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
16585200000020

第20章 换一种方式与人相处,世界不会再有敌手(1)

抗击对手,反击敌人。但生活中似乎总有消灭不尽的敌手。其实,消灭敌手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弃那些无谓的对抗和反击,把敌手变成自己的朋友!

把敌人当成最好的老师

愤怒和诋毁没有任何作用,当我们能够从敌人身上学到更多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收获者。

生活中,人们对于自己讨厌的人往往看不到他的优点,或是故意诋毁他的优点。我们甚至可以千里迢迢地去拜师学艺,却不肯从我们的敌人身上学习有用的东西。然而,敌人可能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讨厌他,但必须向他学习。一个善于向自己讨厌的对象学习的人,是有远大前途的。

韩国《中央日报》曾发表过一个民意调查报告,其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韩国人最讨厌的就是日本人。但是,他们虽然如此讨厌日本人,却仍将日本列为“最应该学习的地方”,积极主动地从日本的发展模式上研究学习,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能够做到这一点确实难能可贵。

要知道,韩国曾遭受过日本漫长的殖民统治,那段苦难的历史是无法从韩国人民心中磨灭的,源于历史的情结加上独岛的领土纷争,导致韩国民众对日本深恶痛绝,甚至,他们抗议日本的力度远远超过中国人。但这所有的一切,并没有妨碍他们将日本作为最值得仿效的对象,并表现出谦虚的姿态把日本作为值得效仿的老师。

追其根源,是因为日本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远比其他国家更适合韩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美国和德国虽然都是经济大国,但其发展模式对于韩国来说并不是十分合适。韩国人能够抛弃情感因素向日本人学习,这可以说是相当成熟的智慧。

人们喜欢跟着自己的感觉行动,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绪影响正常的判断。若是自己的敌人,就对他充满鄙视和敌意,完全看不到他的优点,甚至把他所有的行为和语言都当做恶意中伤。可是,愤怒的情绪其实于事无补,从敌人身上,往往能够真正地窥视到自己的弱点,认真地总结一下,对自己是很有好处的。

把敌人当成最好的老师,这才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的处世之道。或许敌人对自己有所误解,或者他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而自己需要做的,并不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而是仔细研究一下他的行为,对自己而言,实在是一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情。

假如把人生比作风云变幻的大海,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行驶在海面上的航船,从起点到终点,我们按照各自不同的航线在前进,并没有一条固定的路线供我们选择。我们必须承受来自敌人的种种磨难,就如同是我们承载的货物一样,这些“货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船身的负荷,但同时也增强了船只抵御惊涛骇浪的能力。

每一个人都摆脱不了敌人的存在,同样也需要敌人的存在。敌人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能够最直接、最快速地促使我们成长。即使我们自己还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但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要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来自敌人的压力转化成不断进步的动力,就能从对手身上学到很多的东西。

《论语》中也曾说过:“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不觉得别人讨厌是修身的行为,而能向讨厌的人学习就是修行了。面对敌人的时候,不要诅咒,而要表达感激之情。感谢他带给自己的挑战和羞辱,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让我们能够有机会提高自己。

在竞争中找到真正的朋友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能在竞争中把对手变成自己的朋友,那么竞争留给自己的将是更美好的东西。

在竞争中,把对手打败可以得到暂时的胜利,但是如果能用聪明和智慧,把生存竞争的“冤家对头”变成自己的朋友,在竞争中取得双赢,岂不是比一方的胜利更值得让人欢喜?能在竞争中找到朋友的人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实践证明,过去那种仅仅把同行看成是“冤家”,认为在竞争中把对手置于死地的人是强者的观点,是片面的、有害的,它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摩擦、内耗及浪费。所以我们要学会变通:把对手争取过来,成为自己的朋友比打败他更为重要。

谈起达飞照明在澳大利亚地区发展的那段经历,尹行健冥想了半分钟:“在那几年,我用得最多的就是努力在竞争中找到真正的朋友,这样不仅少了敌人,还增加了胜算。”

在去澳大利亚前,尹行健只是达飞照明的亚太区市场部总监。一天,老板把他叫到办公室,倒了一杯水,双手递给他:“尹行健,我打算提拔你做澳大利亚地区的总经理。你也知道在那里我们已经亏损了15年了,我们必须改变。”

尹行健顿时感到很大的压力,老板便开玩笑地说:“如果你去的话,或许你可以很轻易地改变那边被动的工作局面呢?”

尹行健听了也笑了起来,心想:那我就去那边感受一下日光浴和海滩吧。但是到了风光旖旎的澳大利亚,尹行健却笑不出来了。那边公司的情况很不妙,公司的账面亏损严重。他发现,并不是公司产品质量和价格的问题,而是渠道根本没有铺开。

不仅仅因为这些,其他品牌竞争也十分激烈,竞争对手能根据当地住宅极其分散的特点全部撒网,这样,达飞照明要想发展真是难上加难。

经过一番考察,尹行健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十分诚意地把当时的竞争伙伴邀请到自己的公司:“我们要跟你们一起来做市场,把我们的货物放在你们的渠道上。而分销网络、物流系统等都由竞争者来搞,我们只完善自己的品牌建设。”

当时,有的人觉得尹行健可能是一个傻瓜,这等于公开了自己公司的所有秘密,觉得这是一个阴谋。只有一家表示愿意和他合作。

尹行健首先拿出了自己的诚意,让对方消除了戒心。他想能在这个时候同意和自己合作的人如果可以把他变成自己的朋友,不仅可以在这个时期让达飞照明渡过难关,就是以后也可以彼此照应,应对各种商场变化。

就这样,经过几次的合作,尹行健通过自己的努力博得了对方的信任,彼此成了真正的朋友,而双方的领导者各自也得到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朋友。在他们的合作之下,达飞照明有了更好的发展轨道,而对方也得到了更好的制作经验。双方的业绩奇迹般地得到了双赢。

事实证明,在商场上其实并不都是敌人,只是大家总是在假想对方如何残酷、如何不人道,尹行健不正是在竞争中得到了一个真正的朋友吗?竞争中不可以盲目把对方当成对手,更多的时候要多动脑,把他变成自己的朋友。

当然,市场竞争在所难免,但根本用不着厮杀,因为这个市场这么大,大家完全可以共容。如果能成为朋友是最好不过的了,如果能找到更好的切合点,则对双方都是一个更大的促进。

在上面的这个案例当中,尹行健就是在竞争中找到了合作,在合作中找到了朋友,这样的朋友更会让他百倍地珍惜。在竞争中找到的朋友是他认为更可贵的朋友。

在竞争中,如果对自己的对手十分欣赏,那么就不用再犹豫了,尽量去把对方变成自己的朋友,或许对方也正想和我们成为朋友呢!这样双方不仅能更好地互补、更好地合作,也能得到更大的提高。事业上,可以是合作伙伴,生活中可以是知己,这样的结局不是更好吗?

打仗的时候,有许多武将说过:“虽为敌人,其人表现却颇杰出,令人敬佩。”也有很多人因佩服其人而做出很多仁义之举。而在竞争中如果也有这样的人,我们为什么不能也以仁义之举变对手为朋友呢?聪明的人会把自己佩服的对手变成朋友,而决不会把他当成敌人。

感谢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要我们记着去感谢那些直接给予我们关心、帮助与掌声的人,是很容易做到的,然而要我们去感谢伤害、欺骗我们的人,却很难做到。

那些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人,在我们的生命中川流不息,让我们应接不暇,他们像一根根尖锐的刺扎在我们的皮肤里,让我们隐隐作痛,让我们暴躁如雷,甚至怀恨在心。

当我们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会因为那个得不到的玩具而哭闹不止,埋怨父母的小气与冷酷;上了学,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习题让我们焦头烂额,也常因老师的严厉批评而怨声载道;好不容易盼望着长大成人可以独当一面了,却发现折磨我们的人和事情反而更多。

亲人、敌人、老板、同事、爱人、对手,他们有的是满怀善意,有的是心怀鬼胎,这些让我们又爱又恨的人们,在我们的生命中设置了一个又一个障碍,让我们不得不绷起精神,拼尽全力赶路。然而,当疲于应对的我们仍然追赶不上他们的速度,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时,我们难免焦虑抱怨,甚至感到痛苦万分,人生为何充满了挫折和无奈?甚至,有时觉得这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人应该统统消失不见。

是的,这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人是人生路途上预示着磨难的危险信号,他们会让我们感到羞愧愤怒、让我们咬牙切齿痛不欲生。然而,终有一天,当我们站在人生的下一个站台回望,所有曾经承受的委屈和压力都将释然,我们会发现,他们是我们发挥潜能、全力以赴的动力,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突破自我,让我们的人生拥有了更多的可能,他们才是我们最应该感激的人。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快乐是一种幸运,痛苦也是一种幸运,伤害过我们的人何尝不是我们生活中的福星。

20世纪80年代初,年逾古稀的曹禺已经是功成名就的戏剧大家。有一次美国同行阿瑟·米勒应邀来曹禺家做客,午饭前的休息时间,曹禺小心翼翼地从书架中间取出一个装帧极为讲究的小册子,上面装裱着画家黄永玉写给他的一封信,曹禺逐字逐句地把信的内容念给阿瑟·米勒听,神情庄重而语气激动。信中这样写的:“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的人不在戏里,你失去了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不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的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了……”

事后,阿瑟·米勒撰文描述了他的迷茫:“这封信对曹禺的批评,用字不多但却相当激烈,还夹杂着明显羞辱的味道,然而曹禺念信的时候却神情激动。我真不明白曹禺为什么恭恭敬敬地把这封信裱在专册里,并且又一脸虔诚地念给我听,他是怎么想的?”

阿瑟·米勒的茫然是理所当然的,毕竟,把别人羞辱自己的信件裱在专册里,这样的行为太过罕见,无法让人理解和接受。然而,曹禺之所以这样做,正是因为他拥有无上的品格——感恩,才会“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心怀感恩,才会对别人的羞辱泰然处之;心怀感恩,才会把人家的批评作为赏赐,作为自己进步的阶梯。

在实际生活当中,打击与伤害我们的人,与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一样应该受到我们的感谢。前者就像严冬,考验我们的意志,消除我们的骄气,扭转我们膨胀的恶习,让我们更深刻地思考自己的行为,采取更科学的方式生活。前者与后者,就像我们人生路上左右设置的沟谷,他们共同组成人生夹道的轮廓,是我们成长路上缺一不可的护佑神。

当然,要感谢伤害和批评过我们的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它需要有一定的胸怀和气度,需要我们有全面辨证的眼光。

然而,一旦理解与肯定了我们不喜欢的人与伤害我们的人是多么重要,一旦认识到他们对于我们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多么的必不可少,那么,我们怀抱感激的心态就很容易了,甚至是理所当然的了。

20世纪60年代,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登出郭沫若的白话诗之后,刚从大学毕业分配到科学院电子研究所从事语言声学工作的陈明远,给郭老写了一封信,措辞尖锐严厉:“读完那些连篇累牍的分行散文,人们能记住的只有三个字,就是您这位大诗人的名字。编辑同志大概对您的诗名感到敬畏,所以不敢不全文登载,但是广大读者却对您的诗名寄托厚望,所以不能不表示惋惜,甚至因失望而导致嘲笑挖苦……”

郭沫若约见了陈明远,笑着问他:“假若你当诗歌编辑,我的诗稿落到你手里,你怎么处置?”

陈明远认真地想了一会,回答说:“对于您的来稿,我准备分三类处理。第一类,像《罪恶的金字塔》和《骆驼》这样的好诗,还有少数合格的,予以发表。第二类,有可取之处但尚须推敲斟酌的,提出具体意见退还于您,等改好了再用。第三类,诗味索然的,不要分行,当做散文、杂文对待。或者,干脆扔到纸篓里。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爱护您的诗句,也才对得起广大诗歌爱好者!”郭沫若听完哈哈大笑,连声说:“好!我要碰到你这样的编辑同志就好办了,真是求之不得哩!”

作为文化名人,曹禺、郭沫若对待他人的伤害与批评所表现出来的感恩态度是一种智慧和胸襟。其实,感恩也是一种处世哲学,它是生活中的一大智慧,它要我们怀着感恩之心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更稳更自信地走下去。

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惰性,这些惰性掩盖了我们身上的闪光点,让我们不知道自己其实能够做得更好,而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那个人,往往能够激发出我们身上的潜能来,让我们超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