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理知识大观
16584200000026

第26章 江河湖泊大观(2)

哈纳斯湖形成于距今20多万年前后,是第二次大冰期的巨大复合山谷冰川刨蚀而成的。

当时,哈纳斯冰川长达百余千米,冰川厚度为200~300米。

冰川缓慢而稳定地退缩,在哈纳斯湖口留下了宽1000多米、高50~70米的终碛垄,而后即迅速地退缩,形成了现在哈纳斯湖的基础。哈纳斯湖区垂直自然景观带非常明显,在湖边就可看到阿尔泰山七个自然景观带的全貌,它们是黑钙土草甸草原带、山地灰黑土针阔叶林带、山地漂灰土针叶林带、亚高山草甸带、高山草甸带、冰沼土带和永久冰雪带。

哈纳斯湖有几大奇观。一是千米枯木长堤,这是哈纳斯湖中的浮木被强劲的谷风吹着逆水上漂,在湖上游形成的;二是湖中有巨型“湖怪”(近年有人认为是当地特产的一种大红鱼),常常将在湖边饮水的马匹拖入水中,给哈纳斯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三是雨过天晴时才有的“峨眉绝景”——哈纳斯云海佛光。

哈纳斯湖比着名的博格达天池整整大10倍,最大湖深188.5米。除中朝边境的长白山天池(最深312.7米)外,它是我国内陆最深的湖泊。

哈纳斯湖四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整个地区峰顶银装素裹、森林密布、草场繁茂,山坡一片葱绿,湖面碧波荡漾。群山倒映湖中,使蓝天、白云、雪岭、青山与绿水浑然一体,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这里垂直带谱明显,山巅银光闪烁,现代冰川雄伟壮观。本区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占整个阿尔泰山的74.46%和70.08%。

哈纳斯湖会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时时变换着自己的颜色:或湛蓝、或碧绿、或黛绿、或灰白……有时诸色兼备,浓淡相间,成了有名的变色湖。

哈纳斯湖区为寒温带高寒山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7月的平均气温为15.9益,无霜期达80~108天,年平均降水量达1065.4毫米,空气温凉,非常适宜于寒温带林木的生长。这里是我国寒温带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以挺拔的落叶松、塔形的云杉、苍劲的五针松、秀丽的冷杉,以及婀娜多姿的欧洲山杨、疣枝桦等构成了植被的主体。全区森林覆盖率为19.4%,在林业用地中,森林更高达82%。经考查,哈纳斯湖区已知的植物有83科298属798种。这里的新疆五针松、新疆冷杉、灌木柳,以及西伯利亚花楸、接骨木、鹿根、小叶桦、阿尔泰大黄鸡腿参等是中国仅有的分布区。生活在哈纳斯湖区已知的兽类有39种,昆虫有22目63属224种。

维多利亚瀑布

维多利亚瀑布是世界最大的瀑布,位于非洲南部赞比西河中游的巴托卡峡谷区,地跨赞比亚和津巴布韦两国。

瀑布落差106米,宽约1800米,瀑布带所在的巴托卡峡谷绵延长达130千米,共有七道峡谷,蜿蜒曲折,成“之”字形,是罕见的天堑。在离瀑布40~65千米处,人们可看到升入300米高空如云般的水雾;在未见到瀑布前的远方,就能听到水的轰鸣声。当地称该瀑布为“莫西奥图尼亚”,意思是“雷鸣之烟”。

赞比亚的中部高原是一片300米厚的玄武熔岩。熔岩是从两亿年前的火山活动中喷出,那时还没有赞比西河。熔岩冷却凝固,出现格状的裂缝,这些裂缝被松软的物质填满,形成一片大致平整的岩席。约在50多万年前,赞比西河流过高原,河水流进裂缝,冲刷裂缝的松软填料,形成深沟。河水不断涌入,激荡轰鸣,直至在较低的边缘处找到溢出口,注进一个峡谷。这就是第一条瀑布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并没有就此结束,在瀑布口下泻的河水逐渐把岩石边缘最脆弱的地方冲刷掉。河水不断地侵蚀断层,把河床向上游深切,形成与原来峡谷成斜角的新峡谷。河流一步步往后斜切,遇到另一条东西走向的裂缝,把里面的松软填料冲刷掉。整条河流沿着格状裂缝往后冲刷,在瀑布下游形成“之”字形峡谷网。

赞比西河接近瀑布时,河水在巴托卡峡谷突然折转向南,从悬崖边缘下泻,形成一条长长的白练,以无法想象的磅礴之势翻腾怒吼,飞泻至狭窄嶙峋的陡峭深谷中。整个瀑布被巴托卡峡谷上端水面的四个岛屿划分为五段。最西一段被称为魔鬼瀑布,此瀑布以排山倒海之势,直落深谷,轰鸣声震耳欲聋。该地段宽度只有三十多米,水流湍急,即使旱季也不减其气势。与魔鬼瀑布相邻的是主瀑布,流量最大,高约93米,中间有一条缝隙。主瀑布东边是南玛卡布瓦岛,旧名利文斯敦岛。因当年英国传教士利文斯敦乘独木舟到达此岛而得名。而南玛卡布瓦岛东边的一段瀑布被称作“马蹄瀑布”。再往东去,是维多利亚大瀑布的最高段,在此段峡谷之间,水雾飞溅,经常会出现绚丽的七色彩虹,被称为“彩虹瀑布”。维多利亚大瀑布最东面是“东瀑布”,它在旱季时往往是陡崖峭壁,雨季才挂满千万条素练般的瀑布。大瀑布的第一道峡谷东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峡谷,峡谷宽仅60多米。整个赞比西河的巨流就从这个峡谷中翻滚呼啸狂奔而出。峡谷的终点,被称作“沸腾锅”。这里的河水宛如沸腾的怒涛,在天然的“大锅”中翻滚咆哮,水沫腾空达300米高。

峡谷东部有处景观叫“刀尖角”,是突出于峡谷之中的三角形半岛,该地中途骤然收窄,直至成刀尖点。从刀尖角到对岸有三十多米的间隔,在1969年建有一座宽2米的小铁桥用来沟通峡谷两岸。铁桥飞架在急流之上,名叫“刀刃桥”。这是一处令人心惊胆战的最佳观景点。漫天的巨涛从前面扑来,万丈巨崖都在抖动,不但壮丽,而且震撼人心。

居住在维多利亚瀑布附近的科鲁鲁族人,心中对维多利亚瀑布充满了恐惧之情,都不敢靠近它。与之相反,邻近的汤加族人则视瀑布为神物,他们每年都在其附近举行活动。

恒河

从长度来看,恒河算不上世界名河,但她却是古今中外闻名的世界名川。

她用丰沛的河水哺育着两岸的土地,给沿岸人民以舟楫之便和灌溉之利,用肥沃的泥土冲积成辽阔的恒河平原和三角洲,勤劳的恒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劳动生息,创造出世界古代史上着名的印度文明。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足迹遍布恒河两岸,诗人歌手行吟河畔。至今,这里仍是印度、孟加拉国的精粹所在,尤其是恒河中上游,是经济文化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恒河、印度人民尊称它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众多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构成了恒河两岸独特的风土人情。在印度神话中,恒河原是一位女神,是希马华特(意为雪王)的公主,为滋润大地、解救民众而下凡人间。女神即是雪王之女,家乡就在对门山缥缈的冰雪王国,这与恒河之源——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加姆尔的甘戈特力冰川相呼应,愈加带有神话色彩。加姆尔在印度语中是“牛嘴”之意,而牛在印度是被视为神灵的,恒河水是从神灵——牛的嘴里吐出来的清泉,于是便被视为圣洁无比了。

而根据宗教传说,恒河之为“圣水河”乃是因恒河之水来源于“神山圣湖”。恒河的上游在我国西藏阿里地区的冈底斯山,冈底斯山的东南坡有一个大而幽静的淡水湖,叫玛法木错湖,湖水来源于高山融化的冰雪,所以湖水清澈见底,平如明镜。相传,这里的山中就是“神中之神”湿婆修行的地方,印度教徒尊它为“神山”。湿婆的妻子乌玛女神是喜马拉雅山的女儿,玛法木错湖是湿婆和他的妻子沐浴的地方,印度教徒尊它为“圣湖”,由于恒河水是从“神山圣湖”而来,所以整个恒河都是“圣水”。千百年来,虔诚的印度教徒长途跋涉,甚至赤足翻越喜马拉雅山,到中国境内的“神山圣湖”来朝圣,到湖中洗澡,以祛病消灾,益寿延年;到神山朝拜,以得到湿婆大神的启示。

恒河是印度北部的大河,自远古以来一直是印度教徒的圣河。其大部流程为宽阔、缓慢的水流,流经世界上土壤最肥沃和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尽管地位重要,但其2510千米的长度使其无论以世界标准还是亚洲标准衡量都显得短了一些。

它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注入孟加拉湾,流域面积占印度领土的1/4,养育着高度密集的人口。恒河流经恒河平原,这是印度斯坦地区的中心,亦是从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的王国至16世纪建立的蒙兀儿帝国为止一系列文明的篮。

恒河大部流程流经印度领土,不过其在孟加拉地区的巨大的三角洲主要位于孟加拉境内。恒河总流向是从北-西北至东南。在三角洲,水流一般南向。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着名的“恒河文明”。

印度人视恒河为圣河,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民俗和文化色彩,即使经过千年的文明洗礼,恒河两岸的人们仍然保持着古老的习俗。许多自古流传的神话,使印度人民对恒河母亲生起无限的怀想,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情结。这一生中至少要在恒河中沐浴一次,让圣河洗净生生世世所有的罪孽。人们将恒河看做是女神的化身,虔诚地敬仰恒河,据说是起源于一个传说故事。古时候,恒河水流湍急、汹涌澎湃,经常泛滥成灾,毁灭良田,残害生灵,有个国王为了洗刷先辈的罪孽,请求天上的女神帮助驯服恒河,为人类造福。湿婆神来到喜马拉雅山下,散开头发,让汹涌的河水从自己头上缓缓流过,灌溉两岸的田野,两岸的居民得以安居乐业。从此,印度教便将恒河奉若神明,敬奉湿婆神和洗圣水澡成为印度教徒的两大宗教活动。

在印度教徒的眼里,恒河是净化女神恒迦的化身,而恒河里的水就是地球上最为圣洁的水,只要经过它的洗浴,人的灵魂就能重生,身染重病的人也可以重获健康生命。每年都有众多的朝圣者虔诚而来,在恒河水里举行自己重大的宗教仪式。更有甚者在恒河水里自尽,以期洗去此世的罪孽和冤狱。于是,恒河上有时会漂浮着尸体。人们将尸体打捞起来火化后,会遵照死者遗嘱将骨灰洒在恒河里。就这样年复一年,恒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成了印度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可印度教徒依然我行我素,他们沐浴在此,饮用在此,却很少中毒或者得病。不知恒河水是否因为其神圣而具有了某种自我净化的能力。

巴尔喀什湖

巴尔喀什湖位于亚洲中部,是一个内陆冰川堰塞湖。流经中国新疆的伊犁河,接纳了大量的来自天山的冰雪融水注入巴尔喀什湖西部,占总入水量的75%~80%,而湖东部因缺少河流注入,加之湖区气候干旱,远离海洋,湖水大量蒸发而使湖水含盐量增多,因而形成了西淡东咸的一湖两水现象。而产生这一罕见奇特现象的原因,得从巴尔喀什湖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该湖地处中亚心腹地带,气候极度干燥,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本应形成内陆咸水湖泊。

但是,巴尔喀什湖有其特殊之处。

其一,在湖泊西半部,发源于天山山脉的伊犁河自东而西注入该湖。伊犁河源远流长,水量较大,构成巴尔喀什湖主要水源,平均含盐量仅有1.48译。

而湖泊东半部仅有湖东岸的巴尔喀什湖盆地与阿拉湖盆地接壤处;北岸同哈萨克丘陵毗连,是岩石高地,有古代阶地的痕迹;南岸是低凹的沙地,芦苇丛生,中多小湖沼,经常被湖水淹没,日益沙漠化。却没有大河注入,其蒸发量大大超过河水补给的数量,平均含盐量也达到10.42译。这是造成巴尔喀什湖东、西两半部咸淡明显不同的根本原因。

其二,巴尔喀什湖是一个东西狭长的湖泊。从地图上量算,东西长约600千米,南北最窄处只有十几千米。这就影响湖水水体的交换,东部的咸水和西部的淡水间无法很好地相互交流。这是巴尔喀什湖水东、西两半部不同的又一个原因。因此,巴尔喀什湖在世界内陆湖泊中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湖泊。

伊犁河从南面注入湖的西半部,占总流入水量80%~90%,直至20世纪末一项水电计划,减少了河水流入的水量。此外还有卡拉塔尔(Karatal)、阿克苏(Aksu)、阿亚古兹(Ayaguz)等小河流入湖的东部。由于西半部注入水量多,因此湖水常年自西向东流。西半部湖水清澈,东半部含盐分较高,两湖之间有一狭窄的水道相连。北岸是岩石高地,南岸是低凹的沙地,芦苇丛生,中间有许多小湖沼,经常被湖水淹没。

整个湖区属大陆性气候。

西部年平均气温10益,东部9益,年降水量430毫米。11月底到4月初湖面冰冻。湖区地层多碳酸盐沉积,20世纪70年代以前动物繁多,之后因湖水遭到污染而减少。20世纪70年代之前湖中有20种鱼类,有6种是这里的特产,其余是人工养殖的,包括鲟、东方鲤、狗鱼和咸海四须鱼等。20世纪30年代起在湖中养鱼,发展渔业,湖上有货轮来往。炼铜厂建立后,巴尔喀什城在湖北岸兴起。1970年伊犁河上建成卡普恰盖(Kapchagay)水力发电站。水库蓄水后,1970~1987年巴尔喀什湖的水位降了2.2米。湖水也日益盐化,并遭到沿岸存放燃料库外泄以及采铜和加工之污染。现在大部分的鱼类已禁止捕捞。湖泊附近的森林及湿地栖息地范围也缩小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并无采取行动挽救生态环境的破坏。

巴尔喀什湖区地层多碳酸盐沉积,动物繁多,特别在芦苇丛中有大量鸥、野鸭和鸬鹚,此外多天鹅、鹈鹕、雉和鹧鸪。野兽有野猪、狼、狐狸和野兔等。

湖的北岸为着名的铜矿带,巴尔喀什是重要的炼铜中心,与哈萨克斯坦和中亚重要城市有铁路连接。南岸伊犁河下游农牧业(种植水稻、养牛)发达。1970年,伊犁河上建成卡普恰盖水电站,水库蓄水后,巴尔喀什湖的水文状况有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湖港有布鲁尔拜塔尔和布尔柳托别。巴尔喀什湖中国古称“夷播海”,一名巴尔喀什池。地处中亚腹心地带,是位于中亚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南部的内陆冰川堰塞湖,是世界第四长湖。它东西长约605千米,南北宽8至70千米,西部宽74千米,面积1.83万平方千米。湖区海拔340米,呈狭长状,湖水很浅,平均水深6米,最深达26米,蓄水量为112立方千米。以湖中部的萨雷姆瑟克半岛以北的乌泽纳拉尔湖峡(宽约3.5千米)为界,把湖水分为东、西两半:西半部广而浅,东半部窄且深。西湖宽27~74千米,水深不超过11米,湖水清澈,颜色浅淡,伊犁河自南岸注入湖中。东湖宽10~20千米,湖水蔚蓝清澈,入湖河流有卡拉塔尔河、阿克苏河、列普萨河等河。湖区是哈萨克斯坦旅游疗养地。东、西两端湖滨有铁路干线通过。湖沿岸蕴藏有铜矿和铁矿。湖中产芦苇和鲤、鲈等鱼类。

黄果树瀑布群

黄果树大瀑布是黄果树瀑布群中最为知名的瀑布,它位于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关镇西南约25千米,东北距贵阳市150千米。最新测量结果表明,黄果树瀑布高为66.8米,宽达81.2米。因此,黄果树瀑布水量充沛,气势雄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