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超级英雄手里握着的不是手枪,而是一根盲人手杖,他身边通常没有警车而是跟着一只导盲犬。
范洛从不忌讳别人说自己是个盲人,他常说:“如果我能看到光明,那我现在可能还是一个平庸的人。正因为我看不见,我才会专心努力地去听,结果我听到了别人无法听到的声音。”
上帝发给每一个人一个苹果,并在一些苹果上咬了一口,虽然苹果不完整了,但有的人还是把它当做上帝的恩赐。同样,苦难和缺陷不也是上帝给我们的特别恩赐吗?上帝只是在我们平淡的生活中,添了一道叫做“苦难”的菜而已。它让我们细细品味,慢慢体会。苦难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没有人能够拒绝苦难。面对苦难,我们无法逃避,因为这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恩惠。
苦难让我们深感痛苦与忧伤,苦难让我们变得贫乏、孤单、力不从心,苦难使得我们受尽折磨,但是上帝借苦难给予的恩赐却是最丰盛的。
倘若没有了苦难,人生就会变得肤浅甚至贬值;没有经受风雨的洗礼,生命的大厦便显得单薄易摧。有一句名言:“冠军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真正的苦难,会使人变得冷静而深沉,并且一步步地走向成熟。
有了苦难,人生的价值才会得以体现。
一个人生命中的得与失,总是守恒的。在一个地方失去了,就一定会在另一个地方找回来。有时候,看起来是缺陷却会成为人生的闪光点。如果范洛没有失明,而是一个正常的普通人,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上帝夺走了他的眼睛,是为了让他发现耳朵。上帝夺走了你的什么,又让你发现什么?静下心来想一想,就会懂得缺陷、弱点,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恩赐。也许,你不聪明,做什么事情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你常常想为什么别人都那么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呢?你觉得上帝不公平,可是你没有发现自己有着他人没有的“坚持”和“不放弃”吗。这种永不服输的精神就是上帝给你的特别的芬芳。你的天才不是快速完成任务的聪明,而是坚持不懈的努力。聪明的人可能会轻松地过上好的生活,可是你却能达到大的成功。因为你的芬芳,上帝不小心多咬你一小口,然后说:你的人生不是用来过幸福的小日子的,而是用来实现梦想的。
身体的缺陷可能会成为优势
懂得生活的人,大都懂得如何让自己的缺陷变成优势。
人生总会有遗憾,但这并不影响人生走向完美。就像十指有短长一样,上天对每个人也不是绝对公平的,许多人身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不同的是,一些人因此失落沉沦,一些人却因此能活得比一般人还好,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深入观察,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心态大相径庭。
某电影导演,为拍一部片子四处寻找合适的演员。一天,发现了一个合适人选,便通知他准备试镜头。这个人十分高兴,理了发,换上新衣,对镜子左照右照,总感到自己两粒“犬牙”式的牙齿不好看,于是到医院把牙齿拔掉了。后来,他兴致勃勃地去报到,导演一见到他,失望地说:
“对不起,你身上最珍贵的东西,被你自己当缺陷给毁了,影片已经不需要你了。”这个长犬牙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短处在这里正是长处,传统的虚荣观念毁掉了有可能使他的人生大放异彩的机会。当然,主要原因在于导演,他没有提前告诉这个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没有人会指出我们的缺陷正是我们可以利用从而摆脱不幸那一点。
戴尔·卡耐基在弗吉尼亚州一个旅馆碰到了班·符特先生。这个坐在轮椅上的撰稿人的历程让卡耐基感慨不已。
“事情发生在1930年”,符特微笑着告诉卡耐基,“我砍了一大堆胡桃木的树枝,准备做菜园豆子的撑架。我开着福特车把这些枝条运回家。但意外的事很快便发生了:枝条卡在车的引擎之中,车辆滚出公路老远,我受了重伤,两腿麻痹了。出事的那年我只有24岁,从那以后我就再没有走过一步路。”
才24岁,就被轮椅决定了一生。卡耐基问他怎么能够这样有勇气去接受这个事实,他说:“我以前并不如此。”他说很长一段时间里,愤恨和难过占据了他的心灵,他抱怨命运。可是,抱怨并不能改变一切,他继续说:“愤恨没有改变我的一丁点现状,我终于明白并告诉自己,我应庆幸发生过那样一件事。”他告诉卡耐基,当他克服了当时的震惊和悔恨之后,就开始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他开始看书,对好的文学作品产生了喜爱,书给他带来了生命的意义。好的音乐也能给他莫名的感动。
“有生以来第一次”,他说,“我能让自己仔细地看看这个世界,有了真正的价值观念,我开始了解,以往我所追求的所谓完美的事情,实际上大部分一点价值也没有。”
我们愈研究那些成就者的奋斗经历,就愈加深刻地感觉到,他们之中有非常多的人之所以这样而不是那样,是因为他们虽然有一些缺陷,但他们却因此加倍地努力而得到更多的报偿。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我们的缺陷对我们有意外的帮助。”也许正是这样,我们无法否认,很有可能密尔顿就因眼瞎,才能写出更好的诗篇;而贝多芬的耳聋也使他创作出更好的曲子。
如果柴可夫斯基不是那么的痛苦——他悲剧性的婚姻常逼他走向自杀的边缘——如果他自己的生活不是那么悲惨,我们去哪里欣赏那首不朽的《悲怆交响曲》?
如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生活不是那样的充满折磨,他们可能也永远写不出那些不朽的小说。
海伦·凯勒写道:“如果我不是有这样的残疾,我也许不会完成我所完成的这么多工作。”也许正因为这种人间的奇迹,所以我们才会对正确的做人方法表现出兴趣和研究的欲望来,因为它对人的命运影响是如此巨大。
美国总统罗斯福是一个有缺陷的人,他小时候是一个脆弱胆小的学生,在学校课堂里总显露一种惊惧的表情。他呼吸就好像大喘气一样。如果被喊起来背诵,立即会双腿发抖,嘴唇也颤抖不已,回答起来含含糊糊,吞吞吐吐,然后颓然地坐下来。由于牙齿的暴露,难过的表情使他没有一个好的面孔。
像他这样的孩子,自我的感觉也许会很敏感,会常常避免同学间的任何活动,不喜欢交朋友,成为一个自卑的人。然而,罗斯福虽然有这方面的缺陷,但却有着奋斗的精神。事实上,缺陷促使他更加努力奋斗。他没有因为同伴对他的嘲笑而减少勇气。他喘气的习惯变成了一种坚定的嘶声。他用坚强的意志,咬紧自己的牙床使嘴唇不颤动而克服惧怕。
没有一个人能比罗斯福更了解自己,他清楚自己身体上的种种缺陷。
他开始自觉地改变自己,试图以此来挽救自己的生活。他告诉自己不能再这样自我欺骗,而应该认为自己是勇敢、强壮或好看的。他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可以克服先天的障碍而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生活。
凡是他能克服的缺点他便克服,不能克服的他便加以利用。通过演讲,他学会了如何利用一种假声,掩饰他那无人不知的暴牙,以及他那打桩工人的姿态。虽然他的演讲中并不具有任何惊人之处,但他不因自己的声音和姿态而遭失败。他没有洪亮的声音或是威重的姿态,他也不像有些人那样具有惊人的辞令,然而在当时,他却是最有力量的演说家之一。
由于罗斯福没有在缺陷面前退缩和消沉,而是充分、全面地认识自己,在意识到自我缺陷的同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在顽强之中抗争,不因缺憾而气馁,将它加以利用,变为资本,变为扶梯而登上名誉巅峰。因此在晚年,已经很少人知道他曾有严重的缺憾了。
除了这种不退缩不消沉能使缺陷变成优势之外,另一种巧妙的转化也有同样的效果。
曾长期担任菲律宾外长的罗慕洛穿上鞋时身高只有1.63米,原先,他与其他人一样,为自己的身材而自惭形秽。年轻时,也穿过高跟鞋,但这种方法令他精神上不舒服。他感到这是在自欺欺人,于是便把它扔了。后来,在他的一生中,他的许多成就却与他的“矮”有关,也就是说,矮倒促使他一帆风顺,与众不同。以至他说出这样的话:“但愿我生生世世都做矮子。”
1935年,大多数的美国人尚不知道罗慕洛为何许人也。那时,他应邀到圣母大学接受荣誉学位,并且发表演讲。那天,高大的罗斯福总统也是演讲人,事后,他笑吟吟地怪罗慕洛“抢了美国总统的风头”。更值得回味的是,1945年,联合国创立会议在旧金山举行,罗慕洛以无足轻重的菲律宾代表团团长身份,应邀发表演说。讲台差不多和他一般高,等大家静下来,罗慕洛庄严地说出一句:“我们就把这个会场当做最后的战场吧。”这时,全场突然一片寂静接着爆发出一阵掌声。最后,他以“维护尊严、言辞和思想比枪炮更有力量……惟一牢不可破的防线是互助互谅的防线”结束演讲时,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后来,他分析道:如果大个子说这番话,听众可能客客气气地鼓一下掌,但菲律宾那时离独立还有一年,自己又是矮子,由他来说,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从那天起,小小的菲律宾在联合国中就被各国当做资格十足的国家了。由这件事,罗慕洛认为矮子比高个子有着天赋的优势。矮子起初总被人轻视,后来,有了表现,别人就觉得出乎意料,不由得佩服起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成就就格外出色,以致平常的事一经他的手,就似乎成了破石惊天之举。
的确如此,只要会利用,缺陷也会变成有利条件,关键是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命运给我们的暗示也许正是这样:我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追求完美不是完美的处世法
如果你是个完美主义者,那么不妨问问自己是不是渴望比别人更强的虚荣心在作祟?答案如果是肯定的话,你就该放下虚荣心了。
所谓完美主义,就是对自己要求过高,过于苛刻的一种不良心态,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完美无缺的,就连追求完美主义这种想法本身也是不健康的。
某人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追求人格上的完美主义,要求自己达到尽善尽美,不允许别人把自己看做是一个有缺点的性格脆弱的人。害怕被人拒绝,被人抛弃,或者陷入孤独之中。
他认为消极的情感是一场灾难,他追求一种情绪上的完美主义。他必须时刻让自己感到幸福和快乐,必须时刻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允许自己有焦虑和忧郁的心情。
他要时刻做到令人满意,他要求时刻做到对人有求必应。如果有自己的亲友遇到了困难而自己却爱莫能助,他便感到非常的痛苦和内疚。
他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保持高雅而优美。他追求一种行为上的完美主义,为了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他必须在他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上都有出色的表现。他不允许自己犯错误,认为失败比死亡更可怕。他对自己过分地吹毛求疵,以为一个微不足道的污点会玷污自己的整个人生。他害怕批评,他断定如果有人批评了他,就意味着他在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他渴望找到一位完美无缺的伴侣,同其永远保持一种称心如意、两情相悦的关系。只有在得到了一个完美爱侣之后,他才感觉到世界的美丽和人生的完美。
他给自己确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如果没有达到那个目标,他绝不会原谅自己。
他不断地鞭策自己,尽管他可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他仍然觉得人生处处不如意。即使达到了一个目标,另一个更高级的目标也接踵而至。因此,他疲于奔命,很少体验得到生活的欢乐。
他把自己划分为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他对现实的自我感到并不满意,于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千方百计地要把自己的现实自我隐藏起来,唯恐它被世人识破和戳穿。
他不断地对自己的人生极限提出挑战,他总是为下一个目标而活着。
追求完美主义不是一种正常的心态,更不是一种完美的心态。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逐渐养成了这样的信念:应该自始至终努力让生活变得尽善尽美。不幸的是,期望越高,往往失望也越大。由于对自己的要求过高,给自己施加了过多的压力,就会束缚住自己的手脚,迫使自己最终放弃了努力,以致一无所成。相反,如果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不再对自己提出好高骛远的期望,心情反而会舒畅快乐起来,会觉得自己更有创造力。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最理想的境地总是不可达的,但是人们往往不知道应该退而求其次。”结果,只能被碰得头破血流。因此,追求完美不是应给予强化,而是应给予弱化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