予以适当改进,办法之一就是改装新型电子设备,换装少量精确制导武器,这样代价小见效快,是较妥善的处理手段。

负责强—5工作的洪都飞机制造公司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力气。1999年《洪都科技》杂志披露过被认为是强—5E的相关信息。该机外挂点减少到7个。但重要的是靠近翼尖的2个挂架上,可挂2枚国产LS—500J激光制导炸弹。由于强—5本身载弹量小,所以LS—500J较轻,有效射程仅12km。据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内部人士称,强—5E已携带LS—500J进行了大量试验,结果较理想。强—5F则是携带激光目标指示吊舱的载机。按网上未确定的信息,长约2m的激光目标指示吊舱由成都研制,半埋入于机腹。该吊舱可为携带激光制导武器的空中平台提供攻击目标时所需的指示和目标照射。1个吊舱可同时指挥4个平台。

在试验中,4架强—5E在1架强—5F的指挥下,1分钟内投下8枚LS—500J激光制导炸弹,8个目标被同时摧毁。

为使用激光制导武器而研制同一机型两种不同的改型,似乎较为难以理解。

这可能是由于强—5载重量偏小、机体挂点分布和载重不理想导致的。由于吊舱需要半埋于机腹下方,必须专门改造出F型。深究下去,一则强—5狭窄的机腹挂点位置一侧无法携带体积较大的炸弹;二则本机投弹后如果提供照射的话,空气的散射会导致本机处于同一飞行方向上的激光制导炸弹接受到过多的散射激光,从而受到干扰而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必须由另外的平台从不同的方向上提供照射。同时E型也只能在外部翼段的挂点下携带制导炸弹,这主要是因为内侧挂架后方是主起落架,无法携带尺寸较大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