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理知识大观
16584200000007

第7章 山岳峰峦大观(2)

博格达峰还颇受登山员的青睐。它的海拔高度虽然并不惊人,但登山难度绝非寻常。在主峰的东西方位,博格达峰山体陡峭,西坡与南坡坡度达70毅~80毅,只有东北坡坡度稍缓,因此,该峰直到1981年6月9日,才由日本京都登山队11人开创登顶纪录。天池位于博格达峰的半山腰,海拔1980米,是一个天然的高山湖泊。湖面呈半月形,长3400米,最宽处约1500米,面积4.9平方千米,最深处约105米。天池湖水清澈,晶莹如玉。四周群山环抱,绿草如茵,野花似锦,有“天山明珠”之盛誉。

天池是由古代冰川和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高山湖泊。四周雪峰上消融的雪水,汇集于此,水深近百米,清纯宜人。每到盛夏,湖周围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最为明艳。即使是盛夏,湖水的温度也相当低,乘游艇在湖面上行驶,一阵阵凉风吹来,暑气全消,是避暑的好地方。周围山坡上长着挺拔的云杉、白桦、杨柳,西岸修筑了玲珑精巧的亭台楼阁,平静清澈的湖水倒映着青山雪峰,风光旖旎,宛若仙境。传说,天池便是“瑶池”,是西王母会聚众神仙、举行蟠桃盛会的地方。

平顶海山

在夏威夷群岛、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和斐济群岛一带的深海海底,有一座座奇异的海山,它们的顶部像被截掉一样,都是平坦的,被称为“平顶海山”。

这种海山除太平洋外,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亦有存在,它们有的孤独地耸立于海底,有的成群出现。平坦的顶部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从几百米到二三十千米不等,顶部离海面最浅为400米,最深为2000米。美国海洋地质学家赫斯对此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平顶海山”是沉没了的岛屿,就像神话中描述的“亚特兰蒂斯”那样。但他无法解释海山的顶部为什么如此平坦。

后来,人们从“平顶海山”的顶部打捞到了呈圆形的玄武岩块,据此有人认为,它们可能是一座座海底火山,顶部是火山口,被火山灰等物质填平了,所以呈现平顶。年龄测定表明,它们形成于距今1亿年至2500万年之前的火山大量喷发时期,这就给火山说提供了一个依据。20世纪50年代,人们从太平洋西南的凯普-约翰“平顶海山”的顶部打捞到造礁珊瑚、厚壳蛤以及层孔虫等生物化石,以后在太平洋中部又有类似的发现,表明“平顶海山”的顶部过去有过珊瑚礁发育。造礁珊瑚需要生活在有光照的水里,因而其生存的最大水深在50米左右。这说明曾有一段时间,海山顶部的水深不超过50米。由于此时的海山顶部离海面近,风浪就有可能将其削平,并在其上发育造礁珊瑚。以后,海山下沉,沉到水深400米以下的地方,所以“平顶海山”上就残留着以前发育的造礁珊瑚和其他喜礁生物。但美国学者德利指出,海底火山不一定发生过上升和下沉,可能是在天气寒冷的冰川时期,海平面大幅度下降,使海底火山的顶部露出海面被风浪削去。

但有些“平顶海山”的顶部直径达二三十千米,说它是被风浪削平的似乎难以使人相信。

着名海洋地质学家孟纳德认为,太平洋中的“平顶海山”都位于一片原来隆起的地壳上,他称之为“达尔文隆起”。这些隆起的海山顶部接近海面,被风浪削平,尔后,整个隆起下沉,便形成了今日的“平顶海山”。但有一些人不同意孟纳德的见解,他们认为没有事实证明“达尔文隆起”曾经存在过。

看来,要想解开“平顶海山”这个谜,科学家们还需做进一步的努力。

安第斯山脉

举世闻名的安第斯山脉犹如一条长龙纵贯南美洲大陆,它静卧在太平洋的东岸、南美大陆的西部,几乎和太平洋海岸相平行。

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南北绵延9000千米,北起特立尼达岛,南至火地岛,跨越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智利等7个国家,占地面积达180万平方千米。它比着名的喜马拉雅山脉还要长6000多千米,几乎是喜马拉雅山脉的3.5倍。

安第斯山脉属科迪勒拉山系,这个山系从北美一直延伸到南美,全长约15万千米,是世界最长的山系。在自然景观上,安第斯山脉可以划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三个截然不同的部分。北段属热带湿润气候,森林广阔,层峦叠嶂;中段气候干燥,植被稀少,山势起伏不大,呈高原特色;南段降水充沛,温带森林资源极其丰富。

安第斯山脉的最高峰——阿空加瓜山,位于阿根廷西部的门多萨省,临近智利边境,海拔6960米,是南美洲最高峰,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死火山,有“美洲巨人”的美誉。“阿空加瓜”在瓦皮族语中是“巨人了望台”的意思。

阿空加瓜山是由第三纪沉积岩层褶皱抬升而形成的,山峰呈圆锥形,经常隐没在白云深处,只在云雾消散之后才偶尔一显雄姿。峰顶较为平坦,东、南侧雪线高度为4500米,冰雪厚度达90米。峰顶西侧因降水较少,没有终年积雪,山麓多温泉。着名的印加桥就建在温泉附近,该温泉也是着名的疗养和旅游胜地。

阿空加瓜山区现在是阿根廷着名的登山游览胜地。阿空加瓜山四面皆可攀登,但从北坡攀登较容易,南坡较难。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攀登此山,通常只有持登山许可证的登山运动员才被允许登山。

在秘鲁境内高不可攀的安第斯山脉高处,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峡谷,它的深度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两倍,在雅鲁藏布大峡谷被发现之前曾被列为世界最深的峡谷。这个峡谷就是着名的科尔卡峡谷。

科尔卡峡谷是科尔卡河冲刷侵蚀地表形成的深沟,深不可测。这里与世隔绝,少有人至。这里的景色非常罕见,巍巍高山裂开一道口子,看起来像是被一把大刀斩出来的。裂隙底部是科尔卡河,在雨季,河水奔腾澎湃。谷地之上3200米处,群山环绕,积雪的山峰高耸入云。

群山的另一边是火山谷,里面屹立着许多锥形火山,顶部为圆形火山口。

火山谷长64千米,谷内共有86座死火山渣堆。有些高达300米,有的四周是田野,有的四周堆满凝固的黑色熔岩。在火山谷与太平洋之间,有一条布满沙石的酷热沟谷,名为托罗穆埃尔托沟谷,无数白色巨砾散布谷内。更为奇怪的是,不少石砾上刻有几何图形、太阳、蛇、驼羊以及头戴怪盔的人,这些图案和符号是谁的杰作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泰山

泰山占地总面积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带的第一高山,有“泰山天下雄”之誉。古往今来,官宦仕者,墨客骚人,无不以登泰山为荣,圣人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叹,而“诗圣”杜甫也吟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

自古以来,游览泰山的人都希望看到泰山极顶的日出奇观,这是泰山最迷人的景象。在泰山极顶观日出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观陆地日出,一种是观海上日出。

陆地日出时,先是东方一线晨曦由灰暗变成淡黄,又由淡黄变成橘红。

东方天幕逐渐喷射出万道金色的霞光,接着,东方天空中的云朵七色交杂,气象万千又瞬息变化,满天彩霞与地平线上的茫茫雾霭连为一体。最后,一轮红日跃出云幕,冉冉升起,顷刻之间,金光四射,群峰尽染,大地复苏。观陆上日出的机会较多,每当秋、冬交替之时,只要云气较少且前一天刮西北风,或是雨后转西北风而次日天朗气清时,游人就能大饱眼福,不枉泰山之行。

在岱顶观海上日出的机会很少,只有夏至和冬至前后,日出方向避开胶东半岛而在与陆地最近的海域内、夜间晴朗无风、气层折射达52毅时才能看到。岱顶海上日出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起初太阳像个赤轮在海面上上下跳荡,欲上又止,红艳欲滴。最后,太阳变成了火球跃出水面,腾空而起,整个过程像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在瞬息间变幻出了千万种多姿多彩的画面。

此外,在泰山最难得的是还能看到日珥。日珥是太阳表面喷射的火焰状炽热气体,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用肉眼看到。

云海玉盘是岱顶的又一奇观。它多在夏、秋两季出现,需要适宜的自然条件。如果雨后水蒸气大量上升,或夏季从海上吹来的暖湿空气被高压气流控制在海拔1500米左右,与泰山海拔高度持平,加之此时恰好无风,在岱顶就会看见白云平铺万里,犹如一个巨大的玉盘悬浮在天地之间。远处的群山全被云雾吞没,只有几座山头露出云端;近处游人踏云驾雾,仿佛来到了仙境。微风吹来,云海浮波,诸峰时隐时现,像不可捉摸的仙岛;风大后,玉盘便化为巨龙,上下飞腾,如翻江倒海一般。无论在国内或国外,宝光都极难看到。泰山宝光多出现在碧霞祠东、西、南诸神门外的云雾中,因而得名。碧霞宝光因在光环中有圣像,故又被誉为“泰山佛光”,是泰山极为罕见的神奇光晕景象。

如果遇浓雾或密云天气,背光仔细观察,便见云雾经强光照射而衍生出一个五彩光环,环中央还晃动着观赏者的身影。光环呈现出红、橙、黄、绿、蓝、靛、紫各色,绚丽动人。

最外层的艳红光圈如斑斓日珥,闪闪发光。如果云雾平稳,则可持续几十分钟。光环大小与云雾中的水滴大小有关,水滴越大,光环越小。当云雾中大小水滴并存时,即可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光环,称作多重宝光。

据记载,泰山佛光大多出现在6~8月,观赏宝光须在半晴半雾的天气。此时空气潮湿、含水量大,云雾顺山谷向上徐徐移动,当太阳斜射时,顺光观察雾幕,即可看到宝光。

非洲维龙加山脉

维龙加山脉又称姆丰比罗山,是非洲中东部的火山山脉,沿刚果(金)、卢旺达和乌干达边境延伸近80千米,有8个主要的火山,其中以卡里辛比火山最高。在山脉中部和东部有6座死火山,以米凯诺火山和萨比尼奥火山最老,始于更新世早期,火山口已经消失,侵蚀成崎岖地形。山脉西端的尼拉贡戈火山和尼亚姆拉吉拉火山形成还不到2万年,有许多火山口,熔岩仍在活动,并远流到基伍湖。

尼亚姆拉吉拉是一座非常活跃的火山。1894年,欧洲人首次目睹它的喷发。从那时起,沿着山坡的裂缝又喷发过几次,其中1938~1940年间的喷发尤为壮观。当时,火山侧面一个坑里的熔岩奔流到24千米以外的基伍湖,熔岩流动时,像刚出炉的炉渣一样流进湖里,冒出大团蒸汽。熔岩的大量流失,使得尼亚姆拉吉拉火山的山顶塌陷,形成了一个直径2000多米的大火山口。

与它相邻的活火山——尼拉贡戈也有个类似的大火山口。1977年,火山锥周围裂了5个口子,溢出炽热的熔岩,熔岩向下汹涌奔流,所经之处,无不摧毁殆尽。

维龙加火山所喷出的熔岩,也造就了四周的景观。维龙加山脉位于东非大裂谷的西部,这个地区的河水一度流向北面的尼罗河。但火山的熔岩流到这里后,堆积成天然的堤坝,拦成了基伍湖,而且,还塑造出曲折参差的湖岸,景象奇美。

基伍湖平均深约180米,有些地方深达400米。此湖虽然外表恬美,但却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二氧化碳从湖底渗出,因上面的巨大水压而积聚湖底;在细菌的作用下,二氧化碳转化成沼气,如有人为的骚扰,如把沼气抽出来做燃料,就会使沼气冒出水面,一旦接触明火,易燃的沼气即刻爆炸,形成一个火球,把四周的东西烧成灰烬。

在维龙加山脉的其他地方,即使地壳隆起也不会带来什么威胁,因为其他火山早已休眠了。卡里辛比火山最高峰达4507米;附近的比索克火山山坡是山地大猩猩的家园;靠近维龙加山脉东端的萨比尼奥火山有好几个尖削的高峰,其中最高的位于卢旺达、乌干达和刚果(金)三国边界的交会点。

维龙加山脉对寻找尼罗河的源头起过作用。在古希腊的全盛时期,人们就曾推测过埃及这条最大的河的源头;公元2世纪时的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托勒密相信尼罗河发源于“月亮山脉”;公元162年,英国探险家斯皮克认为维龙加山脉就是托勒密所指的“月亮山脉”。现在,一般人都把北部的鲁文佐里山脉看作“月亮山脉”。

当年,斯皮克仅仅远眺过维龙加山脉,并未攀登,所以也就没有发现这里植物种类的演替。现在,许多地势较低的土地已经成为耕地,但仍保存着原来树林的残迹:较高的地方,密密麻麻长着竹子;再高处,是交织在一起的树木、灌木和草地;在3000米的高度上,生长着硕大无比的扫帚树、山埂叶和欧洲狗舌草;而在4000米以上,就几乎只有苔藓、青草和地衣能够生存了。此外,这里还居住着180余种鸟雀和60多种哺乳动物,有豹、灵猫、鬣狗、胡狼、水牛、野猪和象等。

在维龙加山脉的南段,有非洲最早的国家公园——维龙加国家公园,它建于1925年,面积8090平方千米。公园南端与基伍湖北岸相接,公园中部很大一片被爱德华湖占据,东北为鲁文佐里山脉。

由于维龙加国家公园坐落在东非大裂谷的大断层陷落带东段,横跨赤道线,所以既有萨瓦那草原即灌木和乔木杂布的草原景观,也有纸莎草和芦苇遍布的沼泽地、雨带乔木林、山地森林、熔岩平原、竹林和荒野,故有“非洲缩影”的美称。

琅琊山

琅琊山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约五千米处。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手书的《醉翁亭记》开头吟道:“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指的就是这里。凭着欧阳修的传世名篇,琅琊山声名鹊起。

琅琊山水之美,就在于欧阳修所说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琅琊山独特的自然风光,自古名扬天下,这里交通方便,社会经济条件好,当地人非常热情好客。历代许多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如东晋王司马睿;明太祖朱元璋、明嘉靖皇帝;唐代的李德裕、韦应物、李幼卿;宋代的王禹偁、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苏东坡、辛稼轩;明代的宋谦、王守仁、文征明;清代的王士祯、余国权、王赐魁等都曾观光于此。

几百年来,中国社会几经变革,而琅琊山的风光却依然美丽如初。神奇的大自然如何造就出这些奇特的山峦和优美的林壑呢?

风景区内主要的山峰有摩陀岭、凤凰山、大丰山、小丰山、琅琊山、赵家山等。其中尤以小丰山最高,海拔325米,风景秀丽壮观。山与山之间的沟谷延深交错,形成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幽深地貌。

千百万年来,受造山运动的影响,琅琊山地区形成了许多壮观的低山、深谷、幽洞、名泉和宽广的水面。据史料记载,早在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距今6亿~4亿年前,琅琊山原是一片汪洋大海。距今4亿年前,随着地壳的运动,琅琊山逐渐上升成为陆地。以后到中生代三叠纪期间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了褶皱及断裂构造。可能在那个时候琅琊山就呈现出现在的地貌轮廓,出现了许多低山、深谷、幽洞、名泉和宽广的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