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球景观探奇
16584100000015

第15章 北美景观探奇(2)

河流两岸的桥和公园提供了绝好的观景地点,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彩虹桥,取名于瀑布上空飞溅的水花形成的彩虹。冒着瀑布从下面汹涌翻滚的水激流勇进的游船上观看尼亚加拉瀑布的巨大能量和规模是最佳选择。

尼加拉瀑布被认为是世上最壮观的景致之一,亦特别受到度蜜月者的欢迎。

它位于加拿大和美国交界的尼亚加拉河上,号称世界七大奇景之一,丰沛而浩瀚的水汽,震撼了所有前来观赏的游人。

尼亚加拉河仅长56千米,上接海拔174米的伊利湖,下注海拔75米的安大略湖。这99米的落差,使水流湍急,加上两湖之间横亘一道石灰岩断崖,水量丰富的尼亚加拉河经此,骤然陡落,水势澎湃,声震如雷。瀑布的河水从高处的伊利湖流入安大略湖,湖水经过河床绝壁上的羊岛,分隔成两部分,分别流入美国和加拿大。从加拿大这边看一大一小两个瀑布,比从美国方向看起来更壮阔、漂亮。

大瀑布因其外表形成一个马蹄状而称马蹄瀑布。马蹄瀑布长约675米,落差56米。水声震耳欲聋,水汽既浩瀚又高耸。当阳光灿烂时,大瀑布的水花便会升起一道七色彩虹。冬天时,瀑布表面会结一层薄薄的冰,那时,瀑布便会寂静下来。

小瀑布因其极为宽广细致,很像一层新娘的婚纱,又称婚纱瀑布。婚纱瀑布长约320米,落差58米。由于湖底是凹凸不平的岩石,因此水流呈漩涡状落下,与垂直而下的大瀑布大异其趣。要观赏这个与众不同的瀑布,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而最特别的莫过于乘搭“雾少女”号观光船,穿上一身防水工具于瀑布下参观,穿梭于波涛汹涌的瀑布之间,到扑朔迷离的水雾之中,涛声惊心动魄,雾水涤尽尘嚣。

尼亚加拉瀑布的形成在于不寻常的地质构造。在尼亚加拉峡谷中,岩石层是接近水平的,每千米仅下降19~22米。岩石的顶层由坚硬的大理石构成,下面则是易被水力侵蚀的松软的地质层。水流能够从瀑布顶部的悬崖边缘笔直地飞泻而下,正是由松软地层上的那层坚硬的大理石地质层所起的作用。更新世时期,巨大的大陆冰川后撤,大理石层暴露出来,被从伊利湖流来的洪流淹没,形成了如今的尼亚加拉大瀑布。通过推算冰川后撤的速度,瀑布至少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最早则有可能是在2.5万年前形成的。当时瀑布应该位于安大略湖的南岸,高度应在100米以上,声势之大,远非今天所见瀑布所能比拟的。

尼亚加拉瀑布及由它冲出来的尼亚加拉峡谷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地质条件,目前尼亚加拉瀑布所在地的表层岩石,属于古生代志留纪的白云岩,抗侵蚀能力极强,但这层岩石之下却是脆弱的页岩和沙质岩层,瀑布的常年冲蚀,使得石灰岩崖壁不断坍塌,致使尼亚加拉瀑布逐步向上游方向后退。据1842~1927年观测记录显示,平均每年后退1.02米,落差也在逐渐减小,照此下去,再过5万年左右,尼亚加拉瀑布将完全消失。为了挽救尼亚加拉瀑布,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美、加两国政府耗费巨资采取了控制水流、用混凝土加固崖壁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瀑布后退速度控制在每年不到3厘米。

在新大陆被发现之前,尼亚加拉这一奇迹一直不为西方人所知。直到1678年,一位叫路易斯·亨尼平的法国传教士来到这里传教,发现了这一大瀑布,禁不住为它“不可思议的美”赞叹不已,并细心地记下了自己的见闻,对这绝妙的人间仙境做了传神的描述,把这一胜景介绍给了欧洲人。1625年,欧洲探险者雷勒门特第一个写下了这条大河与瀑布的名字,称其为“Niagara”(尼亚加拉)。但让尼亚加拉瀑布真正声名鹊起的是法国皇帝拿破仑的兄弟吉罗姆·波拿巴,当时吉罗姆带着他的新娘不远万里从新奥尔良搭乘马车来到尼亚加拉瀑布度蜜月,回到欧洲后在皇族中大肆宣扬这里的美景,于是,欧洲兴起了到尼亚加拉度蜜月的风气。时至今日,到这里度蜜月仍是一种时尚。

历史上,为了争夺这块宝地,美、加(当时属英国)两国曾于1812~1814年进行过激烈的战争,战争结束后,两国签定了《根特协定》,规定尼亚加拉河为两国共有,主航道中心线为两国边界。从那时起,两国在瀑布两侧各建一个叫做尼亚加拉瀑布城的姐妹城,一个隶属于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另一个隶属于美国的纽约州,两城隔河相望,由彩虹桥连接,桥中央飘扬着美国、加拿大和联合国的旗帜,星条旗在南,枫叶旗在北,联合国旗居中。两国在此不设一兵一卒,人民自由往来,无需办理过境手续。和平的环境也使尼亚加拉瀑布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两国带来了更多的的回报。除发达的旅游业及随后兴起的赌博业外,食品加工、化学制品、汽车零件、金属、纸张、酿酒等行业也发展起来。尼亚加拉是国与国之间和平开发自然资源的典范,也验证着中国“和为贵”的箴言。

美加两国一直很重视尼亚加拉瀑布的旅游开发。到19世纪20年代,尼亚加拉瀑布城就已成为旅游胜地。1888年5月24日,尼亚加拉瀑布公园正式对外开放。除了分别建立一个尼亚加拉瀑布的旅游城市用于发展旅游业之外,早在1885年加拿大建国之初,加拿大政府就建立起尼亚加拉公园管理委员会,负责保护这一地区的自然、人文遗迹,规划景区的建设,安大略省政府还把尼亚加拉瀑布附近的3000英亩土地收归国有,用来建设旅游设施。

现在,尼亚加拉瀑布周围建设了一系列游乐设施,在加拿大一侧划为维多利亚女王公园,美国一侧划为尼亚加拉公园,瀑布四周建立四座高塔,游人可乘电梯登塔,了望全景,也可乘电梯深入地下隧道,钻到大瀑布下,倾听瀑布落下时雷鸣般的响声。美国居民或游客也只有来到加拿大境内,才能完整地观赏到瀑布壮丽的景色,每年前来这里参观的游客高达1400万。尼亚加拉瀑布是一幅壮丽的立体画卷,从不同的角度观赏,有不同的感受。面对大瀑布,人们一荡胸怀,在大自然这个惊天动地的杰作之中,增几分天地正气,减几许尘寰猥琐。

波涛汹涌——芬迪湾

芬迪湾呈现狭窄而逐渐变细的形状,当涨潮水进入一个不断缩小的空间中时就迫使大量的海水涌入海湾。这就像尽力把水从一个大瓶挤压进一个较小的瓶中一样,接纳了过量海水的芬迪湾变得更深了。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大陆沿岸,芬迪湾的形状和位置造成高低潮的平均潮差的极大变幅——事实上是世界上最大的(与此相比,孤立地位于太平洋中部的塔希提岛几乎没有任何潮汐变化)潮差。

在米纳斯湾前端的伯恩考黑德处的平均潮差达14.5米,尽管曾记录到魁北克省昂加瓦湾的利夫海域最大潮差达16.6米。这些数字是不列颠群岛平均大潮差4.6米的3倍多,大约是现代两层楼房高度的2倍。这里的海岸线就是悬崖的前缘,一天潮起潮落两次,但是在有斜坡的沙滩,进潮量就很巨大。在芬迪湾这样的沙滩上是相当危险的,因为潮水来势凶猛,比人跑得要快很多,被裹挟进潮水的不良后果是遭灭顶之灾。

从一个安全有利的位置上观潮时,潮水汹涌而来会给人深刻的印象。

风对水也能产生巨大影响,当狂风伴随潮水而来时,它就推挤水流,形成比平常更高的高潮。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天气预报就可能把它当做气象潮,大潮警报会建议居住在正常高潮标志附近的居民撤离居室。其影响之大有时看来就一道小的水墙移向海湾;这是一个真正的潮波,有时也称作激浪。在潮浪发生的河口,由于其逆流而上,遇到河流流入大海所产生的阻力引起波峰的破碎,就像海浪接近沙滩一样。其中着名的一例就是英国布里斯托尔上端的塞文河涌潮,浪高可达0.9~1.2米,上溯数千米。世界上具有涌潮的其他着名河流有法国的塞纳河,中国的长江。

湾内海底沉积物以砾石最为广泛,是一种经冰碛筛选后的滞后沉积,呈不连续的薄层状分布。沙质沉积物呈不规则斑状分布,尤以西侧较多。这是经潮流不断冲刷,在潮间带上表层形成的复杂的大波痕砂状的沉积物。泥质沉积物主要分布在大马南岛和新不伦瑞克一带,那里风浪小,紧靠河口,又处于潮流漩涡之外,所以泥质沉积物多。另外,近岸狭长地带沉积了多种类型相互混合的沉积物,在开阔海岸的波蚀岩石台地上,覆盖着种类单调来源于当地的沉积物;小湾尽头和河口两侧,则有许多沼泽和由泥和黏土组成的潮滩。

芬迪湾湾顶处还有两个狭窄的小湾:北面为齐尼克托湾,南面是米纳斯湾。

那里,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地方。通常在齐尼克托湾,大潮差达14米,而在米纳斯湾可达16米以上,甚至曾观测到得最大潮差为21米。产生这样大的潮差的原因有二:一是地形狭长,从湾口向湾顶的横截面越来越小,致使潮波能量向湾顶集中;二是该湾的固有振动周期近似于半日潮分量,使得湾里的潮汐振动显着地加强。

湾内,因地球偏转力效应,涨潮流偏向右(东岸),落潮流则偏向左(西岸),造成东岸的潮差大于西岸,并在芬迪湾内形成逆时针型流动的潮汐余流。

潮流流速在湾口附近约103厘米/秒,顶端较窄处可达205厘米/秒;在米纳斯水道和米纳斯湾内,落潮流速可高达560厘米/秒。因此,强潮流就成为芬迪湾内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世界海洋中的潮汐是由月亮的引力引起的,太阳的引力起的作用较小。月亮产生的引力太微弱,无法推动地球,但它足以推动地球表面的水。当地球自转时,月亮围绕地球以同样的方向旋转,在任何一个特定时间内,距离月亮最近的经线附近的水被拉向月亮,于是就形成了水量的聚积,这就是高潮。因此那里的水也形成一个高点——这就是对生的高潮。因此,当月亮围绕地球运行时,它吸引海水形成凸体,凸体不断绕地球运动,当凸体经过时就形成高潮。

闻风丧胆——马尾藻海